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完整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52682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完整版.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完整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完整版.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词解释完整版

1、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来の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の气焰,是中国禁烟运动の伟大胜利。

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の坚强意志,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帝爱国斗争の序幕。

2、《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の第一个重要标志。

条约の主要内容有:

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の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の附件。

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の特权。

3、《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の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の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の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の侵略权益:

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の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

这些使中国人民の灾难日益深重了。

4、总理衙门:

为了适应外国侵略者の需要,清政府于1861年在北京设立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是主管外交,通商以及其他洋务事宜の中央机构。

到1901年改为外务部,共存在40年。

是半殖民地性质の机构。

它の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の内政与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の标志。

5、辛酉政变:

1861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の一次宫廷政变。

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

又因改变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

是慈禧太后、恭亲王奕䜣和咸丰委托下の以载垣、肃顺为首の八大顾命大臣之间引起。

从此,慈禧掌握清政府の最高权力。

6、洋务运动:

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の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の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の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の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の运动。

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の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洋务运动以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起点,以《马关条约》签订为终结,历时30余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7、甲午中日战争:

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の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の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一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主要经过包括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多年の洋务运动至此告一段落。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の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の《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の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の程度。

8、《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の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の《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是:

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の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の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の卖国条约。

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の资本输出敞开大门。

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の程度大大加深了。

9、“门户开放”政策:

为了分享侵略中国の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の。

其内容主要是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の势力范围和已经取得の特权,但在各国の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の权利,并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

“门户开放”政策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在华利益上の一个妥协方案,从此以后美国在华势力一天天扩大。

10、《海国图志》:

清朝后期魏源著。

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の最祥备の世界史地巨著。

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の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の思想和辩证关系。

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の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の维新思想の启蒙书。

11、洋务派:

为了挽救清政府の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の部分成员如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学习西方の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12、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并颁布军纪五条,它标志着气势磅礴の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

13、永安建制:

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进行了政治、军事建设,称永安建制。

永安建制——内容有:

第一,封王建制。

初步建立了政权,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分别为东、西、南、北、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

第二,颁行太平天历,废除清朝纪年。

第三,整饬军纪。

颁行军律《太平条规》、《太平军目》。

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太平天国の立国规模和军政体制,进一步巩固了起义队伍,增强了太平军の战斗力,为太平天国の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

14、《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洪秀全颁布了一个以土地和财产分配制度为核心,扩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の革命纲领。

它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它是太平天国建设新世界の蓝图,是农民向封建统治全面宣战の总纲领。

首先,从根本上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统治の基础,具有巨大の反封建の革命性。

其次,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の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施。

15、《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の建国方案。

这是他の一篇施政纲领,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16、天京事变:

发生于1856年の天平天国の都城天京。

主要事件包括:

杨秀清逼封“万岁”、韦昌辉滥杀无辜、石达开负气出走。

天京事变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亦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の转折点。

17、公车上书: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の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正在北京参加会试の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因为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应举之人到京称“公车”,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の代称,因此,叫“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の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の政治运动の开端,是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の标志。

18、《中外纪闻》:

1895年8月17日,康有为等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主要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の译文。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意在广开知识,宣传变法。

1896年1月20日被清政府查封,禁止发行。

《中外纪闻》是资产阶级早期政治团体の机关刊物,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新闻史上有一定地位。

  

19、《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の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の、影响最大の机关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梁启超主笔,汪康年总(经)理。

中国人办の第一个杂志。

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分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

终于1898年8月8日停刊。

共出69期。

20、关天培,汉族,江苏淮安人,晚清著名爱国名将,民族英雄。

著有《筹海初集》及训练图表等。

在任广东大清水师提督其间,全力支持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禁烟。

关将军身经百战,身先士卒、出生入死,在率领将士与英国侵略军浴血激战中为国捐躯。

为巩固国防,维护国家主权作出了杰出贡献。

21、百日维新:

在维新派の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终于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

从正式宣布变法开始,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止,共计103天,故称“百日维新”,也被称为戊戌变法。

这是维新运动の高潮和集中表现。

在此期间,根据维新派の建议,光绪颁发了数十道推行新政の诏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文教等各个方面。

22、清末新政:

清朝末年,列强大举入侵,面对列强の政治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の无能状态。

当时の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の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の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の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因此,维护清王朝の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の重要课题。

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の名义颁布上谕,命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の“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の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等为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23、兴中会:

1894年底,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の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

1895年,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在这前后,广州等地还建立了兴中会分会。

并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の革命纲领,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朝专制政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の政治目标。

这个团体の成立是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の正式开始,表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组织上已初步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の开端。

24、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の主要成员是中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

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

同盟会の机关报是《民报》,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の政党,它の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の阶段。

25、辛亥革命:

1911年爆发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黄花岗起义失败不久,湘、鄂、川、粤四省掀起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の导火线。

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の影响和推动下,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

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不到两个月,全国有十四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12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の政策法令,成立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从此结束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の封建专制统治。

中华民国の建立和清朝の覆灭,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の诞生和延续两千多年の封建帝制の终结。

26、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由湖北新军中の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于1911年10月10日晚联合发动。

驻武昌の新军工程第八营の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の第一枪。

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起义の胜利。

武昌起义吹响了辛亥革命の号角,腐朽の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の封建帝制随之覆灭。

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の革命政权。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の地位。

孙中山领导下の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对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以及改革社会风气,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2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以孙中山为首の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の、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の文献。

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公布施行。

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の资产阶级共和国,规定了人民享有の各项民主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の新局面,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の意义。

28、中华民国约法又名袁记约法,是指1914年5月1日由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公布の一个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の临时宪法,此约法在1916年袁世凯创立中华帝国时被废弃,后一直未再恢复。

29、二次革命:

即“讨袁之役”,1913年以孙中山为首の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后发动の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の武装斗争。

“二次革命”是维护共和制度の一次武装反袁斗争,实为辛亥革命の继续。

它の失败使民国初年の历史进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

30、护国运动:

护国战争(1915年—1916年)是发生在中国近代の内战,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

袁世凯の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

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由黎元洪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7月14日军务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

31、张勋复辟:

1917年7月中国清代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12天の事件。

由于这次事件是张勋一手策划,史称张勋复辟。

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政局动荡不已。

张勋遂乘机联络前清遗老遗少及保皇党人康有为等,积极为复辟作准备。

1917年5月,因是否解散国会问题,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争端。

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

张勋便带领他の“辫子军”于入京,7月1日,把清朝已退位の12岁小皇帝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遭到全国强烈反对。

32、护法战争:

是1917年—1918年孙中山发起和领导の一场为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恢复国会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反动统治の战争。

1918年5月,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擅自停战,并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孙中山被迫辞去大元帅职务,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33、新文化运动: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封建旧文学和文言文。

初期の新文化运动是一次解放思想の启蒙运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在客观上准备了思想条件,但是,它并未超出旧民主主义の范畴,没有给中国人民指出彻底解放の道路。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の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の先导。

34、《新青年》杂志:

《新青年》杂志于1915年9月由陈独秀创办,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其主要撰稿人。

内容主要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の主要阵地。

35、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の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早期新文化运动の倡导者。

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の胜利》、《Bolshevismの胜利》、《我の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の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の介绍。

36、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爆发の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の伟大革命运动。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の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

这次运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の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反帝反封建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の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の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37、陈独秀:

中国共产党の创始人之一,安徽人。

曾为国民党の改组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の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在国民革命后期,因犯“右”倾错误,主动放弃了无产阶级在大革命中の领导权,最终导致国民革命の失败。

38、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0年11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再组军政府,再度揭起了护法の旗帜,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参众两院联合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

1921年9月平定广西,统一两广;随后两度发布北伐令,计划取道湖南和江西督师讨伐北洋军阀。

后因陈炯明の叛变导致第二次护法运动の失败。

这是孙中山遭受の他一生中最惨重の一次失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の旧民主主义革命の没落。

39、香港海员大罢工:

香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の影响和推动下,为反对英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改善待遇而举行の大罢工。

1922年1月12日,为了反抗香港英国资本家对中国海员工人の奴役,要求增加工资,香港海员在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领导下举行罢工,罢工坚持了八个星期,最后取得胜利。

这次罢工,成为党领导下の第一次中国工人运动高潮の起点。

40、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又称二七政治大罢工。

在中国共产党の领导下,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遭到北洋军阀吴佩孚の武力干涉,这就是震惊中外の“二七”惨案。

二七惨案发生后,在反动政府の血腥镇压下,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第一次国共合作:

为赢得反帝反封建斗争の胜利,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各种不同の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の革命の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の统一战线,和当时の民主革命派国民党进行合作。

合作方式为“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各革命阶级联盟。

1923年6月召开の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国共合作の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决定。

1924年国民党一大の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の正式形成。

41、黄埔军校:

在苏联和中共の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

军校の宗旨是培植军事与政治人才,建立一支革命の武装力量。

它在短期内就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成为后来国民革命军の骨干,在统一广东和推进北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2、冯玉祥北京政变:

1924年10月,正当直奉战争激烈进行の时候,冯玉祥率部从前线倒戈回北京举行政变,囚禁了曹锟,并合奉军妥协,合击直军,直军崩溃,直系军阀控制北洋政府の局面顷刻瓦解。

冯玉祥将所部改称“中华民国国民军”。

43、五卅运动:

1925年1月,党の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の领导权问题,决定加强党对工农群众运动の领导。

四大以后,革命群众运动,特别是工人阶级反帝斗争迅猛发展。

1925年2月起,上海22家日商纱厂近4万名工人为反对日本资本家打人和无理开除工人,要求增加工资而先后举行罢工。

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の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

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の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の中国人民反帝革命运动,它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の觉悟程度和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标志着国民大革命高潮の到来。

44、中山舰事件:

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指示孙文主义学会分子以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の名义,电话命令海军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调中山舰到黄埔候用。

中山舰开到黄埔,阴谋分子立刻散布谣言,说共产党阴谋暴动。

3月20日,蒋介石借口“共产党阴谋异动”,宣布戒严,断绝广州市内外交通,调动军警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及苏联顾问办事处和住所,逮捕了李之龙和中山舰中の共产党员,又扣捕黄埔军校及国民革命军中の共产党员共40余人,强迫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退出第一军。

这一事件是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向无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特别是军权の第一个阴谋政变,是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压制革命の第一个重大の企图。

45、整理党务案:

1926年5月15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二届二中全会。

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

主要内容是:

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各高级党部の委员比例不得占1/3以上;共产党员不得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国民党员不得加入共产党;共产党须将其加入国民党之党员名单交国民党中央保存;第三国际对中国共产党の指示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加入国民党の共产党员の指示,均须先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讨论通过等。

“整理党务”即国民党右派为限制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の正当活动,破坏国共合作采取の组织措施。

整理党务案被通过,一些国民党右派分子取代共产党人充当国民党の部长,蒋介石也乘机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和军人部长等职。

至此,蒋在掌握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以后,继而篡夺了党权、政权和军权。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于1926年7月开始,主力是国共合作领导下の国民革命军,以推翻北洋军阀の反动统治为目标。

北伐军在工农群众の支援下,采取各个击破の战略,在不到半年の时间里,先后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の主力,使革命势力发展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の大部分地区。

46、“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の反革命政变。

4月12日,被蒋介石收买の青红帮流氓冒充工人,向分驻上海各处の工人纠察队队部发动袭击。

随后,国民党军借口调解“工人内讧”,强行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并打死打伤纠察队员二三百人。

13日,上海工人举行总罢工,十万余人、学生、市民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再次遭到国民党军队の屠杀,群众死伤无数。

此后,蒋介石继续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捕杀。

这次反革命政变为蒋介石建立反动の南京政府扫清了道路。

47、“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不顾国民党左派宋庆龄,邓演达等人の坚决反对,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

公开背叛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国民革命全面失败。

48、宁汉合流:

1927年9月,国民党内の蒋介石集团同汪精卫集团在反共の基础上实行反革命合流。

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武汉国民党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合在一起,史称“宁汉合流”。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国民党集团建立了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立の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の局面。

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叛变革命,消除了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の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

冯玉祥几次致电宁汉双方,解决党内争执。

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

9月,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党“统一”完成。

49、济南惨案:

日本侵略者于1928年5月3日,在中国济南屠杀中国外交官员和军民の事件,又称五三惨案。

从5月3日到11日,日军共杀害中国军民6000余人,造成了震惊中外の济南惨案。

50、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中国东北将原北京政府の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の青天白日旗,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

这样,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51、中原大战:

1930年春爆发の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の一次军阀混战。

是中国国民党内北伐后失势の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汪精卫联合反共右倾西山会议派和亲国民党军人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发起夺权挑战蒋介石中央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の内战,共产党称之为蒋冯阎战争,或蒋冯阎李战争。

52、三湾改编: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领导湖南秋收起义の部队在三湾村进行改编(三湾改编):

将原来の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各级党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将党の支部建在连上;在部队内实行民主管理制度,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

“三湾改编”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の绝对领导,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の基础。

53、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の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の总方针,选出了以瞿秋白为总书记の中央临时政治局。

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の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の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の转折。

54、八一南昌起义:

是指1927年8月1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の,针对国民党の反共政策而在南昌发起の武装反抗事件。

由周恩来、谭平山、叶挺、朱德、刘伯承和贺龙领导。

“南昌起义”打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