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期末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842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期末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期末题.docx

《国际经济学期末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期末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经济学期末题.docx

国际经济学期末题

国际经济学习题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二、名词解释

1.生产可能性曲线:

也称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2.机会成本:

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的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3.边际转换率:

指企业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这种产品,会使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减少多少。

它就是产品转换曲线的斜率。

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起作用,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会随该产品的增加而递增。

严格的定义是生产一单位某产品必须先减少另一产品的数量

4.社会无差异曲线:

是表示社会福利水平一定时,社会成员之间的效用的不同搭配关系的曲线。

5.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等于厂商生产一种产品的总利润加上补偿给要素所有者超出和低于他们所要求的最小收益的数量。

从几何的角度看,它等于价格曲线之下、供给曲线之上的区域。

6.消费者剩余:

是指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答案提示:

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

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

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

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3.如何理解狭义和广义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提示:

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系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从广义上讲,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在理论体系上,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以商品贸易作为研究对象,但也涉及一些国际要素流动问题。

4.既然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存在着一致性,为什么还要区分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将国际贸易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来研究?

答案提示:

第一,一般来说,生产要素在国际的流动程度要比其在国内的流动程度低得多。

第二,现实中,国际贸易常会受到一些人为障碍的影响,如政府通过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而这种主要由政府构筑的贸易障碍在国内贸易中则很少见。

5.简要分析贸易利益是如何分解的。

答案提示:

国际贸易利益包括两部分——来自于交换的利益和来自于专业化的利益。

交换利益指如果个体之间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商品禀赋或不同的偏好,那么通过互相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改善各自的福利;

专业化利益指个体或国家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最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6.一个没有贸易的假象世界的条件。

答案提示:

1、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

3、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4、规模收益不变

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经济性。

7.假设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同。

在相同偏好和机会成本不变的条件下,两国是否存在贸易的基础?

为什么?

答案提示:

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同且为直线。

在自给自足的经济下,各国将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与其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EA和EB上达到均衡。

需求条件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在自给自足的经济下的生产与消费的不同选择,但这些不同并不会引起两国之间相对价格的差异,两国的国内价格水平是相同的,因此不存在贸易的基础。

8.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

答案提示:

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答案提示:

小国。

四、计算题

1.A国稿纸的需求曲线方程为:

QD=350-0.5P

供给曲线方程为:

QS=-200+5P

(1)若没有国际贸易,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多少?

(2)若A国能以120的价格与世界其他国家自由进行贸易,其均衡产量是多少?

(3)从无贸易变为自由贸易,对A国消费者剩余有何影响?

对生产者剩余又有何影响?

A国的国民福利净收益或净损失多少?

答:

(1)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均衡要求国内需求数量与国内供给数量相等。

设两个方程相等,我们可以求出没有贸易情况下的均衡价格。

无贸易情况下的均衡价格为100,均衡数量为300。

(2)当价格为120时,A国的需求数量为290,它的供给数量为400。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A国将出口110个单位的产品。

(3)A国的消费者剩余将减少。

在无贸易情况下,由需求曲线与数值为100的价格线围成的是一个更大的三角形。

在自由贸易情况下,由需求曲线与数值为120的价格线围成的是一个更小的三角形。

A国的生产者剩余将增加。

在无贸易情况下,由供给曲线与数值为100的价格线围成的是一个更小的小三角形。

在自由贸易情况下,由供给曲线与数值为120的价格线围成的是一个更大的三角形。

整个国家从贸易中获得的净收益为生产者剩余的增加量与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量之差。

这一收益的大小等于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它的底边是产品贸易数量(110),它的高是价格的变化量(120-100=20)。

因此,总收益为1100。

2.A国的木材公司每年生产520亿立方米的木材,其中100亿立方米出口,420亿立方米国内销售。

木材的平均价格为每立方米30美分。

如果木材出口被法律禁止,生产量(此时只为国内市场生产)将为48亿立方米,价格将下降至每立方米25美分。

那么,禁止出口使A国生产者剩余每年损失多少?

答:

他们的损失为,继续在国内销售480亿立方米木材价值的损失,加上少销售的40亿立方米木材价值总量的损失。

两者相加,共损失25亿美元。

第二章

二、名词解释

1.

2.

3.比较成本:

是指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等等参数后的成本比较。

4、技术差异:

5、三、简答题

1.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确定:

(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

(2)比较优势型态

X、Y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投入

A

B

X

6

15

Y

2

12

X、Y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投入

A

B

X

10

5

Y

4

5

2.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那么也必定具有比较优势吗?

答案提示:

不一定,如果

,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

,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或者

的时候,由

可以推出

,但是,当

的时候,

不能保证

所以,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3.亚当·斯密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答案提示: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

他有力的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他提出来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基础,他认为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绝对优势概念的提出,为之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4.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的区别?

答案提示:

在李嘉图模型中,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这两个概念可以任意替换使用,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比较优势不等同于比较成本,前者是根据商品相对价格的比较确定的,而后者是指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

在李嘉图模型里,商品的相对价格差是由于相对成本差引起的,故比较成本等同于比较优势。

5.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提示: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国与国之间商品的相对价格差,而这种价格差是由国家之间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的。

在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技术水平的差异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绝对优势论强调引发国际贸易的是国与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基于绝对优势的国际贸易可以使贸易参与国从贸易中获利。

比较优势理论仍然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国与国之间技术水平差异带来的商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但是在这里技术水平的差异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

根据比较优势所决定的国际贸易仍然会对各贸易参与国带来福利的改进。

一国即使在某种商品上不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只要在该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那么该国也可以生产并出口该产品,从而使贸易发生,并且在贸易中获益,整个国家的福利水平得到提升。

四、计算题

1.下表为不同情况下A、B两国每人每小时可生产小麦与布匹的数量

(1)指出表中每个国家有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的商品。

(2)假设在表中的第二种情况下,A国用4单位小麦与B国的4单位布匹交换,那么,A国获利多少?

B国获利多少?

如果改用4单位小麦与6单位布匹交换,两国分别获利多少?

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

第三种情况

第四种情况

国家

A

B

A

B

A

B

A

B

小麦(单位/人工小时)

4

1

4

1

4

1

4

2

布匹(单位/人工小时)

1

2

3

2

2

2

2

1

 

解:

(1)①4/1大于1/2,所以A国在小麦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布上具有比较优势。

②4/3大于1/2,所以A国在小麦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布上具有比较优势。

③4/2大于1/2,所以A国在小麦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布上具有比较优势。

④4/2等于2/1,所以A国和B国在两种商品上都不具有比较优势。

(2)①A国:

国际交换A国4单位小麦=B国4单位布匹

国内交换A国4单位小麦=A国3单位布匹

4-3=1单位布匹,所以A国获利1单位布匹

B国:

国际交换B国4单位布匹=A国4单位小麦

国内交换B国4单位布匹=B国2单位小麦

4-2=2单位小麦,所以B国获利2单位小麦

②A国:

国际交换A国4单位小麦=B国6单位布匹

国内交换A国4单位小麦=A国3单位布匹

6-3=3单位布匹,所以A国获利3单位布匹

B国:

国际交换B国6单位布匹=A国4单位小麦

国内交换B国6单位布匹=B国3单位小麦

4-3=1单位小麦,所以B国获利1单位小麦

答:

第一种情况下,A国在小麦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布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二种情况下,A国在小麦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布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种情况下,A国在小麦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布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四种情况下,A国和B国在两种商品上都不具有比较优势。

A国用4单位小麦与B国的4单位布匹交换,A国获利1单位布匹,B国获利2单位小麦;

A国用4单位小麦与B国的6单位布匹交换,A国获利3单位布匹,B国获利1单位小麦。

2.用标准的李嘉图假设,分析如下的模型

生产每瓶葡萄酒所需的工时

生产每公斤奶酪所需的工时

A

15

10

B

10

4

A国每年共拥有3000万工时的劳动量;B国每年共有2000万工时的劳动量。

(1)哪个国家在葡萄酒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哪个国家在奶酪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2)哪个哪个国家在葡萄酒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哪个国家在奶酪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3)画出每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利用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出每个国家无贸易情况下的均衡(假定在无贸易情况下,A国消费150万千克奶酪,B国消费300万千克奶酪)。

(4)在开发后,两国国家各出口何种商品?

如果均衡国际价格比率为每千克奶酪等于1/2瓶葡萄酒,各国的生产会发生什么变化?

(5)在自由贸易均衡的情况下,贸易为200万千克奶酪与100万瓶葡萄酒相交换,此时各个国家的消费点在哪?

用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这些消费点。

(6)每个国家是否都从贸易中获利?

试用图形解释。

答:

(1)B国在葡萄酒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它生产一瓶酒需要更少的工时。

B国在奶酪的生产上也具有绝对优势——它生产每一公斤奶酪所需要的工时数也更少。

(2)A国在葡萄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奶酪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3)在无贸易情况下,A国的奶酪相对价格为每公斤奶酪2/3瓶葡萄酒,在B国为2/5。

写出生产可能性曲线方程,画图,并根据消费量确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

(4)开放贸易后,A国出口葡萄酒而B国出口奶酪。

如果均衡自由贸易价格为每千克奶酪等于1/2瓶葡萄酒,A国完全专业化于葡萄酒的生产而B国完全专业化于奶酪的生产。

(5)在自由贸易条件下,A国生产200万瓶葡萄酒。

如果它出口100万瓶,它便消费掉l00万瓶。

该国还消费掉进口的200万千克奶酪。

B国生产500万千克奶酪。

如果它出口200万千克,它便消费掉300千克。

该国还消费掉进口的100万瓶葡萄酒。

画图分析比较直观。

(6)两国均从贸易中受益。

两国都能够消费掉比本国生产能力所能提供的更多的两种商品的组合(自由贸易消费点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外),两国均达到了更高水平的社会无差异曲线。

第三章

二、名词解释

罗伯津斯基定理:

是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H-O模型建立在一国拥有的要素总量固定不变的基础上。

里昂惕夫之谜: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1947年美国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

在测算之前,他推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应是资本丰富的国家,但结果却证明了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0理论相反,故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

三、简答题

1.根据下面的两个表,试判断:

(1)哪个国家是资本相对丰富的;

(2)哪个国家是劳动相对丰富的;(3)如果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么两国的比较优势如何?

表1

要素禀赋

A

B

劳动

资本

45

15

20

10

表2

要素禀赋

A

B

劳动

资本

12

48

30

60

答:

表1中A国劳动相对丰裕,A国在生产Y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表2中A国资本相对丰裕,A国在生产X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2.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禀赋差异还会引发国际贸易吗?

如果贸易发生的话,那么国际分工与贸易型态如何?

试将你得出的结果与李嘉图模型加以比较。

答案提示:

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禀赋差异将不会引发国际贸易。

不过,国际贸易还可能存在,这时候的国际分工将有更多的偶然性质。

3.如何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来解释要素禀赋不同的两个国家生产可能性边界之间的差别?

答案提示:

罗伯津斯基定理是,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如果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一样,则某种要素多的国家,会生产更多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反之亦然。

所以,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就出现了差别。

4.如果一国的资本与劳动同时增加,那么在下列情况下,两种产品的生产以及该国的贸易条件如何变化?

(1)资本、劳动同比例增加;

(2)资本增加的比例大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3)资本增加的比例小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答案提示:

(1)两种产品的产量同比例增加,贸易条件没有变化。

(2)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更快,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压力。

(3)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更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压力。

5.对小国来说,经济增长后福利如何变化?

答案提示:

对于小国来说,经济增长以后,不对国际价格形成影响,其贸易条件不会变化,所以福利将上升。

6.在战后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到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此变化加以解释。

答案提示:

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发挥了比较优势,促进了生产,提高了福利。

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比较优势由起初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变成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所以贸易结构也就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7.试析外资流入对东道国贸易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影响。

答案提示:

外资流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东道国的要素禀赋,比如,使得原来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变成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

当要素禀赋改变以后,东道国可以发挥新形成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提高福利水平。

如果外资流入的东道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增加特别多,以至于影响到国际价格,这将使得此国此种产品的出口价格有下降的压力,不利于贸易条件的维持和改善。

8.是什么决定了每个国家每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比?

为什么一个国家的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可能都比另一个国家高?

你可以想象到两个国家的每个部门都表现出相同的资本—劳动比的情形吗?

请给出解释。

答案提示;在技术相同的条件下,资源禀赋决定了商品资本——劳动比。

如果两个国家的资源禀赋相同,就可能出现相同的资本——劳动比。

9.一些人认为,根据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美国的生活水平将要降至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

试评论这一观点。

答案提示:

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前提是商品价格均等化,由于贸易成本和技术差异的存在不可能实现商品价格均等化,因此美国生活水平不可能降至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

10.澳大利亚土地辽阔,印度劳动力丰富。

小麦相对于纺织品属于土地密集型商品。

利用图示说明贸易前后这两个国家的均衡。

随着这两个国家贸易的上升,哪种要素获益,哪种要素遭受损失?

为什么?

答案提示:

对于澳大利亚,土地获益;印度,劳动力获益。

第四章

二、名词解释

特定要素:

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它部门的需要。

三、简答题

1.如果劳动不是同质的话,那么劳动技能的差别是否会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

试举例说明。

答案提示:

会的。

2.如果短期内资本和劳动都不能自由流动,那么国际贸易对要素实际收入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

出口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其价格将上升;进口竞争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其价格将下降。

3.根据本章所建立的特定要素模型,试析劳动增加对要素实际收入和两个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

将图4—1中的纵坐标由原点Ox或Oy向外平行移动,然后比较一下新旧均衡点)。

答案提示:

劳动增加并且完全就业,则整个经济的资本-劳动比例下降,劳动力价格将下降。

劳动力增加将增加密集使用劳动力产品的产量;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产量下降。

4.如果是某一特定要素增加,那么要素实际收入和两个部门的生产又将如何变化?

答案提示:

某一特定要素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产量上升,同时由于另一个部门释放出了一部分共同要素,使得另一个部门的产量下降了。

共同生产要素的收入将上升。

5.假设某一国能源部门(比如石油部门)和制造业部门除劳动是共同的投入要素外,各使用一种不同的特定要素,那么,世界市场上能源价格的上涨对该国制造业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

随着世界市场能源价格上升,一部分劳动力将由制造业部门流到能源部门,能源部门产量增加,制造业部门的产量下降。

6.假设只有劳动和土地两种投入品。

A国是一个劳动丰裕的国家,在这里种植咖啡和小麦。

咖啡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的,小麦生产是土地密集型的。

劳动在咖啡和小麦部门都可以工作,而且可以轻易地在两个部门间流动。

但是,土地是专属的;平原上的土地适于种植小麦,而山地上的土地适于种植咖啡。

“小麦地”对于生产咖啡是无效的,“咖啡地”对于生产小麦也是无效的。

如果A国与一个偏好相同的国家开展贸易,短期对下列对象将发生什么?

a.对于该国的小麦和咖啡生产?

请解释。

b.对于该国小麦和咖啡的价格?

请解释。

c.对于该国的工资情况?

请解释。

d.对于该国小麦地的价格?

请解释。

e.对于该国咖啡地的价格?

请解释。

f.对于工人、小麦地所有者和咖啡地所有者的福利或购买力?

请解释。

答案提示:

咖啡是出口品,小麦是进口品

1、咖啡生产增加,小麦生产减少

2、咖啡价格上升,小麦价格下降

3、实际工资变化不确定,与工人消费结构有关

4、小麦地的价格下降

5、咖啡地的价格上升

6、咖啡地所有者福利水平提高,小麦地所有者福利水平降低,工人福利水平不确定。

 

7.假定香港和日本的偏好和技术都完全相同。

香港劳动力丰富,日本资本丰富。

服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汽车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a.如果两种要素在部门间是可以流动的,那么下列集团对于开放的贸易会有怎样的感受:

香港的资本所有者、香港的劳动力、日本的资本所有者、日本的劳动力?

b.现在假设劳动在部门间完全自由流动,但是资本在部门间不能流动。

即,一些资本适于生产汽车,但不适于生产服装,反之亦然。

那么下列集团对于开放的贸易会有怎样的感受:

香港的汽车生产资本所有者、香港的服装生产资本所有者、日本的汽车生产资本所有者、日本的服装生产资本所有者、香港的劳动力、日本的劳动力?

答案提示:

中国香港出口服装,进口汽车,日本相反。

(1)中国香港劳动力和日本的资本所有者赞同自由贸易,中国香港的资本所有者和日本的劳动力反对自由贸易。

(2)中国香港的服装资本所有者和日本汽车资本所有者赞成自由贸易,中国香港的汽车资本所有者和日本的服装资本所有者反对自由贸易,中国香港的劳动力和日本的劳动力态度不明确。

五、论述题

1.请比较特定要素模型与H—O模型在要素名义和实际收入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上有什么区别,说明造成二者不相同的主要原因。

2.设两个产品X、Y的生产部门均使用劳动和一种特定资本,请分析特定要素的存在对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形状的影响?

(这是截的图,所以题号不一样)

第五章

二、名词解释

重叠需求理论:

由另一位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taffanB.Linder)提出的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面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

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费农认为:

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

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三、简答题

1.试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答案提示:

这两个理论都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

不过,二者也有很大区别。

第一,这两个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的出发点并不相同。

要素禀赋理论是从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的起因。

第二,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2.你认为重叠需求理论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吗?

为什么?

答案提示:

适合。

因为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有优势,虽然这些产品有可能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

发展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