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第九章 第一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5140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第九章 第一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第九章 第一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第九章 第一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第九章 第一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第九章 第一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第九章 第一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docx

《届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第九章 第一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第九章 第一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第九章 第一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docx

届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随堂巩固训练第九章第一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

一、选择题

(2012·北京西城区模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

读黄河流域图,回答1~2题。

1.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

A.利用单一指标      B.利用综合指标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2.图中甲、乙、丙三地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B.酸雨、水土流失、赤潮

C.荒漠化、水土流失、海洋污染

D.水土流失、荒漠化、泥沙淤积

解析:

第1题,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是依据流域这一单一指标划分的。

第2题,甲地位于贺兰山以西的腾格里沙漠地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乙地位于黄土高原,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丙地位于渤海海域,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海洋污染。

答案:

1.A 2.C

(2012·北京西城区模拟)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2008年和2009年两大产业结构图。

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保持稳定不变

B.目前该市以第二产业为主

C.2009年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D.产业结构应坚持均衡发展

4.该市目前面临资源、能源短缺;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劳动力,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环境承载力达到极限。

对此,你认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加大科技投入,减少企业数量,发展第三产业

B.实行区域经济合作,进行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C.引进高技术人才,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控制人口规模

D.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价格,缓解土地紧缺的局面

解析:

第3题,该市2009年的第三产业比重约为50%,大于第二产业,说明目前是以第三产业为主。

各地区产业结构应合理发展,而非均衡发展。

第4题,缓解资源、能源短缺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进行区域间的合作,实行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答案:

3.C 4.B

从工业化时期迅速崛起成为领导城市,到二战后沦为萎靡不振的老工业城市,后经著名的“匹兹堡复兴”而成为面目一新、充满勃勃生机的后工业化白领城市,匹兹堡的成功转型令人瞩目。

据此回答5~6题。

5.匹兹堡成为美国钢铁工业中心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势平坦,水能丰富

B.历史上是人口稠密的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C.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地区组合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D.临近海洋,海运便利

6.为实现区域经济复苏,我国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时,应从“匹兹堡复兴”中借鉴的经验有(  )

A.积极整治环境B.扩大工业规模

C.加快产业转移步伐D.大力发展传统工业

解析:

第5题,匹兹堡靠近阿巴拉契亚山脉,附近煤炭资源丰富,五大湖沿岸铁矿石产量大,原料丰富。

第6题,再生阶段的匹兹堡主要从环境的整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着手,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答案:

5.C 6.A

二、综合题

7.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经济特区,在2010年8月26日迎来了30周岁生日。

30年前,与香港山水相连的深圳还只是个贫穷落后的边陲渔村;30年后,这里已崛起为继上海、北京、广州之后经济总量占全国第四的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材料2:

深圳市行政地图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

(1)能正确描述深圳30年前区域特征的是(  )

A.区域经济受中心城市的带动

B.区域集聚作用加强,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

C.区域工业从劳动密集型开始起步

D.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低

(2)简述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区位优势。

(3)试分析深圳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4)下表为深圳和厦门的经济比较,试用区域发展阶段的知识来解释深圳成为“特区经济领跑者”的原因。

宏观经济比较——GDP(单位:

亿元)

2001年

2003年

2005年

2007年

2009年

厦门

556

760

1030

1388

1616

深圳

1908

2861

4927

6801

8201

解析:

(1)题,30年前,深圳还只是个贫穷落后的边陲渔村,说明其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区域发展阶段。

(2)题,注意分析深圳经济特区的区位特点和政策支持。

第(3)题,结合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的比值变化,综合归纳。

第(4)题,深圳之所以在经济特区中实现经济的领跑,除与香港邻近的外部优势外,主要是自身经济转型,实现了产业的升级。

答案:

(1)C

(2)地理位置优越,邻近香港,交通便利,最早实行开放,政策优势突出。

(3)第一产业比值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呈波动上升,成为经济的主体。

(4)早期受香港的带动作用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后,深圳实现了传统加工业的引退,高科技产业增长迅猛,产业升级占有先机。

(时间3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读某区域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图中县界划分的主要依据及最适宜发展的工业分别是(  )

A.河流 化学工业B.交通线 建材工业

C.山脉 电子工业D.山脉 建材工业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县界是两大水系的分界线,即县界划分主要是依据山脉进行的。

该区域有高校园区,技术力量雄厚;此外,有飞机场、高速公路,交通较便捷;又有森林公园,环境较优美;故该区域最适宜发展高科技的电子工业。

答案:

C

2.该区域各发展的阶段与主要工业部门搭配正确的是(  )

A.工业化起步阶段——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B.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大大增加

C.工业化阶段——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

D.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没有任何工业部门

解析:

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技术密集型和服务业大大增加;工业化阶段——资金密集型和加工制造业为主;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有少量工业部门。

答案:

A

(2012·南京模拟)下图为北纬30°附近部分区域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三地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条河流的汛期在季节上不一致

B.三地均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C.三地河口处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D.三地的自然带均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关于三地人文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修建水库是三条河流开发的核心

B.主要农作物都有棉花

C.城市化水平均处于世界前列

D.都有丰富的水源

解析:

第3题,这三条河流的汛期都在北半球的夏季;其中尼罗河沿岸不受季风的影响;尼罗河沿岸没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三条河流的入海口处都形成了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的三角洲。

第4题,这三个区域的光热条件都能满足棉花的生长,因此这三地的农作物都有棉花;河流开发的核心是综合利用与治理;尼罗河沿岸水资源较为贫乏;尼罗河与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并非处于世界前列。

答案:

3.C 4.B

(2012·大连测试)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该省区可能为(  )

A.辽宁B.江苏

C.台湾D.海南

6.该省区一些山坡被过度垦殖,下列现象可能会发生的是(  )

A.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

B.坡地地下水位升高

C.暴雨时坡面水流速度减缓

D.冬季河流径流量增大

解析:

第5题,该省区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且比重逐渐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先升后降;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2000年所占比重很小。

由此可以判断该省区为发达地区,选项中台湾最符合条件。

第6题,台湾山地多、平原少。

过度垦殖将导致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汛期河流流量增大,暴雨时坡面径流流速加快,枯水期流量减小,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坡地地下水位下降。

答案:

5.C 6.A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人类活动也不同。

读下图回答7~8题。

7.B所在地区的农业自然景观多呈带状或点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B.土壤

C.水分D.经济发展水平

8.有关河流①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①水能非常丰富,其谷地是该区域主要的农业区

B.河流②水量丰富,流量平稳,因此航运价值较大

C.两条河都是外流河,沿岸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工业发达

D.降水是两条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流域内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解析:

本题以局部区域图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7题,B地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由于气候干旱,农业只能在有水源的地方才能发展,属于绿洲农业;绿洲一般分布在山麓的冲积扇或洪积扇上,呈带状或点状。

第8题,河流①是雅鲁藏布江,由于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该河流最后注入印度洋,是一条外流河;雅鲁藏布江谷地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是青藏高原主要的农业区。

河流②是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该河下游地区在冬季断流,因此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上游地区。

两条河流流经地区地形复杂,交通闭塞,经济比较落后。

答案:

7.C 8.A

读“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回答9~10题。

9.下列有关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

B.由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变

C.对环境的影响经历了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的过程

D.这种变化完全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

10.下列关于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加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B.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C.产业移出地区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

D.产业的升级有利于解决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

解析: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区域产业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在早期环境污染不大,但到中期污染加大;早期和中期变化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但后期主要是该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第10题,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应会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产业移出地区不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因为其新兴产业会吸纳就业;产业升级会给当地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

答案:

9.A 10.B

(2012·烟台调研)读世界某国家经济区发展变化模式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甲为该国核心经济区,经过a—b—c阶段的发展,该国核心经济区(  )

A.空间范围逐渐扩大B.城市数量逐渐增多

C.始终为人口迁入区D.核心区地位有所下降

12.依据图示信息推断,该国家最可能是(  )

A.德国B.美国

C.英国D.巴西

解析:

第11题,图中显示该核心经济区的空间范围经历了由小到大再变小的过程;人口迁移状况是由迁入区变为迁出区;伴随着南部和西部地带的崛起,该核心经济区在该国的经济地位明显下降。

第12题,根据该国人口和经济区的扩散方向以及相应时间可知该国为美国。

答案:

11.D 12.B

二、综合题(共40分)

13.结合下图和文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材料:

中国羊绒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内蒙古羊绒年产量约占中国总产量的50%。

羊绒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产业。

我国羊绒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大多需要使用外国品牌出售,我国企业只能获得较低的经济效益;外国企业则从品牌和营销上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1)结合图及所学知识,说出内蒙古经济发展有哪些不利的条件。

(8分)

(2)从羊绒制品的生产和销售等特点,说明在国际贸易中提升内蒙古羊绒产业竞争力的措施有哪些?

(4分)

(3)打造品牌,就是打造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请简要分析内蒙古如何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特色品牌产业。

(6分)

解析:

(1)题,可从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及交通、科技、劳动力等人文条件两方面分析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

(2)题,提升产业竞争力可从提高技术水平、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创建品牌效应等方面入手。

第(3)题,可针对内蒙古的草场资源、能源矿产资源及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等优势寻求发展之路。

答案:

(1)气候干旱,水源缺乏;土地荒漠化严重;冬季易受低温、冻害、雪灾等影响;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落后;科技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低。

(2)提高技术水平;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注重信息收集与交流,建立现代化经营模式;创建品牌效应。

(3)利用丰富的草场资源发展牧业,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毛纺织工业和乳制品业);利用丰富的金属和能源矿产发展冶金、能源、化工等支柱工业;利用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发展特色旅游。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2分)

材料1:

为了搭建荒漠化治理全民参与的平台,动员企事业单位积极投身荒漠化治理这一公益事业,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与甘肃省治理荒漠化基金会联袂打造的公益事业品牌甘青宁运营中心2011年11月11日上午在兰州举行了挂牌仪式。

材料2:

甘肃省地理简图。

材料3:

2000~2010年甘肃省产业结构变化。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0年

19.6

44.8

35.6

2003年

18.4

46.7

34.9

2005年

15.6

43.4

41.0

2008年

14.6

46.3

39.1

2010年

14.5

48.2

37.3

(1)甘肃位于我国________部,西南以________山脉为界与青海省相邻,地处地势第________级阶梯,著名的河西走廊呈____________走向,________河流经本省省会________市。

(6分)

(2)甘肃省气候地区差异________,大部分地区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气候,最南端为____________气候,大部分地区在温度带上属于________带。

河西走廊在干湿区上属于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

甘肃省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7分)

(3)下列关于甘肃这个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1分)

A.区域界限模糊

B.区域内部自然特征完全一致

C.具有明显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和其他省市没有任何联系

(4)根据材料3,分析甘肃省2000年以来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

(2分)

(5)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甘肃省应如何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经济。

(可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等方面任选两项回答)(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1)题,比较简单,可根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2)题,甘肃地处西北,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最南部有部分位于秦岭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第(3)题,考查区域的主要特征。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限,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4)题,由材料3可知,从2000年至2010年,甘肃省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第(5)题,该省的河西走廊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发展了灌溉农业,同时又有丰富的矿产、便利的交通和众多的文化古迹,为甘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答案:

(1)西北 祁连 二 西北—东南 黄 兰州

(2)大(或显著) 温带大陆性 亚热带季风 暖温 干旱 半干旱 土地荒漠化

(3)C (4)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其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更明显,第三产业波动较大。

(5)农业:

利用河西走廊热量、土地资源和祁连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或巩固西北地区商品粮棉基地的优势地位);保护水资源(或节约用水,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

工业:

利用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以镍为主)和能源(黄河上游的水电、石油以及风能、太阳能)发展有色金属、石油和电力等支柱工业;防治三废污染。

交通:

利用兰州铁路枢纽以及地处“第二亚欧大陆桥”的交通区位优势,带动经济发展;合理规划布局交通线路设施和运量。

旅游:

利用“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敦煌莫高窟、长城嘉峪关)发展特色旅游;保护文物古迹和景区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