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识字三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6442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识字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二年级上册识字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二年级上册识字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二年级上册识字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二年级上册识字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识字三教案.docx

《二年级上册识字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识字三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上册识字三教案.docx

二年级上册识字三教案

二年级上册识字三教案

【篇一:

二年级上册识字三教案】

1.认识“神、州”等11个生字,会写“夕、与”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3.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

教学重点

1.在生动的情境中识记生字。

2.指导正确、规范书写汉字。

课前准备

1.布置搜集资料或问人,了解中国还被称为什么。

2.制作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一组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师:

神州大地,山河壮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悠远的历史长河,一起去欣赏祖国美丽的山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借助拼音大声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读后把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多读两遍。

读后检测:

同桌共用一本书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本课出现了11个生字朋友,谁能把它们读正确呢?

(出示认读生字)开火车读、齐读。

(1)带拼音认读。

(2)去拼音认读。

3.(除了刚才认识的11个生字朋友外,三字经中还出现了两个多音字,谁能找出来呢?

)出示多音字,读准,并练习口头组词。

(出示:

争朝夕,兴中华)巩固,练习读几遍。

4.指导识记字形。

(1)要想和这些生字宝宝真正地交朋友,光会读音是不够的,还要记住他们的样子哟!

(2)自由识记字形,然后同桌交流。

(3)指名识记,集体交流:

猜字谜:

(我来说你来猜)

山出海面是海岛,海上趴着没腿的鸟。

(岛)

两山夹着的水道。

(峡)

地名识记:

州:

广州兰州苏州

川:

四川银川

形象识记:

“川”像一条河,河上堆起三座小土堆(州)。

比较识字:

申——神写——与勇——涌眠——民

地图识记:

(出示“台湾海峡”地图)识记“隔”与“陆”,巩固“峡”。

民族识记:

(出示各民族图片)识记“族”。

环境识字:

有些字你可能在什么地方见过,说一说。

组词识字:

谁会给这些字组词呢?

说一说。

(4)这些字宝宝我们都记住了,老师把他们藏在词语里,你还能认出来吗?

赶快来读一读吧!

(5)出示“我会读”生词,自由读,指名领读。

5.读通短文。

现在,这些字宝宝又回到了课文里,你还认识吗?

出示短文,指名读、男女生对读(拍手读),齐读(拍手读)。

(课中休息)

6.三字经中这些生字呀,我们不光会认,有的还得会写,有信心写好吗?

(1)出示“我会写”生字,指导观察占格、笔顺,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呢?

(2)指名说,集体交流。

(重点是“民、族、州、川”)

(3)示范写,学生注意观察每个字的占格、笔顺,跟着老师仿写。

(4)集体书空。

(5)学生在书上自由练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播放古筝乐曲,重点强调:

书写姿势——握笔姿势、坐姿和眼睛到书本的合适距离)

(6)展示典型范例,指导评价。

选出典型(特别好的和比较不规范的),进行评议,指导规范书写。

三、课中巩固

四、小结本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11个生字,书写了4个生字,还把课文读熟练了,收获可真大呀,你们真了不起!

下面来看一看课后实践作业,相信你们会完成的更出色!

五、实践作业

课后搜集民族的服饰、房屋、节日、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在班上交流。

可以按民族把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分类整理,在学习园地或板报上办个专栏。

第二课时

六、朗读课文,体味情感

1.我们的祖国是伟大的,她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壮美的河山。

现在,老师再和大家一起去欣赏祖国的几处大好河山,具体地感受祖国的伟大!

2.自由读短文,完成练习:

(1)我们的祖国,除了“中国”这个名字外,在短文中你还知道她有哪些“别称”呢?

用“_”画出来,读一读、记一记。

(2)短文除了写到了祖国的黄河外,还写到了哪些地方?

用“﹋”画出来,读一读。

3.出示“祖国河山”图若干,出示短文第一句,读,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说一说。

图示“黄河、长江、长城、珠峰”,分别直观感受其特点“奔、涌、耸”。

指导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体会、读出“自豪”之情。

4.图示“台湾海峡”,简介历史知识,感悟宝岛不能回归的遗憾!

此时,你特别希望什么呢?

感悟读,体会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之心愿!

5.图示“各民族”,文:

大家知道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吗?

除了这几个民族外,你还知道我国有那些少数民族呢?

说一说。

出示第四句,读,(我们齐聚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是多么幸福啊!

,从这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体会读,感悟“团结奋进”之情。

6.配乐激情读短文。

四、实践活动

搜集祖国名山大川有关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把这些搜集到的资料,在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把这些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在班级园地或板报上办个专栏。

五、板书设计

识字3

【篇二:

二年级上册识字三教案】

二年级上册识字3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祖国的伟大。

3、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

学习重点:

学文中认识本课生字,掌握“夕、与”等字的写法。

准备:

1、课前收集祖国各地风景图片、少数民族资料,

正文:

识字三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3、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

学习重点:

学文中认识本课生字,掌握“夕、与”等字的写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祖国各地风景图片、少数民族资料,做卡片。

2、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激情导入。

1、多媒体播放歌曲《大中国》

师说:

是啊,谁不爱自己的祖国呢?

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祖国的孩子,我们都爱伟大的祖国。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描写祖国山河的三字歌。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对照下面的拼音读一读,还可以问问同桌,注意把字音对准。

2、卡片检查生字的字音,正音。

3、多媒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带拼音):

神州、山川、长江涌、珠峰耸、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民族

这些生字放在词语中你能把音读准吗?

4、合作学习,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这些生字里面有没有你已经会认的字?

还没学呢,你是怎么认识的?

(学生介绍课外识字、途径。

5、词卡去拼音检查。

相机纠:

州---川鸟---岛与---写族---旅

6、多媒体,读去拼音的词。

7、读通课文。

生先自由练读,在四人合作读并正音。

8、质疑:

课文我们读通了,你有什么不懂得问题吗?

三、朗读感悟。

1、师说:

我们中国在古代又称神州、华夏,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想去看看吗?

(多媒体)

2、你看到了什么?

你到过哪里?

3、边看多媒体边介绍有关黄河、长江、长城、珠峰的知识。

指导朗读第一、二句。

4、看多媒体介绍台湾。

在我国东南部有一座宝岛—台湾岛。

它虽然远离大陆,但与我们大陆却是一家的。

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但由于历史原因,台湾至今还没回到祖国的怀抱。

指导朗读第三句。

5、多媒体展示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指导朗读第四句。

6、师生交叉朗读全文。

四、读韵语,巩固识字。

神州大地,山川壮丽;

黄河长江,奔涌不息;

宝岛台湾,隔海相望;

中华民族,奋发图强。

五、指导书写。

1、多媒体出示:

夕、与。

(点名读)

2、观察:

这两个字都是我们学过的熟字的一部分,是哪两个?

学生讨论说出“夕、与”的重点笔画。

3、范写,学生临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2、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

一、导入

1、抽读生字卡(去拼音个别读,男女生读,分组读,齐读)

师说: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学习了课文。

那么,你们和生字都交上朋友了吗?

2、认读词语

师说:

同学们可真棒!

下面我们来做个“读词语登山峰”的游戏。

(出示多媒体)

只有又对又快的把这些词语全部读对,才能胜利的登上珠穆朗玛峰。

学生自由练读、开火车读词

3、有感情齐读课文

师说:

是啊,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不仅有珠峰,还有黄山、黄河、长江等许多秀丽的景色,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吧!

同学们要边看边想课文。

(放多媒体)

我们的祖国美吗?

(美)那我们一起美美的把课文读一读吧!

二、课外拓展,课内外识字相结合

1、小组内展示各自收集的祖国山川名胜图片、资料,并当小老师带读自己做的词语卡。

2、评选出“祖国山河锦绣图”投影展示图片及词语,并作介绍。

3、多媒体出示香港、澳门、台湾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渗透课外识字。

4、师说:

我们的祖国山河锦绣,文化悠久,是谁将我们的祖国变得这样繁荣昌盛?

(56个民族人民的共同创造)

5、问:

你了解那个民族?

说说看

6、多媒体出示有代表性的民族服饰及相关词语。

看看图,认认字,读读词。

三、指导书写

1、多媒体出示:

川、州、台、争、民、族

生观察分析,同位间互相读读、记记生字,说说怎样把字写好。

2、指名说,相机组词。

3、师重点指导“民、族”

4、学生练习书写。

四、结束全文

1、问:

同学们都是祖国的孩子,我们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呢?

2、全班有感情朗诵全文

1

【篇三:

二年级上册识字三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文章

来源

要求1.了解有些读音相同,意思却完全不同的字词。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特意、敬请、乐器”等词语。

3.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的能力。

重点

难点运用多种方法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区别一些读音相同但意思不同的字词。

积累“特意、敬请、乐器”等词语。

课时两课时

“枇杷”和“琵琶”

明朝的时候,有个姓袁的县官,特别喜欢吃枇杷。

有位财主为了巴结①他,特意②叫人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又亲自写了一张礼单,派人给县官送去。

[句导读:

故事的起因,财主给县官送枇杷。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财主为了巴结县官买了“枇杷”送礼,礼帖却写成了“琵琶”。

县官接过礼单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琵琶一筐,敬请笑纳③。

”[句导读:

“琵琶一筐,敬请笑纳”这是礼单上写的内容。

]他有些纳闷④:

“我又不会弹琵琶,他怎么送这种乐器?

再说,琵琶怎么用筐装啊?

”[句导读:

写县官不理解礼单上面的内容。

]他打开筐,这才明白原来财主把“枇杷”写成了“琵琶”。

于是,他提笔写了一张回帖,叫人连同这筐枇杷一起退了回去。

回帖上写着:

枇杷不是这琵琶,

只因主人识字差。

若是琵琶能结果,

满城弦管尽开花。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县官写诗嘲笑财主“枇杷”与“琵琶”不分。

“枇杷”和“琵琶”读音一样,但枇杷是一种水果,琵琶是一种乐⑤器,意思完全不同。

这样的字词我们会经常⑥遇到,大家只有认真区分,才不会闹出财主写礼单这样的笑话⑦。

[句导读:

“只有……才……”说明学汉字要读准音,认清形,分清义,才不会闹笑话。

]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

像这样的字、词,我们经常遇到,要认真区分,才不会闹笑话。

字词导读

①巴结:

趋炎附势,极力奉承。

②特意:

特地。

③笑纳:

请人收下礼物时说的客套话。

④纳闷:

疑惑不解而发闷。

(例句)我很纳闷这道题的答案为什么是“2”。

⑤乐

⑥经常:

常常,时常。

(例句)她经常参加课外活动。

⑦笑话:

能引人发笑的谈话或故事,供人当做笑料的事情。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有些读音相同,意思却完全不同的词语。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生字卡片;实物图片(琵琶、枇杷)。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枇杷”和“琵琶”》。

2.教师板书课文题目。

3.看课文题目,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4.学生质疑。

这是一篇怎样的课文呢?

课文中的“琵琶”和“枇杷”有什么关系呢?

…………

二学习课文,认识生字

1.对照音节,认真地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指名朗读课文。

3.学生自学生字。

4.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5.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想一想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学生汇报。

(明朝的时候,一位财主为了巴结县官,亲自写了一张礼单,特意送去了县官爱吃的枇杷。

3.理解这段话中的重点词语。

(1)巴结:

竭力奉承讨好。

(2)特意:

特地。

4.再次朗读这段话。

5.指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想一想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知县看到礼单,提笔写了一张回帖,连同这筐枇杷一起给财主退了回去。

6.知县为什么要把这筐枇杷退回去呢?

在这封回帖上,写了什么呢?

7.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己默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把有关的内容标画出来。

8.学生汇报。

(财主的礼单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琵琶一筐,敬请笑纳。

知县见了非常纳闷,他是这样想的:

我又不会弹琵琶,怎么送这种乐器?

再说,琵琶怎么用筐装啊!

知县打开筐,才明白财主把“枇杷”写成了“琵琶”。

知县在回帖上写着这样几句话:

枇杷不是这琵琶,只因主人识字差。

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弦管尽开花。

9.那么,这个财主为什么会闹这样的笑话呢?

自己朗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10.学生汇报。

(这两个词语的发音相同,但是意思却不一样。

“琵琶”是一种乐器,“枇杷”是一种水果。

11.这样的词语我们经常遇到,应该认真地区分。

12.再次朗读课文。

说一说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拓展训练

1.仔细地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的词语吗?

2.教师出示练习。

人身—人参珍惜—珍稀麻将—麻酱检察—检查蒸发—征发启程—起程

3.引导学生区分。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1.区分同音字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识字的一大难点。

如果单纯讲授同音字的区分方法,课文就会显得枯燥,学生的兴趣就提不上来。

课文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告诉学生同音字搞混容易闹笑话的道理,让学生树立正确区分同音字的意识,学生既觉得生动有趣,又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一举两得。

2.本课教学设计以“听故事——读故事——认汉字——说故事”的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让孩子在反复读故事中与生字见面。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特意、敬请、乐器”等词语。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的能力,提高学生写字的能力。

生字卡片。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朗读课文,说出自己的感受。

2.说说财主错在哪里,袁知县所写的回帖是什么意思。

3.如果你是那个财主,看到袁知县的回帖,你会怎么想呢?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归纳总结识字方法

1.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认读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

想一想怎样才能记住生字。

3.学生汇报。

(1)熟字加偏旁组成新字:

比—枇、琵巴—杷、琶才—财寺—特、等

(2)熟字换偏旁变成新字:

闪—闷框—筐

4.再次认读生字。

5.开展一字组多词的游戏。

县县官县令知县县城区县候听候候场候命气候候车室

三指导学生写字

1.观察田字格,仔细看清每个生字的占格位置。

2.重点指导学生写好“闷、等”两个字。

3.观察老师范写。

4.学生描红。

5.同桌互相检查。

6.集体评议。

1.本课设计上能够根据孩子们对故事比较感兴趣的特点,用“听故事——读故事——识汉字——讲故事”的方式,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让孩子自主学习的特点,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自主学习。

2.教师通过情境创设、阅读指导、课堂讨论、课堂表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全文主要围绕此“枇杷”非彼“琵琶”,财主张冠李戴,错把乐器“琵琶”当成了水果“枇杷”的事,告诉我们学知识要认真,不能有半点儿虚假,同时也激起学生探索中国文字的无穷奥秘的兴趣。

1.把下列各组中不是一类的词用“”画出来。

(1)枇杷龙眼苹果梨琵琶

(2)汽车火车自行车轮船大炮

(3)书包尺子橡皮皮筋儿铅笔

(4)句号句子逗号问号叹号

2.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

我把书包取走了。

书包被我取走了。

(1)知县把枇杷退回去了。

枇杷被知县退回去了。

(2)财主把字写错了。

字被财主写错了。

3.你还知道哪些同音异义词,你是如何区分它们的?

说一说。

一枇杷

蔷薇科,常绿小乔木。

叶长椭圆形,有锯齿,叶厚,革质,表面皱缩,背面密被茸毛。

圆锥花序,有锈色茸毛;花冠淡黄白色,有芳香。

果球形或椭圆形,橙黄或淡黄色。

性喜温暖湿润,宜于阴处生长。

原产于中国湖北西部与重庆一带,以福建、浙江、江苏等地栽培最盛。

二琵琶

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为拨弦类弦鸣乐器。

木制。

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

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

是可独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文章

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