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本科论文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0210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本科论文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金融学本科论文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金融学本科论文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金融学本科论文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金融学本科论文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本科论文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研究.docx

《金融学本科论文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本科论文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学本科论文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研究.docx

金融学本科论文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研究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研究

【摘要】

实现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稳步推动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是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已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已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

本文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利率市场化,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建议。

本文的独到之处是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去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利率管制;商业银行;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利率管制;商业银行;1

目录2

第一章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含义与理论演进过程3

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含义3

(一)利率市场化的定义3

(二)利率市场化的理论演进过程3

二、国外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与原因4

(一)利率市场化的兴起4

(二)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过程4

(三)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原因分析5

第二章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与现实体现6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过程6

(一)利率市场化的初步探索6

(二)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6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实体现7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和原因分析9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宏观问题9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微观问题12

(三)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特殊性问题13

第三章进一步完善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建议13

一、宏观层面的政策与机制是最大保障13

二、微观经济主体是经济发展的血液14

参考文献15

第一章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含义与理论演进过程

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含义

(一)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利率市场化(LiberalizationofInterestRates)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利率市场化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包含三方面内容:

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与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即将利率的决策权不再局限在金融货币当局,而是下放到各个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身根据社会资金供求关系和经济市场环境来调控利率水平。

这样,就将形成一种全新的由社会资金供求关系确定市场利率的机制,通常这个利率是由中央银行设定基准利率。

我国的利率管制是逐步放开的,首先是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管制自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开。

[]

具体说来,利率市场化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利率市场化是指货币当局完全解除对利率的品种结构、期限结构以及利率水平的直接限制,由金融资产的供需双方根据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自主形成。

(二)利率市场化是指货币当局对利率的管理不再强制实施,转变为运用货币政策来改变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利用基准利率来间接影响市场利率的高低。

其中再贴现利率、准备金利率和再贷款利率是由货币当局直接决定。

[]

利率市场化的目的是使利率能与金融资产的收益率相协调,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同时起到引导金融资产的高效配置。

同时,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率水平,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

(二)利率市场化的理论演进过程

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e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1973年提出“解除利率管制,消除利率上限”的金融深化论,开启了20世纪70年代的利率市场化浪潮,新结构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者和新制度者批判这一不完善的理论并没有在改革中取得理想效果。

随后斯蒂格利茨等人在1994年发表“金融约束论”[],通过研究分析一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组成的样本,提出发展中国家里具有存在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的情况,政府控制存贷利率并在金融部门收取租金从而稳定国家的银行体系,因而反对发展中国家对利率完全放开管制。

1998年,Williamson和Mahar调研和研究分析三十多个国家,他们认为,在发达国家实现资本市场完全市场化时,发展中国家也不应该实行“金融约束”[]。

在此基础上,同年麦金农对自己原来理论进行修改完善提出“金融控制论”。

[]其指出,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欠发达、中央银行不能够承担最后贷款人以及没有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利率管制一旦被解除,银行很容易放松贷款审批而增加的贷款的风险,最终有可能导致银行倒闭;因而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并循序渐进放开利率的管制。

Williamson和Mahar与Arten等人对若干发展中国家进行调研分析,指出当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达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方可逐步推进各项金融自由化的改革措施。

国际上的大多数经济学家一直主张利率实现市场化,因为其具有三大效应:

储蓄、投资效率、金融深化,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将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国外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与原因

(一)利率市场化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世界经济形势变得很严峻,高通货膨胀和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削弱了各国政府所实施的许多对货币与信贷的控制,英国、加拿大、法国、荷兰等过进行了一系列广泛的金融改革。

创新的改革使各类金融机构间的利率差异逐渐被消灭,信贷控制程度有所放松,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审批审核开始变得宽松,并且贷款利率与大额存款的利率不再受到管制。

1973年石油价格的上涨扰乱了整个世界的宏观经济发展,而石油直接挂钩美元并影响美元的稳定性,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美元的稳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金融市场化的发展。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本已经放开利率管制的国家又开始加强了对利率的管制,并结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的扩大。

从而使利率市场化中止了几年,直到70年代后期,金融自由化才得以恢复。

[]

(二)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过程

自20世纪70年代,全球各国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方面是为了顺应全球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提高金融资本配置的有效性,强化利率在市场经济中的杠杆调节功能。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危机,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化的关键一环,美国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逐步放松利率的管制。

到了80年代,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开始超过传统业务,其收入并在银行收入中逐步取代传统业务的份额。

而今,中间业务收入已远远超过银行传统存贷利差收入,并成为银行最主要的收入。

从1970年到1986年,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首先从大额存款开始再到小额存款,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日本的本国利率市场化也是逐步展开的,1977年从国债利率的市场化开始,之后是银行间利率市场和存贷款市场的改革,不到二十年就完成了市场化改革。

拉丁美洲国家的利率改革以智利为代表。

智利从1974年5月起解除利率管制,并在11月解除了所有存款利率的管制。

在拉丁美洲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后不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与银行改制的缺陷,导致的严重后果是利率大幅上升且超过正常范围而且波动超过正常范围,进而出现利率“超调”的现象。

(三)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原因分析

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各有不同的原因,但究其根本,各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有着四个共同原因。

第一,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长期实行凯尔斯经济政策,各国经济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末逐渐陷入停滞膨胀的窘境,再加上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更加重了各国的通货膨胀。

而高通货膨胀下,银行存贷利率因受政府管制而偏离市场自发形成的利率,利息补偿已无法抵减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致使银行存款无法得到保障甚至逐渐流出,造成“金融脱媒”现象加剧。

那些受管制的金融机构如银行,则努力寻求获得与不受金融管制的金融机构公平竞争的权力。

另外,一些国家所发行的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巨额公债因利率不具备吸引力而无法在市场上顺利销售,于是政府开始重视利率的市场化。

第二,国际贸易的扩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汇率与利率差距变动与国际资本流动的联系愈发紧密。

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成熟、国际资本的频繁移动以及欧洲美元市场的不断扩大,偶走各主要国家的金融机构与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和运用资金都显著增长。

而因为政府的管制,各个国家的利率因缺乏弹性而与变动幅度大的欧洲美元利率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各国之间资金的流动性迅速提升进而扰乱其他国家的金融秩序。

这种现象在1967~1970年高利率时期的英法两国经常发生。

第三,货币政策目标的调整。

以利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长期以来欧美各国的主要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两次石油危机下,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这些货币政策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问题。

当货币政策目标本想将利率置于某一水平,但通货膨胀促使人们的预期物价上涨率上升,降低了实际利率,致使社会对资金的需求快速增长。

而资金需求的增长,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利率将会不断上涨。

为使利率回归到正常的市场水平,政府通常采取增加货币供给的手段来抑制利率上升,而货币国家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通货膨胀。

于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举措即利率水平任由市场供需决定成为当时各国国家货币当局的当务之急。

英国于1968年10月后放开对公债利率的管制,让其由试产供需去决定;随后又废除了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的协定,推动了利率的完全自由化。

后来,其他各国也都因重视货币供给的金融政策而将利率管制废除。

第四,金融工具的创新倒逼了利率市场化的加速进行。

随着金融市场不断的发展,原有的受管制的利率所发挥的功能已经不够活力来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了。

银行常利用各种方式逃避利率管制以提高有效放款利率,使利率管制形同虚设,从而引发了一场金融工具创新的革命。

同时日新月异的科技的进步、即时精准的资讯传媒,又加速了金融工具的创新与发展;金融工具的创新则冲击着旧有金融体制的运作与旧法令规章的框架结构。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和发展与金融工具的创新的推进密不可分。

第二章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与现实体现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至1986年我国进行了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1986年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初步探索,尽管都以失败告终但也给利率市场化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而我国利率市场化实质性的步伐是从1996年开始的。

同年6月1号起,国家解除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制;并允许同业拆借利率由市场自主形成,这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化的初步实现,也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

(一)利率市场化的初步探索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利率长期维持较低水平的做法,导致经济发展不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启利率改革进程。

中央银行直接调控利率水平,并确定基准利率,商业银行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在规定变动比例范围内自行调节存贷款利率,并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过多次调整存贷款利率水平,优化调整利率结构,创新出新的利息计算方式,制定新政策规范货币市场秩序。

具体做法包括:

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灵活运用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适时地调整利率水平;根据企业发展状况调整计息方式与贷款利率水平;根据货币市场的波动不断调整同业拆借利率、规范票据市场等待成长环境。

[]这些都为利率市场化的探索起到了基石的作用。

1986年国家开始允许专业性银行间拆借利率的自由化,是利率市场化的开始。

1988年,保值储蓄存款变为现实,并制定了国债二级市场交易利率。

1991年上交所市场创新出反映供求关系的重要参考指标,制定出国债回购交易利率。

这些有益的利率市场化探索都并未取得成效,如拆借市场的发展加剧了违规拆借的风险,保值储蓄的推出引发变相高息揽存的问题,国债回购交易的推出导致资金大量从银行流入股市。

尽管都以失败告终,但这些探索也给后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始于1986年1月,经过近20年努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实质性的步伐是从1996年开始的。

同年6月1号起,国家解除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制;并允许同业拆借利率由市场自主形成,这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化的初步实现,也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

到今天,我国的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已经基本完成,随着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形成,央行逐步改革放开存贷款利率的管制,“贷款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人民币业务的阶段性目标已经完成。

但是,虽然我国部分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从现实状况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主要经历了四大变革:

[]

一,首先是解除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管制。

1996年1月,中央银行管辖下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初步形成,我国首次确定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

在CHIBOR成功实行半年后,央行制定《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通知提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不再受央行直接限制,而是由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自行确定,这一通知为后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打下基础,开启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二,逐渐解除债券市场利率管制。

1997年中央银行出台《关于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允许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开展债券市场的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它是一种场外交易市场,同时取消对回购利率和交易价格的限制。

1998年,国家开发银行第一次发行政策性银行债,它是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发行的,推动了我国债券市场建设。

1998年财政部第一次在债券市场发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国债,它是以利率招标的方式发行的。

因此,包括债券回购业务的开展、政策性银行债的发行、招标国债的发行为代表的债券市场改革标志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全面实现。

三,存贷款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

我国的存贷款利率市场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改革过程,对境内外币利率、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逐步改革。

第四步,设立中国的基准利率SHIBOR。

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围绕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

2006年10月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开展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计算确定的算术平均利率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报价的方法,它是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

2007年1月,我国金融市场开始实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是中国的基准利率首次形成的标志。

SHIBOR是国内货币市场人民币短期资金的供求状况的外在表现,促进了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标志着我国市场基准利率的完全形成,代表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全新的阶段。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实体现

中国人民银行循序渐进解除利率管制以推进我国利率的市场化。

现在,我国已经放解除了大部分利率的管制,利率市场化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具体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一、货币市场方面,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间同业存款利率先后被解除,并逐步实现了市场化;

二、债券利率方面,仅仅企业债券的利率被政府管制,其他的债券利率都逐步解除了,目前已经市场化;

三、外币存贷款利率方面,外币小额存款由政府监管,但外币的贷款利率已经完全市场化;

四、人民币存贷款及银行贴现利率方面,目前,人民币存贷款的管理方法是“贷款下限管理,存款上限管理”,银行贴现利率也受到政府管制;

五、股票市场方面,IPO市场仍然是部分受政府控制,但股票市场已经实现了市场化;

六、信托和理财产品市场方面,2013年第三季度,银行信托产品和第三方理财产品都已经完成了市场化。

图2.1中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境内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过程进展图

 

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正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部分,截止今天,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完成了一大半,仅对存贷款利率还有一定程度的限制。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取得的成果包括:

国内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贴现利率都已经基本由市场自主定价,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和外币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实现了。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全面实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不管是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否则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有可能退化为金融抑制。

因而,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极为重要,只有把问题解决了,利率市场化前进道路的阻碍才会被攻破,进而逐步走向成熟。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宏观问题

(一)利率市场化加剧了通货膨胀

现代经济理论表明,提高利率会可以某种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

但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现实状况来看,利率市场化并没有有效的抑制通货膨胀。

通过对比我国1996~2013年间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与通货膨胀率,我们可以发现,利率的提高导致通货膨胀率不减反增。

下面通过列表对比,我们可以得到基本结论:

利率市场化加剧了通货膨胀率。

表2.1我国1996~2013年间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对比

年份

名义存款利率

通货膨胀率

1996

8.33

6.1

1997

5.67

0.8

1998

3.78

-2.6

1999

2.25

-1.4

2000

1.98

1.5

2001

1.98

-0.3

2002

1.98

-0.4

2003

1.98

1.2

2004

2.25

3.9

2005

2.25

1.8

2006

2.52

1.5

2007

4.14

4.8

2008

2.25

5.9

2009

2.25

-0.7

2010

2.75

3.3

2011

3.5

5.4

2012

3.25

2.6

2013

3.00

2.6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3年)

在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和中期效果来看,由于制度上的不同步引起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市场利率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取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究其原因是因为:

一、利率的上升引起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导致市场资金成本的上升;而资金是企业正常经营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企业生产的血液,资金成本的上升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引起社会上供给价格的上升,产生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二、较长时间的利率上升会致使一些企业经营因资金的长期不能正常补充而无法持续运作,最终被行业淘汰而破产,这将导致社会供给的减少。

三、利率的上升产生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饥渴现象也在我国有一定的体现。

利率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投资欲望的减弱,但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行业前端企业增加项目开发投入,革新生产力与产品,进而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引起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而在利率从市场化现实发展过程里,我国高利率时期通常出现高通货膨胀现象,两者不无关联。

因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利率水平上升将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二)财政收入的约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同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也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除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暴发的这一年外,我国财政赤字却呈逐年苦大的趋势,从1996年的529.56亿迅速增长至2013年突破万亿达到11002.46亿,17年间增长了近20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9.6%。

实行利率市场化二十多年来,尽管利率回归到较低水平,通货膨胀也处于较低水平,但财政赤字却不断扩大,政府债务利息超过其负荷。

短期的财政赤字可以促使政府加大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支出和国家转移支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刺激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投资支出的乘数效应又可以进一步增加投资需求,进而间接增加消费需求。

列表对比我国1996~2013年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与财政赤字情况,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长期的财政赤字,已经使政府财政背负沉重负担。

长期的巨额赤字,政府需要靠借新债来偿还旧债,如此一来,国债的发行就像“滚雪球”一样膨胀,最终可能难以控制,爆发债务危机。

 

表2.2我国1996~2013年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与财政赤字情况

年份

财政收入

(亿元)

GDP

(亿元)

财政收入

占GDP的%

财政赤字

(亿元)

1996

7407.99

71176.6

10.4

529.56

1997

8651.14

78973.0

11.0

582.42

1998

9875.95

84402.3

11.7

922.23

1999

11444.08

89677.1

12.8

1743.59

2000

13395.23

99214.6

13.5

2491.27

2001

16386.04

109655.2

15.0

2516.54

2002

18903.64

120332.7

15.7

3149.51

2003

21715.25

135822.8

16.0

2934.7

2004

26396.47

159878.3

16.5

2090.42

2005

31649.29

184937.4

17.1

2280.99

2006

38760.20

216314.4

17.9

1662.53

2007

51321.78

265810.3

19.3

-1540.43

2008

61330.35

314045.4

19.5

1262.31

2009

68518.30

340902.8

20.1

7781.63

2010

83101.51

401512.8

20.7

6772.65

2011

103874.43

473104.0

22.0

5373.36

2012

117253.52

519470.1

22.6

8699.45

2013

129209.64

568845.2

22.7

11002.46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3年)

(三)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利率市场化后,社会资金都有趋向收益率高、回报率高的行业,其严重后果是公共设施生产部门遭到资金撤退而无法有序的运转,从而影响到某些行业链条的延续性,进而会影响到全社会经济发展结构;社会经济发展结构的失衡,反过来会制约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完善。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

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和区域经济的不平衡。

利率市场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资金在市场上自由流动。

某些行业或地区,其生产效率明显高或者回报率明显低,自然而然会引起资金的注意,吸收大量资金的流入;而生产效率先后对较低或者风险相对较高的产业或地区,将会被资金忽视甚至逐渐撤离。

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可以自行对金融资产进行定价,因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资金使用效率的差异与风险程度的大小做出差异性定价,如此将出现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和不同的信用评级差异性定价的现象。

不难发现,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具有优势,其市场经济体制最先实现,并且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的发达催生了信用体系的成熟,企业的坏账率远远低于其他欠发达的地区如西部地区,也就是贷款发生风险的可能性较低,回报率相对高于其他不发达地区。

因此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将加剧。

因此,利率市场化加剧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现状。

通常情况,一个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另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却严重滞后,在宏观角度整个国家繁荣与衰退并存的区域性差异。

(四)利率市场化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方面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指标,并且以对资金在不同市场上的转换方式改变本国外汇的供求关系,从而影响本国汇率。

虽然我国的金融资本市场尚未完全解除限制,但从1994年开始,外汇体制改革、人民币经常项目可以与国际货币包括美元、欧元等国际流通货币互相兑换,借助合法的渠道或非法的渠道,国外资本开始流入我国资本市场。

国际资本在世界各地腾挪,只要发现某一个国家的资本有利率差;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利率的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