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史.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98288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经济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近代经济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近代经济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近代经济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近代经济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经济史.doc

《中国近代经济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经济史.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经济史.doc

一、简答题

1.简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特点。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840--1894年:

从整个国民经济看,虽然出现了某些新的变化,但是由于外国侵略势力的掠夺,以及长期大规模内战的破坏等内外因素,这一阶段经济发展极其困难,国内生产总值为负增长。

第二阶段为1895--1937年7月: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致是缓慢上升趋势,虽然年均增长率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相比仍然很低,但是毕竟是正值,经济在增长。

第三阶段为1937年7月--1949年:

战争使中国出现了三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互相较量的局面----日占区的殖民地型经济、国统区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加农村封建主义经济、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经济。

这三种经济制度一方面都受战争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由于各自的本质区别决定了各自的前途。

总体来讲也是在增长。

1.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是明代万历时张居正改革后明朝所实行的一项赋役制度。

15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开始把江南田赋折征银两。

后来有的地区将田赋和徭役及杂税合并折银征收,在各地也逐渐施行,叫做一条鞭法。

把原来按照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照丁、粮派役,并与夏秋两税及其他杂税合编一条,无论税粮、差役合并且一律改为征银,差役由政府用银雇人充当代替民间自理。

一条鞭法是一种赋役制度历史上与地域上的发展。

款目简单,税额确定,征输利便,负担公平。

是我国古代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2.闭关制度

闭关制度是明清尤其是清统治者采取一种限制、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一种制度!

清统治者害怕东南沿海汉人武装和外国人以及抗清组织联系助长反清情绪;西方海盗商人入侵东南沿海,威胁其安定统治;同时思想观念陈旧,自认天朝上国。

因此,通过限制通商口岸、设立行商制度、限制进出口商品种类和数量、限制外商的居住和行动等等闭关措施以维护自身统治。

在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的时代,这种措施违背历史潮流,种种不合理的规定限制、妨碍了正常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对外贸易,压制了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所以这是一种落后的、消极的、与世隔绝的政策。

3.自然经济

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即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

其特点是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及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相结合。

其原因是由于:

(1)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品经济不发达,使社会财富增长有限。

(2)封建政府“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3)两千多年中国的农耕文化“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思想陈旧落后

自然经济到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它变成了一种极端落后、极端保守的经济形式,严重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的发展。

4.摊丁入亩

是清雍正实行的一项赋役办法,后形成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

清入关后,承袭明代的一条鞭法,虽将赋和役合并征银,但丁银并未废除,人民的负担在“条外有条,鞭外有鞭”的苛征下,仍然极为沉重。

为了确定人丁数,稳定税收数额,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标准,加以冻结,以后增加人丁,不再多征丁银,这叫做“圣世滋丁,永不加赋”。

就在这一年清廷开始实行摊丁入亩政策。

不过,仍然没有废除丁银,加上豪强勾结官吏,逃避差役,负担最重的仍然为农民。

所以在雍正时,遂采取“地丁合一”,“摊丁入亩”的办法,把康熙五十年固定的丁银(人丁2462万,丁银335万余两)平均摊入各地田赋银中,一体征收。

“摊丁入亩”对土地兼并的抑制,使大量自耕农生存下来,为清朝的统治注入了强心剂。

自耕农对封建制度有很大的适应力,对资本主义关系有较大的排斥性。

¡二、简答题

1.简析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在生产上:

农业生产不发达;手工业生产规模狭小,官办手工业过大。

在市场上:

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的扩大。

在资金上:

资本原始积累不充分。

在政策上:

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国外市场的扩大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买办制度

“买办”指的是清中期以后专门为洋商采购物品或者办理经营账目、现银存放等各项事务的商人。

鸦片战争后买办发生了性质的变化。

外国商人可以直接雇用中间人或代理人,与外国商人的经纪人也逐渐占有社会大量财富,并形成一股政治势力。

于是中国社会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阶级---买办阶级。

同事也形成一种制度。

其主要内容是

n1,外国商人对中国买办要给予一定报酬。

n2,买办在外国企业中负责对中国籍职工的监督和管理。

n3,买办负责经理外资企业和中国商人之间的业务往来。

n4,买办必须事先提供保证才能被雇佣。

n5,雇佣条件,由双方签订契约或者合同规定。

契约或合同,只要在外国在华领事馆备案,就在法律上生效,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废止。

二、简答题

1.试论十九世纪中后期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商品输出的特点。

中国自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在经济上的特点,是经济命脉被控制在外国资本手中,而外国资本控制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是从控制市场开始的。

控制市场的主要手段就是倾销商品。

商品输出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重要经济特征之一。

十九世纪中后期,正是英、法、美等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高潮时期。

n因此,这一时期它们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就是商品输出,占领中国市场。

n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倾销商品,控制市场经过了一个颇为曲折繁杂的过程。

鸦片战争以后,中外贸易曾一度迅速增长。

这是因为:

n

(1)通商口岸增多。

(2)西方商人盲目运来大量工业品。

 但在1848年以后,由于(1)中国市场购买力低。

(2)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3)外国商人此时在华还没有建立起与贸易有关的销售网络。

中外贸易逐渐萧条,基主要表现是外国机器棉纺织品和其他工业品在中国市场上大量积压,卖不出去。

 

n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其主要表现在:

(1)外国机器棉纺织品和其他工业品进口数量和种类增多;

(2)外国进口鸦片增多,由4万多箱增长到5.5万多箱。

(3)60-70年代,因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国土特产品的出口,如茶叶、棉花、丝织品等出口,也有一定增长。

n其原因有:

(1)外国商人从条约中获取大批贸易特权,如减税、免税等;(2)中国逐步失去对外贸易主动权,如海关行政权的丧失;(3)东西方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

如苏伊士运河开通,缩短了东西方之间的交通距离,70-80年代东西方海底电缆开通,为中外贸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商业信息条件;(4)西方国家在华建立了一系列贸易和金融机构。

2.试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华投资的原因及特点。

n19世纪末多数资本主义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他们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资本输出。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瓜分:

争作中国债主,抢夺路矿和设厂权,掀起强占租借地瓜分狂潮。

在经济方面主要表现在实行资本输出(在华投资)。

开工厂、办银行、修铁路、开矿山及中国政府借款等获取超额利润,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他们对中国的“投资”是为了扩大市场掠夺经济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在中国近代工业中外国资本占有垄断地位。

n甲午战争以前,各国对华的经济侵略主要是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才逐渐得以改观。

概括来讲,这时外国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在金融业方面的扩张

n

(1)设立银行组织

n1845年,英国的丽如银行在香港和广州两地设立分支机构,成为第一个入侵中国的外国银行。

1860年,法兰西银行也在中国开设分行,与英国金融资本在中国展开竞争新的外资银行不断设立,而在原来设立银行的基础上,新的分支机构也不断成立。

(2)外国银行纸币在中国广泛发行

n外国银行在中国的巨额资本并非完全来自外国,其中相对大部分是通过吸收中国人的资金而得来。

在华发行纸币,就是他们吸收资金的一个主要途径。

外国列强当时在中国发行纸币根本不管中国当局的是否允许,清政府也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

n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外商发行的真正意义上的纸币。

70年代以后,如英商麦加利银行、汇丰银行等等,把发行纸币作为他们在中国吸收资金、扩张金融势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3)控制中国的钱庄

中国在当时金融机构主要是票号、钱庄。

外交贸易中,随着业务的扩展,钱庄的资本远远不够,于是从19世纪60年代末开始,外国银行开始贷款给钱庄,这种贷款的利息一般都比较低。

钱庄依赖国外资本并受其控制。

n这一时期外资在华银行还积极参与了向清政府贷款的活动,以获取高额利息,加深了与清政府的关系。

70年代至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外债较重要的是西征借款,福建台防借款,中法战争借款和实业借款等四类。

这些外债数额开始达到数百万两,还款期限也放长,汇丰银行逐渐成为清政府的主要债券人。

一、简答题

1.论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概况及评价。

(一)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

¡这里所讲的民族资本主义,即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及民族工业。

主要是与官僚资本相对应。

这样的企业在19世纪60年代已经出现,到七十年代大约有20多家,八十年代后逐渐增加,到1894年,大大小小的民族工业大约有120----130家。

¡1.船舶修造业2.机器缫丝工业3.棉纺织业4.面粉业5.火柴制造业6.造纸和印刷业等等。

(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第一,没有经过正常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即手工工场——工场手工业——机器工厂。

而中国虽然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尚未发展到手工工场阶段,因此是跳跃式的直接到机器工业。

¡第二,地区分布相当集中。

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在产生时期,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其中尤以上海、广州及其附近地区最多,在地区分布上相当集中。

¡第三,企业内部资金少、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

¡第四,与本国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五,与外国资本主义也有相当多的联系。

四、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作用

¡第一,初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

¡第二,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第三,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2.简述清政府创办军工企业的原因、概况、性质与作用。

¡

(一)清廷创办军用工业的原因

为了:

(1)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2)抵御外来侵略的需要

(3)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4)改变清军装备落后的需要

(二)清政府创办军用工业的概况

¡1861年,正当湘军与太平天国军队相持于南京周围的时候,曾国藩在安徽安庆建立了一个”安庆军械所”。

这是清政府兴办的第一个兵工厂。

此后,清政府的大大小小的兵工厂,开始陆续建立。

从1861年起,到1890年止,清政府耗费了上亿两白银,创办了24个大小军工企业。

(三)军用工业的性质

首先是封建性,具体表现在:

¡

(1)从所有权来看,属于清政府创办的官办企业;

¡

(2)从生产的目的来看,主要为了使用价值,非价值;

¡(3)从分配关系看来看,产品参加市场交换,直接由政府调拨;

¡(4)从经营管理看,这些企业管理大权都操在既不懂资本主义经营管理、又无科学技术知识的封建官僚手里。

¡(5)这些军工企业,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上大多被地方洋务集团所控制,带有浓厚的封建割据性。

其次是资本主义性质,具体表现在:

¡

(1)引进了西方机器生产,到后来这些企业有开始向商品化生产方向的努力。

¡

(2)从企业的内部生产关系看,这些军用企业采用了资本主义的雇佣方式。

比如企业内使用的一些技术工人,大多是从外国在华企业中招募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