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八下第一单元《绿色家园》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6580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音版音乐八下第一单元《绿色家园》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音版音乐八下第一单元《绿色家园》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音版音乐八下第一单元《绿色家园》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音版音乐八下第一单元《绿色家园》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音版音乐八下第一单元《绿色家园》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音版音乐八下第一单元《绿色家园》教案.docx

《人音版音乐八下第一单元《绿色家园》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音版音乐八下第一单元《绿色家园》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音版音乐八下第一单元《绿色家园》教案.docx

人音版音乐八下第一单元《绿色家园》教案

人音版音乐八下第一单元《绿色家园》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歌曲和欣赏曲,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二)通过学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三)通过欣赏《九寨沟音画》和《大峡谷组曲》选曲,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艺术美感,在聆听音乐时想像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能够正确辨别、选择有对比性的描写景物的音乐。

  (四)学习有关音画的知识,懂得音乐能够表现自然界的美景;学习“合唱的和谐与均衡”方面的知识,并注意在歌唱练习中加以运用。

  二、教材分析

  

(一)《给未来一片绿色》

  1.作者简介

  李幼容(1935— ) 词作家。

山东人。

1956年毕业于长春大学。

曾在甘肃白银文工团任编剧。

1961年调新疆军区兵团文工团任创作员。

1977年任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委文工团创作员。

1982年调总政歌舞团。

自1955年开始发表诗歌、小说、散文、论文、歌词、剧本等。

代表作有《金梭和银梭》、《七色光之歌》、《蓝天里有一颗会唱歌的星》、《跨世纪的新一代》、《珠穆朗玛》、《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等。

  龚耀年(1940— ) 音乐编辑家。

人。

1951年考入音乐学院少年班,后入附中学习。

1963年毕业于音乐学院作曲系,分配到音乐家协会《歌曲》编辑部。

著有《儿童歌曲作法》、《青少年学作曲》、《实用电声小乐队编配》、《歌曲创作漫谈》、《实用小乐队编配法》等。

作有交响音画《哈纳斯湖》组曲,歌剧《风雨花》,合唱组歌《长征路上的小红军》,以及电影音乐、电视音乐等。

  2.歌曲分析

  《给未来一片绿色》是一首表现少年儿童爱护环境、爱护地球、美化环境、美化地球、造福人类的歌。

词作者设计了一个具有诗意般的意境,表现少年儿童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给未来留下一个更美的地球和一首绿色和平的歌”。

曲作者则把这个意境用调性对比的手法加以刻画,谱出这首歌。

  歌曲的主体部分为D大调、4/4拍、中速,由三部分组成。

  歌曲的前奏由降B大调开始,结束在g小调的属和弦上,因而为转入D大调做好了准备。

这个前奏用了远关系转调的方法,造成了色彩上的强烈对比,描绘出一个诗意般的意境,把人们带入思考之中。

  第一部分由四个乐句构成,它集中描绘少年儿童在思考问题。

他们提出“你给未来的地球想留些什么”和“你给未来的世界想画些什么”的问题,这段歌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抒情。

  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发展,由两个乐句构成。

它具体地描绘了少年儿童所思考的内容:

留下小树、花朵、生命的春天、永恒的绿色……作者用了二声部的手法,旋律进行比较活跃,好像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讨论问题。

  第三部分是前两部分的深入发展。

它描绘了少年儿童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得出了肯定的结论:

“给未来一片绿色”。

旋律由“啊”起始,呈短暂的复调式进行,好似少年儿童在兴奋地对答。

此后,歌曲又合为和声式进行,并以肯定的语气结束全曲。

  

(二)《九寨沟音画》选曲(《瀑布与溪流》)

  1.作者简介

  李宝树(1933—)作曲家。

通人。

1949年入华北大学音乐系,1954年结业于中央电影局作曲训练班。

曾师从瞿希贤、罗忠镕、王云阶、瞿维、雷振邦、李秀芳教授。

一直从事电影音乐创作中,现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厂的专业作曲。

作有纪录片《鲁迅传》、《巴金》、《郭沫若》、《周总理永垂不朽》(合作)等;故事片《孤帆远影》、《枪从背后打来》、《内当家》(合作)等;电视剧《她没有眼泪》、《漂泊者》等;器乐曲有高胡与乐队《南国风光好》、二胡曲《思》、板胡二胡协奏曲《翻身的日子》(合作)、管弦乐曲《漓江抒情》等。

  2.背景资料

  九寨沟既是著名的自然保护区,又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人类自然遗产名录。

九寨沟位于南坪中南部,由于过去交通不便,这里几乎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仅有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崇山峻岭之中,九寨沟因此得名。

  九寨沟以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森、湖泊组合成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风光,显现“自然的美,美的自然”,被誉为“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九寨沟的高峰、彩林、翠海、叠瀑和藏族风情被称为“五绝”。

九寨沟四季景色十分迷人,春时嫩芽点绿,瀑流轻快;夏来绿茵围湖,莺飞燕舞;秋至红叶铺山,彩林满目,冬来雪裹山峦,冰瀑如玉。

九寨沟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原始森林遍布,栖息着大熊猫等珍贵野生动物。

  九寨沟之美在于水,有大小上百个湖泊,星罗棋布,错落有致,近处绿水,清澈见底,远方蔚蓝,平静无波,两岸山树,映入海中,绿色宁静的环境使人恍如踏入仙境。

九寨沟河道纵横,水流奔腾,构成数不清的瀑布,有的细水涓涓,有的急流直下,有的若玉带飘舞,有的似银河奔泻。

有的瀑布水流凌空而下,银花四溅,震耳欲聋,有的瀑布呈多级下跌,从山崖上繁茂青翠的树林间穿流下泻。

九寨沟的瀑布和溪流多姿多彩,令人神往。

  管弦乐组曲《九寨沟音画》原为作者为纪录影片《九寨沟梦幻曲》创作的电影音乐。

该影片于1995年5月荣获第二十二届波兰克拉科夫国际电影节作曲奖。

后由作者根据电影音乐重新改编创作为大型管弦乐组曲。

  《九寨沟音画》表现了九寨沟的优美风光和风土人情。

全曲分五个乐章:

第一乐章《梦幻曲》,音乐展示九寨沟独特、神奇的风光和它那如梦似幻、迷离朦胧、动静无定的意境;第二乐章《藏乡断想》,音乐中展开九寨沟历史的遐想,藏族姑娘飞舞的长袖、狂欢的踢踏舞、悠扬的藏族民歌、牛角声声、烈马嘶鸣……;第三乐章《水韵》,音乐描绘出多姿多彩、神色各异、充满幻景的湖水;第四乐章《秋色》,音乐描绘出九寨沟秋日里层林尽染、落叶缤纷的五彩斑斓图景;第五乐章《瀑布与溪流》,表现九寨沟日夜奔流的瀑布和溪流。

  《九寨沟音画》的音乐创作的特点是,立足于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借鉴创新的音乐技法,将传统的民族音乐风格和现代序列音乐技法、印象派音乐色彩等多种音乐创作手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和声丰富新颖,配器变化多彩,令人耳目一新。

乐曲中虽然大量使用了十二音序列音乐技法,但却是依据民族音调特点编排序列并创作了音乐主题,因而,乐曲既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又富有新意,绝无怪异生涩之感,音乐清新、流畅、动听,使人感到十分亲切自然、新颖脱俗。

  3.音乐分析

  本课选用的是《九寨沟音画》的第五乐章《瀑布与溪流》。

  这个乐章用短笛、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和英国管作连续的琶音和弦的平行进行,铜管组的和声长音,以及全部弦乐的震音和声,加上竖琴的有力刮奏,以此来描绘这个壮观景象。

在木管组的不停顿的平行琶音和声背景上,全部弦乐队奏出宽广的旋律:

  

  接着,旋律作高半音转调重复后,引出小提琴独奏音调:

  

  随后紧接以英国管奏出完整的主题的移位。

乐曲在琶音与分解和弦中结束。

  (三)《大峡谷组曲》选曲(《日出》)

  1.作者简介

  格罗菲(1890—1972)美国作曲家。

生于纽约,父亲是波士顿歌剧团的歌手,自幼向母亲学习钢琴、小提琴与和声,以后又学习中提琴。

但父母反对他以音乐为职业,因此他做过银行职员、装订工、汽车司机,一面工作一面到咖啡馆弹奏钢琴。

17岁时终于成为洛杉矶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开始了音乐生涯。

1919年被聘为舞厅乐队的编曲,并担任指挥和钢琴演奏,从此致力于爵士音乐交响化的活动。

他的理想是要将严肃音乐与爵士音乐结合起来。

他是将美国爵士音乐写成严肃音乐这一创作活动中成就最大的作曲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百老汇之夜》、《密西西比组曲》、《大峡谷组曲》、《大都会》、《好莱坞组曲》等。

  2.背景资料

  大峡谷是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河中游的游览胜地,峡谷长350公里,深600至1800米,宽8至25公里,河谷的谷底宽度不足1公里,两侧谷壁呈阶梯状。

其中最深的一段长约170公里,1919年被辟为国家公园。

大峡谷的景观宏伟雄壮,气势磅礴。

  《大峡谷组曲》创作于1931年。

关于这首作品,作者在十几岁时游历大峡谷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说:

“当我在亚利桑那州的时候,就想用音乐来表现这个闻名于世的峡谷”,20多年后的1931年。

他创作了这首组曲。

  这是一部游记音乐,着重描绘大峡谷的壮丽景色。

演奏《大峡谷》的乐队编制庞大,以绚丽多彩的音响、别致的节奏音型、独特的和声风格,以及固定旋律或音型的多层次复调手法运用,成功地塑造了大自然中各种壮丽、神奇景色的音乐形象。

全曲分五个乐章:

第一乐章《日出》、第二乐章《赤色的沙漠》、第三乐章《羊肠小道》、第四乐章《日落》、第五乐章《暴风雨》。

  第一乐章《日出》表现晨曦、鸟鸣、绚丽的山谷和喷薄欲出的太阳,一派阳光灿烂、生机勃勃的大峡谷景象。

大鼓柔和的滚奏表现破晓时冉冉升起的太阳,尖锐的短笛仿佛是鸟鸣,接着英国管吹起一段晨曲;第二乐章《赤色沙漠》,浮动着水气被阳光折射成彩虹,沙漠被染得通红,寂静中传来钟声,木管不安的音响,表现大自然色彩的不断变换;第三乐章《羊肠小道》,牛仔骑着驴子经过岩壁上的小径,在驴蹄声的伴奏下,双簧管吹出一支牛仔歌曲。

急速的驴蹄声、小鸟的啼声和牛仔的歌声交织在一起,然后他们停歇在山间小屋旁。

最后一声驴鸣,牛仔骑着驴子笔直地下山;第四乐章《日落》,安宁、温和,富有浓厚的抒情性,山脚下牧童的笛声回荡,响起了教堂的钟声,牧笛微微可闻、夜幕笼罩,万籁俱寂。

第五乐章《暴风雨》,小提琴高音区的轻微声响像是沙漠和岩壁间的微风,突然乐队转为全奏,电闪雷鸣,大雨滂沱。

雨后又出现牛仔生气勃勃的歌曲。

大峡谷回复到它原来的面貌。

  3.音乐分析

  本课选用的是《大峡谷组曲》的第一乐章《日出》。

  第一乐章,E大调,6/4拍子,小行板,三部曲式,有较长的引子和尾声。

  引子 由定音鼓轻柔微弱的滚奏主音开始,小提琴用泛音随入,然后单簧管奏出缓缓上行的音阶,三支小号随后间歇地加进,奏出一种鸣叫的声响。

在这样的音乐烘托下,长笛奏出两句具有主题音乐特色的华彩旋律,第一句很像是清晨的鸟鸣,第二句着意描绘朦胧的晨曦景色。

  

  第一部分。

伴奏音乐继续保持引子的气氛,先由英国管,然后再用长笛,奏出表现日出的主题音乐:

  

  随后,主题又变奏重复,仍由英国管和长笛相继奏出:

  

  这段音乐每次出现的最后的长音中,加上由钟琴和钢琴重复奏出主题的片段,好像是峡谷中传来的回声。

  中间部 音乐转入G大调,开始由圆号演奏上行音阶,转由木管组和钢琴奏出,并以继续上行模进的形式,然后由弦乐奏出主题旋律:

  

  随后,这个旋律转为D大调,并以卡农形式奏出。

接着这段音乐忽然变得明亮而富有朝气,尤其是偶尔出现的钟琴音响,更像那晨曦闪烁的光芒。

  再现部。

音乐转入属调,主题和变奏的主题,这两个旋律以复调的手法在高音区出现,然后割断音乐的旋律又与中间部的主题形成复杂的复调关系,并又转回D大调。

这时音乐变得非常热烈。

最后音乐停在E大调属七和弦的长音上面,这时竖琴开始出现连续的刮奏,将音乐推向高潮,我们似乎看到那光芒万丈的骄阳已经升到天际。

  尾声。

以各部分主题的主要动机汇集成复调形式,在乐队的全奏中出现,音乐显得非常活跃,而且富有欢欣的情绪。

最后,音乐转为急板,在辉煌的音响中结束。

  (四)相关知识

  1.音画、音诗和交响诗

  交响诗,是按照文字、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作成的一种描写性的大型管弦乐曲。

它是标题音乐的主要体裁之一。

通常采用含有套曲因素的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等单乐章曲式,结构比较自由。

交响诗内容富有诗意,具有描写性或叙事性、抒情性或戏剧性等特点。

文学性的交响诗亦称为“音诗”;描写自然景物等绘画性交响诗亦称为“音画”;以童话故事为题材的交响诗有时称为“交响童话”。

交响诗是浪漫派作曲家李斯特首创的一种音乐体裁。

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迪卡斯的《魔法师的弟子》、施咏康的《黄鹤的故事》和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和狼》等。

  2.组曲

  组曲是由几首乐曲按照相互对比的原则组成的一种器乐套曲,可分为古组曲和近代组曲两大类:

古组曲(亦称“舞蹈组曲”),流行于17、18世纪,由各种舞曲组成。

例如巴赫的《英国组曲》、《法国组曲》等。

近代组曲(亦称“标题组曲”)是近百年来逐渐兴起的,泛指一般套曲形式的器乐曲。

其特点是:

除保留一首舞曲外,其余不限于舞曲。

乐章数目自由,最少两段,多至二三十段不等。

调性比较自由。

大多为钢琴曲或管弦乐曲。

常见的有从歌剧、舞剧、戏剧配乐或电影音乐中选出若干片段辑成的组曲。

如:

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比捷的《卡门组曲》、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李焕之的《春节》、吴祖强和杜鸣心合作的《鱼美人组曲》、丁善德的《快乐的节日》等。

  3.歌唱知识

  

(1)歌唱的咬字、吐字

  咬字、吐字是歌唱基本技巧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

准确清晰的表达词意,依靠正确的咬字、吐字,使良好的自然而圆润的发声与歌词的正确读音融合起来,这是歌唱的基本要求。

  掌握正确的咬字、吐字,首先要了解汉语语音的构成及其发音规律。

汉语语音的构成,一般包括声母(子音)、韵母(母音)与声调三部分。

其中声母与韵母拼合,又常可分出字头(声母)、字腹、字尾(韵母)。

所谓咬字,就是要求出声时咬准字头(声母)的发音,为此必须准确地掌握声母的发声部位与发音方法。

而吐字则是要求以准确的口形吐清字腹(韵母),并清晰地归韵收声(复韵母最后一个音素,即字尾)。

  其次,要了解歌唱中咬字、吐字的基本方法。

歌唱中的咬字、吐字,由于歌唱发声的要求,对声韵更强调,读音时动作既要适应歌唱,又要准确表达字义。

此外为区别与正确表达词义,还应适当注意字的声调。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咬字要准确,吐字要清晰。

字头(母音)要咬清楚、准确。

字尾(韵母)要吐得正确、引长字身。

字尾的归韵要收得干净、自然。

  关于歌唱的咬字、吐字的概念和要求,说法不一,另有一种提法是:

吐字,亦称“咬字”,准确、清楚地唱出歌词中每个字音(《音乐百科词典》第607页,李维勃撰“吐字”条)。

  这里我们采用原大纲使用的概念和人民音乐出版社《实用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一书中“声乐知识”的提法。

  

(2)合唱的和谐与均衡

  合唱与独唱不同,它是一种具有严密结构的集体音响艺术。

从“集体音响”这一突出的特点出发,产生了合唱的“平衡与和谐”的要求。

  合唱要求歌唱整体的统一。

歌唱整体统一,一般是指合唱的“基本音色”、“节奏”、“速度”和“理解表情”的统一。

  合唱的“和谐”是指合唱各声部在音高关系上的准确、协调。

和谐在“横”的音高关系上是指演唱时做到作品的调性的协调。

一般情况是,孩子们在精神过于紧张或兴奋时,歌唱音调容易往高跑,在精神疲惫、松懈是,音调又容易往低跑。

和谐,在“竖”的音高关系上是指各声部间的音程关系符合和弦或复调的要求。

在学生的合唱教学中,要求各个声部一定要注意把音唱准。

  合唱的“均衡”(或称平衡)是指合唱各声部间的音量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安排声部间的适当音量大小的布局。

比如,三部合唱就有多种平衡,第一种,三个声部用大致相等的音量唱,这叫自然的平衡;第二种,高声部强,其他声部弱;第三种,中声部强,其他声部弱;第四种低声部强,其他声部弱。

上述第二、三、四种都是根据作品的艺术表现的需要进行的音量平衡,又称艺术的平衡。

  在学生的合唱教学中,要求学生聆听自己的声部和其他声部的歌声,使合唱各声部成为一个整体。

  (关于合唱的和谐与均衡,这里基本上采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钟维国著《童声合唱的训练与指挥》一书中的提法。

  三、教学建议(2课时)

  

(一)单元课时分配建议

  本单元共2课时。

课时分配可有多种方案。

第一课时,学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欣赏《九寨沟音画》选段;第二课时,继续学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欣赏《大峡谷组曲》选段。

也可采用另一种方案:

第一课时,结合欣赏《九寨沟音画》和《大峡谷组曲》选段,揭示“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主题,导入学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第二课时,结合歌唱技巧知识,继续学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复习性欣赏前两首描写景物的欣赏曲。

  

(二)学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

  1.充分利用范唱。

使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激发学生对歌曲学习的兴趣。

可充分利用歌曲演唱录音,必要时可多听几遍。

歌曲的介绍可少讲,留给学生在聆听范唱后进行简单的讨论或议论,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分析。

  2.注重歌曲感情处理。

引导学生用热烈、欢快声音来演唱歌曲,表达少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歌曲艺术处理的主要方法,一方面充分利用教师(或音像资料)的示范,另一方面通过讨论、比较,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歌曲情感的处理,试一试,究竟怎样演唱效果更好。

要学使生从音乐的表现上,学会如何理解、表达歌曲的感情。

  3.从实际出发选择教歌方法。

这首歌曲比较长,有三段歌词,音程跳动较大和节奏变化较多,大部分是二部合唱等。

要视学生的视唱能力决定教歌方法,如果学生的视唱能力偏低,为使学生尽快学会、唱好这首歌曲,可多利用录音范唱,并辅之以听唱法。

在采用视唱方法时,尽量不用或少用将歌曲速度放慢、逐句逐段反复进行视唱的方法。

  4.学会歌曲之后,引导学生设计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的演唱形式,再加上一些形体动作,以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绪。

变化演唱形式主要是歌曲的第一部分,可以采用领唱或男女声分别唱的形式,配合做些拍手、或歌伴舞一类的动作,如条件许可的话,用卡拉OK的形式进行演唱。

  (三)欣赏《九寨沟音画》和《大峡谷组曲》选段

  1.启发学生“聆听音乐,发挥想像”。

这两首乐曲都是标题性作品,富于描写性。

教师在开始时仅提出一个大概的命题和提示,让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倾听之后谈谈自己所想像的“画面”,允许、鼓励发表独立的见解。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在欣赏《九寨沟音画》选段时可以采用“聆听—选择”的方法。

选择乐曲中两、三个对比性较强的片段,比如选择描写“平静的湖水”(第三乐章)、“山林间藏族男女歌舞”(第二乐章)或“瀑布和溪流”(第五乐章)的音乐片段,听后让学生做出选择。

这个方法可结合课本上的练习进行。

  3.在欣赏《大峡谷组曲》选段时,可让学生唱一唱《大峡谷组曲·日出》的音乐主题。

在倾听音乐时想像乐曲所表现的科罗拉多峡谷的景物的“画面”,如条件允许,也可让学生在课余时画一幅:

你想像中的“大峡谷风光图”。

  (四)结合本课“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主题,以及欣赏曲以自然名胜“九寨沟”和“大峡谷”为题;扩展学生的知识,让学生谈谈我国和世界有哪些地方被列入“人类自然遗产名录”?

想一想哪些以音乐或其他艺术形式可以表现本课的主题?

第一单元绿色家园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歌曲和欣赏曲,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二)通过学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三)通过欣赏《九寨沟音画》和《大峡谷组曲》选曲,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艺术美感,在聆听音乐时想像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能够正确辨别、选择有对比性的描写景物的音乐。

  (四)学习有关音画的知识,懂得音乐能够表现自然界的美景;学习“合唱的和谐与均衡”方面的知识,并注意在歌唱练习中加以运用。

  二、教材分析

  

(一)《给未来一片绿色》

  1.作者简介

  李幼容(1935— ) 词作家。

山东人。

1956年毕业于长春大学。

曾在甘肃白银文工团任编剧。

1961年调新疆军区兵团文工团任创作员。

1977年任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委文工团创作员。

1982年调总政歌舞团。

自1955年开始发表诗歌、小说、散文、论文、歌词、剧本等。

代表作有《金梭和银梭》、《七色光之歌》、《蓝天里有一颗会唱歌的星》、《跨世纪的新一代》、《珠穆朗玛》、《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等。

  龚耀年(1940— ) 音乐编辑家。

人。

1951年考入音乐学院少年班,后入附中学习。

1963年毕业于音乐学院作曲系,分配到音乐家协会《歌曲》编辑部。

著有《儿童歌曲作法》、《青少年学作曲》、《实用电声小乐队编配》、《歌曲创作漫谈》、《实用小乐队编配法》等。

作有交响音画《哈纳斯湖》组曲,歌剧《风雨花》,合唱组歌《长征路上的小红军》,以及电影音乐、电视音乐等。

  2.歌曲分析

  《给未来一片绿色》是一首表现少年儿童爱护环境、爱护地球、美化环境、美化地球、造福人类的歌。

词作者设计了一个具有诗意般的意境,表现少年儿童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给未来留下一个更美的地球和一首绿色和平的歌”。

曲作者则把这个意境用调性对比的手法加以刻画,谱出这首歌。

  歌曲的主体部分为D大调、4/4拍、中速,由三部分组成。

  歌曲的前奏由降B大调开始,结束在g小调的属和弦上,因而为转入D大调做好了准备。

这个前奏用了远关系转调的方法,造成了色彩上的强烈对比,描绘出一个诗意般的意境,把人们带入思考之中。

  第一部分由四个乐句构成,它集中描绘少年儿童在思考问题。

他们提出“你给未来的地球想留些什么”和“你给未来的世界想画些什么”的问题,这段歌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抒情。

  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发展,由两个乐句构成。

它具体地描绘了少年儿童所思考的内容:

留下小树、花朵、生命的春天、永恒的绿色……作者用了二声部的手法,旋律进行比较活跃,好像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讨论问题。

  第三部分是前两部分的深入发展。

它描绘了少年儿童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得出了肯定的结论:

“给未来一片绿色”。

旋律由“啊”起始,呈短暂的复调式进行,好似少年儿童在兴奋地对答。

此后,歌曲又合为和声式进行,并以肯定的语气结束全曲。

  

(二)《九寨沟音画》选曲(《瀑布与溪流》)

  1.作者简介

  李宝树(1933—)作曲家。

通人。

1949年入华北大学音乐系,1954年结业于中央电影局作曲训练班。

曾师从瞿希贤、罗忠镕、王云阶、瞿维、雷振邦、李秀芳教授。

一直从事电影音乐创作中,现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厂的专业作曲。

作有纪录片《鲁迅传》、《巴金》、《郭沫若》、《周总理永垂不朽》(合作)等;故事片《孤帆远影》、《枪从背后打来》、《内当家》(合作)等;电视剧《她没有眼泪》、《漂泊者》等;器乐曲有高胡与乐队《南国风光好》、二胡曲《思》、板胡二胡协奏曲《翻身的日子》(合作)、管弦乐曲《漓江抒情》等。

  2.背景资料

  九寨沟既是著名的自然保护区,又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人类自然遗产名录。

九寨沟位于南坪中南部,由于过去交通不便,这里几乎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仅有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崇山峻岭之中,九寨沟因此得名。

  九寨沟以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森、湖泊组合成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风光,显现“自然的美,美的自然”,被誉为“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九寨沟的高峰、彩林、翠海、叠瀑和藏族风情被称为“五绝”。

九寨沟四季景色十分迷人,春时嫩芽点绿,瀑流轻快;夏来绿茵围湖,莺飞燕舞;秋至红叶铺山,彩林满目,冬来雪裹山峦,冰瀑如玉。

九寨沟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原始森林遍布,栖息着大熊猫等珍贵野生动物。

  九寨沟之美在于水,有大小上百个湖泊,星罗棋布,错落有致,近处绿水,清澈见底,远方蔚蓝,平静无波,两岸山树,映入海中,绿色宁静的环境使人恍如踏入仙境。

九寨沟河道纵横,水流奔腾,构成数不清的瀑布,有的细水涓涓,有的急流直下,有的若玉带飘舞,有的似银河奔泻。

有的瀑布水流凌空而下,银花四溅,震耳欲聋,有的瀑布呈多级下跌,从山崖上繁茂青翠的树林间穿流下泻。

九寨沟的瀑布和溪流多姿多彩,令人神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