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地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2440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和地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永和地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永和地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永和地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永和地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永和地质.docx

《永和地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和地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永和地质.docx

永和地质

第一章地质环境条件

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与地质环境、自然地理条件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永和县属晋西黄土残塬丘陵沟壑区,沟壑纵横,降水集中等地质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有利于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随着公路、乡村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逐年加强,由此引起的各类地质灾害日益加剧,受灾面积不断扩大,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愈来预大,而且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亦遭到了一定的破坏。

1.1气象水文

永和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大陆气候特征明显,四季分明,冬长夏短,季风强盛。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少雪寒冷。

多年平均气温为9.5℃,一月份平均气温-10.0℃,七月份平均气温23.0℃。

极端最高气温37.3℃(1987年7月3日),极端最低气温-22.6℃(1984年12月24日),无霜期为175~204天,平均为181天。

多年(1953~2004)平均降水量为461.4mm。

本区一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5%以上。

区内年最大年降水量为797.0mm(1958年),日最大降水量为187.5mm(1981年8月15日);年最小降水量为1997年287.7mm(1965年);1985年8月8日—8月16日,全县连续降雨9天,降水量为146.7mm,为历史上降水时间连续最长时间;10分钟最大降水量为22.4mm(1991年7月28日)。

多年(1953~2004)平均蒸发量1618.9mm,最大蒸发量1905.6mm,最小蒸发量为1370.8mm。

冻土深度50—75cm。

永和县境内河流属黄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黄河、芝河、桑壁河、峪里河(见永和县水系图)。

黄河:

位于县境西部,为本县与陕西省延川、延长两县的天然界河。

北由石楼县南割毡流入本县南庄乡前北头湾,经咀头、永和关、河会里、阴德河、于家咀、佛堂至泊洋乡取材湾入大宁境。

流经本县南庄、打石腰、阁底、交口4个乡、15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全长68km。

境内落差52.7m,河床最宽处0.1万余m,最窄处100余m。

河槽窄,水流急,水面低,无灌溉之利。

境内流入黄河的一级支流有35条,流域面积1158.7km2。

较大渡口有永和关、阴德河、铁罗关等处。

芝河:

发源于县城东北20km的坡头乡李家崖村后。

自东北向西南流经坡头乡、芝河镇、交口等3乡镇后注入黄河,全长62km。

流域面积976km2,占全县总面积的80.5%。

河道平均纵坡15‰,河槽多为水蚀性沟槽,基本上稳定无大变迁。

平均清水流量0.25m3/s(县城外),年清水流量788.4万m3,洪水流量374.1万m3,总流量1162.5m3,输沙量99.5万t。

桑壁河:

发源于茶布山东南侧辛庄村(桑壁镇)后。

流经桑壁镇,中途纳罗泥沟水、岔上沟水、寺河沟水、下均沟水、李原沟水,于交口乡汇入芝河后流入黄河。

全长28km,清水流量0.05m3/s。

峪里河:

发源于大宁县清仙圪岭后沟,自冯家山(交口乡)进入本县。

流经郝家山、峪里、庄头、王家原、崔家原、南楼等村,沿大宁、永和两县边界,在坡沙村西取材湾入黄河。

全长23km,清水流量0.025m3/s。

1.2地形地貌

永和县属晋西黄土残塬丘陵沟壑区,东北高西南低。

最高点为茶布山主峰(在桑壁镇境内),海拔1524m;最低点为芝河入黄河口取材湾,海拔511.9m,高差1009.1m,沟壑纵横,梁峁交错,植被稀疏,呈支离破碎之状。

三大山系布满全境,成“川”字形排列,基本为东北、西南走向,自东南向西北分别为狗头山—楼山—钟楼山,茶布山—双锁山—棋盘山,四十里山—马得脑山—阁山。

芝河从境东北斜流向西南,注入黄河,把全境分为两个大三角形。

境内有0.25余万条沟谷,其中2.5km以上的主沟209条,1.5—2.5km的支沟317条,1.5km以下的毛沟0.2万条。

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侵蚀模数为0.5—1万t/km2。

全县大体分为残塬沟壑区、丘陵沟壑区、梁峁沟壑区三类地形。

残塬沟壑区:

包括桑壁、交口、阁底等3个乡镇部分地区。

茶布山、双锁山、楼山、阁山屏立于西、北、南三面,东南、西南部原较大。

其中署益塬最大,面积约4.66km2(0.7万亩),阁底塬约3.33km2(0.5万亩),西庄塬约2.0km2(0.3万亩),塬较平缓,一般在5°左右。

这些塬与侵蚀沟形成的沟坡界限分明,沟坡陡峭,沟底多下切为“V”形,深达数十米至100m以上。

水土流失造成土体崩塌、串穴、切沟,使塬面逐渐缩小。

丘陵沟壑区:

包括芝河沿岸的坡头、芝河、交口等3个乡镇。

其塬面多呈长条状,部分地区中断为“崾”状,两侧伸出不少支梁,宛如蜈蚣。

侵蚀沟多已切至基岩以下。

梁峁沟壑区:

包括南庄、打石崾2乡与阁底、交口等2个乡沿黄河部分地区。

地形大多以馒头形的峁与顶部较平缓的山梁相连,坡面上缓中陡下急,侵蚀沟多深而窄,大河床均切至基岩以下。

由于农田集中,植被少,坡度陡,且大多为麦田,雨季暴露无遗,故水土流失严重。

1.3地层

永和县境内出露的地层有中生界三迭系、新生界上第三系、第四系松散岩类,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1.中生界三迭系(T)

(1)中生界三迭系铜川组(T2t):

分一、二两段,黄河段河道下切陡岸的岩石为三迭系中统铜川组第一段(T2t1),由灰绿、灰黄、灰红色厚层中细粒长石砂岩与灰紫、灰绿、灰黑色砂质泥岩、页岩及1—3层流纹质凝灰岩组成。

黄河段小切沟中的岩石为第二段(T2t2),为长石砂岩与泥页岩层或泥页岩夹1—3层流纹质凝灰岩、局部夹油页岩、煤线及炭质页岩、泥岩含灰质结核。

(2)中生界三迭系延长组(T2y):

由黄绿、灰黄、肉红色中层细、中、粗粒长石砂岩夹灰绿色、灰黑色砂质泥岩、页岩组成,多含黄铁矿结核。

砂岩和粉岩层多见于狗头山、茶布山、双锁山、楼山、阁山以及黄河、芝河、峪里河沿岸,部分地区岩层层次较为明显。

茶布山、双锁山、楼山、阁山山顶的岩石为三迭系上统延长组第二段,下部岩石为第一段。

2.新生界新近系上新统(N2):

由棕红色、褐红色粘土、亚粘土组成,表面有铁锰质薄膜,多夹钙质结核(料礓)及砾石,与下伏各地层不整合接触。

永平庄、白家崖流域出口等处有新近系上新统(N2)地层出露。

3.新生界第四系(Q4):

(1)下更新统午城黄土(Q1w):

仅零星分布在沟谷底部,为棕红色粘土。

(2)中更新统离石黄土(Q2l):

主要分布在西部黄河丘陵地区,主要为黄色粘土。

结构较疏松,垂直柱状节理发育。

(3)上更新统风积马兰黄土(Q3m):

全境丘陵、塬几乎全地被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马兰黄土(Q3m)所覆盖,主要为棕红色、黄色粉质粘土。

结构疏松,垂直柱状节理生育。

(4)全新统(Q4):

主要分布于芝河、桑壁河、峪里河河谷中及出口处一带,厚5~25m,由砾石、细砂、粉砂、砂土等组成,为一套近代河床冲积和山前洪积物。

1.4构造与地震

1.4.1构造

本县地质构造属吕梁山背斜南端西侧,区内构造形迹以褶皱为主,断裂构造不发育,区内可见白家崖一任家庄一秋板崾向斜和城关镇杨家庄背斜。

任家庄向斜轴线方向为北北东,向斜东西翼岩层产状一般为±5°,轴部岩层倾向为南东,倾角为13—23°向斜轴延长14km,展布宽1.5—2.5km。

杨家庄背斜轴线方向为近南北弧形弯曲,岩层为上三迭纪铜川组(T2t)产状,西翼为南偏东、北偏东3—8°,东翼为南偏西4—5°背斜长6km,其上发育有次一级东西向挠曲(详见永和县构造图)。

境内黄土覆盖厚度为3—70m,县城附近地表黄土覆盖3—5m。

松散层之下为砂岩、泥岩、粉砂岩。

全县出露基岩走向大体为北北东—南南西向,略有倾斜,斜角为5—10°,较为稳定。

由于地层主要为中生代三迭纪以后的陆相沉积,无煤矿及其它矿藏出露,仅在甘露河、峪时河,茶布山脚下发现5—10cm厚的薄层煤线。

1.4.2地震

据永和县县志,永和县有史以来没有发生过3.5级以上的地震,地震活动不强烈,属相对稳定区。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02-02发布的GB18306-2001标准,永和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据《中国地震综合等震线图》(1991年),永和县地震烈度属Ⅳ度区。

1.5水文地质条件

按照含水介质特征,地下水位埋深及地下水动力条件,本县地下水主要为碎屑岩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

碎屑岩裂隙水:

含水介质主要为中生界三迭系黄绿、灰黄、肉红色中层细、中、粗粒长石砂岩,灰绿、灰黄、灰红色厚层中细粒长石砂岩,据1979年,县打井队在芝河上游方底村(坡头村)和昕水河上游前河村(桑壁镇)打井100余m深,单位涌水量仅0.53L/s。

山西省水文地质队1981年在城北郊河口村打钻200余m,单位涌水量仅1.53L/s,均无开采价值。

该层水具有风化壳裂隙含水层特点。

岩层支离破碎,加之地表水流的强烈切割,逐渐形成纵横交错崎岖狭窄的深谷,使大量泉水从泥质砂岩顶板层间隙中流出,成为下降泉。

泉流量为0.1—0.93L/s左右。

多分布于植被覆盖较好的石质山区和沿黄河一带。

松散岩类孔隙水:

含水介质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亚砂土、冲洪积砂卵石层及砂土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地层为黄土状亚砂土,中更新统砂砾石透镜体和钙质结核富集部位。

新生界第三系棕红色红土所夹的砾石层。

该层水具有上层滞水特点,富水性微弱,无开采价值。

由于纵横交错崎岖狭窄的深谷的切割,使大量泉水沿粘土层上部流出,成为下降泉。

分布在桑壁镇、阁底、交口等乡,富水性差,泉水小,单泉涌水量一般在0.15L/s左右。

永和县主要有以下泉水:

岔上沟泉:

位于桑壁镇岔上村北1450米处。

群泉,流量4.2L/s。

下刘台泉:

位于城南4公里处,是县酒厂供水群泉,流量2.77L/s。

1994引入县城,供机关和居民用水。

杨家庄泉:

位于城北5公里杨家庄桥北100米处,流量2.08L/s。

任家庄泉:

位于坡头乡任家庄村沟口桥西40米处,流量1.8公L/s。

李家崖泉:

位于坡头乡李家崖村,流量1.8L/s。

东征泉:

位于阁底乡东征村西沟底,流量1.8L/s。

龙口湾泉:

位于县城东3公里处,流量1.8L/s。

1974年引入县城供机关和居民用水。

豆粉厂供水泉:

位于坡头乡豆粉厂东侧,流量1.7L/s。

西后峪泉:

位于阁底乡西后峪村,流量1.61L/s。

河西坡泉:

位于县城芝河西侧河西坡村前,流量1.04L/s。

1989年建立供水站,用于解决河西坡居民和机关用水。

河里泉:

位于交口乡河里村跃进水库处,流量0.93L/s。

龙吞泉:

位于县城北2公里龙吞泉村,流量0.93L/s。

1983年引入县城供机关和居民用水。

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入渗及其侧向补给。

排泄方式以泉水、侧向迳流排泄和蒸发为主。

2.碎屑岩类含水层主要靠大气降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入渗,富水性差别较大。

排泄则主要是泉排泄和沿河谷泄流,由于其间有厚度不等的泥岩阻隔,相互间水力联系微弱,而主要以相互平行的层间迳流为主。

仅在构造部位或浅埋区相互间才可能发生直接水力联系。

地下水的流向,由高向低,从补给区到排泄区,从分水岭到河沟,沿山坡、沟、河依次通过泉水自流排出。

1.6工程地质条件

综合永和县境内出露的岩性,根据其物理力学性质及岩土体结构,永和县岩土体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工程地质类型:

㈠岩体工程地质类型

永和县由于黄土覆厚,岩层出露少,岩体工程地质类型主要为薄—厚层具泥化夹层软质—坚硬碎屑岩组(T)

该岩组由中生界三迭系延长组黄绿、灰黄、肉红色中层细、中、粗粒长石砂岩夹灰绿色、灰黑色砂质泥岩、页岩和铜川组灰绿、灰黄、灰红色厚层中细粒长石砂岩与灰紫、灰绿、灰黑色砂质泥岩、页岩组成,分布于狗头山、茶布山、双锁山、楼山、阁山以及黄河、芝河、峪里河沿岸县境南部地区。

本岩组页岩、泥岩和软质铝土岩遇水易软化变形。

本岩组中砂岩呈中厚层状,比较坚硬,在沟谷边坡上易形成陡坡,由于其具有较发育的层理,其层面特征、空间分布和力学强度对岩体工程性质起较大的作用,干抗压强度一般为100一148.1Mpa,软化系数0.4—0.8。

页岩、泥岩为软弱夹层,强度低易风化,干抗压强度一般为21.2—80.8Mpa,软化系数0.2—0.90。

总之该岩组工程地质性质差异悬殊,有软弱夹层,工程性质条件差,常形成多种不良工程地质问题。

㈡土体工程地质类型

1.粉质粘土、钙质结合层多层土体(N2+Q1+Q2)

该土体为第三系上新统静乐组、第四系下更新统午城黄土、中更新统离石组黄土。

上第三系仅零星出露,第四系下更新统午城黄土仅在局部沟谷底部小面积出露,第四系中更新统在各乡镇广泛分布。

岩性为浅棕黄色、棕红色、浅红色亚粘土,含钙质结核层。

粉质粘土土质较均匀,中密、可塑。

据土工试验,天然含水量3.5—29.3%,天然密度1.86—2.09g/cm3,比重2.71—2.74,天然孔隙比0.548—0.874,液限29.5—42.4%,塑限18.8—27.6%,塑性指数10.2—16.8,液性指数<0~0.9,压缩系数0.06—0.53Mpa-1,压缩模量4.515—23.77Mpa。

该类土一般呈可塑一硬塑状态,无湿陷性,无胀缩性,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在200—300kpa之间。

⒉粉质粘土单层土体(Q3)

该土体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黄土。

在永和县各乡镇广泛分布。

一般覆盖于离石黄土或基岩之上。

该土体岩性一般为黄土状粉土和粉质粘土,质地较疏松、均匀,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

地貌上常形成陡壁及黄土柱,容易发生崩塌灾害。

该土体含水量小,透水而不含水,干燥情况下,呈硬塑状态,遇水强度显著降低,易发生湿陷变形。

比重2.69—2.71,天然密度1.74—2.12g/cm3,天然孔隙比0.573一0.953,液限25.3—31.4%,塑限17.4—22.8%,塑性指数6.2—10.0%,液性指数<0~0.4,压缩系数0.11—0.49Mpa-1,压缩模量3.51—13.4Mpa。

湿陷系数0.011—0.016。

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在180—200kpa之间。

3.砂卵砾石、粉土、粉质粘土多层土体(Q4)

该土体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砂卵砾石、黄土类黄土,分布于河流两侧或河谷中,主要为近代河流的冲洪积物,松散状砂卵砾石,承载力标准值大于200kpa,压缩性小,透水性强,黄土类黄土呈中密一密实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