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考点习题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5031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岗教师《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考点习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特岗教师《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考点习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特岗教师《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考点习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特岗教师《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考点习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特岗教师《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考点习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特岗教师《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考点习题汇总.docx

《特岗教师《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考点习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岗教师《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考点习题汇总.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特岗教师《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考点习题汇总.docx

特岗教师《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考点习题汇总

特岗教师《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考点习题汇总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发展

第二节 教育学及其发展

 第一节 教育及其发展

 高频预测

1.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朱熹

答案:

B

2.(判断题)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  )

答案:

×

3.(判断题)教师一定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  )

答案:

4.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儿童日常生活中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主张这一观点的是教育的(  )

A.心理起源说               

B.劳动起源说

C.神话起源说               

D.生物起源说

答案:

A

5.“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这句话体现了教育的(  )

A.历史性

B.永恒性  

C.继承性

D.生产性

答案:

B

6.学校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  )

答案:

×

7.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的形态出现在(    )

A.夏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答案:

A

8.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是从(  )时期开始的。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

B

9.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教育内容是(  )

A.六艺

B.七艺  

C.四书五经

D.八股文

答案:

C

10.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  )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

C.教会教育

D.骑士教育

答案:

B

11.终身教育主要是职业教育。

(  )

答案:

×

12.“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  )教育的一大特征。

A.古代印度

B.古代罗马

C.古代埃及

D.古代希腊

答案:

C

13.普及义务教育始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

C

14.以下不属于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的是(  )。

A.象征性

B.刻板性

C.专制性

D.自发性

答案:

D

15.六艺教育的中心是(  )教育。

A.礼乐

B.射御

C.礼书

D.书数

答案:

A

1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答案:

A

17.教育的民主化是指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要民主化。

(  )

答案:

×

18.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答案: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第二节 教育学及其发展

 高频预测

19.(  )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原则

D.教育问题

答案:

D

20.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是(  )

A.《教育漫话》

B.《论语》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答案:

C

21.(  )强调教育应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为教育目的。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布鲁纳

D.蔡元培

答案:

D

22.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案: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2)教育目的——德才兼备的君子

(3)教学原则

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②因材施教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温故而知新

(4)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教育内容——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23.简述《学记》的教育思想。

答案: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教学原则;

  (4)学不躐等——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5)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6)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抓住关键期、最佳期;

  (7)师严然后道尊——教师观。

 24.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是(  )

A.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B.凯洛夫《教育学》

C.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D.布鲁纳《教育过程》

答案:

A

25.近代教育史上,哪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答案:

D

26.西方教育史上,提倡“从做中学”的是(  )。

A.布鲁纳

B.康德  

C.杜威

D.卢梭

答案:

C

27.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是(  )

A.加里宁

B.克鲁普斯卡娅

C.马卡连柯

D.裴斯泰洛齐

答案:

D

28.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是(  )

A.裴斯泰洛齐 

B.凯洛夫

C.苏霍姆林斯基 

D.马卡连柯

答案:

A

29.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答案:

B

30.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  )

A.以儿童为中心

B.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立发现

C.学校即社会

D.以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

E.教育即学生经验的持续不断的增长

答案:

ABCDE

31.简述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答案:

(1)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2)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3)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

(4)班级授课制的论证者——奠定了理论基础。

32.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答案:

  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四强调:

系统知识、课堂教学、教材、教师

  

(2)三中心: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3)四段教学法: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4)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33.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案:

  

(1)以儿童为中心;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3)在做中学;

  (4)新三中心: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5)教育无目的论。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高频预测

1.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3.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4.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属于(  )

A.校园文化

B.学生文化

C.校园物质文化

D.校园精神文化

答案:

A

5.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  )

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

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

答案:

A

6.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经济学家是(  )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布鲁纳

D.舒尔茨

答案:

D

7.唐朝“六学二馆”的入学要求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的(  )的影响。

A.受教育权   

B.领导权 

C.教育内容   

D.体制

答案:

A

8.促进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

A.生产力水平   

B.科学技术水平 

C.文化传统     

D.经济制度

答案:

A

9.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指(  )

A.传递文化   

B.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

C.构成文化本体   

D.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E.教育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答案:

AC

10.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  )

A.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B.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

C.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         

D.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

E.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答案:

ABCDE

11.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

A.科学技术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生产力

答案:

D

1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因此学校要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

(  )

答案:

×

13.教育的规模、速度与生产力水平同步发展。

(  )

答案:

×

1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  )

答案: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高频预测

1.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

A.遗传素质

B.环境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教育

答案:

C

2.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了(  )

A.遗传的重要性 

B.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D.教育的重要性

答案:

B

3.学校教育能够决定人的发展。

(  )

答案:

×

4.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是(  )

A.维果茨基

B.洛克    

C.赞可夫 

D.裴斯泰洛齐

答案:

A

5.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决定个体身心发展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条件是(  )

A.遗传       

B.环境

C.学校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答案:

D

6.在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年龄特征,即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都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这种年龄特征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答案:

A

7.个体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这体现了身心发展的(  )特征。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

C

8.一些事例显示,对“狼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是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性 

D.关键期

答案:

D

9.在教育工作中谨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即教育工作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答案:

A

10.有的学生虽然身患残疾,但是他们的思维反应速度明显快人一筹,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

C

11.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的说法反映了(  )观点。

A.多因素作用论   

B.白板论  

C.内发论         

D.外铄论

答案:

C

12.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答案:

C

1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请根据这些规律论述教育工作应该怎样进行。

(  )

答案:

×

14.简述遗传素质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15.简述环境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16.简述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7.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答案: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8.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下文中所述事例: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竭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人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归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答案:

  

(1)从方仲永的成长经历可知,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但遗传素质也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离开了环境的影响和良好的教育,这种可能就无法转变为现实的发展。

方仲永五岁时,已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可谓天资聪慧,但因其父只知“日扳仲永环遏于人”却“不使学”,致使方仲永十二三岁已“不能称前人之闻”,二十来岁已“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神童到“泯然众人”的经历说明,良好的先天素质是智力超常的前提,优良的环境与精心的教育者是儿童超常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 教育目的与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目的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高频预测

1.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社会要求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答案:

D

2.(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也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答案:

C

3.推崇“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的理想的是(  )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

D.萌芽阶段的学校教育

答案:

C

4.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导向和动力作用的是(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答案:

A

5.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且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

A.壬戌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癸卯学制

答案:

C

6.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国家的教育目的、(  )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D.教学计划

答案:

C

7.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两基”指的是(  )

A.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B.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知识

D.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技能

答案:

A

8.教育无目的论的提出者是(  )

A.杜威           

B.裴斯泰洛齐

C.康德           

D.涂尔干

答案:

A

9.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  )时期。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

C

10.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或教学目标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

(  )

答案:

11.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  )

答案:

×

12.体育的任务就是增强学生体质。

(  )

答案:

×

13.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答案:

1.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2.人们的教育理想;

3.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14.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案: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5.简述教育目的的结构。

答案: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各个学科的课程目标

  4.教师的教学目标

16.简述义务教育的特点。

答案:

  1.强制性(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

  2.普及性(全民性)

  3.基础性

  4.免费性(公益性)

17.简述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答案: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第一节 学生

第二节 教师

第三节 师生关系

 高频预测

1.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答案:

A

2.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

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  )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答案:

C

3.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

A.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B.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C.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D.政治理论修养

答案:

A

4.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

A.多样化

B.专业化

C.单一化

D.崇高化

答案:

A

5.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特点。

A.示范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答案:

A

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体现了(  )的新型师生关系。

A.尊师爱生

B.民主平等

C.教学相长

D.心理相容

答案:

C

7.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答案:

C

8.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

A.自觉性

B.独立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答案:

D

江西真题

9.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指的是(  )。

A.学科知识  

B.教育理论知识

C.教学知识

D.文化科学

答案:

A

10.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A.授受关系

B.民主平等的关系

C.相互促进的关系

D.师道尊严的关系

答案:

B

11.师生关系就是知识的授受关系。

(  )

答案:

×

12.简述教师职业角色。

答案: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父母与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13.如何提高教师威信。

答案: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14.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职业素养?

答案: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2.教师的知识素养

3.教师的能力素养

4.职业心理健康

15.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知识素养?

答案: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16.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有哪些?

答案:

  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17.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答案: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

18.试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案: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提高自身的素质;

  5.发扬教育民主;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19.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3.专业能力的提高;

4.专业自我的形成。

20.试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答案:

1.师范教育;

2.入职培训;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

21.简述现代学生观的内容。

答案: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要因材施教;

  2.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学习的需要

  1.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为主导作用;

  2.学生为行为主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22.于老师决定在班上组织一次全员参与的特长展示活动,学生们陆续在报名表上写上自己的“拿手好戏”:

手工、书法、弹琴、乒乓球……于老师发现,除了小伟,其他学生都报了项目。

  小伟刚从外地转来,学习成绩很差,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在班上也没有什么朋友,于老师把小伟找来,鼓励他报名参加特长展示活动,小伟却自卑地说自己没有什么特长。

于老师启发他说:

“不管是什么,只要是拿手的,就可以展示出来!

”小伟想了很久,急的快哭了,怯怯的问:

“老师,我削梨又快又好,皮不会断开,请问削梨算是特长吗?

”于老师当即拍板:

“行!

就这个了。

  展示活动当天,于老师郑重的请小伟表演削梨。

在大家好奇的目光中,小伟拿出了一只黄澄澄的大鸭梨和一把小刀,两手飞快地转动,不一会儿就把梨削好了,削好的梨圆滑晶莹,细长的果皮垂下来足有两米长。

同学们都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

  从那以后,小伟开朗多了,学习更加用功了,学习成绩有了较大提高。

于老师还注意发挥他肯吃苦、爱劳动的优点,推荐他担任班上的卫生委员,他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

 问题:

请从所学教育理论的角度,评析于老师的教育行为。

答案:

  1.学生是独特的人,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能。

于老师重视小伟的个体差异,考虑到小伟的情况,鼓励小伟报名参加特长展示活动。

当小伟想到自己削梨又快又好时,于老师当即表示肯定,这说明于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学习的需要。

当班级的其他学生都报名了,于老师发现小伟没有报名,鼓励小伟报名参加活动,激发了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学生。

在于老师的帮助下,小伟开朗多了,学习更加用功,成绩提高很快。

 

 

第六章 课程

 高频预测

1.课程就是德、智、体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  )

答案:

×

2.课程计划首先要解决的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