最新瓷器签定常识范文模板 22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059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瓷器签定常识范文模板 22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最新瓷器签定常识范文模板 22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最新瓷器签定常识范文模板 22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最新瓷器签定常识范文模板 22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最新瓷器签定常识范文模板 22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瓷器签定常识范文模板 22页.docx

《最新瓷器签定常识范文模板 2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瓷器签定常识范文模板 22页.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瓷器签定常识范文模板 22页.docx

最新瓷器签定常识范文模板2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瓷器签定常识

篇一:

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

一、古瓷名类

陶瓷:

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

陶瓷,则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烧造陶器和瓷器的工业通称陶瓷工业。

陶瓷工业和玻璃、搪瓷、水泥一样,都属于硅酸盐工业。

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地设有硅酸盐学会、硅酸盐研究所,他们经常开展对古陶瓷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活动。

研究古陶瓷是个专门学科,是考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各大专院校历史、博物、考古专业讲授古陶瓷课外,近年还成立了全国性古陶瓷研究会、古外销陶瓷研究会和古陶瓷研究所等机构,专门从事古陶瓷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早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发明并广泛使用陶器。

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发掘的陶器,经科学测定,约为8800年前的遗物,是当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陶器。

瓷器则发明于商周时代,到现在也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瓷器:

对瓷器的具体定义,当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但一般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1、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

瓷土的成份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份;含铁量低。

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2、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度的高温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

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3、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4、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致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经陶瓷工作者的认真研究和对实物进行的科学测定证明,我国的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原始瓷器;而在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便能生产成熟的瓷器了。

从历史文献看,西汉马王堆出土的木简中,已经有了“瓷”字;而晋代的许慎在《说文》中对瓷字还作了具体的解释,说瓷是“瓦之坚者也”。

但对瓷的起源,曾有过几种观点,即商周起源论,魏晋起源论和唐代起源论。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和现代科学手段之用于瓷器研究,目前商周起源论已占压倒的优势。

瓷器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就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来说,不亚于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因此有人主张以上四项再加上瓷器,为我国古代的五大发明。

瓷器的出现,为人类文化和物质文明树立了一座不朽的里程碑。

它引起了人类物质生活的革命性变化。

由于瓷器的坚固耐用,洁净美观,不易腐蚀,又远比金、银、铜、玉、漆器造价低廉,且原料分布极广,蕴藏丰富,因而发展迅速,很快取金属和漆制器皿而代之,成为人们物质生活中不可缺少1

的组成部分。

我国瓷器的发明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自汉唐以来,中国瓷器就逐渐输出到世界各地,深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迅速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宗教、丧葬、工业、建筑和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

法国的路易十五曾下令将宫中的金银器全部溶化,另作别用,而一律改用中国瓷器。

瓷器作为特殊使者,加强了我国古代人民同世界人民的友好往来,活跃了中外贸易、经济和文化交流。

一些国家的人民,是通过瓷器认识中国的,所以英语中的“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

瓷器具有不腐不朽的特质,是古遗址和古墓葬常见的出土文物,因此也是考古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对象。

系统地研究我国古瓷器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了解我国以及世界几千年的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的考古学家惠勒说得好:

“十世纪以后的坦葛尼喀地下埋藏的历史,就是用中国瓷器写成的。

”。

原始素烧瓷:

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我们的祖先就用瓷土为原料,烧制出胎质灰白、器表无釉、火候较低的器皿,即所谓灰陶。

约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人们又在瓷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长石、石英等成份,烧制出了一种胎质呈白色、质地比较坚硬的器皿,就其烧结性能和坚硬程度而言,已不同于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

但由于器表无釉,所以叫它为“原始素烧瓷”。

原始青瓷:

即处于发生阶段的青瓷器。

在我国的商周时代,就能普遍地制造一种青釉器物。

这种青釉器,胎色灰白,结构坚密,火候高,硬度大,叩起来能发出铿锵的金属声;特别是器表施有一层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质高温釉,看起来它与一般陶器很不相同,而与瓷器颇多一致处。

经化学分析,其胎质、釉料、烧成温度、吸水性能及物理性能等各项数据说明它已具备瓷器的标准条件,是瓷而不是陶。

因此,这种青釉器就是我国最早的青瓷。

但是由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较低,原料的处理和坯泥的练制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而且胎料的可塑性较小,造型比较单调;同时胎料中杂质尚多,胎体颇多裂纹,釉色也不稳定等等,与后期成熟的瓷器比较,便带有明显的原始性,所以称之为原始青瓷。

早期青瓷:

从战国到西汉,是从原始青瓷到成熟的青瓷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的青瓷,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与成熟的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一些古陶瓷研究工作者,把这个时期的青瓷定名为“早期青瓷”。

由于对瓷器的起源所持观点不同,对早期青瓷看法也不尽一致。

持瓷器起源于魏晋论者,把魏晋时期的青瓷称为早期青瓷。

也有人认为东汉的青瓷尚没有摆脱原始状态,因此也把它划入早期青瓷的范围。

青瓷:

这里指的是成熟的青瓷器。

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

2

经过原始青瓷和早期青瓷的漫长道路,到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我国已经能够烧造成熟的青瓷。

浙江省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

上虞县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度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澈淡雅,秀丽美观。

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

但是,由于刚从原始青瓷脱胎而来,因而在造型艺术和装饰风格等方面,与原始青瓷不可避免地有许多相似之处。

晋瓷:

即晋代所产的青瓷。

在我国陶瓷史学界,曾有中国瓷器发明于魏晋的论点。

他们认为晋代瓷器出土较多,而且文献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如说瓷器的发明,“自晋始见”(许之衡:

《饮流斋说瓷》)“至晋而有瓷”(刘子芬:

《竹园陶说》)“自陶而瓷,则自晋始”(权伯华:

《古瓷考略》)等等。

因此,“晋瓷”一词,常见于陶器论著之中。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发展,一般认为我国瓷器始于商周而成熟于东汉,纠正了发明于魏晋的说法。

缥瓷:

晋代浙江温州一带的瓯窑所产的青瓷,当时人们叫做缥瓷。

晋潘岳的《笙赋》中,有“倾缥瓷以酌雩阝”之句。

缥瓷胎体细腻,呈色较白,白中略泛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

缥,原是晋代一种淡青色的丝帛,瓯窑青瓷的颜色很像这种缥,故借缥以名瓷,称为缥瓷。

秘色瓷:

所谓“秘色”,据宋人解释是:

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所以叫“秘色瓷”。

如赵麟在《侯鲭录》中说:

“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谓之秘色”。

但有人认为,“秘色”并非神秘之“秘”,也不是统治阶级所专有的意思,而是当时人们对青瓷那种色样之统称,就像晋代称青瓷为缥瓷一样。

而日本的古陶瓷研究者认为:

秘色即翡色,秘与翡乃一音之转。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

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

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

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黑瓷:

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的。

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原素。

在工艺上设法排除铁的呈色干扰,就是白瓷;相反,加重铁釉着色,便成为漆黑闪亮的黑瓷了。

黑瓷是东汉时期的创新产品,产地在南方,当时浙江的上虞、宁波窑即烧制黑瓷。

此外,在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东汉中晚期墓葬中也有黑瓷出土。

东晋之后,北方才开始烧造黑瓷。

天目瓷:

天目瓷原指福建建窑瓷盏。

约在日本镰仓时代,日本僧人来我国留学,从浙江天目山带去建窑瓷盏,并称这种瓷盏为“天目”。

后来人们把黑釉瓷统称天目瓷,并在国内外有关陶瓷论著中普遍使用。

3

另有一说,认为这种黑色并略带青紫、酱褐色的瓷器,最早发现于福建建安的天目山,所以叫天目瓷。

白瓷:

白瓷和青瓷、黑瓷,都是同一种原料烧造的。

因为所有的制瓷原料,都含有一定量铁的成份。

含铁的坯和釉,经过还原焰焙烧后,便呈现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

控制胎、釉中的含铁量,克服铁的呈色的干扰,便能烧出白瓷。

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早期的白瓷胎料较为细白,显然经过淘练,但未上护胎釉;釉色乳白,釉层薄而滋润;釉厚处呈青色,而且器表普遍泛青。

隋代白瓷有较大的进步,胎质更白,釉面光润,胎釉均无泛青、闪黄的现象。

唐代邢窑烧造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银似雪,标志着白瓷的真正成熟。

白瓷的出现,为制瓷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有了白瓷,才有影青、青花、釉里红,才有斗彩、五彩、粉彩?

?

等等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彩瓷。

所以白瓷的发明,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青白瓷:

这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因为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泛青,所以叫青白瓷。

又称影青瓷,也有叫他隐青、映青、罩青的。

一般认为,青白瓷在五代时开始创烧,成熟于北宋中期,宋代已形成风尚。

还有人认为它是创烧于唐代景德镇窑,因为《景德镇陶录》中有过这样两段记载:

“陶窑,初唐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锺秀里人陶氏所烧也。

邑志云: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晶莹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

当时呼为霍器。

邑志载:

唐武德四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景德镇唐窑的窑址,更不知陶、霍二窑之所在。

但从所称“假玉器”“晶莹如玉”之类评价来看,则可说是对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恰切形容。

景德镇是宋代的名窑之一,由于它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优越,其产品集中地代表了宋代的制瓷水平。

青白瓷无疑是景德镇的一项新的发明。

影青:

青白瓷的别名。

《竹园陶说》提到影青时写道:

“近年出土之器甚多,有一种碗、碟,质薄而色白,微似定,市肆人呼为影青,以其釉色微带青色也。

隐青:

即景德镇所创烧的青白瓷。

因为其釉色淡青,呈浅湖色,晶莹润泽,透明性强,青色隐约可见,所以又叫隐青。

映青:

即青白瓷,因其瓷质极薄,釉似白而泛青;暗雕花纹,内外都可映见。

在花纹边上,只现出一点淡青色,其余几乎是白色,所以又称它为“映青”。

罩青:

青白瓷的又一别名。

邓之诚在《骨董琐记》中说:

“宋定白而不莹;其莹者,罩青也。

”4

枢府瓷:

一般是指元代中央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

这种瓷器胎体厚重,瓷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颇似鹅卵颜色。

所以又通称为“卵白瓷”。

在以印花为主的饰纹中间,常有对称的“枢府”二字,“枢府瓷(器)”由此得名。

常见器皿有盘、碗、高足碗等。

其中较典型的是一种小足、平底、敞口、深腹的折腰式样,俗称折腰碗。

制作上的特点是圈足小,足壁厚,削足规整,足内无釉,底心有乳钉状突起。

在底足无釉处,呈现铁质红褐色小斑点,并在边沿粘有沙渣。

明代的《新增格古要论》说:

“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

”这个评价是有根据的。

一般来说,印有“枢府”“太禧”(元代专掌祭祀的“太禧宗禋院”的简称)等字款的器物,胎质、釉色均佳,制作工艺亦甚精湛。

后人习惯上都把元代的卵白釉印花瓷称作“枢府(瓷)”。

从这个意义上讲,枢府瓷并不全是元代宫廷官府所专用,其中也有民用商品瓷和外销瓷。

卵白瓷:

即枢府瓷。

甜白瓷:

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便能烧出白度很高的白瓷。

胎越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