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理2 第一板块 命题主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90648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91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地理2 第一板块 命题主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新高考地理2 第一板块 命题主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新高考地理2 第一板块 命题主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新高考地理2 第一板块 命题主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新高考地理2 第一板块 命题主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高考地理2 第一板块 命题主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docx

《新高考地理2 第一板块 命题主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地理2 第一板块 命题主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高考地理2 第一板块 命题主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docx

新高考地理2第一板块命题主题二大气运动规律

命题主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高频考点总揽

高考命题切入点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大气受热状况的原理及应用

影响气温的因素及等温线图的判读

大气运动和降水

热力环流的原理及实践应用

影响降水的因素及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常见天气系统及对天气的影响

等压线图的判读

常见气象灾害

气候类型

气候的特征、成因及判断

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

(2018·高考全国卷Ⅰ)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第1题。

1.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

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

[智慧解题]

[尝试解答] A

(2017·高考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回答2~4题。

2.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

C.③D.④

3.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4.该地可能位于(  )

A.吉林省B.河北省

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智慧解题]

[尝试解答] 2.B 3.C 4.D

掌握“大气受热状况应用类”题目的思维流程

掌握“气温高低及其影响因素类”题目的思维流程

掌握等温线弯曲成因分析的三大技巧

(1)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

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2)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

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3)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

1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

(即“一陆南,七陆北;一海北,七海南”。

闭合等温线(高、低温中心)的成因分析

(1)低温中心:

地势较高的山地一般成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山脉冬季风的迎风坡往往成为低温中心;夏季湖泊一般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盆地冬季也往往是低温中心。

(2)高温中心:

地势较低的盆地一般成为高温中心;城市一般也是高温中心(热岛效应);山地冬季风背风坡一般也是高温中心;冬季的湖泊一般为高温中心。

(2019·福建五校联考)下图中的4条曲线反映R地某日近地面观测的辐射和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其中,太阳总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总辐射强度,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收入与支出辐射差额的强度。

读图回答1~3题。

1.影响R地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太阳高度 ②气候类型 ③地形特点 ④地表温度 ⑤云量变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D.②④⑤

2.图中曲线与地面净辐射强度、近地面大气温度、地表温度依次对应的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乙、甲D.甲、丙、乙

3.此次的观测地点和时段可能是(  )

A.西欧平原,3、4月份B.撒哈拉沙漠,7、8月份

C.青藏高原,5、6月份D.准噶尔盆地,10、11月份

解析:

第1题,太阳高度对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的变化影响最大,①对;太阳总辐射强度影响当地的气温,进而影响当地气候类型的形成,反之,则因果颠倒,②错;世界时2:

00时,太阳总辐射强度直线上升,可能是因为该地东侧有高大地形阻挡致使日出推迟,日出时太阳高度已经比较大,太阳总辐射强度大,③对;地表温度主要受太阳总辐射强度的影响,反之则因果颠倒,④错;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呈波动变化,说明该日云量变化也是引起太阳辐射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⑤对。

第2题,根据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增强→地表升温→地面辐射增强→近地面大气升温→大气辐射增强可知,地表温度受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白天地表温度变化应该与太阳总辐射强度的变化趋势一致,故甲曲线表示地表温度。

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收入与支出辐射差额的强度,地面收入辐射主要来自太阳总辐射,夜间由于没有太阳总辐射,地面只有辐射支出,地面净辐射强度应小于0,只有乙曲线符合。

剩下丙曲线应为近地面大气温度变化曲线。

故选B。

第3题,根据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变化规律,该地正午大约是世界时6:

00,下午时长约7小时,该日昼长约14小时,昼长明显大于夜长,该地为夏季,A、D错;结合上题分析,丙为近地面大气温度,一天中最高气温在10℃左右,B错,C对。

答案:

1.C 2.B 3.C

“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HSALSCS)”又称除霾塔,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的除霾塔,主体由空气导流塔(高60m、直径达10m)及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

玻璃集热棚顶部采用单双层镀膜玻璃组成,棚内设置过滤网墙,地面上铺鹅卵石。

据此回答4~5题。

4.符合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特征的是(  )

5.除霾塔发挥作用最大的时间段为(  )

A.晴朗无风的白天  B.晴朗无风的夜晚

C.阴雨多风的白天D.阴雨多风的夜晚

解析:

第4题,除霾塔利用空气热升冷降原理,集热棚吸收太阳能增温,热空气上升,经过净化后,清洁的空气从高空再下沉循环。

选B。

第5题,晴朗无风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降温剧烈,易造成逆温现象,近地面空气上升遇阻,受污染空气集聚,除霾塔利用白天收集的热量,在夜间主动散热,从而实现对近地面受污染空气的净化;晴朗无风的白天,空气对流旺盛,空气中的污染物容易扩散稀释。

选B。

答案:

4.B 5.B

(2019·高考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回答6~8题。

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

7.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

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B.正午

C.日落前后D.午夜

解析:

第6题,垂直气流有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且上升气流形成积云,故积云与上升气流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为分散的形态。

A选项中连续层片状云为连续形态,故错误。

B选项中鱼鳞状云为连续形态,故错误。

C选项中间隔团块状云为分散形态,故正确。

D选项中条带状云为连续形态,故错误。

第7题,据材料信息可知,上升气流是形成积云的必要条件。

近地面越热,空气越容易上升,越易形成积云。

A选项中寒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地面气温低,故错误。

B选项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在中纬度地区,气温较低,故错误。

C选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但D选项中热带雨林地区所处纬度最低,气温最高,积云出现频率最高,故D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

第8题,据材料信息可知,积云的云底高度取决于下垫面温度,下垫面温度越低,积云的云底高度越低,而一天中下垫面气温最低时为日出前后,故A选项正确。

答案:

6.C 7.D 8.A

大气运动和降水

(2018·高考全国卷Ⅱ)恩克斯堡岛(下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

2017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

据此回答第1题。

1.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

推测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  )

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D.西北方向

[智慧解题]

[尝试解答] D

(2018·高考北京卷)下图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

hPa)。

读图回答2~3题。

2.据图推断(  )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

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

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

3.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

A.冬至B.小满

C.夏至D.立秋

[智慧解题]

 

[尝试解答] 2.B 3.A

掌握“降水类”相关题目的思维流程

掌握影响大气降水的四大因素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大气环流

高气压带控制下降水少,低气压带控制下降水多;西风带影响下降水多,信风带影响下降水少;受海风影响降水多,受陆风影响降水少

天气系统

气旋、低压槽、锋面控制下,气流上升,降水多;反气旋、高压脊控制下,气流下沉,降水少

海陆

位置

一般而言,近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迎风岸降水多,离风岸降水少

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最大降水量通常出现在山腰处

洋流

暖流增湿,降水多;寒流减湿,降水少

地面

性质

植被茂盛、水域面积大,水汽充足,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人类活动

城市雨岛效应;兴修水库、人工造林可增加局部空气湿度和降水

掌握降水差异成因的分析方法

高考中经常给出两地的降水统计图表、两地降水差异等材料来命题,分析此类题目时可根据两地位置分析降水差异。

(1)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南、北方向,则一般从大气环流角度去分析。

例如,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降水少,40°~60°大陆西岸降水多。

(2)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东、西方向,则一般从海陆位置角度去分析。

例如,我国东南沿海降水多,西北内陆降水少。

(3)若两地位于纬度大致相当的大陆两岸,则一般从洋流角度去分析。

例如,副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除了与大气环流有关外,也与寒暖流有关。

(4)若两地位置较近,且降水差异较大,则一般从地形(迎风坡、背风坡)角度去分析。

例如,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两侧,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

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

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据此回答1~3题。

1.图示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

B.减少下渗,增强湿度

C.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D.降低夜晚时庭院温度,便于纳凉

2.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以下设计合理的是(  )

A.利用厨房、卫生间做进风口

B.房屋的朝向为东西向

C.减少东西向墙面的长度

D.在前后居室间墙上设窗或门洞

3.与空调冷风相比大多数人更喜欢穿堂风,主要是因为穿堂风(  )

A.不消耗能源   B.风频与人体自然频率接近

C.风力恒定D.风向恒定

解析:

第1题,石质地面和普通地面的比热差异,增大了屋前屋后的昼夜温差,使得屋前屋后的热力环流增强,“穿堂风”得以增强,所以C正确。

第2题,只留一个进风口或者减小墙面的长度等均不利于穿堂风的形成,A、C排除;穿堂风的形成主要是屋前屋后的温差形成的热力环流,房屋的朝向不影响穿堂风的形成,B排除;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就必须为屋前屋后预留风的通道,由于在空气流通的两侧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导致空气快速流动,又由于建筑物等阻挡,间隙、门窗、走廊等提供流通通道使大气快速通过便于穿堂风形成,所以D正确。

第3题,穿堂风通常产生于建筑物间隙、高墙间隙、门窗相对的房间或相似的通道中,由于在空气流通的两侧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