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考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3080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师范考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江师范考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浙江师范考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浙江师范考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浙江师范考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师范考纲.docx

《浙江师范考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师范考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师范考纲.docx

浙江师范考纲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 试 大 纲

科目代码、名称:

843自然地理学

适用专业:

070501自然地理学、045110学科教学(地理)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由考点提供)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概念题):

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简述题):

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分析论述题(综合题):

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科目考试内容包括地质学、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地貌学、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和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等多门自然地理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自然地理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绪论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3.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 地球

1.天体的概念和太阳系的主要天体。

2.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地理意义。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构造。

5.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地壳

1.克拉克值的概念以及地壳中含量大于5%的元素。

2.矿物的概念与主要的造岩矿物类型。

3.岩浆岩的矿物组成。

4.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5.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6.整合的概念。

7.主要的地质构造类型。

8.火山喷发概念、型式和分布特点。

9.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10.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带。

第三章 大气和气候

1.干洁空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概念。

2.臭氧浓度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气压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4.对流层的特点。

5.太阳总辐射及变化规律。

6.气温较差的概念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7.水汽凝结的条件和凝结现象。

8.全球降水带的划分。

9.地转风和梯度风的概念。

10.行星风系的概念及全球地面盛行风带。

11.东亚季风的特点与成因。

12.天气与气候的差别。

13.影响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14.副热带气候类型及特点。

15.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四章 海洋与陆地水

1.水圈的定义及构成。

2.图示全球水循环过程。

3.不同水体更新周期。

4.海和洋的区别。

5.海水盐度及测量方法。

6.引潮力与潮汐类型。

7.波浪的成因类型。

8.洋流的概念和主要的亚热带洋流的分布。

9.海洋资源类型。

10.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11.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念。

12.河流的分段。

13.径流的形成过程及年径流量的概念。

14.河流补给形式及特点。

15.按照湖水与径流的关系以及湖水矿化度对湖泊进行分类。

16.沼泽形成过程。

17.地下水矿化度与硬度。

18.潜水的特点。

19.地球上冰川集中分布的地区。

第五章 地貌

1.地貌的概念和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

2.陆地基本地貌类型。

3.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4.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差别。

5.滑坡发生的内在因素和诱发因素。

6.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7.图示河谷的结构。

8.三角洲的概念与形态分类。

9.河流阶地概念、类型与成因。

10.准平原与山麓面。

11.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类型。

12.冰川地貌类型。

13.冻土的概念和分布特点。

14.雅丹与风棱石。

15.根据沙丘形态和风向的关系进行沙丘分类。

16.风成黄土的特征与黄土沟间地貌。

17.海蚀穴与海蚀台的关系。

18.海岸分类。

第六章 土壤圈

1.土壤与土地的概念。

2.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3.耕作土壤剖面分层。

4.土壤矿物与质地。

5.土壤水分类型。

6.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7.气候和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8.粘化过程、钙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潜育化过程和腐质化过程。

9.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0.土壤污染案例。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温度与生物的生长发育与地理分布。

3.绿色植物对大气污染的修复作用。

4.举例说明自然界的生物竞争。

5.种群、生物群落与群落结构。

6.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7.食物链与食物网。

8.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平衡。

9.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10.图示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

11.农业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1.地带性分异规律。

2.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性质。

3.地域分异的尺度。

4.理想大陆自然带更替特点。

5.自然区划概念与区划原则。

6.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特征。

7.土地评价的原则。

8.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伍光和等编.自然地理学(第三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杨达源主编.自然地理学.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003.

四、样卷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3分)

1、大气环流

2、恒星年

3、自然区划

4、霜和露

5、岩石持水性

6、海蚀作用

7、地层不整合

8、蠕动

9、地震和震源

10、风蚀谷与风蚀残丘

二、简答题(共60分)

1、简述喀斯特地貌的地域分异规律(12分)

2、简述海平面上升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0分)

3、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8分)

4、土壤形成主要包括哪些成土过程?

(10分)

5、简述山谷风的定义与形成原理(8分)

6、简述地球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12分)

三、论述题(共60分,每题20分)

1、浙江省区域发展导致的主要环境问题

2、举例说明大型水利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地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 试 大 纲

科目代码、名称:

844人文地理学

适用专业:

070502人文地理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概念题):

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简答题(简述题):

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分析论述题(综合题):

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学科目考试,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德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2、法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3、英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4、美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5、俄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人文地理学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人文地理学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1、功能文化区;2、形式文化区;3、乡土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

1、扩展扩散:

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2、迁移扩散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一)文化生态环境的类型

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二)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

二、人地关系理论

1、环境决定论,2、可能论,3、适应论,4、生态论,5、文化决定论,6、和谐论

三、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1、汤恩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2、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4、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研究研究课题

二、制定研究计划

三、收集、整理资料

四、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

五、分析研究

六、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一、经验主义方法论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

三、人本主义方法论

四、结构主义方法论

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

(一)地理社会调查

(二)科技文献资料法

(三)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

描述、比较与归纳

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数学模型

(二)数学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

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

(二)时间地理学方法

(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生态方法

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系统分析方法

第四章人口、人种与民族

第一节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三)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一)人口转变理论

1、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与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

2、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

(二)人口转变模式

1、西北欧模式;2、日本模式;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4、印度模式

三、人口与发展

(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

(二)人口与经济发展

(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第二节人口分布与迁移

一、人口分布

(一)人口分布的测度

(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

二、人口迁移

(一)概述

(二)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三)人口迁移的机制

第三节人种

一、人种的划分

(一)划分种族的标志

(二)世界主要种族

(三)地理人种

1、亚洲地理人种;2、欧洲地理人种;3、非洲地理人种;

4、印第安地理人种;5、印度地理人种;6、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二、人种与地理环境

(一)人种的起源与地理环境

(二)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

三、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

第四节民族

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

(一)民族的形成

(二)民族的特征

(二)世界民族的分布

(三)民族的迁移和集聚

(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第五节民俗与流行文化

一、民俗文化与流行文化

二、民俗与环境

(一)民居

(二)饮食民俗

三、流行文化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起源

一、农业起源的理论和思想

二、关于农业起源地的论证

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一、农业发展阶段

(一)原始迁移农业

(二)传统农业

1、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2、传统农业的类型;3、东、西方传统农业形成的比较

(三)现代农业

1、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2、现代农业的类型

(三)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农业的形成过程;2、农业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3、人类文明的出现

第三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一、世界粮食生产布局

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

三、畜牧业生产布局

第四节农业景观农业区位论

一、农田景观

二、农业区位论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第一节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一、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

(一)科学前提和基础

(二)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

二、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

第二节产业类型和及其分布

一、第一产业中的工业

二、第二产业及其分布

1、北美工业带;2、欧洲工业带;3、俄罗斯和乌克兰工业区;4、日本工业区;

其他国家的工业区:

拉美工业区;亚洲工业区;非洲工业区;澳大利亚工业区

三、其他产业与工业的关系

(一)第三产业;

(二)第四产业;(三)第五产业

第三节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一、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1、自然条件;2、资源条件;3、能源条件;4、市场条件;5、劳动力条件;6、环境条件;7、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二、工业分布的新变化

1、纺织业与成衣业变化;2、汽车制造业变化;3、微电子工业变化;4、英、美产业转移

三、工业区位论

四、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1、工业产品需求不旺;2、工业生产能力过剩;3、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4、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第一节聚落起源与发展

一、城市与乡村

(一)城市

(二)集镇

1、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2、集市;3乡村

二、起源和发展

(一)西方城市的发展

(二)中国城市的发展

(三)村落的发展

三、城镇标准

(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第二节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二、城市化的进程

(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三)郊区的城市化

(四)逆城市化阶段

三、城市化的机制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一)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

(二)当代中国的城市化

第三节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

一、城市区位选择与环境的关系

(一)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

河流、海洋、岛屿、山地等地形的利用

(二)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

城市与水运、陆运、海上交通的关系

二、城市与自然环境

1、地质环境与城市;2、地形与城市;3、气候与城市;

4、水资源与城市;5、城市的生物环境

三、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发展动力

(一)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

1、集聚力;2、离散力;3、摩擦力;4、三种力的相互作用

(二)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

1、同心圆模型;2、扇形模型;3、多核模型

第四节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

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一)城市体系的概念

(二)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三)农村聚落体系

二、城市的景观与感知

(一)城市景观

(二)城市感知

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一节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一、语言的产生

二、语言的本质属性及社会功能

(一)语言的本质属性

(二)语言的社会功能

三、语言的发展

(一)英语的形成与发展

(二)汉语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一、世界语言谱系

1、语系;2、语族;3、语支;4、语种

二、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1、印欧语系;2、汉-藏语系;3、闪含语系;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5、非洲语言;6、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7、其他语言

第三节语言的扩散与影响

一、语言的传播特性

二、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一)自然因素的影响

(二)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

1、行政区划的影响;2、经济条件的影响;3、人口迁移的影响

三、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第四节语言景观

一、世界文字及其特点

二、地名景观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第一节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

一、宗教的定义以及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

二、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

三、宗教分类与民族宗教

四、世界三大宗教

1、基督教;2、伊斯兰教;3、佛教

第二节宗教的传播与分布

一、导致宗教传播的主要因素与主要宗教的传播

1、移民;2、传播;3、领土竞争;4、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

二、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的关系

三、宗教组织

四、主要宗教分布区

第三节宗教礼仪、习俗与地理环境

一、宗教的风俗、禁忌与地理环境

二、宗教与文化

三、宗教仪式、节日与地理环境

四、宗教圣地与地理景观

第四节宗教景观

一、宗教塑造的文化景观

二、宗教对地理的间接影响

三、宗教景观的地域差异

第十章旅游地理

第一节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旅游者与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

一、旅游者

二、客源地与目的地

1、客源地;2、目的地;3、交通链接

三、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关系

第三节旅游地的文化特征

一、文化的概念和旅游地文化

二、旅游地文化的要素

三、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

1、地域性;2、大众性;3、综合性;4、直观性;5、季节性

第四节旅游资源与旅游地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地

1、风景名胜区;2、自然保护区;3、历史文化名城与古迹;4、国家森林公园;

5、国家旅游度假区;6、主题公园

第五节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一、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1、旅游业的经济特性;2、旅游与经济发展;3、旅游与收支平衡;4、旅游与就业;

5、旅游与税收;6、旅游与经济结构;7、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

二、旅游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1、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三、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四、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1、旅游与文化的变更和交流;2、旅游对文化的影响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地理

一、政治地理现象

二、政治地理单元

三、政治地理结构

1、政治空间结构;2、政治实力结构

四、政治地理过程

1、政治扩散;2、政治整合;3、政治分离;4、主权变化

第二节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一、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

1、领土规模;2、领土形状;3、领土位置

三、国家的中心区域

四、边界与边疆

第三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要素

1、领土空间;2、自然资源;3、人口规模;4、经济水平

5、军事实力;6、科学技术;7、国民士气;8、政府的质量

二、国家实力分析

1、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2、“综合三要素”国力学派

第四节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

1、欧洲的殖民扩张;2、主权国家的产生和美洲殖民统治的崩溃

3、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分割与控制;4、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

三、全球政治地理隔绝的主要学说

1、马汉的“海权论”;2、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3、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

4、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5、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一节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一、环境知觉与认知

二、地理物象

三、物象评价与行为

第二节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3、交际与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1、迁移的距离偏移;2、迁移的方向偏移

第三节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一、行为矩阵模型

二、报偿矩阵模型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

1、对资源的压力;2、引起的环境问题;3、引起的社会问题

二、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3、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地理学的任务

第二节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

一、政治地理新现实

1、一强多极的政治地理格局;2、苏联与东欧巨变中的冲击波

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中的合与分

三、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

第三节全球化与本土化

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

(二)文化全球化

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

(一)文化本土化

(二)文化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三、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文化与地理环境

(二)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人文地理学

2.新经济地理学

3.文化景观

4.区域协调

5.文化区

二、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有哪些?

2.人本主义方法论的研究内容及其评价。

3.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4.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5.文化本土化与文化全球化的关系。

6.举例说明人类迁移活动的距离偏移和方向偏移。

三、论述题(共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1.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说: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试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公平正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