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精美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011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2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精美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精美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精美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精美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精美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精美教案.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精美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精美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精美教案.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精美教案

10爬山虎的脚(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均、柄”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等13个字。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词。

(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

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

资料导入。

教师口述: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奇妙无穷!

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或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

大家初步了解了爬山虎,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细致的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板书《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

图片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二、相关资料介绍

作者简介:

叶圣陶,名绍钧。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稻草人》《小青石》《记金华的双龙洞》等。

爬山虎简介:

爬山虎:

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

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

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

产于我国各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

茎和根可以入药。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均匀叶柄蜗牛弯曲操场嫩红重叠空隙茎上瞧不起牢固

(重点指导生字:

均:

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yún”;柄:

不要读成一声,应读“bǐnɡ”;蜗:

不能读成“guō”,应读“wō”;萎:

不要读成一声,应读“wěi”。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

曲(qūqǔ)

读句子,找发现。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读一读:

他用弯曲(qū)的乐器,吹出了优美的乐曲(qǔ)。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均匀结实;坚固。

痕迹物体留下的印儿。

牢固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时间的间隔相等。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虎操占嫩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操、隙、均、柄、瞧”,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茎、萎、叠”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叠、占”是上下均匀。

“固”,全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笔顺;“嫩”,左中右结构,左右匀称。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叠、萎”和左右结构的字“瞧”,学生练写。

“叠”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又”比下面的“又”要大一些,中间的宝盖要宽一些;

“萎”是上下结构的字,下面的“女”一横要长一些;

“瞧”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部分占三分之一。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2)梳理课文思路。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练填空:

课文先写了(爬山虎长得很茂盛),接着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然后重点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怎样用脚来爬墙),最后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5.自主探究,理解第1、2自然段 。

(1)读第1、2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嫩红到嫩绿,一顺儿,铺得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

(2)思考:

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爬山虎长得茂盛和它叶子的美丽这两个特点?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置“墙”。

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重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难点)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内容

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导入方式:

设问导入。

教师口述:

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爬山虎会爬的秘密(板书《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

用问句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

轻声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爬墙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观察叶子的时候,作者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预设: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①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②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朗读指导:

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这句话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怎样的美?

(动态美)

有没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呢?

预设: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4.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预设:

茎上。

5.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课文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很具体啊!

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

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6作者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

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等方面。

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板书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

过渡:

来,我们一边跟着画面一边读这段话。

小结: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

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7.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这样”是指什么?

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

“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

“这样”是指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表示爬山虎爬墙过程的词语有:

触、变、巴、拉、贴,这些动词准确、清楚地描述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一脚一脚”不可以换成“一步一步”,“一脚一脚”更加贴切说明爬的动作。

想看到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

【课件出示爬山虎生长的视频】

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

(板书触、变成、巴住、拉、贴)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小结:

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生齐读。

指导朗读:

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8.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说明爬山虎的脚巴住墙很牢固。

爬山虎的脚具有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四、引导发现,总结课文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学完这一课,你知道如何进行观察了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4)连续观察。

小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四、课堂小结

罗丹说过: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今天我们学习叶了圣陶爷爷是怎样细致观察事物的。

希望同学们课下可以学着去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

五、当堂检测(选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

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要注意连续观察。

【设计意图:

学会运用抓住事物特征,把意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

六、课后作业(选做)

1.推荐阅读有关植物,完成《点拨》1+x阅读攻略的练习。

2.请完成本课《》“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板书设计

10爬山虎的脚

位置颜色样子

叶墙上嫩红嫩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

        爬触、变成、巴住、拉、贴(牢固)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讲之前,我要求学生收集爬山虎的资料。

学生对爬山虎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有了感性认识。

2.在教学中我把课堂和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读书和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坏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出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