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站实习报告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01038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联合站实习报告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联合站实习报告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联合站实习报告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联合站实习报告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联合站实习报告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联合站实习报告1.docx

《联合站实习报告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联合站实习报告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联合站实习报告1.docx

联合站实习报告1

联合站实习报告

  篇一:

实习报告——区域综合实习及联合实习

  行路探景铭心

  20XX年7月16日——24日,我参加了首师大资环学院的区域综合实习,28日——8月10日,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地理学理科基地联合实习。

这两次实习经历让我走到了晋陕川沪浙赣闽7个省,看到了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对于我这个痴迷于人文的人来说,城市景观的不同更是令我着迷。

  百年风云变幻,万世沧海桑田,文化的精粹功归历史沉淀,景观的绮丽凭借岁月雕刻,人文奇观、自然美景无一逃脱时间的神手,游览名城古迹、大山河川,我们常常感叹时间的魔力。

行者无疆,时空皆无边界。

  实习,于地理人,太重要。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高瞻远瞩自然者,博大精深地理人”的气魄,更深刻的体会地理学“地藏经纬,理统九州”的巨大学科魅力,更好地将书本知识内化为我们的学科智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时文人墨客尚且追求此道,我们作为现代社会的地理人,学习研究就更离不开“行”。

大自然雄奇险秀的盛宴,我们当然拍手称绝,不过遗址古城也算是回味人类社会岁月钩沉的极品套餐,我在这里遇见了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的“景”。

在这之中,学到了知识,收获了友谊,引发了思考,这一切都将铭记于“心”。

  最炫实习风之一

  ——记首师大资环学院区域综合实习

  这次实习起于我国暖温带,止于亚热带,包括华北、西北以及西南三大地理区,跨越山西、陕西、四川、重庆、湖北五省。

  20XX年7月16日,北京西,K603,17:

11,我们奔赴第一站——山西临汾。

  山西,34°35′——40°43′N,110°15′——114°33′E,华北平原西侧,黄土高原东部,简称“晋”。

  山西段——一路坐在大巴上,我看着沿途的风景,眼前的一条河吸引了我的注意。

第一次看见真实的黄河——中国第二大河,与我之前脑海中黄河的形象有很大差异。

眼中的黄河水量少,性情温顺,就像一条山路。

是什么原因造成此段黄河如此之现状?

虽然已与老师讨论了很多原因,包括气候变暖,蒸发量上升;植树造林工程,树的截流作用;煤矿开采,工程用水等因素,但我觉得,植被的影响程度很小,人为因素才是主要。

人类一味向黄河索取,兴建水利、拦水坝,很多工程都是在没有充分认识黄河的基础上兴建的,不仅没有达到预想效果,还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

此类的例子并不少见。

  之后,我们到达了壶口瀑布,我被这壮观的景象深深震撼,在欣赏这壮阔景观的同时,我们也在观察景区的开发建设。

这个景区具有一次性的特点,一般游客不会再来第二次而且它的观光时间短。

瀑布两端分别是晋、陕两省,它们在开发上的做法不同,山西一侧主要是宗教文化、仿狮身人金字塔的观光项目,陕西一侧主要是照相,这一侧的阶地多,适宜旅游

  开发,因此也分布着很多观瀑旅馆,带来了不少经济效益。

同时,据一些游客反应,景区建设太突兀了,刚进入景区大门就到了主景区,这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再想想这一路我们看到的城市景观,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但在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前提下,我认为它的开发深度并不够,并没有起到应有的辐射作用,没有带动起周边地区的发展。

在景区,我们也讨论了关于景区的发展,比如开发漂流、开发索道、从后方观看瀑布等等,但我觉得这些都不能真正发挥一个4A级景区的潜力。

一般的发展思路都是先改造、完善景区,用它来带动周边地区,那临汾能否反向发展?

通过城市的建设带动景区的建设?

这可能要对该地做全面的调研,当然,完善交通是个首要任务。

陕北地区必有一条依托于旅游发展的道路,完成城市转型。

  一个省会,一个六朝古都,我们来到这里,品读它,感受古都的魅力——陕西西安。

陕西,31°42′——39°35′N,105°29′——110°15′E,大陆中部,中国东中部和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简称“陕”。

  西安段第一站——首先我们来到洛河大桥的一侧观察黄土,谈论它的分层并提出了一个思考题,就是如何治理黄土。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植树造林等治沙方法,这虽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我想能否尝试在黄土上种植中草药?

前不久,我国已研制出在荒漠上种植中草药的技术,我认为此方法可以推广应用,既改变了黄土的现状,也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应,同时也是一种罕见的景观。

与此同时,与沙源地间设置隔离带并对沙源地进行治理,从根本解决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与老师进行了探讨,老师认为此地引发的地质灾害比如滑坡等都具有流动性,而且中草药的种植具有季节性,对解决黄土问题不一定适合。

  第二个点,我们来到了黄帝陵,关于这里的主要问题就是关于“寻根”的旅游开发。

我先来说说轩辕阁,它在20XX年建造,整个游览下来,我的直观感受是人造景观过于牵强,比如56面黄旗代表56个民族如果要说它的成功之处,恐怕就是营造了浩大的氛围。

接下来是黄帝陵,跟随导游游览完,我们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到了后山龙驭阁,鸟瞰了黄帝陵全貌,也是在那里总览了风水、阴阳,这恐怕是黄帝陵的精髓所在,但此景观并没有重点开发。

对比秦皇岛西山公园,其“瞭望塔”为景区一点睛之笔,开发深度是黄帝陵无法比拟的。

从整个黄帝陵看,对比“秦皇求仙入海处”,我认为后者更胜一筹,其将与秦皇相关的内容事件以及历史脉络都展现出来,相比下,黄帝陵并没有把“寻根”深入挖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祭祖和“寻”字,所表现出的也并不是真正的文化,大多游客也只是追捧现在所谓“寻根热”,他们注重的不是寻根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只是一个过程、一个结果:

“我来了,我寻根了”。

另外,在看风水全貌时我想,其在主体功能区中属于禁止开发区,山中又有城市分布,这种对风水的保护与城市发展中的矛盾应该如何解决?

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并结合自身感受,整个景区对游客的吸引不大,并且,景区门票价格与其开发深度不成正比。

  不管是实习的所到之地还是自己旅游所见,我发现了现在很多景区的一个问题,就是缺

  少社会责任感。

大多数的旅游开发者都在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的景与文化,而不是设身处地地将自己置于过去,用过去看过去,这就造成了现代旅游区的过分世俗化。

人们旅游不仅是为了消费、为了消磨时光、为了放松,更重要的是要接受一种熏陶,一种潜移默化的内在影响,那种积淀,厚重、博大,是除去旅游之外的任何一项活动都无法带来的,而现在很多的旅游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些,而这些东西不能仅靠旅游者自身的提高来获得,因为在任何时刻都会有不同层次的体验者,那么这就要求那些景区开发者具有这种责任感与意识,在挖掘利益点的同时,不失这些根本,这样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整个区域,进而影响到人,形成良性循环。

这需要开发者联系地看待事物,不要将景区孤立起来,要有文化的过度、内涵。

  西安段第二站——上午参观完兵马俑,感受过一代帝王生前死后的辉煌后,我们来到了回民街,里面的店重复性太高,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它主打陕北特色小吃,众所周知,此地的特色小吃数量有限,若仅以“食”为内容打造一条街,必会引起雷同的问题,如果将回民街转型为展示“陕北民间、民俗风貌”,融合小吃、民间工艺于一身的一条特色街区,则会大不相同。

现在的回民街缺少宏观的规划与管理,但要真正做到这点实属不易,这中间有民族、宗教的无形阻碍。

  下午我们来到大雁塔北广场,围绕它的“广场”身份,我们有一番争议。

很多同学对它有抱怨,从我的理解看,是因为大家对它的认知与它真正的功能定位有差距。

大雁塔北广场是一个辅助,是周围景区和大雁塔的辅助,它仅仅是一个“广场”,它的设施等建设都要符合“广场”这个身份,不能喧宾夺主,而我觉得这个广场是一个佼佼者,它有长凳、有饮水设施,是周围游客一个理想的休息场所,甚至因为它的存在,会为大雁塔、为周围其他集群景区增添光彩,同时也为大众提供了好的休闲地,间接地为景区宣传。

  最后我们到了大唐芙蓉园。

上下五千年,大梦无边,在那里,我们领略了那遗留的诗篇,听见了那拨动的和弦:

乾坤和百姓乐,迎来太平人间。

  西安段第三站——翠华山,于我们,太过神秘,风洞四季寒风飕飕砭人肌骨。

它是我见过的第一个崩塌地貌,可谓是中国的山崩奇观。

在这里,我们认识了幽谷、摔裂隙、追踪摔裂隙,看到了花岗岩捕掳体、差异风化,学到了文象结构,见证了堰塞湖。

  西安段第四站——在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之后,一大早我们起床,6点准时出发,奔向陕博。

6点半我们出现在了陕博门口,坐在自带的小马扎上,吃着早饭,看着报纸,悠闲地等待。

不到7点半,队伍就排到九霄云外了。

陕博也很人性化,为排队的游客们支起了遮阳伞。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

自蓝田人、半坡人始,周文王、武王,秦皇、汉武,隋文帝、唐太宗就在这里驰骋,留下了遍地文物。

人到西安,稍加留意,就会感受到中华古老文明的伟大。

没错,陕博自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之日起,就以其

  丰富的文物藏品成为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殿堂,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从青铜器、唐代墓葬壁画,到历代陶俑、陶瓷器、建材,再到汉唐铜镜、金银玉器、历代货币,我们跟随文物走过了华夏的文明史。

  作为被首批确定为中国“4A”级旅游景点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其优上的陈列、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秩序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中外宾客纷至沓来,已成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在21世纪里,这座汇集着三秦大地文物精华的文化殿堂,将会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崭新面貌,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这几天实习,我眼中的西安是沉重的,它积淀了太多帝王的霸气,又承载了太多朝代的更替兴衰。

但现在的它正在建设,正欲展翅飞翔。

  20XX年7月21日,西安站,K879,17:

45,我们奔赴下一站——四川。

  四川,26°03′——34°19′N,97°21′——108°31′E,地跨多个地貌单元,简称“川”。

  成都段——半路遇到塌方,临时停站、错车,22日晚上才到成都,这个天府之国,我眼中的宜居城市。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在中国偌大的历史版图上,成都是惟一建城以来城址以及名称从未更改的城市。

我爱“蓉城”,爱它微笑的模样,温柔中坚强;爱它起舞的模样,如清澈阳光;爱它安静的模样,无论在何方,都守望它的梦想;爱它骄傲的模样,用阳光作翅膀,飞向彩虹的方向。

  在锦里,我们品尝了成都的名小吃,郭魁、担担面、叶儿耙、三大炮、棒棒鸡、荞面在青城山,我们感受到了“幽”的魅力。

后山虽不是风景区主体,但也林木青翠、诸峰环峙,也不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后山水秀、林幽、山雄,夏天凉爽无比,蔚为奇观。

青城之幽素自古就为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诗圣”杜甫来到青城山,写下“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

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张大千也曾举家寓居青城山,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

在中国,这世外桃源十分美丽,其他山岳皆无“颜色”。

  都江堰段——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来到都江堰,我们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宝瓶口、分水鱼嘴、飞沙堰的修建过程让人难以想象,卧铁的存在更是不可思议。

可在这里,更多的是一种反思。

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这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古人偏偏就是凭借着认真、踏实的态度考察、修建了这一水利工程,这让我们不能不为之惊叹。

现今技术进步了,经济雄厚了,我们却没有古人那样认真了,我们学会了敷衍、学会了偷工减料;他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同时也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而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了,多了一分征服,少了一分尊重,我们尽情向自然索取,可又回馈给自然什么?

在感叹古人智慧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该有一丝惭愧?

  很遗憾,都江堰之后的行程没能参加,我曾试着幻想山城的景观、想象大足石刻的震撼、试着体会白公馆内战士的英勇、描绘三峡大坝的雄伟,但终觉不会有亲眼看到来的过瘾。

虽然错失了这半程的实习,但我进入了联合实习的“旅程”,在那里,我学到了和原来不同的知识,在满足了我对学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