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85733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教学设计.docx

《八年级语文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教学设计.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教学设计.docx

八年级语文下教学设计

11《敬畏自然》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2 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二是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从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导入新课。

二、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①敬畏   ②蓬蒿pénghāo   ③精巧绝伦   ④不自量力  ⑤相形见绌chù

⑥咫尺zhǐ  ⑦深邃 suì   ⑧狼藉斑斑     ⑨混淆xiáo

三、学习课文

1、阅读课文,参考同步练习,找出每一自然段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然后总结作者的思想观点。

文章的最后一段就是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即作者思想观点的总结。

2、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3、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来为文章增色,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比较一下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作用:

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思考,发人深省。

4、深入思考:

(1、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

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

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敬畏和爱护我们自己。

5、拓展探究:

请说说人与自然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并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四、课堂练习:

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

2、为什么说“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也是大自然的“艺术品”?

(苍蝇蚊子固然讨厌,但是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十分奇妙,体现了大自然创造的精妙绝伦。

3、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比较了“相形见绌”?

(1、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2、人类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

(3、大自然“懂得”用美学原则创造各种事物以至人体。

 

文章介绍:

 

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

作者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文章结构:

 

全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

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口号 

第二部分(2~10段):

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第三部分(11),人应当敬畏自然。

 

写作特色:

 

1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2对比手法的运用使立论充分 

3很多的语句富含哲理 

4多处运用拟人、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词语积累:

深邃:

深奥 殊不知:

竟不知道 与众不同:

跟大家不一样 映照:

照射 诚然:

实在 蓬蒿:

飞蓬和蒿子,借指原野 断言:

很肯定地说 可人:

可人意,使人满意 

小结全文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目标:

1、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等方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作用。

3、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透视文章写作内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罗布泊今昔图片的对比: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

昔日的罗布泊曾被称作仙湖,碧绿的湖水,茂密的胡杨林,是生命的绿洲。

而现在却是一片漫漫的黄沙,骆驼的尸骨随处可见,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树只剩下了干枯的枝干。

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幕悲剧的发生?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

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找学生读课本相关段落)

2、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根本原因是利益的驱动。

“盲目”其实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图本地区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甚至不懂生态平衡不懂自然规律,兴高采烈地自掘坟墓让黄沙将整个家园掩埋。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三、局部探究:

文章内容尽管很简单,但却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请大家再次细读课文,找出最让你震撼的地方分析一下。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学习列数字、作比较、拟人、排比等手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重要作用。

四、延伸拓展: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可出示青海湖和月芽泉美丽的照片,增强直观的印象)。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能否用上列数字、作比较、拟人等等手法说一说?

2、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能做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五、课后拓展学习:

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的:

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教法设计:

指导阅读,在阅读中概括文章内容

学法指导:

探究研读讨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第一课时

1、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3、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2)归纳第一段:

引出歌会地方。

 4、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

“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

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5、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2、继续学习课文

   

(1)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2)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

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3)讨论第四段内容

   3、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4、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

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

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5、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6、讨论问题

 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你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

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沈从文<边城>》

    7、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8、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17、《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思路:

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

是为了纪念谁?

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

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

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

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简介作者: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2、整体感知课文

(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