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6206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株洲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株洲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株洲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株洲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株洲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株洲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ocx

《株洲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株洲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株洲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ocx

株洲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株洲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是经济结构在生产结构方面的一种分类形式,也是经济结构最基本的组成与构造方式。

产业结构既是一个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结果的反映,同

时也体现出一个国家或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潜能。

根据分类方法的不同,产业结构有多种表现形式。

如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将产业部门划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两大领域;三次产业分类法,将产业部门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资源密集程度分类法,将产业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产业;此外,联合国还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将所有经济活动划分为17个部门,

包含99个行业类别。

而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是三次产业分类法,它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来划分产业结构的。

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因此,本文重点只从三次产业分类来分析研究株洲的产业结构问题。

一、产业结构现状

反映产业结构的状况,一般用两种指标表示:

一种是通过对各产业投入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金等)情况的对比,从资源配置上说明产业结构;另一种是通过对各产业产出(如增加值等)情况的对比,从生产经营活动成果上说明产业结构。

而比较常用的是用各产业的产出对比指标来反映一个地方的产业结构情况。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㈠、三次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结构是指构成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各自所占的份量(即比重)。

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

2008年,株洲经济总量为906.51亿元,其中一产业增加值为109.55亿元,占比12.1%;二产业增加值为487.94亿元,占比53.8%;三产业增加值为309.02亿元,占比34.1%。

三次产业结构为12.1:

53.8:

34.1,与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相比,一产业和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2.4和2.8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5.2个百分点(见表1)。

2009年二产业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0.9和0.7个百

分点,一产业下降1.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变为10.5:

54.7:

34.8。

三次产业结构(表1)

2004年

2008年

±百分点

一产业

14.5

12.1

-2.4

二产业

48.6

53.8

5.2

三产业

36.9

34.1

-2.8

从三次产业结构的历史变化趋势看:

一产业基本呈直线形态回落,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33.7%至2009年的

10.5%,整体回落了23.2个百分点;二产业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且一直高于一、二产业。

1978年至1989年表现非常

平稳,基本保持在51%左右,最大误差不超过1.5个百分点。

1990年至1997年以快速回落为主,1997年最低为44.2%,比1989年回落6个百分点。

从1998年开始又逐步呈直线回升态势,至2009年,整体回升10.5个百分点,特别是2005年以来,基本上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以上;三产业呈现两方

面的特征。

一是2003年以前基本呈直线上升势头,2003年

最高占比为38.3%,比1978年提高22个百分点,从2004年开始又呈直线回落态势,至2009年整体回落3.5个百分点。

二是1991年与一产业基本实现平衡,比一产业仅低0.3个百

分点,达26.2%,1992年开始超越一产业,并实现了株洲产业结构的第二次大转变,由二一三”型转变为二三一”型。

从劳动力资源配置情况看:

2009年株洲全社会从业人员223.15万人,其中一产业85.5万人,二产业65.64万人,三产业72.01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分配比为38.3:

29.4:

32.3。

生产效率比为1:

6.8:

3.9。

可见,从事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最多,但产出效率最低;二产业从业人员最少,产出效率最高,是一产业的6.8倍。

㈡、各产业内部结构

产业内部结构包括一产业、二产业和三产业各自的内部结构及派生结构。

这里所指的派生结构,并不是一种产业分类结构,而是为满足某种需要对产业单位按某些标志进行分组演变而成的结构。

如统计上由于调查对象庞大,全部实行全面统计难度太大,不现实也没必要,但又要尽量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将工业、建筑业、批零贸易和住宿餐饮业,按主营业务收入(建筑业按资质等级)分别划分为规模以上与规模以下、资质内与资质外、限额以上与限额以下(简称为“三上”与“三下”)单位,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进行统计调查,由此形成“三上”与“三下”结构。

此外还有生产性服务业、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文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为满足分析研究需要而划分的各种结构。

深入分析研究这些结构,对于指导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一产业内部结构。

按照我国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及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农业,应该说是广义的农业。

2008年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结构比为45:

8.4:

41:

3.6:

2,与2004年相比,农业和渔业分别下降3.9和0.7个百分点,林业、畜牧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上升

0.8、3.6和0.2个百分点(见表2)。

农业和畜牧业占一产业的86%,而农业中90%以上是粮食和蔬菜,粮食比蔬菜的份量高4个百分点左右,特色农业所占比重相当少。

畜牧业中生猪占比80%左右,牛、羊、家禽及其他动物的饲养仍未形成规模效应,所占份量一直在低位徘徊。

可见,株洲一产业仍表

现为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主体的传统粮猪型产业。

一产业内部结构(表2)

2004年

2008年

±百分点

农业

48.9

45

-3.9

林业

7.6

8.4

0.8

畜牧业

37.4

41

3.6

渔业

4.3

3.6

-0.7

农林牧渔服务业

1.8

2

0.2

2、二产业内部结构。

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

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

门类共39个行业大类,同时,根据现行的统计方法制度,又分为规模以上工业和规模以下工业。

建筑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和其他建筑业(见表3)。

2008年工业与建筑业结构比

为88:

12,与2004年比,工业比重上升2.2个百分点。

工业占GDP的比重为47.4%,比2004年提高5.7个百分点,2009年又上升至48.1%,一直居全省之首,无疑是株洲经济的核心,也是对株洲作为新兴工业城市的有力证明。

建筑业占GDP的比重2008年只有6.5%,比2004年下降0.4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结构中,从行业看:

制造业是主体。

2008年制造业占全部工业的89.6%,采掘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只占5.7%和4.7%。

与2004年相比,制造业比重上升3.6个百分点,采掘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下降1.6和2个百分点。

而制造业中,占全部工业比重超过10%的行业有4个,分别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比重分别为15.7%、11.3%、11.6%和

16.2%。

这些行业理所当然成为了株洲的支柱产业,但发展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发展最快,占比由2004年的第3位跃升到第1位,上升3.7个百分点,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是支柱产业中发展最慢的,比重比2004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上升1.8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0.9个百分点。

此外,占比相对较高的行业还有农副食品加工业(5.8%)、金

属制品业(4.4%)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4.6%),与2004年相比,比重均有明显上升,特别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004年几乎还是空白,增加值不到400万元,2008年达到了19.8亿元,发展非常迅速。

从规模看:

规模以上工业是顶梁柱。

2008年规模以上与规模以下工业结构比为83.5:

16.5,与2004年比,规模工业比重上升25.3个百分点,2009年进一步提升至86.4%,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株洲十^一五”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筑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08年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和其他建筑业结构比为63.6:

24.2:

1.3:

10.9,虽然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仍是重头,所占份量超过六成,但缩减明显,比2004年回落23.6个百分点;建筑安装业占比虽远不及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但发展非常迅速,所占比重比2004年提高20.2个百分点;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份量不大,但变化较大,建筑装饰业回落6.9个百

分点,其他建筑业则上升10.3个百分点。

二产业内部结构(表3)

2004年

2008年

申分点

工业

85.8

88

2.2

①采掘业

7.3

5.7

-1.6

②制造业

86

89.6

3.6

#:

农副食品加工业

4.3

5.8

1.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6.6

15.7

-0.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5.7

11.3

-4.4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9.8

11.6

1.8

金属制品业

2.2

4.4

2.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2.5

16.2

3.7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02

4.6

4.58

③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6.7

4.7

-2

按规模分:

规模以上

58.2

83.5

25.3

规模以下

41.8

16.5

-25.3

建筑业

14.2

12

-2.2

#: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及建筑安装业

91.2

87.8

-3.4

建筑装饰业和其他建筑业

8.8

12.2

3.4

3、三产业内部结构。

三产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除第一、二产业所含行业以外的其他所有行业。

除国际组织外,涉及到地方的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计

算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在

内共14个门类,46个行业大类。

为简便起见,在这里将14

个门类缩减为6个进行分析(见表4)。

三产业内部结构(表4)

2004年

2008年

±百分点

1.交通仓储邮政业

13.3

12.4

-0.9

2.批发和零售业

23.5

17.2

-6.3

3.住宿和餐饮业

5.1

5.5

0.4

4.金融业

4.7

「5.7

:

1

5.房地产业

9.1

11

1.9

#:

各类房地产业务活动

1.9

4.7

2.8

6.其他服务业

44.3

48.2

3.9

#:

营利性服务

18.2

18.2

0

非营利性服务

26.1

30

3.9

表4显示:

其他服务业占三产业的比重接近半壁江山,

2008年达48.2%,比2004年提高3.9个百分点。

其中非营利性服务业(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5个行业门类)占三产业的30%,

在其他服务业中占62.3%,分别比2004年提高3.9和3.3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4个行业门类)占三产业的18.2%,与2004年持平。

批发和零售业在三产业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其他服务业,

2008年占三产业的17.2%,虽比2004年回落了6.3个百分点,但若按三产业所包含的14个行业门类进行比较,批发和零售业仍是三产业中份量最大的行业,比居第二位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高3.8个百分点。

其中批发业比重略高于零售业,2008年批发和零售业之比为51.3:

48.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也是三产业中份量较大的行业,但在三产业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2008年占三产业的12.4%,比2004年回落0.9个百分点,按14个行业门类比较,占比由2004年的仅次于批发和零售业,退居批发和零售业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之后,在三产业中排第三位。

住宿和餐饮、金融、房地产三个行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但都呈上升态势。

2008年三个行业所占比重分别为5.5%、5.7%和11%,比2004年分别提高0.4、1和1.9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虽然占比达11%,但剔除居民自有住房服务,其他各种房地产业务活动(包括开发经营、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及其他房地产活动)所占份量不大,只占三产业的4.7%,比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低1.6个百分点,不过占比上升明显,比2004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协调,一、二产业比重偏高,三产业比重偏低。

据有关分析研究发现,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发展方式转变时期的产业结构几乎都呈现如下特征:

一产业比重明显小于10%,基本在6%左右;二产业大多在50%以下,个别达53%左右;三产业都在40%以上,多数超过50%,而且逐步实现了由第二产业占最大比重向第三产业占最大比重转变。

2009年株洲一产业比重仍达10%以上,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接近55%,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8.4、10.8个百分点;三产业不到35%,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8.6、6.1个百分点。

而国内三产业比重高的北京已超过70%,上海接近60%,省内长沙一产业不到5%,三产业也达45%左右。

可见,株洲三次产业结构有失协调,特别是三产业比重过低。

2、产业特色不鲜明,传统行业多,新兴行业少。

一是

一产业仍以传统的粮食、蔬菜、生猪生产为主体,而以满足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需的特色农业份量较少。

如花卉种植、醴陵黑山羊、攸县麻鸭、茶陵黄牛等特色饲养和炎陵高山农业都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经营为主体,产出效率低。

虽然近几年来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有所突破,增加了不少深加工企业,但在做大做强方面还缺少力度。

2008年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只有14.1%,比2004年还低2个百分点,一些老牌的生产企业如林化厂、麻纺厂几十年都没做出规模来。

同时据2007年投入产出调查显示,株洲部分龙头加工企业所使用的农产品大多从外地购进,对本地农业的拉动作用不大。

二是工业中传统的“两高一资”型企业仍占据较大比重,而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不多。

2008年,株洲5600多家工业企业中有一半以上属“两高一资”型企业,其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虽比2004年有10%左右的下降,但仍达40%以上。

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份量仍非常少。

特别是一些地方在产业项目引进过程中,对当前利益考虑得多,而对长期的投入产出效果考虑得少,不管什么项目,只要有都要,因而引进的大多是一些别人放弃的“两高一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消耗了当地的资源,污染了当地的环境,最终结果将是得不偿失。

同时,株洲工业存在终端产品少,基础原材料产品多,附加值低等弊端,化工、冶金、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等都是基础材料及配套产品,化工、冶金还属于高污染、高能耗的限制性行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株洲最大的支柱型产业,但也存在大产品小市场的问题,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很大。

此外,企业不大不强,产品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单个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仅1家,发展差距较大。

株冶集团、株洲电车机车有限公司、株洲车辆工业公司、南方公司等大型企业产品都比较单一,存在较大的市场局限性。

三是现代服务业欠发达,新兴服务行业明显落后。

现代服务业是信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虽然其具体统计范围,国家目前尚无明确的规定。

但从狭义的角度看一些地方将其统计范围大体确定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业、环境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以此测算,株洲现代服务业在三产业中的比重只有45%左右,交通运输仓储、批零贸易、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传统服务行业仍占主体地位。

由于基础设施及有关条件的欠缺,大型的音乐会、演唱会株洲很少举办。

会议及展览服务活动还是空白,没有会展中心,未举办过大型招商会。

知识产权服务微乎其微,电子出版也是空白。

3、区位优势不断削弱,拓展空间难度加大。

株洲由于

地理位置独特而成为南方的交通枢纽,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的铁路贯穿市区,交通十分便利,人员流动频繁,所以商贸比较活跃。

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高速公路网已遍布各地,高铁时代也正在加速迈进,给人们出行创造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条件。

而如此同时,株洲的交通优势也在逐步丧失,伴随着区位优势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南地区最大的服饰批发市场——株洲芦淞市场群的优势、株洲铁路货运的优势等都将不断削弱。

同时,株洲铁路客运没有始发站,京珠高速、上瑞高速等高速公路也都是从旁边路过,没有直达高速。

因此,以商贸为主体的三产活动要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难度会起来越大。

4、区域布局不够清晰,发展目标不很明确。

长期以来,各县市区大多在产业发展布局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基本上是沿着原有的传统产业自然发展,因此,相互之间产业雷同多,集中度不高,无法形成产业集群,市场竞争力不强。

同时,大多数产业园区也是鱼龙混杂,什么东西都往里塞,缺乏专业性,难以做强做大。

三、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客观因素,如国际经济环境,国家的财政、税收、货币信贷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以及其他有关经济发展政策等。

也有主观因素,如地方党委政府发展经济的导向、信心、措施、力度以及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理解与把握程度,人们的创业意思和创业精神等;既有外部原因,如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变化,限制发展什么、鼓励发展什么等。

也有内在原因,如所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环境、既有的产业结构等。

不管是客观因素还是外部原因,对各个地方来说其影响度基本上是公平一致的,因此,各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是受主观因素和内在原因的影响。

在此,我们只重点分析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面以茶陵县和炎陵县2009年的实际情况(见

表5)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2009年茶陵与炎陵GDP增速对比分析表(表5)

GDP

一产业

一产业

三产业

2009年实际

茶陵县

14.6

6.1

22.2

14.5

增速(%)

炎陵县

15.6

5.1

22.1

13.7

相差百分点

-1

1

0.1

0.8

茶陵县

100

28

30.9

41.1

2008年不变价结构(%)

炎陵县

100

19.6

42.7

37.7

相差百分点

0

8.4

-11.8

3.4

2009年各产业对GDP的贝献(百分点)

茶陵县

14.6

1.7

6.9

6

炎陵县

15.6

1

9.4

5.2

相差百分点

-1

0.7

-2.5

0.8

从表5可见,2009年茶陵县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均高于炎陵县。

其中:

一产业高1个百分点,二产业高0.1个百分

点,三产业高0.8个百分点,但最终GDP增速茶陵比炎陵还低1个百分点。

表面上看确实令人费解,但是通过对两地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就不难理解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两地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所致。

由于通常所说的产业结构是指按现行价格计算的,而

GDP速度是指按某一固定时期(从2001年开始每5年一换,以逢0和5的年份作为固定基期)的价格计算的不变价速度,因此,分析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也要以不变价计算的结构为准。

虽然按现价计算的结构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结构会有差别,但不同地区之间,两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相同的。

第二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

2008年,茶陵三次产业的现价结构比为32.5:

30.2:

37.3,不变价结构比为28:

30.9:

41.1;炎陵现价结构比为23.8:

40.6:

35.6,不变价结构比为19.6:

42.7:

37.7。

从现价结构看,茶陵一、三产业比重分别比炎陵高8.7和1.7

个百分点,二产业比炎陵低10.4个百分点;从不变价结构看,茶陵一、三产业分别高8.4和3.4个百分点,二产业低11.8个百分点。

所以,无论是现价结构还是不变价结构,两地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两者差异的趋势是一致的。

正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从而导致各产业对GDP的贡献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使最终GDP的增速出现了相反的趋势。

一、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对茶陵GDP的贡献分别是0.28和0.411个百分点,比炎陵分别多0.084和0.034个百分点;二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对茶陵GDP的贡献是0.309个百分点,比炎陵少0.118个百分点。

从目前情况看:

一产业增幅通常维持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而且差距也不是很大;三产业增幅也难以实现大的突破,一般都低于GDP的增幅;二产业则是决定GDP增幅高低的主要因素,多年来,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50%以上,因此,二产业比重越高的地方,在增幅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其GDP的增速相应也就要高。

2009年,虽然茶陵三次产业的增幅都高于炎陵县,但相差很少,都没超过1个百分点,而且一、三产业的增幅都低于GDP的增幅,分别只有6.1%和14.5%,因此,对GDP的贡献较小,分别为1.7和6个百分点,合计比炎陵仅多1.5个百分点。

二产业两地增幅都很高,分别达到22.2%和22.1%,但只有0.1个百分点的差距,而二产业的比重茶陵比炎陵低了11.8个百分点,因此,二产业对GDP的贡献茶陵只有6.9个百分点,而炎陵有9.4个百分点,茶陵比炎陵少2.5个百分点。

所以,综合起来茶陵GDP的增幅比炎陵反低了1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产业结构对GDP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三次产业结构如此,各产业内部结构对各产业的影响也同样如此。

“十五”以来,株洲经济发展速度大多数年份都低于长沙和湘潭,就是因为株洲的产业结构及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