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福建各派势力的军事斗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2561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福建各派势力的军事斗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福建各派势力的军事斗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福建各派势力的军事斗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福建各派势力的军事斗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福建各派势力的军事斗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福建各派势力的军事斗争.docx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福建各派势力的军事斗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福建各派势力的军事斗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福建各派势力的军事斗争.docx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福建各派势力的军事斗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福建各派势力的军事斗争

(一)

  

省地方志编委会总编室 吕秋心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臭名昭著的一个封建军事政治集团。

它的统治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却又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政治觉醒和革命斗争,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力量就是在这个时期生长和发展起来的。

北洋军阀统治中国,前后共17年,直、皖,奉三大系的军阀势力基本控制了北京政府;而南方各省还存在地方军阀。

因此,北洋军阀内部的战争、北方军阀与南方军阀的战争以及南方军阀内部的战争,混杂交织,年年不断;这个局面直至国民党新军阀最终取代北京政权才告结束。

福建(尤其是闽南)地处南北军阀统治范围的中间地带,各派势力长年在这里争城夺地,战乱频仍。

特别是从1917年到1924年,福建基本上是湮没在一片“野蛮的撕杀声中”。

  从目前新出版的福建新方志看,在反映这一时期的内容方面,由于缺乏资料和宥于史事的复杂性,所以在记述上难免有较大的缺佚和错漏。

本文拟对这一时期福建地方割据战争的史实作一个简要的铺陈;并就战争性质、地方自治、民军等若干重要的问题谈一谈个人的思考,就教大方,俾使新编地方志有关这一段的历史记述,能够更丰富、更准确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福建割据战争,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12年至1922年,约十年时间。

这一阶段,福建政权基本上控制在皖系军阀李厚基手里;同时,陈炯明一度在漳州建立护法军政府,控制着闽南和闽西。

各种军事势力不断地较量争斗,混战不息,最后以李厚基的彻底垮台而结束。

第二阶段从1923年至1926年底,约四年时间。

福建政权多为直系控制,王永泉、孙传芳、周荫人先后占据福州。

这一阶段,地方军阀蜂起,穷兵黩武,争夺地盘,形成新的地方割据局面。

下面将两个阶段的情况分别记述如下:

  

一、1912年至1922年

  

1911年11月9日,福建革命党人响应武昌起义,在福州武装起义成功。

11月13日,福建军政府成立,推原清政府第十镇统制孙道仁为都督。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同盟会成员、原第二十协协统许崇智所属军队被南京政府编为中央陆军第十四师,许任师长。

当时福建政权基本掌握在同盟会及湘军手中。

  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登上中华民国大总统宝座。

因福建地处东南,暂不受北洋军的控制。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都督孙道仁在第十四师师长许崇智的逼迫下,不得不于7月20日宣布福建独立,加入反袁行列。

许崇智被推为福建讨袁军总司令,由于旧势力的强大,在南方诸省中,福建反袁最无生气,当形势逆转时,福建即退出。

到8月初,许崇智被迫出走日本。

8月9日,孙道仁迅速通电宣布取消独立,向袁世凯请罪,并拘杀革命党人。

袁世凯对孙道仁这类风吹两面倒的角色并不放心,但为达到控制福建的目的,在北洋军或其附属军队的力量尚未到达闽省前,表示对孙不予计较。

只要他们能够摆脱孙中山的控制,是可以不加处分的。

  1913年11月,海军总长刘冠雄奉袁世凯之命,率第四师第七旅李厚基的部队取海道来闽。

未遭抵抗。

为防范革命党人,刘冠雄入闽后即发布临时警备戒严令,旋以编遣为名将湘军解散,同时解散和改编了许崇智的第十四师。

12月,刘冠雄、李厚基在旧藩台衙门放了一把火,吓跑了孙道仁,刘自任都督。

这样,袁世凯把福建纳入了北洋势力范围。

12月30日,刘冠雄离闽北上,福建事务交李厚基统管,在刘冠雄的举荐下,李厚基从一个小小的旅长很快步步擢升,由福建镇守使而福建护军使,直至跃登福建督军。

到1917年,李厚基拥兵自重,又赶跑了省长胡瑞霖,自兼省长,攫取了闽省军政大权。

  李厚基入闽后,即大行扩军。

到1917年前,扩编后由北洋控制的福建军队主要有:

北洋第十混成旅(旅长唐国谟);驻防厦门,泉州一带;北洋第十一混成旅(旅长王麒),驻闽东各县;福建陆军第一旅(旅长姚建屏),驻福州及闽北部分地区;闽省清乡队(总司令张清汝),驻延平;巡防队约4个团,分驻全省各地,以后一些旅又升为师的建制。

  1915年底,袁世凯在北京恢复帝制,“反袁护国”运动爆发。

中华革命党福建支部领导人叶青眼、许卓然,宋渊源等人在福建各地进行各种秘密的反袁活动,组织民军同袁世凯在福建的代理人李厚基进行激烈的战斗,由于力量悬殊,各地起义都先后失败,许多民军退守山区。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皖系首领段祺瑞控制了北京政府,欲用武力“统一南北”。

与此同时,广东督军龙济光想把入粤护国的滇、桂两军驱逐出粤,乃联合段祺瑞;段也想将广东纳入皖系范围,遂命李厚基出兵广东。

此时李厚基羽翼已丰,不听调遣,按兵不动。

段祺瑞又改派臧致平的第十四混成旅驰粤援助龙济光,但臧旅到时,龙济先已先败走,臧旅就退留福建,驻防汀漳。

  1917年7月,“护法运动”爆发,孙中山联合前海军总长程壁光及海军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率舰南下广州护法,联合在粤的西南桂、滇军阀共同讨伐段祺瑞。

8月底;在广州建立了与北京相对立的广东军政府。

10月,风云突变,被段祺瑞收买的广东军人、潮汕镇守使莫擎宇叛变广东军政府,段令李厚基出兵援粤,以配合段对广东的进攻。

李乃派臧致平部从汀漳开赴潮汕援莫。

面对北洋军阀的大兵压境,广东军政府意识到如果内部再争吵下去,对反抗北洋势力是十分不利的。

于是1917年11月10日,国民党与桂系及广东地方派军人在梧州召开联席会议,会议商定消除内部隔阂,共同反抗北洋派的武力统一问题。

作为当时南方政府实力派的桂系要求国民党出兵福建,开辟第二战场,牵制住北方部分力量,以减轻广东的军事压力。

会议推举国民党人程壁光为讨闽军陆海联军总司令,林葆怿为讨闽海军总司令,陈炯明为讨闽粤军总司令,方声涛为讨闽滇军总司令。

在联军中,粤军是国民党的主要力量。

1918年1月26日,孙中山令陈炯明、方声涛两部开赴汕头、潮州,为进军福建做准备。

同时,委派宋渊源、王荣光为闽南护法军正、副司令;许卓然,杨持平为闽南靖国军正,副司令,回闽筹建民军,配合国民党进攻福建。

1918年5月,粤军首攻唐国漠旅:

至6月初,占领了汀、漳部分属地。

同时,闽南护法军、靖国军也纷纷出击,攻克永春、安溪,仙游、漳平、大田等县及诗山、安海等重镇。

至6月底,粤军进入泉属地区,北洋军全线溃退。

李厚基急向北京政府求援,6月20日,北京政府派山东督军张怀芝为援粤军总司令,吴佩孚为副司令;22日,加派李厚基为闽浙援粤军总司令,浙江援军首领童保喧为副司令,率所部反攻以挽颓势。

授闽军方面由于方声涛与陈炯明有隔阂,消极怠战,在闽浙联军的进攻下,于7月中旬丧失了闽南,闽西大部地盘,退守潮汕。

此时孙中山在南方军政府中,已被西南军阀排挤,离开广州北去上海。

但对闽粤战场形势极为关注,多次急电陈炯明,指出不能妥协求生,只有“规取闽中”才有出路;并密遣广东军政府参谋部长吕公望(原浙江督军)间道入诏安,策动了浙军健将,第一支队司令陈肇英倒戈。

童葆喧闻讯急电退兵,粤军乘胜追击。

从8月上旬起,龙岩,汀州,武平、清流、上杭、永定、平和、连城、宁洋、安溪、漳平、永春、大田、德化、龙溪、延平等地均先后落入粤军之手,进逼福州。

滇军方声涛部也进入诏安、东山等地。

李厚基援粤不成,反而失去20余县。

9月12日,李由厦门乘舰逃回福州,犀向段祺瑞告急。

幸此时臧致平在同安打了胜仗,才暂时阻遏粤军进攻之势。

9月17日,段一面令萨镇冰为督办福建全省清乡事宜,派海军协防福州;一面派第24混成旅旅长王永泉率部入闽。

双方处于对峙中。

  10月,对国民党北伐统一中国的主张始终持消极态度的桂系军阀,意欲独霸广东,与北洋直系中的主和派达成了默契,共同对付国民党和皖系,为把粤军及海军赶出广东,桂系以军政府的名义任命陈炯明为福建省长,林葆怿为福建督军。

对此,陈,林都拒绝受命。

由于形势急剧变化,陈炯明为抽出力量对付广东的威胁,又开始设法与李厚基妥协。

此时的李厚基也处于重重困难的境地,当时,北京政府新任总统徐世昌一上台就解除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作为皖系成员之一的李厚基面对日益高涨的和平运动及失去靠山和地盘缩小的困境,也希望罢战息兵,因此,由段祺瑞授意,在萨镇冰的斡旋下,从10月底开始至1919年6月,经双方秘密磋商,达成了划界停战协定。

至此,陈炯明以漳州为首府,建立闽南护法区;护法区北至汀州、龙岩,南抵龙溪、海澄交界之江东,东至长泰。

陈、李双方暂时相安无事。

  就在陈,李秘密磋商及陈炯明在漳州整训扩编的一段时间里,以民军为基本力量的闽南护法军、靖国军又各行其是,在泉属地区为争夺地盘而阅墙煮豆。

方声涛系福建望族,一心想向福建发展。

入闽之初,即派人分赴各地招纳民军。

1919年初夏,方到永春,策动张贞从护法军中分裂出来,另组靖国军,由张贞、许卓然、杨持平等统率,引起护法军及粤军的不满。

从此,闽南护法、靖国两军相互火并,先是张贞攻占永春,德化,护法军王荣光败走;1920年春,王部反攻,张贞战败,王荣光夺回永春。

粤军许崇智乘机进据了原是靖国军占据的晋江,南安、同安等处地盘,护法军首领宋渊源为避免双方冲突,宣布取消闽南护法军,离闽出走。

而此时方声涛所倚靠的力量也属不多。

1920年春,张贞,杨持平电请方声涛到仙游主持讨伐李厚基之事,因民军杜起云叛投李厚基,方感到束手无策,只得离闽。

但方所控制之滇军与粤军则时常在闽粤边境发生军事冲突。

  从1920年开始,北方直,皖两系军阀的冷战在逐步升级,到7月,终于爆发了直皖战争。

以前,直系曾与桂系相约:

同时动手共同消灭皖系及国民党军事力量,企图实现南北“混一”,另一方面,皖系也暗中与国民党及滇系制订了一套反击计划。

段祺瑞指示李厚基,接济粤军军费50万元和子弹600万发,帮助粤军反攻广东;滇系唐继尧则出兵广西,使桂系首尾不能相顾。

由于此时滇军尚在四川作战,抽不出兵来,陈炯明孤掌难鸣。

尽管孙中山多次劝其回粤,但仍不敢单独动武。

至7月中旬,直系在北方取得对皖战争的胜利,桂系方面又得到海军林葆怿的支持,加上方声涛的滇军与陈炯明仇恨加深,也倾向桂系,所以桂系军阀认为形势对他们有利,反而决定对闽南粤军动手。

8月11日;广东军政府下了进攻福建的动员令,以沈鸿英为总司令,桂军刘志陆为中路司令,浙军吕公望为右路司令,滇军方声涛为左路司令,林葆怿率海军进入诏安配合作战。

陈炯明在得到桂系动员的报告后,才下了回师广东的决心。

12日,陈炯明在漳州公园举行誓师大会,以洪兆麟为第一路司令,许崇智为第二路司令,陈自兼第三路司令。

16日,部队出发。

交战中,桂军却不堪一击。

陈炯明顺利地回到广东。

  由于陈炯明回粤,各派都想趁势填补其遗下的闽南地盘,因陈炯明与李厚基有约,俟粤军离闽后,其地盘悉归李厚基。

故陈部一开走后,李厚基即派人接防。

但是,由于浙军陈肇英部不愿随陈赴粤,仍驻在漳州。

粤军头领许崇智背着陈炯明,将原从靖国军手中夺得的安海地盘还给张贞,并策动张贞同陈肇英合作,成立靖浙联军,以对付李厚基。

陈肇英任联军司令,张贞任副司令,分别驻兵安海和南安水头。

由于得不到民军的支持,靖浙联军处于孤立无援状态,部队辗转开出闽南进入粤东,但终为李厚基及陈炯明部队包围夹攻,全军覆没。

闽西,闽南地盘又全部落入李厚基手中。

  但地盘失而复得的喜悦并未冲散笼罩在李厚基头上的阴云,这是因为直系战胜皖系后,控制了北京政府。

李厚基为保住自己的地盘和已取得的地位,只好向直系输诚献媚。

曹锟、吴佩孚此时正集中力量对付广东的国民党势力,为分化皖系,也收留了李厚基。

但是,原皖系成员,驻延平的王永泉和驻厦门的臧致平对李的行动深为不满;且王、臧原都不是李的部下,又自恃兵壮械精,不卖李的账。

李厚基也视王,臧为肘腋之患,在兵员布置上特加防范,由其嫡亲部队驻防于臧、王周围以钳制二人。

  1920年12月,在上海的福建国民党人土黄展云、方声涛、林知渊、张贞、许卓然、秦望山等10余人仍然继续开展驱李斗争。

在上海组织了福建自治促进会,鼓吹福建自治,号召把李厚基驱逐出福建,并推秦望山回闽收编各地民军,组织福建自治军。

秦到厦门后,以自治军的名义散发《福建自治军宣言》,并联络闽南各地残余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