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42191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docx

《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docx

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

《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体育保健学

英文名称:

SportsHealthCare

总学时:

32讲课学时:

20实验学时:

12上机学时:

0课外学时:

0

学  分:

2

适用对象:

休闲体育专业

先修课程: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1.课程性质

《体育保健学》是休闲体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该课程是研究体质与健康及体育运动中保健规律和措施的一门应用学科。

2.课程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影响体育运动参加者身心健康和运动能力的各种内外因素,并能制定相应的体育保健措施。

(2)了解并掌握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运动训练水平的评定方法,为合理安排、组织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依据,并给予医务监督。

(3)掌握常见运动性伤病的病因、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4)掌握按摩的基本知识、手法和应用;医疗体育的基本知识、手段和应用。

3.课程任务

3.教学任务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体育卫生的基本知识,具有自我监督和在教学、训练中进行医务监督的能力,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的身体特点,合理组织体育教学与训练,为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根据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影响人体生命活动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以及学校体育要使受教育者终身收益的要求,掌握人体保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人体在体育运动中的保健规律和措施,掌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阶段人群的体育保健特点和要求,为从事体质与健康教育工作、指导人们从事符合生理规律的运动,提供理论依据和有关的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影响体质和健康的各种因素,掌握基本的营养保健知识,基本掌握不同运动形式中医务监督的方法和保健要求,正确运用运动损伤的防治方法,初步掌握各种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

三、课程重点与难点

体育保健学学科概念、任务、内容;营养素的概念、热能的概念、平衡膳食、运动员的合理营养,蛋白质及糖的作用、人体的热能消耗、平衡膳食的概念。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言

(一)目的要求:

熟悉并掌握体育保健学的概念、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发展简史与学习体育保健学的方法和要求。

(二)教学内容:

1、体育保健学的意义

2、研究体育保健学的目的

3、体育保健学的任务

4、体育保健学的内容

(三)重点、难点:

体育保健学学科概念、任务、内容。

学习体育保健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学习方法和要求”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正确树立人体结构与机能的对立统一观点;局部与整体、先天与后天、机体与外环境的对立统一观点。

第一章健康概述

(一)目的要求:

使学生队健康有一个全面了解和认识,能够分析影响健康的基本因素。

(二)主要内容:

1、现代健康观

2、现代体育健康观

3、运动队个体健康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现代健康观。

第二章运动与环境

(一)目的要求:

了解并掌握体育锻练的卫生原则;环境对人体健康和运动能力的影响及运动建筑设备卫生的基本理论知识。

(二)主要内容:

1、体育锻炼卫生

2、环境对人体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3、运动建筑设备卫生

(三)重点、难点:

环境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高原环境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第三章运动与营养

(一)目的要求:

熟悉人体所需六类营养素的营养功用和供给量;影响人体热能消耗的因素和测定方法;运动员的合理营养;比赛期间的营养和各类运动项目的营养特点。

(二)主要内容:

1、基础营养

2、健康膳食指导

3、营养、健身运动与慢性病

4、运动员营养

(三)重点、难点:

营养素的概念、热能的概念、平衡膳食、运动员的合理营养,蛋白质及糖的作用、人体的热能消耗、平衡膳食的概念。

第四章运动与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一)目的要求:

了解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促进健康的主要途径,也是预防现代各种传染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主要内容:

1、健康与行为和生活方式

2、促进健康的积极生活方式—合理的体育运动

3、体育行为与心理健康

(三)重点、难点:

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

第五章不同人群的体育卫生

(一)目的要求:

了解儿童少年、女子、中老年人的身心生长、发育、成熟和衰老变化规律,掌握儿童少年、女子、中老年人的一般与特殊的体育卫生要求。

(二)主要内容:

1、儿童少年的体育卫生

2、女子的体育卫生

3、中年人的体育卫生

4、老年人的体育卫生

(三)重点、难点:

儿童少年的身体生长发育规律;儿童少年、女子及中老年人的身体各器官、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儿童少年、女子及中老年人的特殊体育卫生要求。

儿童少年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依据儿童少年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提出的儿童少年体育卫生要求;女子及中老年锻炼的特殊体育卫生要求。

第六章体格检查

(一)目的要求:

了解人体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的变化规律,为及时发现和预防疾病创造良好的条件。

掌握体格检查的目的、意义和体格检查的形式、内容及体格检查过程中常见几种异常现象的医学分析。

(二)主要内容:

1、体格检查的方法

2、体格检查的内容

3、体格检查的形式

4、检查中几个问题的医学分析

(三)重点、难点:

体格检查的形式和内容,体格检查过程中常见几种异常现象的医学分析。

第七章运动性疲劳

(一)目的要求:

熟悉并掌握运动性疲劳的分类、机理、判断和消除方法。

(二)主要内容:

1、运动性疲劳的概述

2、判断疲劳的简易方法

3、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机理。

第八章体育教学的医务监督

(一)目的要求:

熟悉和掌握体育课、早锻炼、课间操和下午课外体育活动医务监督的内容和要求。

(二)主要内容:

1、体育课的医务监督

2、早锻炼和课间操的医务监督

3、课外活动的医务监督

(三)重点、难点:

健康分组,体育课的医务监督。

第九章运动训练和比赛期的医务监督

(一)目的要求:

熟悉和掌握自我监督的内容和意义、运动训练医务监督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和某些单项比赛。

(二)主要内容:

1、自我监督

2、运动训练医务监督的要求

3、运动训练医务监督的常用指标

4、比赛期的医务监督

5、比赛期的特殊医学问题

(三)重点、难点:

自我监督的内容和运动训练医务监督常用指标,运动训练医务监督常用指标。

第十章运动性疾病

(一)目的要求:

了解并熟悉各种运动性病症的原因与发病机理、症状、诊断、处理及预防措施。

(二)主要内容:

1、过渡训练

2、运动应急综合症

3、晕厥

4、运动员贫血

5、运动性腹痛

6、肌肉痉挛

7、运动性血尿

8、运动性血红蛋白尿

9、运动性中暑

10、冻伤

11、运动性脱水

12、运动性猝死

(三)重点、难点:

各种运动性疾病的症状、诊断、处理及预防,:

各种运动性疾病的发病机理。

第十一章运动损伤概述

(一)目的要求:

熟悉并掌握运动损伤的概念与分类;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含运动损伤的潜在原因与致伤条件);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运动损伤的预防及运动损伤的调查、统计方法等知识与技能。

(二)主要内容:

1、运动损伤的概念与分类

2、运动创伤的直接原因

3、损伤的发病规律和潜在原因

4、运动损伤的预防

(三)重点、难点:

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和发病规律,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和发病规律。

第十二章运动损伤的病理和处理

(一)目的要求:

了解常见的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和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原则及方法。

(二)主要内容:

1、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2、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与处理

(三)重点、难点: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方法。

第十三章运动损伤的急救

(一)目的要求:

熟悉并掌握运动损伤的急救包扎、止血和骨折、关节脱位的临时固定、搬运伤员、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挤压等急救方法,以及抗休克的急救措施。

(二)主要内容:

1、急救的概述

2、出血的急救

3、急救包扎的方法

4、骨折的急救

5、关节脱位的急救

6、心肺复苏

7、搬运伤员的方法

8、抗休克

(三)重点、难点:

绷带、三角巾的包扎、指压止血法及复苏术的的基本要领及技术。

难点:

绷带、三角巾包扎及复苏术的基本技术。

第十四章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一)目的要求:

掌握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一般处理方法;熟悉并掌握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处理原则与方法。

(二)主要内容:

1、中草药疗法

2、针灸疗法

3、拔罐疗法

4、按摩疗法

5 物理疗法

6、固定疗法

7、伤后的康复锻炼

(三)重点、难点: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原则,开放性运动损伤的处理。

 

第十五章常见运动损伤

(一)目的要求:

了解常见运动损伤的机制、症状与体征,掌握各种损伤的处理与预防方法。

(二)主要内容:

1、软组织挫伤

2、肌肉拉伤

3、关节韧带损伤

4、滑囊炎

5、腱鞘炎

6、疲劳性骨膜炎

7、骨骺损伤

(三)重点、难点:

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征象,处理方法,运动损伤的发病机制。

第十六章人体各部位运动损伤

(一)目的要求:

(二)主要内容:

1、肩部运动损伤

2、肘部运动损伤

3、腕部运动损伤 

4、膝部运动损伤

5、踝及足部运动损伤

6、头及躯干部运动损伤

(三)重点、难点:

第十七章按摩

(一)目的要求:

熟悉并初步掌握按摩对人体的生理作用,常用的按摩方法,按摩的应用和一些常用的人体穴位,了解足部反射区按

摩保健法。

(二)主要内容:

1、概述

1、常用按摩手法

2、按摩的应用

(三)重点、难点:

20种常用按摩手法的掌握,治疗按摩中取穴方法及常用穴位。

第十八章医疗体育概述

(一)目的要求:

了解我国传统的锻炼方法在内的医疗手段、方法,以及医疗体育在损失中的作用。

(二)主要内容:

1、医疗体育的意义及理论基础

2、医疗体育的方法与手段

3、运动器官的功能评定

4、医疗体育的应用

(三)重点、难点:

医疗体育的禁忌症。

第十九章常见慢性病的医疗体育

(一)目的要求:

了解运动系统伤病的医疗体育和常见病的医疗体育。

(二)主要内容:

1、常见慢性病运动系统伤病的医疗体育

2、常见慢性病的医疗体育

(三)重点、难点:

常见病的医疗体育方法。

五、实践环节

(一)体格检查

1、实验内容:

(1)人体一日需热量测定

(2)运动后5次肺活量的测定

2、要求:

方法正确,时间准确。

(二)运动损伤的急救

1、实验内容:

(1)包扎与止血

(2)骨折、脱位的临时固定和搬运

(3)心肺复苏术

2、要求:

方法正确。

(三)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1、实验内容:

(1)、针灸疗法

(2)、拔罐疗法

(3) 物理疗法

(4)、固定疗法

2、要求:

方法正确。

(四)按摩

1、实验内容:

(1)按摩的基本手法

(2)穴位按摩

(3)运动按摩

(4)治疗按摩

2、要求:

按摩手法要正确、部位要准确。

六、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1.试述比赛期的饮食营养原则和措施。

2.试述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

3.晕厥产生的原因和发病机理有哪些

4.试述运动的“双向效应”。

5.试述少年儿童的体育卫生要求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随堂讨论、作业及练习等多种方式授课。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1)课堂讲授:

讲授是本课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尽量组织收看或安排播放录像或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随堂讨论:

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教学服务,帮助他们掌握本课程的全部内容。

(3)作业及练习: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作业是必不可少的。

除教材各章后所附的作业要按教学要求完成以外,还可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大量的练习题,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4)实验及撰写实验报告: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实验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实验验证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加强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

实验完成后,学生应整理实验记录,做出实验结论,认真书写实验报告。

八、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内容章节

讲授时数

实验时数

合计

绪论

2

2

第一章健康概述

第二章运动与环境

第三章运动与营养

2

2

第四章运动与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1

1

第五章不同人群的体育卫生医务监督概述

1

1

第六章体格检查

2

2

第七章运动性疲劳

1

1

第八章体育教学的医务监督

1

第九章运动训练和比赛期的医务监督

1

1

第十章运动性病症

1

3

第十一章运动损伤概述

1

1

第十二章运动损伤的病理和处理

1

1

第十三章运动损伤的急救

2

2

第十四章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2

2

第十五章常见运动损伤

1

1

第十六章人体各部位运动损伤

1

1

第十七章按摩

2

6

4

第十八章医疗体育概述

1

第十九章常见慢性病的医疗体育

1

机动

2

2

合计

20

12

32

九、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1)本课程考试由系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任课教师阅卷。

(2)考试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难度适中,题量适度,对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可不作为考试要求。

(3)成绩评定:

平时出勤情况、提问、实验情况(30%)与期末考试(70%)相结合。

十、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体育保健学》姚洪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2、《体育保健学》体育保健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