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分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03304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分解.docx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分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分解.docx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分解

地球与地图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

(3)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4)北极星的高度因纬度而异;

(5)麦哲伦环球航行;

(6)卫星照片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6371千米;赤道周长:

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1)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纬线(纬度)

经线(经度)

形状

圆(除极点外)

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

长度

1.赤道最长,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2.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等长(约为2万千米)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起始线

赤道(0°纬线)(距南、北两极相等的纬线圈)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度数范围

0°~90°(南北纬)

0°~180°(东西经)

度数分布规律

北纬(N):

向北越来越大

南纬(S):

向南越来越大

判定:

纬度向北变大的是北纬N,向南变大的是南纬S

东经(E):

向东越来越大

西经(W):

向西越来越大

判定:

经度往东变大的是东经E,向西变大的是西经W

特殊线(点)

赤道(0°)、南北回归线(23.5°)、南北极圈(66.5°)、30°和60°、两极(90°)

本初子午线0°、西经20°经线、东经160°经线、180°经线

划分界线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N、赤道以南为南半球S

0°——30°N(S)为低纬度

30°——60°N(S)为中纬度

60°——-90°N(S)为高纬度

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分界线

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大大为西,小小为东——经度大于160的都在西半球,小于20的都在东半球,其余东经E在东半球,西经W在西半球)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

(1)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

平均半径:

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

4万千米;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的运动:

A自转与公转的比较

围绕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地理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1天

昼夜交替,地方时差

公转

太阳

1年

四季更替,形成五带

 

4、经纬网:

准确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

40°N,116°E

注意:

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南北纬(0°纬线、0°经线、180°经线不需要方向) 

二、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北极上空看:

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方向)

自西向东(俯视逆时针方向)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

旋转特点

绕地轴不停地自转

地轴始终倾斜66.5°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引起现象

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时间差异(东边比西边早)

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长短不同;春:

3、4、5月;夏:

6、7、8月;秋:

9、10、11月;冬:

12、1、2月。

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五带形成(各地一年中获得太阳热量不同,自北向南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1、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B五带的划分:

(a)地球五带的划分依据:

主要是根据有无太阳直射现象,或者是有无极昼、极夜现象来划分的。

(b)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划分为五带: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热带

有太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南、北温带

既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南、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2、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

北寒带(66.5°90°N)、北温带(23.5°66.5°N)、热带(23.5°23.5°S)、南温带(23.5°66.5°S)、南寒带(66.5°90°S)

3、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热带:

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温带:

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2、地球仪

(1)经线、纬线和经线圈

在地球仪表面,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

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经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各条经线长度相等。

经线圈是由两条相对的经线构成,并且这两天经线度数之和等于180°。

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

(2)经度与纬度

经度的划分:

以0°经线(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最大为180°(180°以东为西经,以西为西经)。

向东度数越来越大为东经,向西度数越来越大为西经。

符号:

东E西W。

纬度的划分以0°纬线(赤道)为界,以南为南纬,以北为北纬,最大到两极为90°。

向北度数越来越大为北纬,向北越来越大为南纬。

符号:

南S北N。

(3)高中低纬的划分:

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4)东西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向东到东经160°为东半球,西经20°向西到东经160°为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5)经纬网

A确定地球上一点的地理位置

(a)确定度数。

根据横纬纵经的原则,按照题目要求写出经纬度。

(b)确定东西经和南北纬。

首先回忆符号:

东E西W;南S北N。

然后根据度数变化规律确定符号。

(向东度数越来越大为东经E,向西度数越来越大为西经W,向北度数越来越大为北纬N,向南度数越来越大为南纬S)

B确定地球上两点的相对位置

(a)依据: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确定四个方位。

(b)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判断两点位置。

3、地图三要素

(1)方向

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所指示的方向为北方。

(2)比例尺

定义:

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

用公式表示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表示方式:

a、数字式  如1:

100000或1/100000

     b、文字式  如“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千米”

    c、线段式  0  1234千米

比 例 尺

范围、内容

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同一图幅,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同一图幅,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在地图上量算距离时,比例尺较大的地图比比例尺较小的要精确些)

(3):

图例和注记:

图例:

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

注记:

地图上的文字解释如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的名称,以及山高、海深的数字等,叫做注记。

(记住地图上常见的图例)

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②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同样大小的地图:

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简单

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内容详细

读比例尺技巧:

记住:

1千米=10万厘米=100000厘米(1后面5个0)

(2)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辨别方向:

①一般方法: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法:

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③经纬网定向法: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图例=符号  注记=文字和数字识记图1.24一些常用图例

 2、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

用等高线(海拔相等的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

 ①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弯曲是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弯曲是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坡陡之处等高线密集,坡缓之处等高线稀疏)

4、学看地形图

(1)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等高线上所标示的数字就是这些地方的海拔高度。

(2)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计算公式:

相对高度=高处的高度—低处的高度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代表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代表坡越缓。

(4)地形类型:

山顶(山体的最高处)、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部分)、陡崖(等高线出现重合现象的部分)。

世界的海陆分布和世界的地形

一、海洋与陆地

1、世界海陆比例:

海洋占71%,陆地占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全世界共有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依次为: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亚洲:

跨纬度最广大洲南极洲:

跨经度最广大洲

太平洋:

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

第二大洋,呈“S”型印度洋:

热带海洋面积最大,全部位于南半球

北冰洋:

最小大洋,纬度最高,水温最低,跨经度最多大洋

3、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洲和欧洲: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②亚洲和非洲:

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③南美洲和北美洲:

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④亚洲和北美洲:

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其他几个海峡或运河也要注意)

世界之最:

最大大陆:

亚欧大陆;最大岛屿:

格陵兰岛;最大群岛:

马来群岛;

最大半岛:

阿拉伯半岛;最大大洲:

亚洲;最大海洋:

太平洋。

二、世界地形

1、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

      海底地形:

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

五种地形的比较

地形类型

大致海拔

地表形态共同点

地表形态不同点

世界地形之最

平原

200米以下

地面起伏小

海拔较低

亚马孙平原(最大平原)

高原

500米以上

海拔较高边缘较陡峻

青藏高原(最高高原)

巴西高原(最大高原)

山地

500米以上

地面崎岖不平

海拔高坡陡谷深

科迪勒拉山系(最长山系)

安第斯山脉(最长山脉)

丘陵

500米以下

海拔低相对高度小于200米

—————————

盆地

海拔不定

四周高中间低

刚果盆地(最大盆地)

(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陆地最低点是死海。

世界两大山系:

(1)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

东岸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和安第斯山)西岸为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组成的岛弧

(2)横穿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大陆北部的山脉带: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和阿特拉斯山

三、海陆变迁

1、地表形态变化:

处于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海洋——陆地:

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海洋生物化石;地中海不断缩小

陆地——海洋:

台湾海峡森林林遗迹;东非大裂谷将形成海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