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1937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1.教育与教育学

1.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生产经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凡是能促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广义)学校教育(狭义)

1.2教育的历史形态:

原始形态(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古代教育(奴隶社会:

中国;古雅典和斯巴达封建社会:

中国四书和科举;欧洲教会“七艺”和骑士教育“七技”)其特点:

阶级、专制、道统、刻板、象征——现代教育特征:

全民、民主、多元、教育技术现代化

1.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1.4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a萌芽阶段中国:

孔子;《学记》:

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设计了中央到基层完善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考试制度;强调启发式教学和循序渐进

西方:

苏格拉底(“产婆术”:

讽刺、助产、归纳、定义);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

b独立形态教育学培根(教育科学化);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教育适应自然,首次提出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普及教育统一学制,教学课程体系,“泛智”教育体系;洛克《教育漫话》:

白板说;卢梭《爱弥儿》

c规范教育学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课堂、教材);标志着科学教育学诞生(教育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新三中心(儿童、活动、经验)

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

2.教育与社会发展

2.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

2.2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作用大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是一种投资,其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通过教育资本储量(教育支出总额)来推断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2.3教育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领导权、权利、目的);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人才、民主、舆论)

2.4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发展本身的继承性

2.6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科技对教育的影响(教育者的决定、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

、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教育对科技的作用(科学知识再生产、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研究、科技研究)

2.7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改变人们对知识的观念、学习教育的观念、为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2.8教育技术的三次革命性的突破:

电报、电话、无线电;电视机、计算机、人造卫星;计算机和网络

2.9学校文化的特性:

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以传播文化传统为己任、校园文化是缩影

2.10学生文化的特性: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2.11校风是统一体:

学校的物质文化两种表述(环境文化、设施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的三种表述(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精神文化观念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认知、情感、价值、理想)

3教育与人的发展

3.1人的发展的概念:

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

生理的发展(有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认知和意向)

3.2身心发展的动因:

a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孟子、董仲舒、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b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墨子、荀子、洛克、华生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

3.3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遗传(物质基础: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不能被夸大)环境(外部因素:

对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对象和条件;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作出规范;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尤其是基础教育具有延时即时的价值;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

3.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阶段性(不同年龄阶层表现的总体特征)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不同方面要求。

要求抓关键)互补性(一方有损其他面补偿;心理与生理互补。

要求全面和谐)个别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

3.5教育不是万能的:

既不能超越社会条件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规律

4教育目的

4.1教育目的的概念: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广义)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体要求(狭义)

4.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导向、激励、评价

4.3教育目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学校的培养目的↔教师的教学目标

4.4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即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4.5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出可能性;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的唯一方法

4.6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精神:

坚持政治思想道德与科学知识能力的统一;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和谐发展;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4.7素质教育的内涵: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5教育制度

5.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a前制度化教育(人类早期教育→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包括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近代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b制度化教育即正规教育c非制度化教育教育形式和教育理念为“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中”

6学生和教师

6.1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6.2学生的基本权利:

人身权(身心健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隐私、名誉和荣誉)受教育权

6.3教师的职能特点:

传道者角色;解惑授业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研究者

教师的专业素养:

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学科发展脉络;学科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育专业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

6.4师生关系:

在教育内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7课程

7.1课程的概念:

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和进程的总和(广义)特指某一门学科(狭义)

7.2课程的类型:

按照课程内容的属性(学科课程《赫尔巴特斯宾塞》VS活动课程)按照课程管理、开发主体(国家课程一级vs地方课程二级vs学校课程三级)按照课程的任务(基础型课程vs拓展型课程vs研究型课程)

7.3设计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7.4课程实施:

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课程缔造取向)结构(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了解学生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7.5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泰勒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展开)斯克里文目的游离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实际结果”)斯塔弗尔比姆CIPP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主张课程评价应为课程决策和改革服务)

7.6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儿童、课程理论

7.7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7.8课程目标的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8教学

8.1教学的概念:

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包括: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8.2教学的意义:

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8.3教学的一般任务:

传授基础知识、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智力、体力、能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世界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8.4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同时身心获得发展形成思想品德

8.5教学过程的本质:

认识过程(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发展说(不的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过程)双边活动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

8.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或特点: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转化)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作用;建立合作、有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8.7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启发性原则(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想和思维逻辑;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巩固性原则(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新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循序渐进原则(学科逻辑——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书本的知识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教材)

8.8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8.9教学工作基本程序:

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上课(课的类型:

新授课、复习课、技能课、检查课——按照教学任务划分单一课、综合课——完成任务的类型数;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8.10教学组织形式:

为完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个别教学制班级教学制(产生与发展:

乌克兰兄弟会学校→中国京师同文馆特点:

固定班级;固定时间;以课为教学单位优点: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缺点:

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培养;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分组教学制(内部分组:

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成绩;外部分组:

打破按年龄编班,按学习能力或成绩)设计教学制(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道尔顿制(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

8.11教学策略:

基本特征(综合性、灵活性、可操作性)类型(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综合型)

9德育

9.1德育的概念: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施加影响活动,包括社会、社区、学校、家庭德育(广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