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研讨会信息解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04112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高考研讨会信息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浙江省高考研讨会信息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浙江省高考研讨会信息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浙江省高考研讨会信息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浙江省高考研讨会信息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高考研讨会信息解读.docx

《浙江省高考研讨会信息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考研讨会信息解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高考研讨会信息解读.docx

浙江省高考研讨会信息解读

2006年浙江省高考研讨会信息解读

一、高考的考核方向

(一)高考自然地理的考核方向

表1.近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出现的主干考点

年份

试卷类别

考核知识

2003年

新课程卷

地球运动(地方时计算,夜长判断);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图绘制、地面状况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以及对降水量变化的综合分析、风带的判断,气压带风带变化对气象的影响分析、气象条件对海战的影响分析)

2004年

文综卷Ⅰ

气候(气候类型及分布);水文(地下水补给、流量变化原因分析);地球运动(时间、季节判断);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横断山区地形特征、地质作用、河流水文特征)

文综卷Ⅱ

水文(河流补给);大气运动(台风);气候(全球变暖);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华北某地地形剖面、降水类型及成因、降水带来的外力作用)

文综卷Ⅲ

气候(季风方向、气候类型);大气环境(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地球运动(北京时间计算);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中亚地区河流补给及流量变化分析、平原形成的外力作用)

文综卷Ⅳ

地球运动(根据日出日落时间判断经度及日期);水文(河流径流变化和洋流流向);大气环境(大气垂直分层);气候(美国中部气候类型及特征分析、西欧与南美气温与降水比较分析);水文(秘鲁渔场形成的自然原因)

2005年

文综卷Ⅰ

地质(储油构造、板块分布及运动、火山形成);地形(地形特征分析,地形对水能分布的影响);气候(西亚气候特征、气候对水能形成的影响);水文(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特征)

文综卷Ⅱ

地质(板块分布及运动、地震形成);地面状况(地物辐射温度的变化);气候(地中海气候特点及分布规律);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渭河平原发展耕作业的自然条件)

文综卷Ⅲ

地质(板块分布、地震形成);地球运动(纽约时间计算);气候(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判断);大气运动(等压线图中天气现象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

通过对近年高考的命题走向分析,不难看出其考核的主干知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以日照图为信息载体,计算时间、判断节气、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

(2)大气运动(等压线图的应用分析),(3)气候形成、特征、分布规律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河流水文特征分析,(5)海水的盐度与洋流的分布规律,(6)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7)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8)地域分异规律等。

自然地理试题的主要命题方向:

以地理图像为信息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突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

常考点:

(1)地球运动(以日照图为信息载体,计算时间、判断节气、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

(2)大气运动(等压线图的应用分析)

(3)气候(成因、特征、分布规律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期待点:

(1)海水的盐度与洋流的分布规律

(2)地质构造(板块理论)与地质灾害

(3)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等

(二)近年高考区域地理综合题试命题走向

表2:

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相关区域地理试题命题走向分析

命题走向

典型试题

考查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1.展示区域经纬网,考查地球、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原理

文综Ⅰ第7题

据地理坐标判断两地距离

文综Ⅰ第39题第

(1)问

相对高度计算

文综Ⅱ第6题

据地理坐标判断两地距离

文综Ⅲ第2题

据地理坐标判断两地距离

文综Ⅲ第3题

根据经度差计算时间

文综Ⅲ第4题

板块边界走向判断

2.进行区位空间定位,判断地理事物名称

 

文综Ⅰ第5题

海域名称判断

文综Ⅰ第39题第

(1)

(2)问

城市、国家及板块名称判断

文综Ⅱ第3题、第5题

板块和国家名称判断

文综Ⅱ第36题第

(1)问

海域、运河名称判断

文综Ⅲ第1题

地形单元名称判断

文综Ⅲ第5题

板块名称判断

文综Ⅲ第36题第(3)问

山地名称判断

文综Ⅱ第39题第

(1)问

地形名称判断

3.提供区域地图或统计资料,分析地理特征,阐述地理规律,剖析地理成因

文综Ⅰ第6题

自然特点判断

文综Ⅰ题10~12题

叶绿素含量、水温和盐度变化特征分析,区域季节性特征分析

文综Ⅰ第36题第

(1)

地形特征分析

文综Ⅰ第39题第(3)

火山喷发成因分析

文综Ⅱ第4题

根据地震形成原理,判断地震带位置

文综Ⅱ第36题第

(2)问

根据气候统计资料,简述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及分布规律

文综Ⅲ第36题第

(1)问

根据等压线分布特征,分析区域天气变化趋势及原因

4.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分析评价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文综Ⅰ第36题第

(2)、(3)问

分析说明该小区域土地利用的潜力及开发利用应当注意的问题,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

文综Ⅱ第39题第

(2)问

分析评价渭河平原发展耕作业的自然条件

文综Ⅲ第36题第

(2)问

武汉市交通区位因素评价

文综Ⅲ第39题第(4)、(5)问

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分析农业开发过度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高考试题钟情区域地理,既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特点,也体现出综合能力考核的需要。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科重要的基础知识和事实材料,是地理学科内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和原理运用的重要联系点,同时,还成为跨学科综合题的重要切入点。

可以说区域综合题是近年高考最热门的考题之一,根据其命题特点和能力考核的走向,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必须突破区域空间思维的构建和区域特征分析关。

(三)近年高考人文地理主要考核方向

人文地理以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为核心,揭示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形态,传达人地协调发展、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的观念。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关注的是这一学科主题。

表3:

2003~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考查的主干考点

年份

试卷类别

考核知识

2003年

新课程卷

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区位分析(工业区位、农区位);人口与城市(城市功能区合理规划、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等

2004年

文综卷Ⅰ

文化景观(宗教源地、文化扩散);区位分析(工业区位);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白风暴、干旱地区农业开垦、灌溉带来的环境问题)

文综卷Ⅱ

地域联系(中国陆路交通发展分析);可持续发展(河流开发与环境保护);能源问题(中国电力紧张的原因)

文综卷Ⅲ

人口与城市(城市化过程及地区差异);区位分析(工业区位与工业集聚);可持续发展(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保护)

文综卷Ⅳ

人口与城市(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产业活动(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土地退化现状与成因);区位分析(工业区位分析)

2005年

文综卷Ⅰ

人类活动的区位(工业区位选择);区域人类活动的分析评价(小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能开发)

文综卷Ⅱ

人口与城市(人口再生产类型);区位分析(农业区位选择);地域联系(交通运输的特点、铁路建设的意义);区域人类活动的分析评价(耕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分析)

文综卷Ⅲ

地域联系(蔬菜贸易);人类活动的区位(交通枢纽区位);区域人类活动的分析评价(绿色走廊的主导自然条件、农业过度开发产生的环境问题)

通过对近年高考的命题走向分析,不难看出其考核的主干知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活动的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

包括农业发展、工业布局、聚落形成、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交通建设、通信与商贸联系、文化和旅游发展等。

(2)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包括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特点、资源(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资源(能源)利用问题与保护;环境问题现状、分布、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可持续发展概念、原则、模式、案例等。

(3)人口和城市。

包括人口再生产的特点及分布,人口数量、素质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迁移,人口问题;聚落的形成、城市化进程及带来的问题等。

(4)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与综合国力。

主要包括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地域合作与冲突,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综合国力分析等。

常考点:

(1)人类活动的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

(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贸、文化景观和旅游等)

(2)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资源和能源问题、主要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案例等)

期待点:

(1)人口和城市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分布,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迁移;城市化问题及对策等)

(2)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与综合国力

(区域合作与冲突,综合国力竞争等)

人文地理内容在文科综合地理测试中的特点是:

(1)试题分数比重越来越大;

(2)多与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综合在一起考查,关注区域人文特征和区域发展,强调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问题;(3)人文地理内容变化大,试题多比较新颖,选材为最新的国内外素材;(4)考查发散思维,答案不唯一性(半开放式题);(5)紧密联系国内外热点问题、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6)文综跨学科切入点多为人文地理内容;(7)都能得点分但得分率不高,人文地理试题考试得分差异不明显;(8)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基本文学艺术修养的考查。

(四)2006年文科综合考纲分析

1、考试内容的变化。

地理学科的考试内容从内容的覆盖面和能力要求方面都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动。

主要作了二个方面的改动:

一是对大纲中表述不统一的部分进行了改写,使各部分的内容表述更加一致,更加明确;二是对个别次级标题进行了改写,使之能够概括其下的具体考试内容。

自然地理部分

(1)“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中的“水平”二字删除。

改为“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避免了原来的表述似乎有不要求掌握气温垂直分布状况之嫌的问题。

(2)纠正了“寒潮、台风、暴雨、大气等气象灾害……”的一个印制错误。

“大气”是“大风”之误。

(3)“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变化规律”,给人一种似乎不要求其分布的错觉。

改为“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4)“陆地的组成要素”不能涵盖下面的全部内容,存在纲目与细目不尽一致的毛病。

在其后增添5个字,改为“陆地的组成要素和地壳变动”。

(5)“资源问题”,过于笼统,将其改为“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使得大纲的该部分要求明确具体,便于掌握。

人文地理部分

“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与工业采用术语存在不统一的问题。

改为“农业区位因素”。

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不变

2、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在“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中,将“非选择题”改为“综合题”,更能贴切地表示试题类型

(五)高考命题趋向分析

1、学科基本的、核心的主干知识点成为“常考点”。

2、学科思维能力特点的考查日益突出:

空间性和综合性(区域综合分析题)。

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背景中考察学生对自然地理要素的运动特征的理解程度或对人文要素的分析评价能力。

3、强化地理学科学习方法(能力)在试题中的渗透。

05年的文综地理试题在这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或提供新型的图像,或提供新的地理知识,要求考生在新的情境下(教材中从未出现过的知识和图像),利用试题提供的信息材料,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处理寻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高考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竞争。

4、逐步关注三门学科的交叉点。

如05年的“石油价格问题”、“区域合作问题”、“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政史地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又如前几年出现过的“洞庭湖题”、“丝绸之路题”、“气象经济题”、“海洋经济题”等。

 可以关注“循环经济”、“绿色GDP”、“航天经济”、“综合国力”、“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生态环境安全”等等。

5、热点问题重基础知识的应用。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要求体现“以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为素材,考查学生关注重大社会问题的观念和意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考查特点。

热点问题只是外壳,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才是试题的本质。

试卷类别

热点问题

考查基础知识

文综卷Ⅰ

石油问题

储油构造,石油运输线路,西气东输工程

西亚问题

重要海域分布,西亚区域环境特征,球面距离

中国国土整治

土地资源的利用,水能开发条件

东南亚地震、海啸

相对高度,主要国家及首都,板块空间分布,火山成因

文综卷Ⅱ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

板块分布,地震带分布、国家分布,球面距离

西亚问题

海域、运河分布,地中海气候特征与分布规律,亚欧第二大陆桥,铁路建设的意义,海运特点

农业问题

渭河平原发展耕作业的自然条件

文综卷Ⅲ

北极科学考察站

地理方位及主要地形单元,球面距离

印度尼西亚地震

区时计算,地理方位,板块分布

中部崛起

等压线图天气分析,交通枢纽区位因素,庐山

西部大开发(农业问题)

河西走廊自然条件,农业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二、高考怎样考

(一)高考地理试题难度特征

1、试题难度系数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区分度较好选拔优秀学生

难度系数0.5~0.6有一定难度考查学习能力

基础面广泛普及高等教育

2、试卷赋分的基本特征(从难度上看)

(1)40%普及分送足基础,一般会考A等同学基本都能拿到普及分

(2)20%卷中分从卷中获取,强调理解、分析、表述能力

(3)40%能力分考查学科能力

2005文综浙江卷地理试题赋分特征(从难度上看)

题组

普及分

卷中分

能力分

1~3

2,3(8分)

1(4分)

5~7

5,6(8分)

7(4分)

8~9

8,9(8分)

10~12

10(4分)

11(4分)

12(4分)

36

(2)(9分)

(1)(16分),(3)(11分)

39

(1)2、3空(4分),

(2)(6分)

(1)第1空(3分)

(3)(7分)

合计

39分

19分

42分

(二)高考地理试题内容和试卷结构特征

1、新与旧:

试题内容的两极现象

新材料考中学生应有的概念、原理、知识、观点等的迁移能力(新瓶装旧酒)

旧材料考新观点,考概念、原理、知识等的新拓展(旧瓶装新酒)

2、变与稳:

试卷结构变化受行政影响较大

稳中求变,变中求稳。

(三)高考地理试题能力要求特征1、文综4项能力要求

2、地理10大能力要求

(1)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识记重要的地理数据;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

(2)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

(3)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掌握本《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

(4)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5)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

(6)认识和理解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区域的国土开发和整治措施。

(7)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8)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

(9)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尝试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

(10)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

3、高考地理能力要求走向

★淡化机械记忆,关注地图识记

★注重理解应用,看好新情境中的知识迁移

★突出空间分析,强化综合思维

★强调信息探究,重视信息获取和解读

★注重文字表达,要求描述、阐释和论证

三、文综背景下的地理教学策略

从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的试题特点看,高考应是学习素质和思维品质的竞争,是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竞争。

高考的导向是“用”知识,而不是“背”知识,它要考查出考生今后的学习潜能。

因此,考生只有在平时学习中,应重视掌握基础知识(包括原理、概念、事实)和基本能力(包括技能、方法、思路)以及基本理论和观点。

并在掌握学科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才能获得理想的成绩

1.以双基为本,把握地理学科相关内容的教学方向

地理学科高考主要选取能反映学科分析研究方法和面貌的内容为素材,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特别强调学习地理的基本意识是空间概念的建立和区域特征的认识。

根据新大纲和新教材的特点,应重点抓好主干知识和原理的教学。

对主干知识的教学,要夯实基础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重在理解;要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既不能有知识盲点,又不能漫天撒网,以干带支,重在贯通;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形成专题,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重在运用;有针对性地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获取策略性知识,增强知识的再生性,重在智能训练。

从近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基本特征看,对地理学科的四大教学内(地球地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考查方向还是十分清晰的,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讲透自然地理原理,用活人文地理观点,熟悉世界地理区域,探讨中国发展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知识应用能力的训练

“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论证实际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是近年地理高考的主旋律之一。

高考对考生的要求是能够“活学活用知识”,具体地说,就是要求考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事物成因;解决实际问题。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设计看,十分强调考查考生的应用能力。

因此,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在抓好基础概念、原理学习的基础上,应有意识地强化这些基本概念、原理的应用能力的训练,如日照图的应用分析、等压线图中的天气分析、河流径流曲线的流量分析、地质构造的实践应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自然灾害的防御等。

在这一环节的训练上,最好能以近年典型的高考试题为样本,一方面通过实战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原理,另一方面要深刻体会命题意图,正确的解题思路。

如果出现解题错误的话,必须进行深刻的反省,对错误进行诊断,引求出至错的因子。

3.重视区域,强化强化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地理能力要求的主导方向。

高考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局部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提出选择和问答的相应要求。

教与学应以区域(尤其是热点区域)为中心把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加以整合。

对区域地理应有足够的重视,重要的世界、大洲、国家、我国各地区及其重要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通过利用经纬线、河流、地区轮郭建立地理事象的空间参照体系,强化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

4.挖掘潜能,重视学法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思维线索

学习能力的高低固然与学生的基本素质相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教师的指导密切相关。

虽然“学无定法”,但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还是可以寻找到一定规律性的方法,如果教师在这方面加以有意识的引导和训练,必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区域空间判断方法、区域特征分析法、气候类型分析法、日照图的分析模式、等值线图分析模式、统计图表分析法等。

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提倡研究性学习。

如对某些知识的归类、某一题型的探讨、解题的策略技巧、某一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等进行研究,这种活动可以是针对个别学生,也可以是整班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避免题海战术,让学生真正会学、学会。

对某些地理要素的复习,可以构建思维线索,强化综合运用。

区域气候思考线索

气候类型--形成因素--要素特征--气候评价--气候资源--气象灾害--对地貌影响--对水文影响--对土壤影响--对植被影响--与自然带关系--与生产活动关系

河流思考线索

源流概况--水文特征--补给类型--流量变化--水能蕴藏--水利建设--水害治理--与地形关系--与气候关系--对产生影响--对城市影响--对文明影响

农业区思考线索

生产类型--主要产品--区位条件(优势条件、限制因素)--产品加工--商品程度--产品市场--结构特点

5、准确把握高考地理的四大模块的复习教学的对策

主干内容的处理——考前复习教学的着眼点

A、区域地理复习对策

空间定位+特征分析=空间思维能力

(1)中国和世界宏观心理地图的构建,建立空间概念

(2)熟悉重要区域(特征区域)

(3)学会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巴西、新疆

B、自然地理复习对策

原理+方法=能力

自然地理以自然地理要素的物质运地动和能量交换为核心,揭示基本的地理过程,阐明自然环境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传达自然环境是生存和发展之本的观念。

复习关键是理解各自然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能指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复习重点:

地球运动--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日照图分析方法

大气运动(天气形势图)--大气运动原理+等压线图分析方法

水循环和大洋环流、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等原理和规律。

C、人文地理复习对策

观念+评价=能力

人文地理以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为核心,揭示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形态,传达人地协调发展、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的观念。

“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区位分析”是人文地理考查的“核心”

(1)构建影响某一人类活动主要因素。

(2)学会区位信息的提取与分析整合

工业区位分析:

重点关注风向、河流流向、交通线路、资源和能源地、大专院校等信息。

农业区位分析:

重点分析气候、地形、水源、土壤、交通线路、城市分布等信息。

港口区位分析:

重点考察通航条件(河湖、海洋或人工运河),停泊条件(深水港湾可防风防浪),筑港条件(地势平坦开阔),腹地条件(广阔而经济发达的腹地),城市条件(以城市为依托)等关键信息。

(3)学会区位分析评价的方法

①明确某一人类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

②提取区域(或材料)相关区位信息。

③评价区位因素优劣(对相关区位因素作出有利和不利的分析)。

④形成正确的观念(通过对其合理性或偏差性的分析,培养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4)关注区位因素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空间布局的影响。

农业区位:

关注市场、交通、科技(保鲜、冷藏技术)的影响。

工业区位:

传统工业原料、动力、市场及廉价劳力指向明显;新兴工业技术指向明显,并对环境和交通要求较高。

信息通讯网络的通达性和对市场信息及时反馈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性越来越突出。

D、热点问题复习对策

把握主题,回归教材,寻找热点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搞清相关问题的概念与原理。

“热点问题”探究法:

热点背景--问题思考--知识回归--能力训练--拓展思考

如:

自然灾害

问题思考:

灾害是怎样产生的?

人类该如何面对自然灾害?

知识回归:

气象灾害(台风、旱涝、沙尘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泥石流等)海洋灾害(海啸、海冰、赤潮等)

地理学关联点:

灾害的形成原理(成因分析)地域分布特征 灾情分析(自然与人为) 灾害的关联性分析 灾害的防御对策

2.重视学法指导

3.重视知识重组,关注知识的综合联系

复习中重组知识的几条主线

(1)结合时间变化,对具有季节性和发展变化的地理现象进行重组。

如:

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季节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