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复习专题卷 古诗词鉴赏 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6797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复习专题卷 古诗词鉴赏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三复习专题卷 古诗词鉴赏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三复习专题卷 古诗词鉴赏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三复习专题卷 古诗词鉴赏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三复习专题卷 古诗词鉴赏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复习专题卷 古诗词鉴赏 2.docx

《届高三复习专题卷 古诗词鉴赏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复习专题卷 古诗词鉴赏 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复习专题卷 古诗词鉴赏 2.docx

届高三复习专题卷古诗词鉴赏2

2018届高三复习专题卷古诗词鉴赏

1.(2018温州中学高三期中,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1)本诗的颔联写景历来为人所称道,《唐宋诗举要》云:

“三四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是谓神行。

”请简要分析。

(3分)

(2)赏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5分)

1.答案 

(1)运用拟人,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

春游锦江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江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

连自然之景都尚且有不舍之情,更何况是人呢!

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

(2)①点明思念友人的题旨。

②以景作结,回头远望锦江,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

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情思,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2.(2018镇海中学高三期中,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临平泊舟

[元]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气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1)这首诗从   、   、   等角度生动地描写了临平夏夜的景色,境界阔大,意境深远。

(3分) 

(2)把“万顷波光摇月碎”中的“摇”改作“敲”好不好?

为什么?

(5分)

2.答案 

(1)触觉 视觉 嗅觉

(2)不好。

月光洒满整个湖面,被万顷水波摇碎,“摇”指飘摇,与水波荡漾的情景相契合,给人以飘摇之感,更能表达出作者异地漂泊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敲”是敲打,偏向于人为的破坏,生硬直白,缺少深意和韵味,而且也不符合整首诗清丽迷蒙的意境。

3.(2018浙江高考调研二,19—20,8分)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各题。

登雨花台

[清]魏禧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

可堪翦伐到园陵[注]!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声。

  [注] 园陵:

钟山的朱元璋墓。

水龙吟 谒张子房[注]祠

[清]朱彝尊

  当年博浪金椎,惜乎不中秦皇帝。

咸阳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易。

纵汉当兴,使韩成在,肯臣刘季?

算论功三杰,封留万户,都未是、平生意。

遗庙彭城旧里,有苍苔、断碑横地。

千盘驿路,满山枫叶,一湾河水。

沧海人归,圯桥石杳,古墙空闭。

怅萧萧白发,经过揽涕,向夕阳里。

  [注] 张子房:

西汉张良,封为留侯。

(1)这两首均是登临怀古诗词。

魏诗通过对朱元璋陵墓的描写,表现了             之情;朱词借古抒今,表达出             之情。

(2分) 

(2)除了借景抒情,这两首诗词还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请结合诗词简析。

(6分)

3.答案 

(1)对故国的怀念 对抗清大业未成的悲愤和遗憾

(2)魏诗:

①虚实结合。

自己拜谒朱元璋墓是实写,牛羊践踏、日夜悲风是想象,是虚写。

②对比。

以过去的繁华与如今的荒凉破败进行对比。

朱词:

用典。

如前两句:

张良曾埋伏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阳),欲椎击秦始皇车,误中副车。

“沧海人归,圯桥石杳,古墙空闭”句:

张良曾遇沧海君,得力士;又在圯桥遇见黄石公,得兵法。

4.(2018浙江高考猜题,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问题。

折桂令·客窗清明

[元]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

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

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1)指出画线句在曲中的作用。

(4分)

(2)此曲反衬手法极有特色,请赏析。

(4分)

4.答案 

(1)①开篇写即目所见的景物,“风风雨雨梨花”营造了一种萧索凄凉的氛围,为全曲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巧小窗纱”设定视角,作者站在窗内看风景,为结尾“蓦见人家”的情形做了铺垫。

(2)①时空的反衬。

五十年的繁华已过,反衬出如今“三千丈清愁”的落寞心绪。

②结尾以“人家”的“分烟”,写出“人家”盎然的春意和生活的情趣,反衬出游子漂泊天涯的孤独之感,不言愁而愁意备见。

5.(2018嘉兴一中高三期中,19—20,8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里中女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①貌,亦蕴韩娥②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田家三咏(其三)

叶绍翁

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注] ①越娃,指春秋时期的美女西施。

②韩娥,指春秋时韩国一个容貌美丽,善于歌唱的女子。

(1)这两首诗在诗歌内容上都以     作为描写对象,在诗歌体裁上,第一首诗是     ,第二首诗是     。

(3分) 

(2)以上两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既有相通之处,也有自身特点。

请结合诗句,赏析两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异同。

(5分)

5.答案 

(1)农妇(田家女) 古体诗(五言古诗) 绝句(七言绝句)

(2)相同之处:

①对比。

于诗“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照应“华堂”“富家”,与桑下女形成对比,反映了作者对贫富悬殊的不满,对桑下女的同情。

叶诗“画鬓浓调灶额烟”,诗人捕捉到农妇在灶间用灶灰画鬓的情景,与下文“红袖女”的形象形成对比,饱含着作者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

②借助艺术形象表达诗人情感。

这两首诗均意在揭露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然而这个意思不是直言的、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和形象语言来表达的,富于情韵。

不同之处:

于诗开头四句运用反复、比兴。

诗中“吾闻”“不识”,重叠两次,音节流美,自然地表露出作者的同情之心。

诗中以“池中鱼”比“桑下女”、以“海水”比“华堂”,表明贫苦的桑下女不理解富贵人家的生活,自然而贴切。

叶诗虚实结合。

前两句实写妇女辛劳的事,用灶灰画鬓的细节描写,勾勒出勤俭爱美的农村妇女形象;后两句想象高门闺秀游乐的场景。

虚实对照,形成忙与闲、清贫与富贵的鲜明对比,艺术上有很强的感染力。

6.(2018浙江高三联考,19—20,8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春 夜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①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夜 直②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③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 ①歌管:

唱歌奏乐。

②此诗作于公元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

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四月召王安石进京面对。

③漏:

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1)同为描写春夜,两诗的具体时间却不相同:

苏诗描写的是   时分之景,王诗描写的是   时分之景。

(2分)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试简要分析。

(6分)

6.答案 

(1)深夜 拂晓

(2)①苏诗,“春宵一刻值千金”写出了光阴的宝贵,接下来的“花有清香月有阴”描绘了夜景的清幽和夜色的宜人,最后两句转而描写官宦阶层纵情享乐的情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惜光阴的人的谴责。

②王诗,诗人把美好的春色和自己的政治际遇联系起来,以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

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

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了诗人清梦,实际上是诗人为大好的政治形势而激动难眠,这就使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

7.(2017浙江十二校联盟质检,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注]

王沂孙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

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谁家。

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

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

怎得银笺,殷勤与说年华。

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

更消他,几度春风,几度飞花。

[注] 周草窗:

南宋著名词人周密,字公谨,号草窗。

宋亡后,周密在吴兴的家毁于兵火,周密寄寓杭州。

作《高阳台》词寄越中诸友。

(1)“满树幽香,满地横斜”化用了隐居西湖的著名诗人林逋的名句“              ”,体现了该意象的特点。

(2分) 

(2)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评论此词“结笔低徊掩抑,荡气回肠”,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6分)

7.答案 

(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①反复,以乐景衬哀情,抒发春光无主、好景不长的感伤,年华已老、故国不见的忧思。

②与“不知春在谁家”呼应,抒发国破家亡、怀乡念友之情。

③与“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呼应,暗寓国破家亡、无家可归的隐痛。

④以景结情,亡国的哀感蕴藏在胸中却无所依托,只好写出离愁别绪。

8.(2017浙江3月联考,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水调歌头

[宋]岳甫

编修楼公易镇武昌,安阳岳甫作歌头一阕,奉祖行色。

甫再拜。

鲁口天下壮,襟楚带三吴。

山川表里营垒,屯列拱神都。

鹦鹉洲前处士,黄鹤楼中仙客,拍手试招呼。

莫诵昔人句,不食武昌鱼。

  望樊冈,过赤壁,想雄图。

寂寥霸气,应笑当日阿瞒疏。

收拾周黄策略,成就孙刘基业,未信赏音无。

我醉君起舞,明日隔江湖。

[注] ①岳甫:

宋朝词人,岳飞之孙。

②本词为送友人(时任编修官职)前往武昌任职而作。

小序意为敬献小词,聊为送别,为行者增添些豪壮风采。

三国时吴统治者孙皓一度从建业迁都武昌,上层人士反对迁都,作歌谣云: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1)分析上片“莫诵昔人句,不食武昌鱼”的写法特点与作用。

(3分)

(2)结合全词内容,赏析词尾“我醉君起舞,明日隔江湖”所表达的情感。

(5分)

8.答案 

(1)用典,反用其意。

典故本身是反对迁都武昌,但词人却说“莫诵”,就是“不要说”,是为了鼓励友人去武昌。

(2)词人为送别前往武昌任职的友人而写了这首词。

上片重在说武昌形势重要、人物美好,解除了行者即将登程时掩抑不住的些许不快。

下片用历史人物的业绩来鼓励友人。

词末用“我醉君起舞”来写眼前饯别的场景。

因为送别,“我”将许多肺腑之言付诸沉醉之中,而你重任在身,豪兴方酣,阶前起舞,发扬蹈厉,正显得气壮如虹。

“明日隔江湖”是说,过了今天,友人孤帆远影,就要到遥远的武昌去任职了,表达出一种离别的悠悠情怀。

9.(2017慈溪高三联考,21—22,7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昭君出塞图

王思廉①

黄沙堆雪暗龙庭,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②。

[注] ①王思廉:

元初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

②《西京杂记》记载: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

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

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在描写人物上,王诗主要运用   手法,突出王昭君出塞时内心的悲苦;杜诗主要运用   手法,突出王昭君出塞后命运的悲惨。

(2分) 

(2)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

“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

”主张好的诗歌要在叙事之外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请结合两首诗中的“怨”,分析作者是如何借昭君之怨来“出己意”的。

(5分)

9.答案 

(1)衬托 对比

(2)王诗,表面上写昭君“怨”画工的险诈,实际上将矛头指向统治者,正因为统治者御敌无策,才导致了个人悲剧的发生,对统治者的无能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杜诗,表面上写王昭君怀念故土而不得归的怨恨忧思,实际上借此表达了作者自己思念故乡之情,以及不被君王赏识、怀才不遇的遗恨,寄托了自己的家国之情。

10.(2017宁波高三期末统考,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①,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②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 ①茅茨:

茅屋。

②黾勉:

勉力,尽力。

(1)简析本诗中“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的艺术手法及作用。

(4分)

(2)主人公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结果虽然“不遇”,隐者的生活和性格却逐渐清晰明朗。

在寻访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多处窥见隐者的形象和志趣,请结合本诗内容简要分析。

(4分)

10.答案 

(1)用典,运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抒发了诗人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胸怀,使读者感受到了一位不亚于隐者的高士的情趣。

(2)①“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写隐者居所的高、远、简,表现了隐者简朴的生活和远离尘嚣之心。

②“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描绘了空气清新、草色青翠、青松掩映的幽美环境,可以领略到隐者的情趣和生活。

③“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扣门无人应答,门上无锁;直观其室,只有案几,无任何奢华之物,可见隐者是清除物欲、独处自修的高人雅士。

④“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借助寻访者的想象,推断隐者的去向,乘柴车出游,到水边垂钓,正是一般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突出了隐者的超然。

(答出两点即可)

11.(2017金华十校高三期末,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钱塘观潮

曹溶①

浪涌蓬莱,高飞撼、宋家宫阙。

谁荡激、灵胥②一怒,惹冠冲发?

点点征帆都卸了,海门急鼓声初发。

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

江妃③笑,堆成雪。

鲛人舞,圆如月。

正危楼湍转,晚来愁绝。

城上吴山遮不住,乱涛穿到严滩歇。

是英雄、未死报仇心,秋时节。

[注] ①曹溶:

明崇祯十年进士,明亡后被迫出仕清廷,后辞官不就。

此词作于清军入关之后。

②灵胥:

伍子胥。

越王勾践请和,子胥极力劝谏,触怒夫差,被迫自杀,其尸投入钱塘江,怒气化为潮,日夜奔腾咆哮不已。

③江妃:

江上女神。

(1)结合句子,分析此词的思想感情。

(3分)

(2)全词是如何描绘钱塘潮的宏伟气势的?

简析其运用的表达技巧。

(5分)

11.答案 

(1)这首词表面上写钱塘潮的壮观雄伟,其实别有寄托。

上阕说浪潮高飞撼宋家宫阙,激起伍子胥的神灵之怒;下阕直抒胸臆,写英雄报仇心未死。

在这首词中,作者笔下的钱塘潮是人格化的。

全词用“怒”写起潮,以“笑”状涨潮,用“愁”绘退潮,更赋予潮水以人的性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惊叹,以及对古人坚强不屈精神的赞颂。

(2)①比喻。

写涛声如“海门急鼓”,前追后赶,声势浩大;写颜色如“似万群、风马骤银鞍”,壮观瑰丽。

②拟人。

借“灵胥一怒”,赋予潮水不屈的英雄性格,写出了潮水汹涌之势。

③用典。

“江妃笑,堆成雪。

鲛人舞,圆如月”,运用江妃、鲛人两个典故,仙女欢笑,鲛人起舞,仿佛在举行水上庆典,为潮神喝彩助威,想象奇特。

12.(2016温州第二次适应性测试,21—22,7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问题。

〔双调〕折桂令·九日①

[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②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③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 ①九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②强整:

勉强整理。

③翠袖:

和下文的“玉手”皆指歌女。

(1)简析“倦客思家”的原因。

(3分)

(2)请赏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4分)

12.答案 

(1)①重阳佳节,思念亲人;②见大雁南归,触景生情;③仕途坎坷失意,对仕途产生倦意;④人已年老,有落叶归根之意。

(答出三点即可)

(2)①寓情于景(或以景结情),这既是景语,又是情语。

②通过“斜阳”与“寒鸦”,营造了凄凉的氛围;又以“一抹”修饰“斜阳”,以“数点”修饰“寒鸦”,更增添景物冷落之感。

在这凄凉氛围与冷落之景中,作者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13.(2016温州十校联考,21—22,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早 行

[宋]刘克庄

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注],来往暗知津。

[注] 堠(hòu)子:

标记里程的土堆。

(1)本诗颔联运用    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早行途中景物   的特征。

(2分) 

(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简要分析。

(5分)

13.答案 

(1)比喻 朦胧

(2)①首联写出发之早,突出“认未真”;②颔联承接“认未真”,以“云似雪”“树如人”写早行者的错觉;③颈联移步换景,在时间的推移中转写途中景物“认渐真”;④尾联流露出早行者熟知路途的感慨。

14.(2016温州十校1月联考,21—22,7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小重山

元好问

  酒冷灯青夜不眠。

寸肠千万缕,两相牵。

鸳鸯秋雨半池莲。

分飞苦,红泪晓风前。

  天远雁翩翩。

雁来人北去,远如天。

安排心事待明年。

无情月,看待几时圆!

(1)这是一首摇曳多姿的恋情词,上片结句“分飞苦,红泪晓风前”与柳永词中的名句“                 ”有异曲同工之妙。

(2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表达技巧。

(5分)

14.答案 

(1)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亦可)

(2)①烘托。

以“酒冷”“灯青”烘托其内心的悲凉。

②寓情于景。

秋雨入池,池莲带雨,若含红泪,为鸳鸯分飞而苦。

池莲滴雨摇风,可怜又可爱,以此表达女主人公送别时内心的愁苦与悲伤。

③虚实结合,将离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片实写一对恋人由不忍分离到终于分离的过程;下片由实写眼前的分离而转到虚写盼望团圆之期,着意描绘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15.(2016浙江名校协作体3月联考,21—22,7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金缕曲·闻杜鹃

刘辰翁①

  少日都门路。

听长亭、青山落日,不如归去。

十八年间来往断,白首人间今古。

又惊绝、五更一句。

道是流离蜀天子,甚当初、一似吴儿语。

臣再拜,泪如雨。

  画堂客馆真无数。

记画桥、黄竹歌声,桃花前度。

风雨断魂苏季子②,春梦家山何处?

谁不愿、封侯万户?

寂寞江南轮四角,问长安、道上无人住。

啼尽血,向谁诉?

[注] ①刘辰翁:

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

②苏季子:

苏秦,曾游说六国抗秦。

(1)这首词中蕴藉着诗人情感、贯穿全词的意象是    。

(2分) 

(2)下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说明。

(5分)

15.答案 

(1)杜鹃(子规)

(2)①“画堂客馆真无数。

记画桥、黄竹歌声,桃花前度”为虚实相生(答“对比”也可)。

“真无数”“画桥”“前度”所写乃是临安失陷前的繁华景象,这是虚写;而“黄竹歌声”才是眼前所见宋亡后故都的凄凉景象,这是实写。

词人将昔日之繁华和今日之败落相互对照,虚实相映,伤怀倍增。

②“风雨断魂苏季子,春梦家山何处?

谁不愿、封侯万户”为用典。

以“苏季子”喻抗元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志士们为抗击元军,英勇献身,只得梦回家山,他们虽未封侯拜爵,却得到人们的普遍崇敬和深刻铭记。

(答设问、反问也可:

感慨英雄们英勇献身,却只能魂归故里被人铭记。

)③“寂寞江南轮四角,问长安、道上无人住”为借景抒情。

描写临安失陷后,京都道上,人烟萧瑟,一路寂寥难行。

词人触景生情,抒发国破家亡之痛。

④“啼尽血,向谁诉”为拟人。

结句又扣到“杜鹃”上,用拟人化的语气,说杜鹃终日啼鸣,纵然啼尽鲜血,又向谁去诉说人间这一切的悲苦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