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初三上册第六单元 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7402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初三上册第六单元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最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初三上册第六单元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最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初三上册第六单元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最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初三上册第六单元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最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初三上册第六单元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初三上册第六单元 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初三上册第六单元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初三上册第六单元 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初三上册第六单元 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初三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陈涉世家》教案

课文题目:

《陈涉世家》课堂类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说出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读懂、读熟课文,结合课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背诵精彩语段。

3、从作者和陈胜身上学习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

4、了解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认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1、目标1、2。

2、目标3、4。

▲▲▲积累∙欣赏

《卖炭翁》唐·白居易·乐府诗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翻译】有位卖炭的老翁,在中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

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

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两位得意洋洋的骑马的人是谁?

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手下的爪牙。

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赶牛往北面拉去。

一车炭,一千多斤,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

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学习路径】

☆☆导入课文: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是谁的名言?

出自于哪里?

▲▲▲基础练习:

1、 读课文,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阳夏人   辍耕   点缀   掇

啜泣    怅恨    苟富贵   嗟乎

鸿鹄之志  闾左     谪戍    戊戌

当行   度已失期   以数谏故  罾

丛祠    篝火     陈胜王   忿恚

佐   毋斩     鞭笞   袒右

攻蕲   询    徇   殉

社稷    谯     憔    樵

▲▲▲思考练习

1、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年轻时的远大抱负?

2、起义的导火线(直接原因)是:

3、起义的根本原因:

4、哪句话表现了陈涉的博大胸襟?

5、起义的舆论准备:

作用:

6、他的计谋成功了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7、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8、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句子

9、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必然的句子:

10、你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出陈涉的“鸿鹄之志”?

起义前:

起义后:

11、起义的具体步骤:

12、陈涉是一什么身份的人,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

13、陈涉甘于目前所处的社会地位吗?

从文中什么地方可看出来?

14、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哪几种?

这样就显示了陈胜既敢于斗争又有斗争的智谋,有洞察时局的能力,文章结尾“诸郡县……以应陈涉”的事实映证了上文陈胜关于“______________”分析和“________________”的预见,也进一步说明这场战争的必然。

15、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参与对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

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及评论: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

“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从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扶苏以数谏故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陈胜、吴广乃谋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项燕为楚将贤能为之用

D.楚人怜之二世杀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发闾左谪戍渔阳 闾左:

指代平民

(2)度已失期   度:

估计、揣测

(3)会天大雨 会:

适逢、恰巧遇到

(4)宜多应者   宜:

应当

3.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偶然性:

因暴雨断道而误期限

必然性:

 秦朝统治法峻刑严,“天下苦秦久矣”。

陈胜等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这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

▲▲▲智力练习

陈胜王凡六月。

已为王,王陈。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

“吾欲见涉。

”宫门令欲缚之。

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陈王出,遮道而呼涉。

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

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

“颗颐!

涉之为王沈沈者

(1)!

”……客出入愈益发舒

(2),言陈王故情。

或说陈王曰:

“客愚无知,颛(3)妄言,轻威。

”陈王斩之。

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

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

(1)啊哟?

陈涉做大王真阔气啊!

 

(2)放纵  (3)“颛”同“专”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之陈去,到

(2)自辩数累次,一再

5.阅读全段,简说陈涉失败的原因。

陈涉违背了当初“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背弃原来兄弟,丧失人心,所以失败。

6.翻译:

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

客人在宫里进进出出,越来越放纵,常常谈论陈涉贫困的故事。

7、作为史官,司马迁在写陈涉此人传记时,并未把爱憎直接流露在文字间,但他对陈涉自有自己的看法。

怎样的看法,你看出来了吗?

8、分析本文结构设计。

少有大志: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

谋划起义:

①起义原因②谋划起义③威众之策

起义建国:

①发动起义②立国称王③响应起义

陈胜:

伟大抱负,远见卓识,非凡谋略,领导才干。

▲▲▲创作园地:

评析陈胜。

教师学生批注栏:

【赏析】这是一首讽谕诗。

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在内容上,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

第二段,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他进城卖炭。

第三段,自“翩翩”句至结尾,写炭被掠夺。

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

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

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如《唐宋诗醇》卷二十所说:

“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着一断语。

1、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

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2、《史记》简介:

《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

本纪记述了历代帝王的事迹;世家主要记述诸侯王国的事迹;列传则是人臣之传。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秦末农民起义的情况简介:

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

到秦二世时,赋税更加严重了,人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陈胜、吴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动领导了大泽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课文题目: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类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重点难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4、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积累∙欣赏

《人日思归》隋·薛道衡·五绝诗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赏析】诗句一开始表明,诗人是在异地他乡辞旧岁迎新年的。

从诗句的词语中可看出,“离家已二年”并不是真的离家已整整两年。

后两句则表示,诗人在春花开放前就有了归家的念头,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要真正能动身回乡,可能要落在南雁北飞的日子之后。

诗歌写出了远在他乡的人时刻都在想着回家的普遍心理。

★★★【学习路径】

☆☆导入课文:

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国家外事交往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辱使命(头可断,血可流,祖国的尊严不可丢),你知道它出自于哪里吗?

▲▲▲基础练习:

1、找出并解释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 

故不错意也

仓鹰击于殿上

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

请广于君()以头抢地耳()

休祲降于天()天小缟素()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寡人谕矣()大王加惠()

故不错意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徒以有先生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

3、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虽然,受地于先王  

否,非若是也

长跪而谢之曰

5、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 

请广于君

6、一词多义

使命()虽然,受地于先王()

秦王使人()秦王怫然怒()

仓鹰击于殿上()以头抢地耳()

受地于先王()以五十时之地而存者()

请广于君()以君为长者()

徒以有先生也()

7、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8、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

说说理由。

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有何异同?

9、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10、“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你认为唐雎的“怀怒未发,休于天”正确吗?

▲▲▲思考练习

1、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

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3、文章结构内容: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与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

第二层(第3段),写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4、安陵君和唐雎各是怎样的人?

在文中找出依据。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唐雎使于秦②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C、①徒以有先生也②以头抢地尔

D、①此庸夫之怒也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①轻寡人与②尔安敢轻吾射

2、翻译下列句子。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3、结合人物语气,说说秦王的形象。

4、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国家如何才能真正摆脱强国给予的屈辱?

▲▲▲智力练习

溥幼嗜学。

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俄顷立就 完成

(2)日沃汤数次热水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如是者六七始已。

像这样(先抄后烧再重抄)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7.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

8、唐雎、专诸、聂政、要离都是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请你再列举两位这样的英雄,并谈谈他们的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创作园地:

评介唐雎。

教师学生批注栏: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

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2、关于正直的名言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谚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谚语

志无虚邪,行必正直。

——春秋管仲

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

唐寒山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郭吉安

世上没有比正直更丰富的遗产了。

——莎士比亚

几何以直线为最近,修身以正直为最好。

——英国谚语

讲真话的人不需要记住自己说过的话。

——马克•吐温

你若正直,不要怕人诽谤。

——[波斯]萨迪正直的人是神创造的最高尚的作品——[英]蒲柏

因正直而获得的利益才是真利益。

——英国谚语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教案

课文题目:

《隆中对》课堂类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重点难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积累∙欣赏

《蜀相》唐·杜甫·七律诗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学习路径】

☆☆导入课文: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基础练习:

1、读课文,画出生字,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解释: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意思是

自董卓已来已,通“”意思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陇亩好每时莫之许友善信然屯器谓……曰与俱来就见屈致枉驾顾由是遂诣凡乃见因屏汉室倾颓窃命孤度德量力信用猖獗已计安已来不可胜数众寡非临…,抑亦谋挟令诸侯争锋国险而民附援囹利尽此用武之国殆资险塞天府之土因暗弱殷存恤胃信义著总揽岩阻戎夷越修政理身箪食壶浆诚如是日

▲▲▲思考练习

1、一词多义:

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曰

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

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

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此用武之国

2、词性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

壶:

3、句式(翻译出来)

(1)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

君与俱来。

(3)倒装句。

时人莫之许也

4、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

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

(用原文回答)

曹操:

孙权:

刘表:

刘璋:

张鲁:

曹操:

不可争

明察天下形势,提出策略孙权:

刘表、刘璋荆益二州:

5、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6、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C)

A.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国险而民附益州险塞

C.利尽南海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将军岂有意乎将军岂愿见之乎

2.下面语句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C)

A.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这完全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能不用箪盛饭,用壶装酒来迎接您呢?

3.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

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4.“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运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等

▲▲▲智力练习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

少南渡,依姊夫邓当。

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

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

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

“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

“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

”肃造次②应曰:

“临时施宜。

”蒙曰: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

”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

“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

意料,预料。

②造次:

鲁莽,轻率。

③拊(fǔ):

抚摩。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数讨山越(屡次)⑵君宜顾之(拜访)

⑶遂往诣蒙(到)⑷肃于是越席就之(接近,靠近)

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

⑵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吕将军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用原来的态度对待他。

7.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原先轻视,后来吕蒙出了五个计谋之后,转为尊重和亲近。

8.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鲁肃过蒙言议,曰:

“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勇而有谋,文武双全,勤奋好学,学而有成。

9、拓展习题

①凡三往,乃见。

即是三顾茅庐的故事。

②对对联

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③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对文中涉及的人物进行了解。

☆☆分析本文结构设计。

诸葛亮志向高远

徐元直推荐贤才

刘玄德三顾茅庐

诸葛亮隆中对策:

①避曹让孙

②兴汉三策:

据险、联盟、用武

③鱼水君臣

▲▲▲创作园地:

介绍评价一位你熟悉的三国人物。

教师学生批注栏:

【翻译】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

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

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赏析】诗人游览武侯祠,描写了武侯祠周围的景色,抒发了对诸葛亮崇敬的心情及深切的缅怀。

而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更让诗人倍感惋惜。

全诗内涵深刻,感人至深。

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教案

课文题目:

《出师表》课堂类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积累∙欣赏

《书愤》南宋·陆游·七律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学习路径】

☆☆导入课文:

对联引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