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7140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村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村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改革.docx

《农村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改革.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改革.docx

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三十年

三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从调整土地关系入手,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如今,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再度丰富完善—2008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意见》公布,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从农田延伸到山林。

30年弹指一挥间,作为苏北地区农村的代表:

黄甲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税费改革及农村综合改革,再到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黄甲村的经济模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

30十年前的一天,江苏新沂市黄甲村农民李科军用一辆借来的拖拉机把新娘拉回了家。

现在,他的儿子要娶媳妇了。

“做梦也没有想到,现在儿子结婚,能用10辆小汽车把媳妇去回家。

”他感慨道:

“真像做梦一样!

”1978年,安徽小岗村的“破冰”之举掀起了整个中国农村的一次大变革。

4年后,李科军全家承包了村集体的5亩多地,结束了挣“工分”吃大锅饭的日子。

包产到户让李科军和他的乡亲们迸发出巨大的积极性,种粮之余,还种了棉花和西瓜、果树等经济作物。

几年后,全家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茅草房也换成了砖瓦房。

数据显示,1978——1984年,中国农业产出平均每年保持了7.7%的增长速度。

1984年与197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以不变价计算增加了42.23%,其中约有一半来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不减,一部分人已经先富了起来。

这时,为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却陷入滞后窘境。

1997年到2003年,农民收入连续7年增长不到4%,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五分之一。

粮食主产区和多数农户收入持续徘徊甚至减收,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也陷入低增长期。

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自此,改革的焦点更多地聚集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上。

李科军家的第二次大变化发生在2006年。

当年,在中国延续了2600年之久的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民政优抚费、教育附加费、民兵训练费、计划生育费、民办交通费等相继全部取消。

“改革前这些税费加起来平摊到每亩地要100多元,改革后不仅全部免除,国家还给每亩地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至少70元钱。

”李科军说,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重新回到村里种地。

农村税费改革是从2000年逐步展开的,到2006年完全取消了农村四税(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共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

在此基础上国家增加了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到2007年达600多亿元。

一减一补,全国农民得到大约2000亿元好处。

税费改革之后,国家又大力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调整和改善了城乡公共财政投入的分配格局。

2004年2月8日,新世纪第一个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公布。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六个涉农的一号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重新锁定“三农”问题。

此后连续4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

新世纪关于“三农”的这5个中央一号文件,核心思想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通过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使农民休养生息,重点强调农民增收,给农民平等权利,给农村优先位置,给农业更多反哺。

李科军家的第三次大变化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我家种了5亩水稻,每年可得到国家良种、农资、种粮直补共计350元,种粮年净收入2000元。

”李科军说,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以后,每年交10元钱,医药费就可以报销50%至75%,乡亲们看病不再发愁,全村1200人都参加了。

此外,孩子义务教育期间的学杂费和书费全免,村里还建起了阅览室,村民的“饮水难”“出行难”问题基本解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确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方向基础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确定,要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不仅是今年,更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个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新的农村政策体系正在形成之中。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市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的方向。

抓住改革的“牛鼻子”,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转变。

“现在,再也没有人指手画脚要求种这种那了。

”黄甲村村民宋兆国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家和村里许多户被“上面”要求种苹果树。

几年后,苹果卖不出价钱,“上面”又要求大力发展辣椒种植,农民无奈拔掉许多正处于挂果期的苹果树。

历史的镜头拉到1979年。

从那年开始,国家逐渐减少了农副产品的统派购种类。

到1995年,国家队农产品的统派购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取消了粮食、棉花的统购,将其改为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

对于其他各类农产品,实行价格放开,由市场供求调节。

尽管靠行政命令指挥农业生产不是一朝一夕就淡出历史,但种什么、买什么,越来越成为农民自己的决定。

从“要我种”到“我要种”,中国农民的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乡村的又一个大巨变。

农村经济自此从传统的农业单一结构迈向多部门的综合发展。

统计数字显示,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1991年比1978年,种植业比重下降了16.9个百分点林业、牧业和渔业分别上升了1.1、11.5和4.3个百分百。

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介绍,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和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推动了中国新一轮的经济高速增长。

在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

通过这个阶段的改革,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市场机制逐步取代了计划手段,在调节农产品供求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农业从此全面对外开放。

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要求,中国对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国内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等方面进行改革,降低了农产品进口关税,取消了出口补贴,对大宗农产品采取配额制度,并逐步向关税化过渡。

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逐步融入全球化时代。

实践证明,中国农业利用外资水平、农产品出口额等一系列指标持续呈现好势头,世界也越来越倚重来自中国的农产品。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则意味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最后一个堡垒被攻克,农产品市场改革完成。

据宋洪远介绍,从2004年开始,国家全面开放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清理和修改不利于粮食自由流通的政策法规,清理和剥离国有粮食企业财务挂账,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今后的改革,将重点放在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上。

”宋洪远表示。

如今,我国的农产品供给已实现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富余的历史性转变。

在农产品总量增加的同时,品种增多,品质改善,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均衡供给能力增强。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受到资源条件的约束,而且还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农村经济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越来越高。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坤表示,30年来我国的农村改革取得的最重要成绩之一就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进的市场化改革。

“市场化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对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特别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集体林权改革调动了马陵山附近农民在造林护林积极性,到“十一五”末期,马陵山的森林覆盖率已由五十年代的60%提高到83%。

“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但承包到户后积极性提高得很,收入翻了一番!

”江苏省新沂市陵东村农民张振亚感慨道:

“大家都把山林看成‘绿色银行’,看成没到期的‘高息存折’。

”陵东村2005年分林到户,粗林木收入外,仅通过发展林下种植棉花和经济林果,全村人均收入增加600元。

回首30年农村改革洪流,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达过程。

在充分尊重亿万农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前提下,30年间探索和总结出的一系列新经验、新创举,为中国农村发展、城市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支持。

改革未有穷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途上,在中国大地广阔田野和山林上,一定会上演更多的改革大戏!

但与此同时,三十年的改革也暴露出大量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对于广大农民来说,现阶段仅仅从产出来讲,土地确时如同鸡肋一样,咀之无味但弃之却又绝对是难以割舍的,土地往往是无一技之长的他们面对生活压力时最稳定的避风港,因为只有土地才能给他们最大的安全感,而实际上,这也正是这是十几年来,中国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在几乎没有普及国家任何生活保障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一人一地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却还能保持超级稳定的原因所在,所以,联产承包责任制现在还不能说一无是处,个人认为,国家要想保持持久稳定,农民对土地归属的安全感,国家就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

农村自有农村的生存法则,这一点和城市方面绝对有很大的不同的,个人认为,在农村完全可以不实行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但牵扯到农民土地流转和变动的任何政策时,都希望慎之又慎,触动了农民土地这一根本利益,无疑就触动了农村稳定的基石!

但我们总不能坐看农村发展缓慢,任由中国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这样持久下去,农村的稳定也最终会成为一个问题,纵观中国这十几年来农业的发展,对于农村变革的探索就从未停止过,无论是农村土地的七十年稳定承包政策的出台,还是农业两税的取消,到最近的反补贴于农,都是对三农问题有效的解决措施。

只可惜,这些也都是对农民减负的政策,对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而且还用了反补贴的方式补偿农村,农业对于国家整体经济的贡献显然已不是促进而是拖累。

要想有效解决农业发展的实质性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现阶段农村、农业、农民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民现阶段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农村的资源浪费现象极其严重,农村房屋布局不合理,出行状况差,房舍和房舍之间往往又有着惊人的土地浪费现象,房屋建筑式样单调乏味,既无美感可言,更重要的是,农民的房屋几乎是农村最大的浪费源头,农民的房屋往往是农民自建,所以往往也都是自成体系,他们通常都是根据自己的自留地状况自建,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乱盖乱建,层次参差不及,而往往就在这乱建之间,一些夹杂在房舍之间的土地便不适合耕种而被闲置下来,一个村庄也许感觉不到什么,但从全国来看却无疑是一个可观的数字,这显然就造成了土地的极大浪费。

二是科技在农村面临的困境,我们也几乎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在广大农村几乎没有什么人才,也谈不上什么科技能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和城市相比,农村的科技完全是一片空白。

首先,农村走出来的科技人才(包括农业人才)几乎没有愿意留在农村的,一是农村环境差,二是这部分人能够操控的土地规模实在太小,没有给他们多少发挥的空间。

农村自己出去的人都留不住,城市科技人才就更不愿在农村生产和生活了。

三是现行的农业一人一地的政策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业的潜力并不能够被充分的挖掘出来。

四是农村的再生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从而造成巨大的浪费!

农村的再生资源丰富,沼气秸秆牲畜粪便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可产生效益,可是因为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都被白白浪费了,实在可惜,农业是最适合搞生态循环绿色环保的一个行业,国家应该对这方面多加研究和重视!

这些无疑就是当前中国农村的现状,从全国看,当然并不是每个村都面临这种困境,但普遍的大多数农村无疑都是目前这种状态。

根据上面的问题,特向国家提出以下农村变革的建议,希望国家能够思考这个建议的可行性,审时度势决断而行。

改革的着力点应该首先是农村,而其不仅仅是在土地上,离开了农村谈农民如同离开了土地谈农业一样,都是毫无意义的。

那么怎样从农村着手呢?

必须从农民的高度需求和农村现状以及农民生产生活的便利性来着手解决。

我的想法是:

能否以村庄为单位,根据村庄规模大小,或联合活独立建立一定规模的农民社区,这种社区既能满足农民生产耕种的便利,又能满足农民对城市化生活的需求,甚至可以优于城市居民的生活。

这种模式的基本原则是:

让农民安居并能享受城市化的生活,让科技能够渗透到农村的每一寸土地!

在现在的农村不减少土地的基础上建设一些以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的一些超微型城市。

这样的城市不宜过大,应以当地农村的人均土地数量和规模大小,不能让农民产生耕种上的不方便,一般数千人至万人左右的规模为宜。

这里只提出个大概模式,还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