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1181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7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威海市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威海市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威海市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威海市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威海市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威海市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

《威海市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威海市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威海市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ocx

威海市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世纪之交,国内外经济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为适应这一变化,更好指导全市工业发展,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工业现代化,按照市“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生态化海滨城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编制《威海市工业发展战略研究》(重点到2010年)。

  一、威海市工业发展基础条件分析

  工业发展战略是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工业发展作出的全局性的设想和战略上的谋划。

在工业发展战略的确定过程中,对当前工业发展现状及工业发展外部环境分析则是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条件。

  

(一)威海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北、东、南三面临海,西与烟台市接壤,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

土地总面积5436平方公里,总人口245.75万人,现辖环翠区、乳山市、文登市、荣成市4个县级行政单位及威海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以来,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济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

在1987-1998十二年中,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达到21.5%,分别比全国与山东同期高出9.8和5.5个百分点。

1998年,威海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30.70亿元(当年价)在山东省17个地市中的名次由1987年的第13位跃居到第6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1624元,位居全省首位。

  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经济增长的势头尤为强劲。

1987年以来,威海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3.35%,分别比国内生产总值、农业、第三产业的同期增速高出6.71、15.41、0.42个百分点。

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有些反复,但总体上呈明显上升的趋势,由1987年的30.46%上升到1998年的43.12%。

工业又是财政收入和社会财富的主要贡献者,1998年,我市财政收入的65%由工业贡献。

威海市工业在经济总量和运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1998年,全市限额以上工业(指所有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工业总产值788.9亿元,是1987年的23.7倍,年均递增33.35%;实现利税62.9亿元,是1987年的14.97倍,年均递增27.89%;实现利润41.84亿元,是1987年的15.21倍,年均递增28.08%。

主要经济指标连年位居全省前列。

1998年,全省考核地方工业企业的14项经济指标中,威海有10项居于全省前5名。

其中,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6.15%,总资产贡献率为16.8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94万元/人年,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2.56次,均位居全省第一;成本费用利润率为8.38%,利税总额为61.97亿元,利润总额为42.04亿元,分列全省第二;全市工业企业亏损面为4.99%,是全省最低的。

  1、威海市工业经济结构分析

  威海市轻重工业结构分析

  从轻重工业结构看,轻重工业比重由1991年的57.96%:

42.04%(1:

0.73)变为1998年的48.78%:

51.22%(1:

1.05),重工业比重上升较快,轻重工业结构日趋合理。

在轻工业内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比重由1991年的73.56%上升为1998年的78.74%,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比重由1991年的26.4%下降为21.26%,1998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与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比例为78.74%:

21.26%。

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为3:

7,山东约为74.37%:

25.63%。

按照轻工业间比例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以农产品为原料的比重逐渐下降,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比重逐渐上升,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以前者为主。

目前,我市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占的比例太高,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结构不够合理。

在重工业内部,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与制造业的比例由1991年的2.16%:

9.52%:

88.34%变为1998年的21.36%:

11.30%:

67.04%,而同年山东省这一比例为17.23%:

35.58%:

57.29%,制造业的比重标志着工业化的水平,目前威海市重工业内部结构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1998年低于1991年的水平。

  威海市工业行业结构分析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威海工业形成了33个行业大类的较为完善的行业结构。

其中,机械、化工、轻工、纺织和建材是威海市工业经济起骨干支撑作用的五大行业。

1998年,五大行业的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4.24%。

图3显示的是92—98年五大行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的变化情况。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个别特殊年份外,92年以来五大行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大体保持在80%以上;且五大行业各自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波动幅度较小,其中建材、纺织略微出现下降的趋势。

在这七年中,轻工、化工、机械、纺织及建材的年均增速分别为:

16.33%、18.57%、21.35%、12.70%、11.11%,而同期工业年均增速为17.90%。

由此可见,化工和机械的增长速度快于工业整体的水平,而纺织、建材和轻工的增长速度分别比工业平均增速低5.20、6.79和1.57个百分点。

  (注:

从左向右依次为轻工、化工、机械、纺织、建材、合计。

  威海市工业企业结构分析

  到1998年底,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共有1228家,下面我们主要以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为分析口径,分别从产权结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进行分析。

  

(1)产权结构:

  从静态的角度看,威海工业企业以集体、国有和外资三种经济成份为主,1998年,在1228个限额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三者的比重分别为59.45%、14.41%、13.27%,共占工业企业总数的87.13%。

如图4所示,除股份制经济外,各种经济成分企业所创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与它们占企业总数的比重也呈现一致性。

  从动态的角度看,在企业产权结构变动过程中,国有经济比重迅速下降,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7年的36.94%变为1998年的9.38%;集体经济也呈现下降趋势,由1987年的62.7%下降到1998年的59.45%;非公有经济比重上升较快,尤其是外资经济(包括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和股份制经济增长较快,所占比重迅速上升。

这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

  

(2)组织结构:

  如图5所示,威海市工业企业以小型企业为主,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较低。

1998年,在全市1228家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54家,占4.23%,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9.71%;中型企业122家,占9.94%,其产值占14.59%;小型企业1054家,占85.83%,其产值占65.70%。

可见,在威海市工业经济中,中小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大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不大,充分说明了威海市工业“群山无峰”的情况。

  (3)技术结构:

  1998年,在全市1228家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组成的工业体系中,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企业个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分别为67.8%、15.8%和16.4%,它们各自完成的产值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6.2%、12.95%和20.95%。

从图6可以看出,威海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产业整体素质偏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同时,也可看出技术密集型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今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2、威海市工业经济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工业经济结构的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威海市工业经济的特点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已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支柱行业关联性不强,带动能力差。

  到1998年底,全市共有全国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33个,并可进一步细分为141个工业行业中类和290个工业行业小类。

在这33个工业行业大类中,1998年,产值在20亿元以上的有11个,它们分布于轻工、纺织、化工、机械、建材等部门。

其中,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皮革为代表的轻纺工业占36.47%;而关联效应较强的化工、机械占的比重为42.03%,且由于诸多的因素对其他行业的带动能力远未发挥出来;而代表工业现代化方向的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1998年产值仅为16.97亿元,占总产值的2.15%,且经济效益状况不佳。

由此可见,威海市传统产业占的比重较大,带动能力不强。

  

(2)发展了一批骨干企业,但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

  随着威海市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平均规模在不断扩大,产业集中度也在相对提高。

1998年,全市工业企业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00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3家,涌现出象三角集团、成山橡胶集团、山东宏安集团等一批知名度较高、规模较大的企业。

但总的来说,企业规模仍然偏小,且产业集中度过低,生产要素配置过于分散,市场竞争力不强。

例如,威海市现有服装企业90家,平均每家加工量不到80万件;塑料制品企业69家,平均每家生产能力不到3000吨;啤酒企业6家,平均产量2.97万吨,规模都非常小。

据统计,威海市的54家大型企业占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23%,贡献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9.71%;而中小型企业却为数众多,占95.77%,产值占到80.29%(如图5所示)。

此外,威海市大型企业普遍未达到规模经济,远低于上海、广东、江苏的水平。

  (3)已培育起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生长点,但产业整体素质低下,发展后劲不足。

  到1998年底,全市工业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95亿元,完成技术开发项目4089项。

通过开发和改造,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威海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到1998年底,高新技术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5.5%。

子午线轮胎、光纤光缆、高速传真机、小型胶印机等高新技术产品已形成相当规模,显示出良好的市场前景。

传真机关键件、热敏电子材料、航空地面设备等产品虽尚未形成规模,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1998年,在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的总产值中,49.05%为纺织、服装、皮革等劳动—非技术密集型行业所贡献;塑料、金属制品,普通机械制造等劳动—技术密集型行业为30.19%;食品制造、金属冶炼及压延等资金—非技术密集型行业为4.44%;而石化、医药、化纤制造等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为16.52%。

可见威海工业的增长长期依赖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粗放扩张,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素质较低。

  (4)已涌现出一批“名牌”、“拳头”产品,但产品结构整体素质不高。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威海市已涌现出象轮胎、木工机床、地毯、皮鞋、曲轴、钓鱼杆等一批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品。

如木工机床1998年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0%,钓鱼杆占55%。

这些主要产品完成的产值和实现的利税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达到了30%以上,成为威海工业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威海这十几种在全国、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和竞争力的产品,相当一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无法与青岛的海尔、海信、澳柯玛相比。

而同时,有些如传真机、程控交换机等具有一定技术层次的产品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未能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有些如钓鱼杆、海产品加工品等具有相当优势的产品尚未发挥出品牌优势。

  (5)各市、区间有一定的分工协作,但是区际结构趋同,布局不够合理。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生产高度社会化,分工愈来愈细,竞争也日趋激烈。

只有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才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从我市情况看,三市一区的产业布局基本类同,没有充分利用好各自的优势,如乳山市的特色农副产品资源、荣成的海洋资源等。

而是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如三市一区都有一批本地区不具备资源优势的小水泥企业。

   

  (6)外资对工业发展的贡献度迅速提高,但外资地区结构较单一,技术档次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成为推动威海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987年—1998年,全市工业累计利用外资10.85亿美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