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梨和枣病害.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29274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苹果梨和枣病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苹果梨和枣病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苹果梨和枣病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苹果梨和枣病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苹果梨和枣病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苹果梨和枣病害.docx

《苹果梨和枣病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苹果梨和枣病害.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苹果梨和枣病害.docx

苹果梨和枣病害

苹、梨和枣病害

-、目的要求

识别和掌握苹、梨和枣主要病害的症状及其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学习描绘病害症状图和病原形态图的技巧;学习徒手切片和挑制片技术。

二、材料、仪器和用具

材料:

苹、梨和枣主要病害的玻盒标本,浸渍标本、新鲜标本和病原菌玻片标本;各种苹果病害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仪器和用具:

电视显微系统、显微镜,放大镜,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镊子,培养皿,双面刀片、通草,浮载剂等。

三、实验操作

(一)苹果腐烂病(Applecanker)

1.症状观察症状表现为溃疡型和枝枯型两种,以溃疡型为主。

溃疡型病部红褐色,略隆起,水渍状,组织松软,用手指按压即下陷。

后皮层腐烂,流出黄褐色汁液,湿腐状,有酒糟味。

病斑圆形或椭圆形,边缘不清晰;后期病部失水干缩,黑褐色下陷,生黑色小粒点(外子座及分生孢子器)。

天气潮湿,病部产生橘红色卷须状物(分生孢子角),生黑色粒点(内子座及子囊壳)。

枝枯型病部形状不规则,红褐色或暗褐色,有明显的赤褐色轮纹,具黑色小粒点。

提示:

苹果树腐烂病与干腐病的症状有相似之处,注意该病在发生部位(主干和主枝)、流出黄褐色汁液的多少、酒糟味的浓淡、黑色小点的大小和疏密、潮湿时有无桔黄色卷须状物等上两病的区别。

2.病原观察

病菌有性态为苹果黑腐皮壳(ValsamaliMiyabeetYamada),属子囊菌亚门。

无性态为壳囊孢(Cytosporasp.),属半知菌亚门。

外子座黑色圆锥形,子座内含1个扁瓶形、几个相通的腔室分生孢子器,直径为480μm~1600μm。

分生孢子梗无色、长10.5~20.5μm;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香蕉形或腊肠形,两端圆,微弯曲,4.0~10.0μm×0.8~1.7μm;具橘红色卷须状孢子角。

内子座在外子座的下面或旁边形成,内含3~14个子囊壳。

子囊壳球形或烧瓶形,直径为320~540μm,具有长颈、颈长540μm~860μm,顶端有孔口。

子囊长椭圆形或纺锤形,一端较宽,顶端钝圆或较平,28~35μm×7.0~10.5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排列成两行或不规则,无色,单胞,腊肠形或香蕉形7.5~10.0μm×1.5~1.8μm。

提示:

注意观察该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均分别生于外子座和内子座上的特征、分生孢子器为多腔室及从器口涌出桔黄色卷须状物的特点。

(二)苹果褐斑病(MarssoniaLeafBrownSpot)

1.症状观察

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叶柄和果实。

叶部症状病斑有三种类型:

1.1同心轮纹型病斑近圆形,直径为1cm~2cm,中心褐色,四周黄色,周围有绿色晕,病斑中部生排列成同心轮纹的黑色小粒点。

1.2针芒型病斑褐色,不规则,上生由黑色小点(分生孢子盘)和黑色菌索组成呈针芒放射状扩展。

1.3混合型病斑很大,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0.5cm~3cm,暗褐色,黑色小点在病斑中部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病斑外围呈放射状排列。

果实症状病斑圆形或不整形,直径约6mm~12mm。

病斑褐色,凹陷,表面有黑色小粒点。

提示:

注意观察该病叶部病班周围具绿色边缘及黑色小点(分生孢子盘)与线(菌索)相连呈放射状的特征;注意症状的三种类型特点、注意与苹果花叶病(病毒病害)的花叶的区别。

2.病原观察

有性态为苹果双壳菌[DiplocarponmaliHaradaetSawamura],属子囊菌亚门。

无性态为苹果盘二孢[Marssoninacoronaria(Ell.etDavis.)Davis],属半知菌亚门。

无性态菌索,多分枝,穿行于表皮下,交叉点上着生分生孢子盘。

分生孢子盘初埋生于角质层下,成熟后外露,直径为100μm~200μm。

分生孢子梗呈栅状排列,无色、单胞、棍棒状,大小15~20μm×3~4μm。

孢子梗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双胞,中间缢缩,上大且圆,下小而尖,呈倒葫芦状。

大小为13.2~18μm×7.2~8.4μm,内含2~4个油球,偶有单胞的分生孢子产生。

有性态子囊盘肉质,钵状,大小105~200μm×80~125μm。

子实层由子囊和侧丝组成,子囊阔棍棒状,有囊盖,大小40~49μm×12~14μm。

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香蕉形,一端稍弯曲,成熟后有隔膜,大小24~30μm×5~6μm。

提示:

病原菌以无性态常见。

其种名苹果盘二孢告之我们病原菌的产孢结构为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为双胞;注意观察双胞的特点、有无油球。

(三)苹果白粉病(ApplePowderyMildew)

白粉病主要危害新梢、嫩叶,也危害花器、芽、幼果等。

1.症状观察

新梢症状节间缩短、叶细长、叶缘上卷、质脆、被一层白粉覆盖,后期变为黄褐色、重者梢枯死。

叶片症状病叶生褪绿斑,生长受阻而皱缩不平;叶片窄小,纵卷、变脆直至枯死脱落。

花瓣症状花淡黄或绿色,变窄,扭曲,干枯脱落。

芽症状芽瘦小,灰褐色至暗褐色,芽鳞松散,张口呈刷状。

果实症状在果顶或梗洼等处产生白粉斑,稍后形成网状锈斑,硬块,易造成龟裂。

受害部产生白色粉状物(病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为该病最明显的特征。

一些地区,在叶背主脉、支脉、叶柄上生成堆的黑色小点(闭囊壳)。

提示:

症状部位以产生白色粉状覆于表面及后期生黑色小点(闭囊壳,一些地方产生)为其特点;注意观察新梢发病后节间缩短、叶细长、上卷的特点。

2.病原观察

病原为白叉丝单囊壳[Podosphaeraleucotricha(Ell.etEv.)Salm],属子囊菌亚门。

无性态分生孢子梗直接在菌丝上产生,短棍棒状。

分生孢子串生,向基性成熟,无色,单胞,椭圆形,16.4~26.4×14.4~19.2μm。

有性态闭囊壳近球形,初无色,后变淡黄色,成熟后褐色至黑褐色,直径75~100×70~100μm。

附属丝两种,一种生于闭囊壳顶部,3~10枝,基部褐色,端部色淡,透明,分隔,顶端有二叉状分枝,直立,长度为闭囊壳3~7倍;另一种生于闭囊壳基部,黄褐色,较粗,弯曲,有的也分叉,长度一般小于闭囊壳直径。

闭囊壳内生1个子囊,子囊椭圆形或球形,50.4~55.0μm×45.5~51.5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16.8~22.8μm×12~13.2μm。

提示:

挑取黑色小点制片,注意观察闭囊壳两种附属丝的形态;然而用解剖针于低倍镜下轻压盖玻片,让闭囊壳破裂、子囊释出;注意观察闭囊壳内子囊的个数及子囊内子囊孢子的个数。

(四)苹果霉心病(AppleMouldCoreandCoreRot)

1.症状观察

果实症状生长期田间外部症状不明显,病果偶见果面发黄,果形不正,或者着色较早。

发病严重的果实,明显呈畸形。

贮藏期,果心霉烂发展更快,病果果面可见水渍状、褐色不规则形的湿腐斑块,斑块可连成片,以致全果腐烂。

果心症状剖开病果,心室变褐,逐渐向外扩展,具粉红色、灰绿色、黑褐色和白色霉状物。

提示:

病果外观无明显症状。

剖果后可见心室及果肉(如已扩展时)有粉红色、灰绿色、黑褐色和白色霉状物(依病原种类不同而异,但一般仅有一优势种)。

2.病原观察

苹果霉心病是由多种真菌侵染所致,常见的有链格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Fr.)Keissl]、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roseum(Bull)Link]串球镰刀菌(FusariummoniliformeSheld)等3种。

此外,还有青霉菌(Penicilliumsp.),拟青霉菌(Paecilomycessp.)、节孢状镰刀菌(F.arthrosporioidesSherb.)等20余属的真菌。

2.1T.roseum分生孢子梗直立,有少数横隔或无隔,不分枝,梗端稍大。

分生孢子自梗端单个地以向基式连续产生一串孢子。

孢子形成后,靠着生痕彼此连接而聚集在孢子梗的顶端,形成外观圆形至矩形的孢子头。

分生孢子梨形或倒卵形,两个孢室,上孢室较下孢室为大,下孢室基端明显收缩变细,着生痕在基端或其一侧,透明或粉红色,12~18μm×8~10μm。

2.2A..alternata分生孢子梗直立,分枝或不分枝,淡橄榄色至绿褐色,有屈曲,顶端常膨大而具多个孢子痕,大小5~12.5μm×3~6μm,分生孢子组成链,有的长链由10个孢子组成。

孢子有喙或无喙,形状变化极大,表面平滑或有瘤,浓橄榄色至深橄榄色,有横隔膜1~9个,纵隔膜0~6个,大小7~70μm×6~22.5μm。

2.3F.moniliforme子座黄色、褐色或紫色,产生的菌丝为鲜黄色至浅粉红色。

分生孢子串珠状,单胞,棱形至卵圆,大小4~30μm×1.5~5μm。

大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座或分生孢子团内,淡红色至红褐色,孢子细长、稍弯、具3~5个隔膜,大小为20~70μm×2~4.5μm。

(五)苹果炭疽病(Applebitterrot)、轮纹病(Appleringrot)和褐腐病(Applebrown)

1.症状观察

1.1轮纹病苹果轮纹病又称粗皮病、轮纹褐腐病。

果实症状以皮孔为中心,水渍状褐色腐烂斑点,呈同心轮纹状向四周扩展,病斑不凹陷,烂不变形,病组织呈软腐状,病斑的中部产生黑色小粒点,散生,不突破表皮。

1.2炭疽病

果实症状病斑圆形,直径1~2cm,中心生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盘),常呈同心轮纹状排列。

潮湿时,溢出绯红色粘质团(分生孢子团)。

烂部呈圆锥状干腐。

1.3褐腐病又名菌核病。

果实症状病斑中心部逐渐形成同心轮纹状排列的灰白色、绒球状菌丝团,这是褐腐病的典型症。

病果干缩呈黑色僵果。

提示:

上述三种苹果果实病害的共同特征是呈现轮纹的共同特征,但组成轮纹的病征或病状不同。

轮纹病的轮纹由深浅褐色的症状组成;炭疽病的轮纹由病征黑色小点(分生孢子盘)或肉红色粘质物(分生孢子和粘质物)组成;褐腐病的轮纹是由病征灰白色、绒球状菌丝团组成。

此外,它们在病斑大小、是否凹陷等方面也不同。

2.病原观察

2.1病原轮纹病有性态为贝伦格葡萄座腔菌梨生专化型[Botryosphaeriaberengerianaf.sp.piricola(Nose)koganezawaetSakuma]属子囊菌亚门;无性态为簇小穴壳菌(Dothiorellagregaria),属半知菌亚门。

无性态分生孢子器扁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83~425μm;分生孢子无色、单胞,纺锤形或椭圆形,大小24~30μm×6~8μm。

有性态子囊壳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大小170~310μm×230~310μm;子囊无色,棍棒状,顶端膨大,壁厚透明,基部较窄,大小110~130μm×17.5~22.0μm;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24.5~26μm×9.5~10.5μm。

2.2炭疽病有性态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SchretSpauld.]属子囊菌亚门;无性态为盘长孢状刺盘孢[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PenzetSate.],属半知菌亚门。

有性态少见。

无性态分生孢子盘埋生于表皮下,随着分生孢子梗生长、产孢而突破表皮,其上很少有刚毛。

分生孢子梗无色单胞,大小15~20μm×1.5~2.0μm。

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长圆柱形或长椭圆形。

大小10~35μm×3.5~7.0μm。

2.3褐腐病褐腐病病原是仁果链核盘菌[Moniliniafructigena(Aderh.Etruhl.)Honey]属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为仁果丛梗孢(MoniliafructigenaPers.),属半知菌亚门。

菌丝集结灰白色菌丝团,其上长分生孢子梗及孢子。

分生孢子梗丝状,无色,单胞,其上串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1l~31μm×8.5~17μm。

后期,病果内生成菌核,黑色,不规则,大小1mm左右,子囊盘漏斗状,外部平滑,灰褐色,直径3~5mm。

子囊无色,长筒形,内生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无色,单胞,卵圆形,大小10~15μm×5~8μm。

子囊间有侧丝,棍棒状。

(六)苹果其它病害

苹果赤衣病、泡性溃疡病、花叶病等等。

(七)梨黑星病(PearScab)

梨黑星病能侵染梨树所有的绿色幼嫩组织,主要侵害叶片和果实,也可以危害花序、鳞芽、新梢、叶柄、果柄等部位。

1.症状观察

叶片症状..叶背主、枝脉之间呈现圆形、椭圆形或不整形的淡黄色斑,病斑沿主脉边缘长出黑色的霉层,且有沿叶脉走向的特征。

许多病斑互相结合,整个叶片的背面布满黑色的霉层。

叶柄症状长条形、凹陷病斑,其上生黑色霉状物。

果实症状病斑圆形,稍凹陷,上生黑霉,木栓化,坚硬、凹陷并龟裂。

幼果畸形;成果生大小不等的圆形黑色病疤,病斑硬化,表面粗糙。

病芽及病梢症状病芽的主要特征是鳞片变黑和产生黑霉,病芽梢主要特征是从新梢基部开始,逐渐向上产生黑色霉层。

病部生有黑色霉状物是该病的共同特征。

提示:

注意观察叶背黑色霉层具有沿叶脉走向的特征。

2.病原观察

梨黑星病菌有性态为[VenturianashicolaTanakaetYamamoto],属子囊菌亚门。

无性态为[FusicladiumvirescensBon.],属半知菌亚门。

无性态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暗褐色,散生或丛生,直立或稍弯曲,大小为8.0~32.0μm×3.2~6.4μm。

分生孢子着生于孢子梗的顶端或中部,脱落后留有瘤状的痕迹。

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从寄主角质层下伸出,呈倒棍棒状,暗褐色,直立或弯曲,常不分枝,孢痕多而明显。

分生孢子淡褐色,卵形或纺锤形,两端略尖,单胞,萌发前少数生一横隔,大小为7.5~22.5μm×5~7.5μm。

有性态假囊壳埋藏在落叶的叶肉组织中,成熟后有喙部突出叶表,如小黑点状,以反背面为多。

假囊壳圆形或扁球形,颈部较肥短,黑褐色,平均大小118.6μm×87.1μm。

子囊棍棒状,聚生于子囊果的底部,无色透明,大小37.1~61.8μm×6.2~6.9μm。

每个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淡黄绿色或淡黄褐色,状如鞋底,双胞,上大下小,大小11.1~13.6μm×3.7~5.2μm。

提示:

病部黑色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注意观察分生孢子梗是否丛生,有无分生孢子脱落后留下的疤痕。

(八)梨锈病(PearRust)

1.症状观察梨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严重时也能为害幼果和果梗。

叶部症状,叶片正面生圆形小病斑,中央橙黄色有光泽,边缘淡黄色,周围具有黄色晕圈。

随着病斑的扩大,病斑中央产生蜜黄色微凸的小粒点(性子器),潮湿时小粒点溢出淡黄色黏液(性孢子),黏液干燥后黄色小粒点变成黑色。

之后病斑组织变肥厚,正面凹陷,背面隆起并长出十多根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毛管状物(锈孢子器),内有大量褐色锈孢子,成熟后从锈孢子器顶端开列散出。

后期病叶变黑干枯,早落。

幼果症状叶片症状相似。

提示:

注意观察叶、叶柄、果及果梗上性子器(蜜黄色微凸的小粒点)及锈子器(淡黄色的毛管状物)是否于同一部位。

叶柄、果柄症状病部橙黄色,并隆起呈纺锤形,病斑上也可长出性子器和锈子器。

新梢受害后的症状与叶柄、果柄相似。

转主寄主柏科植物症状针叶、叶腋或小枝上产生淡黄色斑点,病部于秋季黄化隆起,翌春,形成球形或近球形瘤状菌瘿,菌瘿继续发育突破表皮露出红褐色、圆锥形或锲形的冬孢子角。

冬孢子角成熟后,遇雨吸水胶化、膨大,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及担孢子。

2.病原观察

病原为亚洲胶锈菌(梨胶锈菌)[GymnosprangiumasiaticumMiyableexYamada],属担子菌亚门。

整个生活史中可产生4种类型的孢子。

性孢子及锈孢子性孢子器扁烧瓶形,大小120~170μm×90~120μm,内生许多无色、单胞、纺锤形或椭圆形的性孢子,大小8.0~12μm×3~3.5μm。

锈子器细圆筒形,长约5mm~10mm,直径0.2mm~0.5mm。

锈孢子球形或近球形,大小18~20μm×19~24μm,膜厚2μm~3μm。

橙黄色、表面有瘤状细点。

冬孢子及担孢子冬孢子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双胞,黄褐色、大小33~62μm×14~28μm,孢子的分隔处各有两个发芽孔,柄细长。

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为17~20℃,冬孢子萌发时长出担子,4胞,每胞生一小梗,每小梗顶端生一担孢子。

担孢子卵形,淡黄褐色,单胞,大小10~15μm×8~9μm。

提示:

梨胶锈菌具转主寄生特性,其性孢子器和性孢子、锈子器和锈孢子生于梨树,而冬孢子角和冬孢子、担子和担孢子生于柏科植物上。

该菌还具有多型性,生活史中共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等4种孢子(缺夏孢子)。

注意观察性孢子器和性孢子、锈子器和锈孢子及冬孢子、担子和担孢子的形态特征。

该病菌与苹果锈病菌(GymnosprangiumyamadaiMiyabe)为同属不同种,不能交互侵染。

(九)梨轮纹病(PearRingRot)

主要危害枝干和果实,也可危害叶片。

1.症状观察

1.1枝干症状以皮孔为中心先形成暗褐色瘤状突起,近圆形或扁圆形暗褐色坏死斑,直径约5mm~15mm,沿病斑外缘产生一圈裂纹,边缘翘起呈马鞍状。

病斑产生许多的小黑点(分生孢子器),形成以皮孔为中心的同心轮纹状病斑。

众多病斑导致树皮粗糙,故称“粗皮病”。

潮湿条件下,病斑小黑点中可溢出灰白色粘液状分生孢子团。

1.2果实症状皮孔为中心,生成近圆形至红褐色圆形烂斑,形成浅褐色与红褐色至深褐色相间的同心轮纹。

病斑散生的小黑点(分生孢子器)。

1.3叶片症状病斑初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略显同心轮纹;后期逐渐变为灰白色稀疏的小黑点。

提示:

注意观察枝干上以皮孔为中心的“马鞍状”翘起病斑,注意其上是否有黑色小点、为何物?

2.病原观察

病菌有性态为贝伦格葡萄座腔菌梨生专化型[Botryosphaeriaberengerianade.Notf.sp.piricola(Nose)KoganecawaetSokwwa],属子囊菌亚门;无性态为轮纹大茎点霉[MacrophomakuwatsukaiHara],属半知菌亚门。

另一种病菌称干腐病菌,即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berengerianade.Not,属子囊菌亚门,无性态产生大茎点(Macrophoma)、杏核小穴壳(Dothiorella)型分生孢子。

有性态子囊壳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子座中,单生,黑褐色,大小为170~310μm×230~310μm,有短喙。

子囊棍捧形,大小为110~130μm×17.5~22μm,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无色至淡黄色,椭圆形,大小为24.5~26μm×9.5~10.5μm。

无性态分生孢子器黑褐色,球形或近球形,大小为383μm~425μm。

分生孢子梗棒状。

分生孢子无色,单胞,纺锤至长椭圆形,大小为24~30μm×6~8μm。

(十)梨黑斑病(PearBlackSpot)

主要危害叶、果及嫩梢。

1.症状观察

1.1叶片症状圆形、黑色斑点,在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边缘黑褐色,有时具轮纹大斑。

潮湿时病班表生黑霉(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1.2幼果症状病斑近圆形至椭圆形,褐色至黑褐色,病斑略凹陷,潮湿时表面也产生黑色霉层。

果面龟裂,裂缝可深达果心,在裂缝内产生黑霉。

重病果常数个病斑合并为大病斑,致使全果呈漆黑色,表面密生墨绿色至黑色霉层。

1.3新梢及叶柄症状,病斑长椭圆形,淡褐色,明显凹陷的病斑。

病健交界处常产生裂缝。

2.病原观察

病原为菊池链格孢[AlternariakikuchanaTanaka],属于半知菌亚门。

分生孢子梗褐色或黄褐色,丛生,一般不分枝,基部较粗,先端略细,有隔膜3~10个,大小为40~70μm×4.2~5.6μm,孢子脱落后有孢痕。

分生孢子常2~3个链状长出,形状不一,大多数为棍棒,基部膨大,顶端细小,嘴胞短至稍长,有横隔膜4~11个,纵隔膜0~9个,大小为10~70μm×6~22μm,分隔处略缢缩。

老熟的分生孢子壁较厚,暗褐色;幼嫩的分生孢子则壁薄而成黄褐色和暗黄色。

(十一)梨褐斑病(Pearbrownspot)

1症状观察

叶片症状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病斑,病斑相互愈合呈不规则形的褐色斑块。

呈灰白色,密生黑色小点,周围褐色,最外层为黑色。

2.病原观察

有性态为梨球腔菌[Mycosphaerellasentina(Fr.)Schröer],属子囊菌亚门。

无性态为梨生壳针孢[SeptoriapiricolaDesm.],属半知菌亚门。

无性态分生孢子器在叶组织内形成,孔口突出表皮外,球形或扁球形,直径80μm~150μm,暗褐色。

分生孢子针状,无色,大小50~83μm×4~5μm,3~5个隔膜。

有性态子囊壳在落叶上形成,多数群生,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颈部突出叶表皮外,直径50μm~100μm。

子囊棍棒状,无色透明,大小45~60μm×15~17μm。

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纺锤形或圆筒形,向一方略弯曲,无色,大小27~34μm×4~6μm,有1个隔膜,隔膜处略有缢缩,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细胞。

(十二)梨其它病害梨炭疽病、轮纹病、褐腐病、白粉病等。

(十三)枣疯病(Jujubewitche’sbroom)

1.症状观察主要表现花梗延长,花变叶和主芽不正常萌发而构成枝叶丛生。

1.1花器症状花器变成营养器官。

花梗延长4~5倍,萼片、花瓣、雄蕊均变为小叶。

1.2叶片病状叶肉变黄,叶脉仍绿,叶黄化,叶缘上卷,暗淡无光泽,硬而脆。

有的叶尖边缘焦枯,似缺钾状。

花后所长的叶片狭小,明脉,翠绿色,易焦枯。

有时在叶背中脉上,长一片鼠耳状的明脉小叶。

1.3枝症状病树技呈丛枝状。

1.4根蘖症状根蘖枝纤细,节间缩短、叶小而黄,丛枝状更为明显。

2.病原观察

枣疯病的主要病原是植原体。

枣疯病植原体为不规则球状,直径90~260nm,外膜厚度8.2~9.2nm,堆积成团或联结成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