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674679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12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三百首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唐诗三百首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唐诗三百首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唐诗三百首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唐诗三百首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三百首解析.docx

《唐诗三百首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三百首解析.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三百首解析.docx

唐诗三百首解析

《琴歌》

【作品简介】

【原文】

《琴歌》

作者:

***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解】:

1、广陵客:

广陵客泛指弹奏古琴的人。

因为在古琴的流派一面有一个广陵派(扬州的),后来多用广陵指弹奏古琴的人了。

古有《广陵散》琴曲,晋名士嵇康擅此调,后来以“广陵客”称谓技艺高超的琴师。

2、《渌水》:

琴曲名。

3、清淮:

地近淮水。

【韵译】:

今夜主人有酒,我们暂且欢乐;

敬请弹琴高手,把广陵曲轻弹。

城头月明星稀,乌鹊纷纷飞散;

严霜寒侵树木,冷风吹透外装。

铜炉薰燃檀香,华烛闪烁光辉;

先弹一曲渌水,然后再奏楚妃。

一声琴弦拨出,顿时万籁俱寂。

星星为之隐去,四座沉默陶醉。

奉命出使清淮,离家千里万里;

告归四川云山,是夜萌生此意。

 

【讲解】:

  此诗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时,在友人饯别宴会上听琴后所作。

诗以酒咏琴,以琴醉人;闻琴怀乡,期望归隐。

  这是一首听琴的歌,写了听琴时被音乐所陶醉的感受,并由此而动了归隐的念头,觉得要去赴任是一种精神上的负担。

既入仕途,又向往在诗酒和音乐声中怡然自得,表明了旧时代文人大都有的矛盾心情。

  首二句以饮酒陪起弹琴;三、四句写未弹时的夜景:

月明星稀,乌鹊半飞,冷风吹衣,万木肃煞。

五、六句写初弹情景;铜炉香绕,华烛齐辉,初弹《渌水》,后弹《楚妃》。

七、八句写琴歌动人;一声拨出,万籁俱寂,星星隐去,四座无言。

后两句写听琴声之后,忽起乡思:

客去清淮,离家万里,归隐云山,此夜之思。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全诗写时,写景,写琴,写人,步步深入,环环入扣,章法整齐,层次分明。

描摹琴声,重于反衬,使琴声越发高妙、更加动人。

 

【评析】:

这首诗通过对美妙琴音的赞叹,从而引起自己归隐的情思。

作者把“奉使”和“云山”对举,显然是对仕途的不满。

在描绘琴音效果上,此诗最大的特色就是借助环境描写,进行侧面烘托,从而在动静形和室外的乌鸦纷飞、霜摧万木的悲凄景状进行鲜明对比,在极不协调的画面构置中,寄寓隐隐的忧情。

他在另一首《不调归东川别业》诗中,一再表示:

“惭无匹夫志,悔与名山辞。

绂冕谢知已,林园多后的”,急欲弃官归隐,都说明了他“厌薄世务”的人生态度。

 

【作者介绍】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唐代诗人。

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李颀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

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

擅长五、七言歌行体。

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一说东川(今四川三台一带)人。

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

后刻苦读书。

隐居颍阳(今河北南许昌)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

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

他一生交游很广,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

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

他的诗以边塞诗成就最大,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古意》、《塞下曲》等。

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

他以长歌著名,也擅长短诗,他的七言律诗尤为后人推崇。

《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原文】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作者:

李颀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注解】:

1、弄:

乐曲。

(“时奏狡弄,则彷徨翱翔。

”王褒《洞箫赋》)

2、房给事:

姓房名琯,任给事中之职。

3、蔡女:

蔡琰(蔡文姬)。

相传蔡琰在匈奴时,感胡笳之音,作琴曲《胡笳十八拍》。

4、有:

通“又”。

(“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

”《韩非子》)

5、戍:

边戍哨所。

6、苍苍:

衰老、残破貌。

7、烽火:

借代烽火台。

8、荒:

边陲、边疆。

(“乞赐褒奖,以慰边荒。

”《三国志》)

9、沉沉:

低沉、阴沉貌。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10、摵摵:

落叶之声。

11、言:

语助词。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左传》)

12、更:

gèng连词,与、和。

(“着尽工夫是化工,不关春雨更春风。

”杨万里《春兴》)

13、将:

语助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或进行。

(“宫使驱将惜不得。

”白居易《卖炭翁》)

14、且:

表选择关系的连词,抑或、或者。

(“是且非邪。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15、酸:

悲痛、悲伤。

(“日磾观状,益增酸哽。

”朱敬范《朱岱林墓志铭》)

16、断绝:

不连贯,时断时续。

17、乌孙:

汉代西域国名。

汉武帝钦命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昆莫。

18、逻娑:

唐时吐蕃首府,即今西藏拉萨。

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皆远嫁吐蕃。

19、迸泉:

喷涌出的泉水。

20、飒飒:

飞舞貌。

(“飒沓矜。

”鲍昭《飞鹤赋》)

21、木末:

树梢。

(“好花生木末,衰蕙愁空园。

”李贺《十二月乐辞·七月》)

22、呦呦:

鹿鸣声。

23、东掖:

指门下省。

门下省为左掖,在东。

24、凤凰池:

中书省。

(“中书监令掌赞诏令。

多承宠任,是以人因其位,谓之“凤凰池”焉。

”杜佑《通典》)

25、青琐门:

汉时宫门,这里指唐宫门。

26、高才:

指房琯。

27、脱略:

轻慢,不在意。

 

【韵译】:

当年蔡琰曾作胡笳琴曲,弹奏此曲总共有十八节。

胡人听了泪落沾湿边草,汉使对着归客肝肠欲绝。

边城苍苍茫茫烽火无烟,草原阴阴沉沉白雪飘落。

先弹轻快曲后奏低沉调,四周秋叶受惊瑟瑟凋零。

董先生通神明琴技高妙,深林鬼神也都出来偷听。

慢揉快拨十分得心应手,往复回旋仿佛声中寓情。

声如山中百鸟散了又集,曲似万里浮云暗了又明。

象失群的雏雁夜里嘶叫,象胡儿恋母痛绝的哭声。

江河听曲而平息了波澜,百鸟闻声也停止了啼鸣。

仿佛乌孙公主远怀故乡,宛如文成公主之怨吐蕃。

幽咽琴声忽转轻松潇洒,象大风吹林如大雨落瓦。

有如迸泉飒飒射向树梢,有如野鹿呦呦鸣叫堂下。

长安城比邻给事中庭院,皇宫门正对中书省第宅。

房琯才高不为名利约束,昼夜盼望董大抱琴来奏。

 

【评析】:

  “蔡女昔造胡笳声”至“大荒沉沉飞雪白。

”六句单写《胡笳十八拍》曲子本身的精妙之处。

“汉使断肠对归客。

”一句,有言“归客”即蔡文姬,取文姬归汉之故。

细想之似为不妥:

文姬归汉,“汉使”有何断肠之处?

施同以为,此“汉使”“归客”都应同前句之“胡人”是虚指。

即言:

胡人闻《胡笳十八拍》而落泪,汉朝在胡的使臣们看见他人归汉,闻之更加思乡断肠。

  “先拂商弦后角羽”至“野鹿呦呦走堂下。

”十八句写董大抚琴之高技。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两句为因果关系,后句是“深山妖精来窃听”的倒装。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两句直写琴声,其声如“夜失群雏雁之酸嘶,胡儿之断绝恋母声。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两句用典,是写琴意。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是“寄房给事语”。

前两句突写房琯位高权重,后两句与前语构成转折关系。

“日夕望君抱琴至”的原因有二:

一是董大琴技神妙;二是“高才脱略名与利”。

是继续对董大的肯定,更是对房琯人品的赞美。

【作者介绍】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唐代诗人。

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李颀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

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

擅长五、七言歌行体。

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一说东川(今四川三台一带)人。

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

后刻苦读书。

隐居颍阳(今河北南许昌)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

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

他一生交游很广,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

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

他的诗以边塞诗成就最大,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古意》、《塞下曲》等。

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

他以长歌著名,也擅长短诗,他的七言律诗尤为后人推崇。

《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作品简介】

【原文】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作者:

李颀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飚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解】:

1、觱篥:

也作筚篥,似唢呐,以竹为管,以芦为嘴,汉代由西域传入。

2、龟兹:

西域古国名,在今新疆库车、沙雅一带。

3、曲转奇:

曲调变得更加新奇、精妙。

4、凉州:

在今甘肃一带。

5、傍:

靠近、临近,意同“邻”。

6、远客:

漂泊在外的旅人

7、解:

助动词。

能、会。

(“苦雨终风也解晴。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8、飙:

暴风,这里用如形容词。

9、自:

用在谓语前,表示事实本来如此,或虽有外因,本身依然如故。

可译为,本来,自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10、飕飗:

拟声词,风声。

11、九雏鸣凤:

典出古乐府“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形容琴声细杂清越。

12、万籁:

自然界的各种天然音响。

13、百泉:

百道流泉之声音。

14、相与:

共同、一起。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源明《移居二首》)

15、渔阳掺:

渔阳一带的民间鼓曲名,这里借代悲壮、凄凉的之声。

16、黄云:

日暮之云。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李白《乌夜啼》)

17、萧条:

寂寥、冷落。

18、杨柳:

指古曲名《折杨柳》,曲调轻快热闹。

19、上:

上等的,美好的。

(“上客从赵来。

”《战国策》)

20、新:

清新。

21、岁夜:

除夕。

22、声:

动词,听。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

”谭嗣同《仁学》)

【韵译】:

南山截来的竹子做成了篥,这种乐器本来出自西域龟兹。

它传入中原后曲调更为新奇,凉州胡人安万善为我们奏吹。

邻近的人听了乐曲人人叹息,离家游子生起乡思个个垂泪。

世人只晓听声而不懂得欣赏,它恰如那狂飙旋风独来独往。

象寒风吹摇枯桑老柏沙沙响,象九只雏凤绕着老母啾啾唤。

象龙吟虎啸一齐迸发的吼声,象万籁百泉相杂咆哮的秋音。

忽然声调急转变作了渔阳掺,有如黄云笼罩白日昏昏暗暗。

声调多变仿佛听到了杨柳春,真象宫苑繁花令人耳目一新。

除夕之夜高堂明烛排排生辉,美酒一杯哀乐一曲心胸欲碎。

 

【评析】:

  李颀有三首涉及音乐的诗。

一首写琴(《琴歌》),以动静二字为主,全从背景着笔。

一首写胡笳(《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以两宾托出一主,正写胡笳。

这一首写觱篥,以赏音为全诗筋脊,正面着墨。

三首诗的机轴,极容易相同,诗人却写得春兰秋菊,各极一时之妙。

这首诗的转韵尤为巧妙,一共只有十八句,依诗情发展,变换了七个不同的韵脚,声韵意境,相得益彰。

  “南山截竹为觱篥”,先点出乐器的原材料,“此乐本自龟兹出”说明乐器的出处。

两句从来源写起,用笔质朴无华、选用入声韵,与琴歌、胡笳歌起笔相同,这是李颀的特点,写音乐的诗,总是以板鼓开场。

接下来转入低微的四支韵,写觱篥的流传,吹奏者及其音乐效果,“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指安万善)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写出乐曲美妙动听,有很强的感染力量,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下文忽然提高音节,用高而沉的上声韵一转,说人们只懂得一般地听听而不能欣赏乐声的美妙,以致于安万善所奏觱篥仍然不免寥落之感,独来独往于暴风之中。

“长飙风中自来往”这一句中的“自”字,着力尤重。

行文至此,忽然咽住不说下去,而转入流利的十一尤韵描摹觱篥的各种声音了。

觱篥之声,有的如寒风吹树,飕飗作声;树中又分阔叶落叶的枯桑,细叶长绿的老柏,其声自有区别,用笔极细。

有的如凤生九子,各发雏音,有的如龙吟,有的如虎啸,有的还如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

四句正面描摹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

接下来仍以生动形象的比拟来写变调。

先一变沉着,后一变热闹。

沉着的以《渔阳掺》鼓来相比,恍如沙尘满天,云黄日暗,用的是往下咽的声音,热闹的以《杨柳枝》曲来相比,恍如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百花齐放,用的是生气盎然的十一真韵。

接着,诗人忽然从声音的陶醉之中,回到了现实世界。

杨柳繁花是青春景象,而现在是什么季节呢?

“岁夜”二字点出这时正是除夕,而且不是做梦,清清楚楚是在明烛高堂,于是诗人产生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想法。

尽情地欣赏罢!

“美酒一杯声一曲”,写出诗人对音乐的喜爱,与上文伏笔“世人解听不解赏”一句呼应,显出诗人与“世人”的不同,于是安万善就不必有长飙风中踽踽凉凉自来往的感慨了。

由于末了这两句话是写“汲汲顾影,惟日不足”的心情,所以又选用了短促的入声韵,仍以板鼓收场,前后相应,见出诗人的着意安排。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与前两首最大的不同,除了转韵频繁以外,主要的还是在末两句诗人动人感情。

琴歌中诗人只是淡淡地指出了别人的云山千里,奉使清淮,自己并未动情;胡笳歌中诗人也只是劝房给事脱略功名,并未触及自己。

这一首却不同了。

时间是除夕,堂上是明烛高烧,诗人是在守岁,一年将尽夜,哪有不起韶光易逝、岁月蹉跎之感!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作何排遣呢?

“美酒一杯声一曲”,正是“对此茫茫,不觉百感交集”之际,无可奈何之一法。

这一意境是前二首中所没有的,诗人只用十四个字在最后略略一提,随即放下,其用意之隐,用笔之含茹,也是前两首中所没有的。

  后来李商隐曾有“一杯歌一曲,不觉夕阳迟”之句,北宋晏殊《浣溪沙》词中也有“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之句,取材与用字,都和李颀这两句相同。

但同一惘惘不堪之情,李颀以高华的字面,挺健的句法暗表,李商隐则以舒徐的态度,感慨的口气微吟,晏殊则以委婉的情致,摇曳的风调细说。

风格不同,却有一脉相通之处,可见李颀沾泽之远。

  [注]①觱篥(bìlì必立):

亦作:

“筚篥”、“悲篥”,又名“笳管”。

簧管古乐器,今已失传。

以竹为主,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

②龟兹(qīucí丘词):

古西域城国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

【作者介绍】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唐代诗人。

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李颀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高。

其诗内容涉及较广,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

擅长五、七言歌行体。

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一说东川(今四川三台一带)人。

少时家本富有,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倾财破产。

后刻苦读书。

隐居颍阳(今河北南许昌)苦读10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

任职多年,没有升迁,晚年仍过隐居生活。

他一生交游很广,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与他关系密切。

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

他的诗以边塞诗成就最大,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古意》、《塞下曲》等。

李颀还善于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

他以长歌著名,也擅长短诗,他的七言律诗尤为后人推崇。

《全唐诗》中录存李颀诗三卷,后人辑有《李颀诗集》。

《夜归鹿门山歌》

【原文】

  《夜归鹿门山歌》

  作者: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2)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3)忽到庞公栖隐处。

(4)

  岩扉松径长寂寥,(5)唯有幽人自来去。

(6)

 

【注解】:

(1)鹿门山:

在今湖北襄阳县东南三十里。

孟浩然曾长期在此隐居。

(2)渔梁:

沙洲名,在鹿门山的沔水中。

喧:

喧哗声。

(3)开烟树:

指鹿门山上的树被暮色笼罩,看不分明,在月光照耀下重新显现出来。

(4)忽到庞公栖隐处:

“忽”时间短暂,这里是指不知不觉。

“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

“栖隐处”,隐居安身的地方。

(5)岩扉松径:

指岩壁当门,松林夹路。

寂寥:

寂静空虚,这里的意思是人迹稀少,冷落萧条。

(6)幽人:

隐者,这是指诗人自己。

 

【韵译】: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讲解】

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乃是他在隐居鹿门山后的一篇杰作。

孟浩然本来家居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处于汉江西岸,名为“南园”。

而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

汉末名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乃携家眷隐居鹿门山,采药为生。

从此这鹿门山便成了隐居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住在南园家里,四十岁始游京师,深得张九龄与王维爱重。

王维尝邀入内署,适逢玄宗驾到,便令浩然诵诗。

当听至“不才明主弃”之句时,玄宗不悦,遂放还。

孟浩然在长安失意而归。

接着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亦追步先贤庞德公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过上隐居生活。

其诗作《夜归鹿门歌》正是他隐居生活的生动写照。

其题虽有纪实之意,但主旨却在意表歌咏归隐志趣之情,非常值得细加欣赏的。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直以白描手法勾划出回归路遇,借以抒发自己的隐居之情。

头两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

从岘山南园渡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鱼梁渡头。

此刻耳听山寺传来黄昏时分的钟响,眼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情景,彼此呼应。

直将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首先点出,并紧相对照,由衷显示出山寺的僻静和尘世的喧闹,以此唤起联想。

诗人潇洒超脱的归隐襟怀,依稀可见。

第三、四句继续对比着写。

说世人都忙着回家,而自己却是离家出走,直奔鹿门。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归宿,两样完全不同的心情。

字句中自然流露出自己志趣,颇有超然脱俗、恬然自得之感。

第五、六句是写夜晚登山。

在鹿门山路上,只见夜色中的树木在月光映照下,烟雾缭绕,朦朦胧胧,真是美妙至极。

如此一路前行,仿佛于梦幻中很快就到了归宿之地。

这里原是庞德公隐居的地方!

诗人似乎恍然有悟,觉得这里才真正是一个清幽高雅的存身之地。

尤其是“月照开烟树”中的一个“开”字,更是用得相当的绝妙。

佛家在智慧点化上有个用语叫“开光”,人们日常生活中入夜照明一般叫“开灯”,而月光对夜间树木这么照着,岂不也正像“开光”或者“开灯”一样?

这段山行中的感受,既有“开慧怡神”的欣慰,又有“借灯开路”的喜悦,同时更有朦胧中“开心于隐”的惬意。

其微妙而复杂的体验感受,尽以形象与洗练之笔把隐逸的情趣和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两句是写庞公栖隐处的生活境况。

道是岩洞对着松林小路,尽管相当幽静,但毕竟不无寂寞。

“幽人”,既指庞德公,却也是自况。

他躬身仿效了庞德公“采药不归”的道路选择与归宿,在与尘世隔绝的日子里,惟山林是伴,自来自去,过的是一种清闲、安逸却也不无孤单的生活。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的全篇以谈心的语调,流畅的结构,干练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深切感受,生动地托现出超然脱俗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清新洒脱,十分自然,从而备受人们的喜爱。

 

【评析】: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很快就可以到达。

汉代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出仕做官,携家人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不中,游历吴、越一带几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于是特意在鹿门山开辟一处住所。

他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

这首诗题名“夜归鹿门”,虽然有纪实之意,但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途经沔水口时可以望见渔梁渡头。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表现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读者的联想,表现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和潇洒超脱的襟怀。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诗人自己却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他的隐逸志趣和恬然自得的心态。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的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

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

这种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到了忘乎所以的境界。

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与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前人说孟浩然的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这首七古很能代表这些特点。

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所以这首诗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

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也表现出了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点评】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人,唐代著名诗人。

早年曾隐居鹿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