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docx.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50951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docx.docx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docx.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docx.docx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docx

 

高考物理“二级结论”及常见模型

 

三轮冲刺抢分必备,掌握得越多,答题越快。

一般情况下,二级结论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下才成立的,因此建议你先确立前提,再研究结论。

 

一、静力学:

1

.物体受几个力平衡,则其中任意一个力都是与其它几个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或者说“其

中任意一个力总与其它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2

.两个力的合力:

F大+F小≥F合≥F大-F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或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时只分析实际“受”到的力。

4.①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必组成闭合矢量三角

形;且有

F1

F2

F3

(拉密定理)。

sin1

sin2

sin3

②物体在三个非平行力作用下而平衡,则表示这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或线段延长线必相交于一点。

5.物体沿斜面不受其它力而自由匀速下滑,则tan。

6.两个原来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瞬间:

力学条件:

貌合神离,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运动学条件:

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

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发生形变需要时间,因此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拉、压、挑、扭等作用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两个物体的接触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是:

一个,一定是弹力

二个(最多),弹力和摩擦力

11.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无论其它受力情况如何,所受平面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合力

方向总与平面成=tanFN=tan

1。

Ff

 

二、运动学:

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

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思路是:

移→时间→平均速度,且

vvt/2

v1v2

s1s2

2

2T

 

3.匀速直运:

等分,

sn

sn

1aT2

,是唯一能判断所有匀速直运的方法;

位移中点的即速度

vs/2

v12

v22

,且无是加速是减速运,有

2

vs/2vt/2

点痕求速度、加速度:

vt/2

s1

s2

,a

s2s1

,a

sn

s1

2T

T2

n

1T2

4.匀速直运,

v0=0:

等分点:

各刻速度之比:

1:

2:

3:

4:

5

各刻位移之比:

1:

4:

9:

16:

25

各段内位移之比:

1:

3:

5:

7:

9

位移等分点:

各刻速度之比:

1∶2∶3∶⋯⋯

 

到达各分点之比1∶2∶3∶⋯⋯

 

通各段之比

1∶2

1∶(3

2)∶⋯⋯

5.自由落体(取g=10m/s2

):

n秒末速度(m/s):

10,20,30,40,50

=gt

n秒末下落高度(m):

5、20、45、80、125

=1gt2

2

1

1

第n秒内下落高度(m):

5、15、25、35、45

2

2

=

2

atn

-

2

atn-1

6.上抛运:

称性:

t上=t下,v上

v下,hm

v02

2g

7.相运:

①共同的分运不生相位移。

②甲、乙两物体地速度分

v1、v2,地加速度分

a1、a2,乙相

于甲的运速度和加速度分

v=v2mv1、a=a1ma2,同向“-”,反向“+”。

8.“刹陷阱”:

出的大于滑行,不能用公式算。

先求滑行,确定了

滑行小于出的,用v22as求滑行距离。

9.端物体速度分解:

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沿的分速度和垂直的分速度。

使绳端沿绳的方向伸长或缩短

物体的速度生两个效果

使绳端绕滑轮转动

 

10.两个物体刚好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

接触时速度相等或者匀速运动的速度相等。

11.物体刚好滑到小车(木板)一端的临界条件是:

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时与小车速度相等。

12.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距离最大(小)的临界条件是:

速度相等。

13.平抛运动:

O

x1x2

x

①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重力的冲量相等;

β

②任意时刻,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的正切总等于该时刻前位移与水平

s

α

y

方向的夹角β的正切的

2倍,即tan

=2tan

,如图所示,且x2=2x1;

v

③两个分运动与合运动具有等时性,

且t=

2y,由下降的高度决定,与初速度v0无关;

g

④任何两个时刻间的速度变化量

v=g

t,且方向恒为竖直向下。

 

三、运动定律:

1

.水平面上滑行:

a=

g

2

.系统法:

动力-阻力=

m总a

3

.沿光滑斜面下滑:

a=gsin

时间相等:

45

°时时间最短:

无极值:

 

4.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合力按质量正比例分配:

m2

FNF,(或F=F1-F2),与有无摩擦(相同)无关,平面、斜面、竖m1m2

F

F1

F2

F2

2

F

1

m1

mm1

F

1

m1

m2

m1

F

m2

2

m

m2

m

直都一样。

5.几个临界问题:

注意

角的位置!

a

 

θ

斜面光滑,小球

与斜面相对静止

时a=gtan

 

a

α

A

A

B

θ

A对车前壁无压力,且

A不离开斜面,则系统

a≤gcot

,向右;

B

及小车的加速度

A不沿斜面上滑,则系统

A

a=gtan

a≤gtan

,向左。

6.若物体所受外力有变力,则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

FB

F

b

 

a

θ

 

7.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①直接由加速度a或合外力F是否恒定以及与初速度v0的方向关系判断;

 

v=b,匀速直线运动

②由速度表达式判断,若满足;v=b+at,匀加速直线运动

 

s=bt,匀速直线运动

③由位移表达式判断,若满足

1at2,匀加速直线运动

s=bt+

2

 

四、圆周运动

万有引力:

m

2

2

4

2

2

2

1.向心力公式:

v

mR

m

2Rm4

fRmv

F

R

T

2.在非匀速圆周运动中使用向心力公式的办法:

沿半径方向的合力是向心力。

3.竖直平面内的圆运动

(1)“绳”类:

最高点最小速度

gR,最低点最小速度

5gR,

上、下两点拉力差

6mg。

要通过顶点,最小下滑高度。

最高点与最低点的拉力差

6mg。

(2)绳端系小球,从水平位置无初速下摆到最低点:

弹力

3,向心加速度2

g

mg

(3)“杆”、球形管:

最高点最小速度

0,最低点最小速度

4gR。

⑷球面类:

小球经过球面顶端时不离开球面的最大速度

gR,若速度大于

gR,

则小球从最高点离开球面做平抛运动。

GM

,g与高度的关系:

g

R2

4.重力加速g

2

2g0,g0为地面附近的加速度。

r

R

h

5.解决万有引力问题的基本模式:

“引力=向心力”

6.人造卫星:

高度大则速度小、周期大

、加速度小、动能小、重力势能大、机械能大。

速率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周期与半径的平方根的三次方成正比。

同步卫星轨道在赤道上空,

=,

v

=3.1km/s

h

7.卫星因受阻力损失机械能:

高度下降、速度增加、周期减小。

2

8.“黄金代换”:

重力等于引力,GM=gR

9.在卫星里与重力有关的实验不能做。

10.双星:

引力是双方的向心力,两星角速度相同,星与旋转中心的距离跟星的质量成反

比。

 

11

.第一宇宙速度:

v1Rg,v1

GM

,v1=7.9km/s

R

12

.两种天体质量或密度的测量方法:

①观测绕该天体运动的其它天体的运动周期

T和轨道半径r;

②测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13

.卫星变轨问题

①圆→椭圆→圆

加速

加速

低圆轨道

垐垎?

垐垎?

噲垐?

椭圆轨道

高圆轨道

减速

噲垐?

减速

相切

近地点

远地点

相切

 

a.在圆轨道与椭圆轨道的切点短时(瞬时)变速;

b.升高轨道则加速,降低轨道则减速;

c.升高(加速)后,机械能增大,动能减小,向心加速度减小,周期增大降低(减速)后,机械能减小,动能增大,向心加速度增大,周期减小

②连续变轨:

(如卫星进入大气层)螺旋线运动,规律同①c。

 

五、机械能:

1.求机械功的途径:

(1)用定义求恒力功。

(2)用做功和效果(用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求功。

(3)由图象求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