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语文第14讲人称的作用教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03287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五语文第14讲人称的作用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五语文第14讲人称的作用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五语文第14讲人称的作用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五语文第14讲人称的作用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五语文第14讲人称的作用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五语文第14讲人称的作用教师版.docx

《小五语文第14讲人称的作用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五语文第14讲人称的作用教师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五语文第14讲人称的作用教师版.docx

小五语文第14讲人称的作用教师版

第14讲人称的作用

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

我、我们

第二人称:

你、你们

第三人称:

他、他们、它、它们

第一人称的作用: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的作用:

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读时令人倍感亲切。

第三人称的作用: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1、分辨人称

2、结合文章分析人称的作用

 

那盆水仙花

上学期我到横河村小支教。

那天正在上课,突然,隔壁教室里传来了李老师愤怒的呵斥声:

“你又来了,出去!

出去!

”很多学生也跟着喊。

  嘈杂声影响了我的课堂,我连忙打开教室门,只见李老师正连拉带拽地把一个老头推出教室。

老头六十来岁,满身邋遢,拖着个大麻袋,傻笑着一步一顿地离去。

  课后,李老师告诉我,老头子是本地的孤寡老人,脾气古怪倔强,不管你上没上课,常常旁若无人地闯入教室乱找乱动,把垃圾桶翻得一片狼藉。

  正说着,我班有个学生跑来,“杨老师,快,快去,陈业被那老头打了!

  当我赶到时,陈业已被老头推倒坐在地上哭喊着:

“还我……我还没喝完啊,臭老头!

”原来老头盯上了他手中的饮料瓶,没等他喝完就抢去了,在他眼里,能卖的垃圾简直就是“宝”。

校长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踉踉跄跄地推出了校门。

  几天后,我班正在朗读课文。

“嘭”的一声巨响,教室门猛地被撞开,大家吓了一跳。

一看,又是那老头。

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反抗我来推他。

  “臭老头,出去!

”“臭老头,快出去!

”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整个课堂一片喧哗。

当老头走近我时,我出人意料地让开了道,并向学生作了个安静的手势。

  “继续朗读吧,不要打扰老爷爷捡东西了!

”我平静地说。

犹豫间,琅琅书声又逐渐响起。

我们反常的举动让老头有些发愣。

他从垃圾桶里翻出了几个饮料瓶后,竟加快了脚步往外走,饮料瓶掉出了一个也不知道。

我捡起来送到他手中,他疑惑地看了看我……

  又过了几天,我正在上课,教室的门又突然被推开,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

我们发现老头和以前都不大一样了!

  我问学生:

“老爷爷为什么会变了呢?

  “我知道,因为前几天老头子没有被老师推出去。

  “杨老师没骂他,还帮他捡瓶子!

”陈业若有所思地说,“老头……老,老爷爷好像知道杨老师对他好!

  我说道:

“老爷爷一个人孤零零的,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捡破烂不容易呀,老师有个办法可以帮帮他:

大家平时把丢弃的那些废品专门放进一个袋子收集起来,送给老爷爷,谁愿意负责这件事?

  “我愿意!

”“我也愿意!

”……好多学生都争着说。

没想到陈业也抢着举手,我把这件事交给陈业负责。

  从那以后,我班无论上什么课,老头子再也没有闯进教室了。

  临近期末的一天,我一进教室就看见讲台上多了一盆水仙花,我惊讶地问:

“这花是哪位同学放在这里的呀?

”陈业兴奋地说:

“老师,花是老爷爷从菜市场买来的,他让我带到教室摆在讲台上,说是谢谢同学们,谢谢您呢!

”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那节课上得特别开心。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

暑假里我又被临时通知回到原单位。

教师节那天,遇到了李老师,我问起老头子的事。

李老师说:

“他死啦。

”“啊,怎么死了呢?

”我很是惊愕。

  “暑假里,他跳入水中救上了一个小孩,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淹死啦。

听村里人说老头也不怎么会游泳。

”李老师补充道,“对了,他救的小孩就是你班的陈业……”

  我听着,心里酸酸的,竟有些想流泪,朦胧间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盆水仙花……

  (选自2009年第6期《小小说月刊》作者:

杨聪有删改)

1.小说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老头,一个是杨老师(“我”),你最欣赏哪个人物?

请说明理由。

 

答案:

1.我欣赏老头。

他虽然穷,但他有穷人的风骨,他有尊严,他懂得感恩。

他明知不谙水性却纵身跃入水中。

孩子得救了,他却牺牲了。

这是多么值得尊敬的老人啊。

我欣赏杨老师。

面对生活中的一个弱者,杨老师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对他嗤之以鼻,恶语相加,甚至拳打脚踢。

杨老师给了弱者以尊严,改变了一个人对生活仇视,这是一个何等伟大的教育者啊。

(以上二选一,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人物的赏析能力。

需要结合文章具体情节对人物的优秀品质进行赏析,选择哪个人物都可以。

2.许多小说往往用第一人称“我”来讲故事,如《斑羚飞度》、《我的叔叔于勒》……本文也是如此,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

(1)增强小说的真实感。

(2)便于作者叙述故事,抒发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第一人称的作用。

文章用第一人称会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使读者感到很亲切。

另外,第一人称还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地下森林断想(节选)

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

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

樵夫听得见泉水在谷底的石洞里激起的滴答回声,猎人追踪狼嗥虎啸。

至此,除了厚厚的青苔外什么也没有。

几千年过去了,大自然的生命无处不在,峡谷却没有资格得到哪怕一株小草……

也许鸟儿掠过山崖,衔叼的草茎曾在这里落下过草籽儿,但是草籽儿没有发芽;也许山泉流过谷底,携带过几粒花种,但是小花儿没有长大。

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

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

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

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

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阳光是公平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

   不幸的峡谷,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像德都县的高山堰塞湖“五大连池”那样,轻而易举就可赢得人们的赞美。

可是它却不。

它悄然无声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

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

   长空的大风经过这里,停下脚步。

不等探询,便很快理解了它。

它把坑口的石块碾成粉末,一点一点地撒落到峡谷的石缝里去。

   洁净的山泉日日与它相伴,也终于明白了它。

它从石洞里流出来,又一滴一滴渗进石缝里去,把石块碾成的粉末变成了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时时顾盼着它。

虽然相对无言,却是心心相通。

它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钦佩峡谷坚忍的毅力,它为阳光的偏爱愤懑,为深渊的遭遇不平。

秋天,它结下了沉甸甸的种子,种子便毅然跳进了峡谷的怀抱,献身于那没有阳光的“地下”。

也许为它所感召,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它们勇敢的种子,都来了,来了。

一粒、几十粒、几百粒。

不是出于怜悯,而是为了试一试大自然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强……

   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

   孱弱的小苗曾在寒冷霜冻中死去,但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起来。

   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

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的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松树成林。

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

只因为它集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见阳光,有人便为它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地下森林。

   如果它早已变成漂亮的小湖,奇丽的深潭,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一切艰辛。

但是它不愿意。

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

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竟爱得那样热烈真挚。

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荣光。

1、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人在面对逆境的时候,应当不屈服于命运,应当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历经磨难,争取属于自己的命运。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把握文章主旨可以从标题、开头、结尾及抒情句、议论句入手。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文章讲述的是“地下森林”。

它虽然生活环境恶劣、受到阳光的嫌弃,但它却没有放弃,在黑暗中努力向上,创造了奇迹。

因此可看出本文的主旨是在逆境中也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不放弃就能创造奇迹。

2、文中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便于作者直抒胸臆,更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第二人称的作用。

第二人称更方便作者直抒胸臆。

A

奶奶活了101岁

奶奶的眼睛因老年性白内障失明了,几次手术都未治愈,情绪非常低落。

在跟大伯、姑姑生活期间,多次流露出不想活的念头,原因不是他们待她不好,而是奶奶对自己从此成了一个无用的人感到不能容忍。

有一年春天,爸爸把她接来和我们一起生活,有次听她对我父亲说,这辈子已经到头了,其实,那一年奶奶才76岁。

妈妈是教师,也是个孝顺的儿媳,每当奶奶说这话的时候,妈妈总是这样劝她:

有我们做儿女的在,你没有必要担心以后的日子。

然而,这样的话不能安慰奶奶。

她依旧烦躁,悲观,甚至发呆不吃饭。

全家人都为奶奶担心,怕她从此倒下去。

为了改变她的坏心情,家里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想了很多办法。

给她买了收音机;推她去公园,陪她说话。

但是,这些都无济于事。

也是黑暗太久了就不黑暗了,也许寂寞本身就是一味药。

一天,在爸妈上班干部时候,奶奶一个在家摸索着剥了一小筐花生米。

又有一天,她把家里的几只脏油桶给刷得干干净净。

爸妈从外面回来,见奶奶坐在那儿,嘴角边破天荒地挂着微笑,他们既惊喜又不知该说什么。

不让她做吧,她从劳动中得到喜悦,让她做吧,她年龄又那么大了。

最后爸妈采取既不鼓励也不阻止的态度。

每当奶奶做完一件事后,只向她表示感谢。

有一次,奶奶把我的一件新棉袄当做1日的给拆洗了,爸妈也是这么做,向她说谢谢,说给家里帮了那么大的忙。

在接下去的日子里,奶奶刷过鞋,洗过衣服,整理过妈妈的备课笔记,甚至上街帮家里买过一次菜。

奶奶不在消沉,她做的事越来越多,她发现她还能做很多事。

奶奶从76岁失明,到101岁去世,她在黑暗中生活了25年,也在黑暗中劳动了25年,直到去世的前几天,她还在剥花生米,奶奶除了眼睛之外,没有什么病,她是无疾而终的。

现在每当人谈论劳动能挣多少钱的时候,我常想起奶奶。

我想,也许只有奶奶才真正体会到劳动对人的意义和价值。

书上说,劳动创造了人,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也导演了其他奇迹,尽管劳动本身平淡无奇。

1、本文是用第几人称进行叙述的?

 

答案:

第三人称。

文中虽有“我”的出现,但不是以当事人的身份出现的,也不是作品中的人物。

许多事情不是“我”亲眼目睹的。

如奶奶一个人在家拆洗“我”的棉袄,刷油桶,剥花生米等,就是如此。

文章叙述的其它一切事情,也没有“我”在场的迹象,所以不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

B

零点降生的女孩  乔叶

我的家乡有一种说法,凡是子夜零点降生的女孩都是十分幸运的,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业有所成。

村里就有一个零点出生的女孩,她家境优裕,工作顺利,婚恋幸福,是全村女孩子羡慕的对象。

人们一说起她,就要谈到她的零点降生之兆。

她成了大家心目中零点降生幸运儿的有力例证。

  

你知道,我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不怎么好,所以从懂事起对自己就没有信心。

村里那个幸福女孩更让我相信:

生死有命,成败在天。

上天既然已经安排好了你的命运,你再努力也没有用。

我变得对一切都无所谓,在惰性的驱使下,整日无所事事,随波逐流。

任凭母亲怎么劝说也不回头。

一次,母亲被我气急了,忍不住狠狠责骂了我一顿。

我居然蛮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