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郑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10813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6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形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郑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图形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郑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图形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郑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图形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郑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图形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郑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图形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郑昕.docx

《图形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郑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形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郑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图形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郑昕.docx

图形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郑昕

 

图形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郑昕

图形谱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宁波市江东区外国语实验小学北校区郑昕

【摘要】:

图形谱在进行音乐体验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填补了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非视觉性和非语义性的不足,使体验音乐时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和直观化。

本文将分别从图谱的类型与形式、图谱的设计步骤、图谱的运用效能、图谱设计注意事项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图形谱有效体验设计步骤运用效能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具有非视觉性和非语义性特征,而图谱教学用线条、形状和符号这些可视化形式,使其具体化、形象化和直观化。

因此,图形谱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体验音乐时丰富了听觉艺术的美感体验。

所谓“图谱”,是指利用图像、记号和文字的方式记谱,它不表示某一个具体的音,而是表示构成音乐的旋律或动机。

据中国音乐史料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某些曲调就开始采用图形谱的方式进行记录;外国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也经常采用图形谱,让学生在读图形谱的过程中欣赏音乐。

教学中运用图谱,可以具体形象地呈示音乐作品的审美要素——旋律、节奏等,更直观地将音乐情感和音乐形象表现出来;充分运用图形谱能够帮助学生科学地走进音乐,感受、理解、体验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因此图形谱进入到音乐教学中,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图谱的类型与形式

1、表现旋律走向、节奏长短变化的图谱

在音乐教材中,这类图形谱比较多。

体现旋律走向的线条,有直线与曲线,粗线与细线,圆弧线,波纹线等,节奏的长短变化通常用歌词的疏紧来表示……这类图谱形象地呈示了音乐的审美要素——音高、节奏等,依据歌曲的旋律走向、音的高低、时值的长短进行设计,更易于学生掌握歌曲,帮助学生更快地建立音乐感知能力,帮助学生记忆音乐。

2、表现音型特点的图谱

节奏型由各种长短不同的音符及休止符组合而成。

在一个音乐作品中,通常会有这首曲子特有的节奏型。

例:

《土耳其进行曲》(选自奥尔夫教材)

 

【分析】:

A段中把

音型用

表示,

只是最后一个音变化,属于变化重复,因此也用相同的符号表示。

连续下行、紧密的节奏,是另外一种音型,用小曲线表示,三个活泼的

用三个小圆点表示。

整个图谱只用了三个符号,表现了音乐中的三个主要音型,形象明了,抽象概括了音乐的主要特征。

例:

《马刀舞》(设计者:

宁波市幸福苑实验学校郭瑾)

曲谱:

图谱:

【分析】:

该图谱中,老师把

这个音型用圆点表示,表现同音反复的前进感与较为活泼的情绪,一共出现了四次。

这个音型用

表示,既能表现音乐的走向,又能让学生很清晰地知道同音型的乐思一共出现四次。

用下行的波浪线表示半音下行的

音型,用4个小逗号表示

音型。

整个图谱以节奏音型展现,简单明了,形象分明。

3、表现曲式结构的图谱

在这类图谱中,用重复的图谱表现重复的音乐,用对比的图谱表现对比的音乐。

如平时经常用□▲□表示带再现的三段体。

通过这类图谱,逐渐帮助学生形成曲式结构的概念,积累听觉经验,为更好的培养学生听赏能力做好基础。

例:

《蓝色多瑙河》第二圆舞曲(设计者:

宁波市江东区明楼中学周依)

【分析】:

该图谱很好的表现了乐曲的单三部曲式(ABA)。

第一乐段主题跳跃、起伏,层层推进,给人以热情、爽朗、朝气蓬勃的感觉。

第二乐段(中段)乐曲情绪随之变得柔和而娴雅,委婉动听,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

第三乐段再现了第一乐段。

4、表现音乐乐句的图谱

该类图谱中将显示重复或对比的乐思用相同或不同的图形(线条、符号)表示。

听着音乐,画着图谱,能够给予音乐精确感觉和理解的图谱体验。

例:

《铁匠波尔卡》(设计者:

宁波高新区万里学校王静)

【分析】该图谱把活泼的断音用小榔头表示,快速的连音用上行或者下行的

波浪线表示。

图谱中很好的表现了四个乐句,并表现了乐句间的相同与不同。

5、解决难点的图谱:

有些歌(乐)曲的难点,始终会成为体验、感受、演唱的绊脚石,老师通过不停地纠正、不停地唱才得以解决,但这样破坏了歌(乐)曲的美感体验。

这时如果设计合适的、巧妙的图谱,通过听、看、唱、画等多种方式、多种感官,让难点顺利解决,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美感体验。

例:

《牧场上的家》(设计者:

宁波市新城实验王益维)

【分析】:

该图谱中,老师用小花表示弱起小节,弧线表示连贯起伏的旋律,两处蓝色的小花以区别五拍与六拍的两个长音。

跟着图谱,学生不仅能很准确到位地演唱弱起小节、唱准长音的时值,更重要的是通过看、唱、动,很好地进行了弱起句的感受与体验。

6、表现音乐情境的图谱

这类图谱在人音版教材中也是很多见的,音乐的立意美与情景美可以通过创设的图谱更好的表现,营造出愉悦而和谐的学习情景,从而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审美感受力。

例:

《杨柳青》(宁波市白鹤小学华星)

【分析】:

教师从发声练习开始,画柳枝范唱长音,用嫩芽表示短音,用形象的线条逐渐引导学生把握良好的声音状态。

在教唱歌曲环节,继续补充图谱,从旋律线入手,感受扬州的山山水水。

整个图谱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更重要的是创设了整堂课情感体验的意境。

7、表现和声结构的图谱

前面举的很多例子都是表现单旋律的图谱,而在欣赏和歌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纵向的和声听觉能力是很重要,同时也是教学中比较棘手的一块内容。

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图谱,不同声部用不用的线条、图形表示,帮助他们获得多声部的音响,逐步树立纵向的和声结构意识。

例:

《如歌的行板》中部主题乐句,主题与伴奏是这样呈现的:

【分析】:

第一小提琴奏出的主题是诉说性的,第二提琴中提琴每小节都插进一个切分音,好似声声长叹,又如心脏的搏动。

大提琴拨奏的固定动机,它成为旋律的背景。

在音乐流动的过程中,图谱帮助学生捕捉有层次的多声部音响。

这样长期以往的练习,是帮助学生培养多声部意识与提高听觉能力的有效办法。

二、图谱的设计步骤:

图谱的设计步骤一般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

对音乐作品的文本细读

对音乐进行详尽的细读——细细品味、层层梳理。

通过反复聆听,了解乐曲的蛛丝马迹。

教师清晰地知道音乐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又在下一刻会有什么变化等等。

然后能用三言两语概括音乐的结构、特点等,找到最感动自己的地方。

第二步:

制定图谱教学的目标

在文本细读后,在众多的音乐特征中,如何抓住最有价值,最有表现力的音乐特征让学生感受是最为关键的。

因此,教师要明确目标,知道自己要传递什么,教学意图是什么。

有了目标才可进入设计图谱的步骤。

第三步:

设计图谱

设计图谱时,要揭示音乐的主要特征,便于学生迅速地抓住音乐特点,绘制的图谱要简单、明了、直观,便于学生的模仿与律动。

同时绘制的图谱要给学生留有空间,留给学生能自主学习。

以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图谱设计为例说明设计步骤:

1、文本细读

莫扎特《g小调第40号交响曲》快速的奏鸣曲式第一乐章,表达了一种有节制的激动。

开始的主题有小提琴柔和地走出,中提琴跳动的伴奏增加了开始主题的紧张度。

一开始听到的三个音的“短-短-长”的节奏型主导者小提琴旋律。

附曲谱:

这个节奏型的持续,富于音乐一种急促的感觉,虽然旋律是平衡与对称的,上行的跳进音程与由下行的音阶仿佛一问一答。

第二个乐句重复了第一个乐句,只是音高上降低了一度。

主题的第一个呈示之后是连接段,有小提琴大声奏出一个新的断奏动机。

2、设计图谱教学目标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旋律听起来较为平衡与对称,对称美体现在所有的乐句里面:

段落与段落间的对称,乐句与乐句间的对称,乐句间内部也是对称的。

作品通常由两个长度相同的乐句构成,容易记忆。

因此在以上的文本细读中,老师抓住了“平衡”与“对称”这两对关键词,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A、通过设计的图谱、律动,让学生发现并了解古典乐曲的结构美——对称美、均衡美;

B、通过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产生主动了解和享受古典音乐的愿望。

在设计图谱教学目标时,作为老师一定要清晰:

你要通过这个材料干什么,关注的价值是什么?

只有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明确用即将设计的这个图谱解决你关注的价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应。

3、设计图谱(附图谱)

【分析】:

两个乐句的重复是四个螺旋形的圆圈:

第一二个圆圈为一个乐句,第三四个圆圈是重复再现的。

乐句内的对称是顺时针往外旋与逆时针往外旋(轴对称)的两个圆圈。

这样的对称与重复,刚好符合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对称美与均衡美。

熟悉了这个图谱后,还可以把它运用到律动中。

第一乐句用左手表示,并作顺时针与逆时针往外旋的动作区别乐句间的对称,第二乐句用右手表示。

通过画、看、动的方式反复巩固对称与均衡之美,从而使学生了解古典音乐的特征与本质。

三、图谱的运用效能:

图谱教学虽然是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什么时候用图谱,怎样用图谱,也是很有讲究的。

这个要根据教师对图谱的效能与用途进行划分,该如何有效的使用图谱?

一般来说会有以下四种效能与用途:

1、图谱为导,感知音乐

图形谱记录了一切听者所关注的音乐要素,包括旋律、节奏、力度、曲式结构,甚至是织体。

在图形谱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音乐是怎么发展的。

因此它作为一条线索,在学生第一次接触这首作品时,能使学生非常容易把握这个作品的全貌,很快进入到音乐中。

如果没有这个线索,学生很快就会走神,更谈不上有很好的情感体验。

图谱在初步感知音乐阶段,无形当中渗透了以下内容:

音乐的结构是什么,构成音乐要素的音色、音高、长短、音量又是什么等,使学生逐渐地进入音乐,能很容易帮助学生记住音乐。

案例:

杭州市江滨区音乐教研员叶丽慧《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片段:

1)初听全曲,教师随音乐画图形谱,学生边听边看边随着教师一起动。

(附图谱)

分析:

全曲长达7分多钟,如果没有图谱,我想学生一定不可能这么关注的去聆听乐曲。

图谱给初次聆听音乐的学生带去了很好的指南,就如同一张地图,不会迷路。

学生对这首作品有了快速的了解:

音乐中的重复特征,感知到了旋律的起伏,力度速度的变化等音乐要素,从而提高了对乐曲的认识度。

2)、第二次聆听全曲,教师继续按图谱手势带动学生进行画谱,并引导学生思考再次聆听时你的发现。

【分析】:

显然,在第二次聆听后,学生对乐曲的认识更近一步,甚至是能找出图谱中未有的。

他们发现:

引子中一强一弱的两个乐句、段落间的衔接句、由多少个段落组成等等。

这些信息足以证明,图形谱不但使学生认识了乐曲,视听结合,全方位地进行着情感体验。

2、图谱为媒,参与音乐

图形谱作为一种符号,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可以不经过任何技术操练准备,通过已有的经验与理解,直接加入到音乐中去,不受束缚地参与音乐。

因此,图谱的另外一个效能就是图谱为媒,让学生参与体验,参与创作,通过图形谱、律动、合奏等方式更深入音乐之中去体验音乐。

【案例】:

奥尔夫课例43《土耳其进行曲》(图谱见类型与形式一)教学过程:

(1)出示图形谱,看图提问有几种符号(三种)

(2)如果告诉你这是一段鼓号乐,这些符号会怎样发声?

(3)由老师在学生的回答中选择了三种。

“Qiu”代表“)”,“del”(打舌音)代表“~~~~~”,“梆”代表“•”。

(4)教师一手指图谱,以手指会学生,用嗓音将这三类声音,跟着图谱,边听音乐边一起念一遍。

(5)分三个组,分别念三个符号,跟音乐念一遍。

(6)交换声部(不同符号),每人三个声部都念到。

(7)这三个符号用哪三种乐器配好(经过学生们的商量,最后决定:

小镲、吊镲和蛙鸣筒演奏“)”;手鼓、双响筒、邦戈鼓演奏“•”;铃鼓、串铃、三角铁演奏“~~~~”。

(8)全班分三组,按图形谱奏一遍。

(9)看图谱,一共有几行哪两行是完全一样的最后一行用的是哪一行的材料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