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化学一模汇编物实验原理分析科学探究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522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中考化学一模汇编物实验原理分析科学探究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北京中考化学一模汇编物实验原理分析科学探究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北京中考化学一模汇编物实验原理分析科学探究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北京中考化学一模汇编物实验原理分析科学探究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北京中考化学一模汇编物实验原理分析科学探究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中考化学一模汇编物实验原理分析科学探究教案.docx

《北京中考化学一模汇编物实验原理分析科学探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中考化学一模汇编物实验原理分析科学探究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中考化学一模汇编物实验原理分析科学探究教案.docx

北京中考化学一模汇编物实验原理分析科学探究教案

2016一模----实验原理分析及科学探究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Na23Si28S32Cl35.5K39Ca40Fe56Cu64

西城〖实验原理分析〗

36.(4分)同学们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CO2与NaOH、Ca(OH)2都能发生反应。

 

分别向甲、乙两个瓶中注入少量、等体积的两种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1)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说明CO2能与Ca(OH)2反应的实验现象

是。

(2)下列实验现象中,一定能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

(填序号)。

a.U型管中红墨水左低右高

b.U型管中红墨水左高右低

c.U型管中红墨水液面没有发生改变

〖科学探究〗

37.(6分)学习酸碱盐知识后,同学们知道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能发生反应,可观察到溶液变浑浊。

甲组同学进行右图所示的实验,却未观察到预期现象。

【提出问题】未观察到浑浊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和假设】

①与氢氧化钙溶液的浓度有关。

若使用更大浓度的氢氧化钙溶液,

会迅速产生浑浊。

②与碳酸钠溶液的浓度有关。

若使用更大浓度的碳酸钠溶液,会迅速产生浑浊。

经讨论,同学们认为猜想①不合理,其理由是。

【进行实验】乙组同学针对猜想②进行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探究猜想②

取4支试管,向其中分别加入……

碳酸钠溶液浓度/%

是否浑浊

10

不浑浊

5

不浑浊

1

浑浊

0.5

浑浊

【解释与结论】

(1)补全上述实验操作:

取4支试管,向其中分别加入。

(2)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合出现浑浊的化学方程式是。

(3)乙组实验证明:

猜想②不成立,碳酸钠溶液浓度在0.5~10%的范围内,能否出现浑浊与碳酸钠溶液的浓度有关,其关系是。

【实验反思】

(1)丙组同学对乙组所做实验中未出现浑浊的原因进行探究。

设计了多组实验,其中部分同学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丙组同学的实验目的是。

(2)依据乙、丙两组的实验探究,丁组同学仍使用甲组的仪器和药品对甲组实验进行了改进,当滴入几滴某溶液后,溶液迅速变浑浊。

其实验操作是。

36.(4分)

(1)2NaOH+CO2Na2CO3+H2O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bc(0、1、2分)

37.(6分)[猜想与假设]饱和石灰水已是该温度下质量分数最大的溶液

[解释与结论]

(1)2mL浓度为10%、5%、1%、0.5%的碳酸钠溶液,再分别滴加5滴

饱和石灰水

(2)Ca(OH)2+Na2CO3CaCO3↓+2NaOH

(3)碳酸钠溶液浓度大,不易产生浑浊

[实验反思]

(1)探究碳酸钙能否溶解在碳酸钠溶液中

(2)取2mL饱和石灰水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东城〖实验原理分析〗

36.(4分)利用下图装置在实验室模拟炼铁,并将得到的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进行分离和收集。

(提示:

NaOH溶液可以吸收CO2气体。

实验步骤如下: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取一定质量的氧化铁加入硬质玻璃管中,其它容器中各加入适量试剂(如图所示)。

(3)关闭分液漏斗开关和K2,打开K1,通入CO气体一段时间,排除装置内的空气。

此时装置存在的缺陷是。

(4)继续通CO,在出口M处将气体干燥并用小试管收集后检验气体纯度。

待装置内气体纯净后,打开分液漏斗开关K,将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放入锥形瓶中,使液面没过导管下端,关闭开关K,点燃酒精喷灯,装置A的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当装置C中的现象是_______时,说明装置B中的反应是充分的,立即关闭K1,打开K2,装置D中收集到的气体是CO。

(5)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继续通CO气体至装置A的药品冷却。

经称量氢氧化钠溶液增重2.64g,此时生成Fe的质量是__________g(结果精确到0.1g)。

〖科学探究〗

37.(6分)用久置的镁条做实验时,需要用砂纸把表面的灰黑色打磨掉,直到露出光亮的银白色。

实验小组同学对镁条表面“灰黑色外衣”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镁条表面“灰黑色外衣”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Ⅰ.是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镁。

Ⅱ.是镁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黑色碳单质。

Ⅲ.根据铜锈的成分是碱式碳酸铜,推测镁条表面的“灰黑色外衣”是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得到的碱式碳酸镁。

同学们经讨论,从颜色上否定了只含有氧化镁,因为氧化镁是________。

【查阅资料】

①碱式碳酸镁的性质有:

受热可分解;常温下能与稀硫酸反应。

②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遇水能变为蓝色。

③碳不与稀硫酸反应,但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能反应并生成CO2、SO2和H2O。

同学们认为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三种产物的共同点是(答出一点即可)。

【进行实验】

(1)同学们用久置的镁粉进行了如下实验。

无水硫酸铜粉末逐渐由白色变为蓝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久置的镁粉中除镁元素外,还含有的元素是

久置的镁粉中含有碱式碳酸镁

(2)同学们发现,经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中镁粉会突然“噗”地燃烧起来,出现红热,很快停止,并有黑色固体粘附在试管壁上。

①将试管取下,冷却后加入足量稀硫酸,大部分固体溶解,并有气泡出现,但黑色固体没有消失。

请写出有气体生成的一个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②将实验①试管中的混合物进行_______(填操作名称),除去其中溶液,向黑色固体中加入浓硫酸,加热。

黑色固体全部溶解,得澄清溶液并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实验

(2)说明,镁在CO2中可以燃烧,生成了碳单质。

【实验结论】

综合上述实验现象,实验小组认为镁条表面“灰黑色外衣”中含有碳和碱式碳酸镁。

【反思与评价】

有的同学提出,实验

(2)不足以证明镁条表面“灰黑色外衣”中含有碳,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36.(4分)(3)一氧化碳排放会造成空气污染(4)3CO+Fe2O3

2Fe+3CO2不变浑浊(5)2.2

〖科学探究〗(1小题,共6分)

36.(6分)【猜想与假设】白色的

【查阅资料】都属于氧化物

【进行实验】

(1)C、H、O(3)①Mg+H2SO4===MgSO4+H2↑②过滤

【反思与评价】久置的镁条是放置在常温下的空气环境中,实验

(2)是将镁粉在加热且有二氧化碳生成的环境中

 

海淀〖实验原理分析〗

36.(4分)为了研究反应中压强的变化情况,利用下图进行实验。

(1)检查装置气密性:

打开a,关闭b,在A中加入水,,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用同样原理可以检查装置另一侧的气密性。

(2)在A、B中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在集气瓶内放入一定量的大理石,将a、b都打开,用注射器加入足量稀盐酸直至液面浸没下端管口,保持注射器活塞不动。

此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3)关闭b,集气瓶中持续产生气体,A中的现象是。

判断A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若没有反应,写出理由;若发生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科学探究〗

37.(6分)某化学小组用石灰石(含杂质SiO2、CaO,还可能含有少量的Fe2O3)与足量的稀盐酸制备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结束后对废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溶解于水中的气体成分忽略不计)。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含有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

①SiO2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

②FeCl3溶液遇到硫氰化钾(KSCN)溶液能够很灵敏的显现出红色。

③FeCl3只能在较强的酸性溶液中存在,若pH>3.8时,FeCl3会完全与水发生反应生成Fe(OH)3沉淀。

④已知反应:

CaCl2+Na2CO3===CaCO3↓+2NaCl。

【假设猜想】

(1)该小组同学一致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CaCl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是。

(2)结合以上资料,该小组同学作出以下三种合理的猜想

猜想1:

溶质只含有CaCl2

猜想2:

溶质含有CaCl2和HCl

猜想3:

溶质含有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

取少量过滤后的废液于试

管中,滴加溶液

溶液没有变红

废液的溶质中

不含FeCl3

步骤2:

另取少量过滤后的废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

猜想2成立

【反思评价】

(1)上述步骤2中,小姚同学提出可以通过检测废液的pH来判断是否含有HCl。

你认为该方案是否合理,其原因是。

(2)根据实验结论,实验结束后若要回收CaCl2溶液,正确的操作是:

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过滤。

36.(4分)

(1)方法一:

向上拉注射器,A中导管有水柱上升,停止拉注射器,水柱保持

(或向下推注射器,A中产生气泡)

方法二:

用手紧握集气瓶,A中产生气泡,松手后,A中导管有一段水柱

(2)集气瓶内产生气体,B中产生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中无明显现象

(3)集气瓶中液体进入A(或A中液面上升)

Ca(OH)2+2HCl===CaCl2+2H2O

37.(6分)【假设猜想】

(1)CaCO3+2HCl===CaCl2+CO2↑+H2OCaO+2HCl===CaCl2+H2O

(写出任意一个即得分)

(2)CaCl2、HCl、FeCl3

【实验验证】步骤1:

硫氰化钾(或KSCN)步骤2:

有气泡产生,并产生白色沉淀

【反思评价】

(1)不合理,未考虑CaCl2溶液的酸碱性(或应补充测定CaCl2溶液pH的对比实验)

合理,因为CaCl2溶液为中性,盐酸为酸性

(2)碳酸钙(或CaCO3)

 

朝阳【实验原理分析】

36.(4分)化学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研究酸碱盐的性质(夹持装置已省略)。

资料:

Na2CO3溶液可与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1)关闭K2,打开K1和分液漏斗玻璃塞、活塞,向B中加入稀盐酸,使其浸没大理石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当B中的物质仍在反应时,关闭K1,打开K2。

一段时间后C中的现象为_________;充分反应后,C中一定含有溶质NaCl的原因是_________。

【科学探究】

37.(6分)在一次化学实验中,同学们将饱和硫酸铜溶液滴加到5mL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以下异常现象:

实验序号

滴加CuSO4溶液的量

实验现象

第1~6滴

产生蓝色沉淀,但振荡后沉淀消失,形成亮蓝色溶液

第7~9滴

产生蓝色沉淀,且沉淀逐渐增多,振荡后沉淀不消失,很快沉淀变成黑色

已知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写出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提出问题】

实验①中蓝色沉淀为什么消失?

【查阅资料】

I.氢氧化铜在室温下稳定,70℃~80℃时可分解生成氧化铜。

II.铜酸钠[Na2Cu(OH)4]溶于水,溶液呈亮蓝色。

【猜想与假设】

I.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氢氧化铜发生分解反应。

II.蓝色沉淀消失可能是氢氧化铜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亮蓝色溶液。

甲同学认为猜想Ⅰ不成立,理由是_________。

乙同学为验证猜想Ⅱ,进行了如下实验。

【进行实验】

 

【解释与结论】

(1)1号试管中现象为_________。

(2)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1)进一步查阅资料可知,氢氧化铜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生成铜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丙同学推知饱和硫酸铜溶液与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

 

通州【实验原理分析】

36.(5分))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

(资料:

S+O2

SO2)

A

 

(1)打开K1、K2、K4,关闭K3,向装置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当观察到________,则证明该装置内的空气已经排净。

关闭K1,点燃酒精灯,加热硫粉,观察到硫粉并不燃烧。

以上操作都需要打开K4,原因是________。

(2)待冷却后,打开K1,向装置中通入氧气,证明装置内的二氧化碳已经排净的方法和现象是_________。

(3)打开________,关闭________,点燃酒精灯,加热硫粉,观察到硫粉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该实验装置的主要优点是消除了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

【科学探究】

37.(6分)化学兴趣小组欲探究自己使用的某品牌牙膏的主要成分。

【查阅资料】

(1)牙膏的成分有活性物质、摩擦剂、保持牙膏湿润的甘油等物质。

(2)常用的牙膏摩擦剂的主要成分有CaCO3、Al(OH)3、SiO2。

(3)牙膏除了碳酸钙以外,其他物质均不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4)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

Al(OH)3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偏铝酸钠和适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和稀盐酸可以发生中和反应。

物质

Al(OH)3

NaAlO2

AlCl3

溶解性

不溶

(5)相关物质的溶解性表:

该品牌牙膏含有上述摩擦剂中的两种成分,为探究摩擦剂的组成,化学兴趣小组取适量该牙膏加水充分搅拌、静置、过滤、洗涤、干燥,得到该牙膏中的摩擦剂。

【提出猜想】猜想1:

摩擦剂的成分为Al(OH)3和CaCO3。

猜想2:

摩擦剂的成分为_______________。

猜想3:

摩擦剂的成分为SiO2和Al(OH)3。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预期实验现象

预期实验结论

组装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取少量摩擦剂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_。

固体全部溶解,有气泡,石灰水变混浊

则猜想1成立

锥形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摩擦剂部分溶解

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则猜想3成立

【实验结论】经过实验验证,猜想1成立。

【实验反思】同学们为进一步确认摩擦剂中含有氢氧化铝,先在少量牙膏样品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取上层清液,再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整个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依据该现象可以判断摩擦剂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铝。

36.

(1)石灰水变浑浊;平衡装置内外大气压(合理给分)

(2)用带火星木条放在K4处,木条复燃(合理给分)K3;K2

〖科学探究〗

37.【查阅资料】(4)Al(OH)3+NaOH=NaAlO2+2H2O

【提出猜想】猜想2:

SiO2和CaCO3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预期实验现象

预期实验结论

稀盐酸

Al(OH)3+3HCl=AlCl3+3H2O

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反思】牙膏样品中部分固体溶解,向上层清夜中滴加稀盐酸时开始无现象,之后有固体产生,最后固体溶解

 

顺义【实验原理分析】

33.(5分)甲、乙两个实验小组利用下图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做了一个兴趣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产物中有碳酸钠生成。

他们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玻璃管中加入一定量碳酸钙,关闭K1、K3,打开K4,从

分液漏斗放入稀盐酸并收集二氧化碳

②打开K1,使玻璃管中的液体流入烧杯,并用清水冲洗

③关闭K1,从分液漏斗向玻璃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④使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充分反应

关闭K3,打开K4,从分液漏斗放入稀盐酸

打开K1,使玻璃管中的液体流入烧杯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步骤④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_。

(3)整个过程中注射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

(4)在步骤

中,甲乙两组观察到了不同的现象。

甲组发现烧杯中液体变浑浊;乙组发现烧杯中产生了大量气泡。

两组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科学探究】

34.冬季取暖人们常用到暖宝宝(右图),其热量来源于铁的缓慢氧化。

化学小组的同学突发奇想,想利用暖宝宝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查阅资料:

(1)暖宝宝的主要成分铁粉、木炭、食盐。

(2)暖宝宝反应的主要原理是铁粉与氧气、水共同作

用生成氢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

设计实验:

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右图1所示装置。

实验步骤如下:

 

检查装置气密性

向250mL集气瓶中加入20mL水

读取温度计示数为18oC,撕掉暖宝宝上的贴纸,塞紧橡胶塞。

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待温度计示数为18oC时,打开止水夹。

回答下列问题:

(1)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

(2)小组同学的设计中,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

(3)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则小组同学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实验反思:

反思实验过程,你认为小组同学实验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你证明这确实是造成误差原因的方案是________。

33.(5分))CaCO3+2HCl=CaCl2+CO2↑+H2O

(2)关闭K3,打开K4,推动注射器活塞使液体进入集气瓶,并将二氧化碳压入玻璃管内

(3)容纳集气瓶内液体,排除气体

(4)步骤①中所加盐酸的量不同(1分),甲组同学所用盐酸适量,而乙组同学所用盐酸过量(1分)

【科学探究】每空1分,其它合理答案得分

查阅资料

(2)4Fe+6H2O+3O2===4Fe(OH)3

设计实验:

(1)将导气管放入水中,双手捂住集气瓶,观察到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导管内有液柱,证明气密性良好。

(2)反应物(3)19.1%

实验反思:

暖贴内铁粉的量不够,O2没有完全被消耗。

取两片暖贴重复上述实验。

 

密云

【实验原理分析】

35.(5分)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会使空气中有害气体SO2的含量增加,为粗略测定空气中SO2的含量,化学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资料】

①SO2+I2+2H20=H2SO4+2HI,碘遇淀粉能使淀粉显蓝色,而HI溶液不能使淀粉显蓝色。

②我国空气质量标准中SO2浓度限值(mg/m3)如下表;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0.15

≤0.50

≤0.70

【实验步骤】

①检查气密性;

②向C装置中加入1.0mL溶质质量分数为1.27×10﹣6g/mL的碘水(ρ≈1.0g/mL),滴入

2~3滴淀粉溶液,此时溶液显蓝色;

③打开弹簧夹_____(填“a”或“b”),关闭另一个弹簧夹,抽拉注射器吸取250mL空气,再开、闭相应弹簧夹,缓缓推气体进入C装置,重复上述操作多次。

当C中溶液颜色______时,停止推动注射器的活塞;

④实验数据处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完善步骤③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检查此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

(3)该小组在同一地点进行了3组实验,推动活塞次数记录如下表(每次抽气为250mL)。

进行3组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综合3次实验数据分析:

该测定地点的空气质量属于____     级标准

实验序号

1

2

3

推动次数

3

5

4

【科学探究】

36.(5分)小新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发现:

如果用大理石和稀硫酸混合制二氧化碳,一开始产生一些气泡,可是很快气泡产生的速度越来越慢,最终停止了。

其原因是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物覆盖在固体的表面,阻碍了大理石与稀硫酸的接触,反应速率逐渐减慢甚至停止。

因此通常不选用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对此,小新产生了疑问并大胆猜想展开实验。

(1)【猜想一】选择合适的硫酸的浓度能使反

应快速进行

【进行实验】在28℃时,用装有5mL硫酸溶液的注射器向盛有1g直径为2mm大理石的大试管中注入硫酸,实验选取5种浓度(如右图)的硫酸分5组完成,每次记录15分钟内生成气体的体积,记录在下表:

试管编号

1

2

3

4

5

气体体积(mL)

35

47

55

51

42

(2)【猜想二】选择合适的温度可以使反应快速进行

【进行实验】向5只分别盛有1g、直径为2mm大理石的大试管中各加入5mL相同浓度而不同温度的硫酸溶液,观察反应的情况,记录如下表:

试管编号

A

B

C

D

E

温度℃

40

50

60

70

80

现象

有气泡

气泡比A试管多

气泡明显比B号试管多,持续时间更长

大量气泡产生,与常温用盐酸反应相似

反应非常剧烈,大理石迅速溶解并产生大量气体

(3)【实验分析】

①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在28℃时,选用硫酸的浓度最合适的是_____%。

②在合适的硫酸浓度下,应选择最合适的反应温度为_____℃。

③除选用合适温度和浓度硫酸之外,在反应过程中,为防止微溶物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上,应

增加_________操作,更有利气体的制备。

(4)你认为还可以研究________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请你设计实验简述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

延庆

36.(4分)如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装置.

【查阅资料】水的沸点与气体压强有关,气体压强小,沸点低;气体压强大,沸点高。

【实验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①:

如图所示,锥形瓶A盛满CO2气体,锥形瓶B盛有96℃以上但未沸腾的热水,烧杯中加入同样温度的热水(起保持锥形瓶B中水温恒定的作用).

步骤②:

取2支注射器,一支抽取20mL水,另一支抽取20mL浓NaOH溶液.

步骤③:

将注射器中20mL水注入锥形瓶A中,振荡后观察,锥形瓶B中的热水没有沸腾.

步骤④:

取下盛水的注射器,再将盛20mL浓NaOH溶液的注射器迅速连接到锥形瓶A上,注入该溶液并振荡,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开始前,依上图连接好装置(锥形瓶A、B和烧杯均未盛装物质),将一支空注射器连接到锥形瓶A上,并将其活塞缓慢向上拉,几秒钟后松手,观察活塞是否复位,这个操作的目的是  。

(2)锥形瓶A中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④锥形瓶B中产生的明显现象是  ;产生明显现象的原因是  。

【科学探究】

37.(6分)某学习小组对课本中“食盐常用于制氯气、烧碱”的内容产生兴趣。

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制的实验装置(主体部分如右图所示)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氢氧化钠的实验。

一段时间后,关闭电源,从K处导出部分的溶液作为待测液进行如下探究。

提示:

I.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反应,见本试卷30题。

II.忽略其他可能发生的反应对以下实验的影响。

探究活动一:

检验待测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1)检验含有氢氧化钠的方法是。

探究活动二:

测定待测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1】用酸碱中和法测定

甲组同学称取一定质量的待测液于烧杯中,加水稀释,用带有刻度的滴管逐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边加边振荡,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所得数据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