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训练 国共十对峙 含答案及解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00285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题训练 国共十对峙 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专题训练 国共十对峙 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专题训练 国共十对峙 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专题训练 国共十对峙 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专题训练 国共十对峙 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题训练 国共十对峙 含答案及解析.docx

《高考历史专题训练 国共十对峙 含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训练 国共十对峙 含答案及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专题训练 国共十对峙 含答案及解析.docx

高考历史专题训练国共十对峙含答案及解析

国共十对峙

(19278月---19377月)

[直击高考]

本单元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的主要内容,被高考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主要有: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工农武装起义、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建没)、日本大举侵华(“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红军的战略转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1927的三大工农武装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重点掌握三大工农武装起义的基本概况、历史意义和教训。

理解只有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革命方式才能为中国革命带来希望。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重点掌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表现形式、存在条件、理论核心和历史意义。

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建没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内容。

主要掌握土地革命路线的内容和作用、根据地建没的目的、内容、意义。

“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是日本大举侵华的表现。

重点掌握其原因、实质、影响以及蒋介石的态度。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重点掌握其提出的历史背景、目的、实质和影响。

红军的战略转移重点掌握其原因和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要重点掌握其原因、过程和意义。

分析和理解西安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西安事变发生后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各政治势力的态度及结果。

本单元讲述近代中国1927到1937的历史,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国共十对峙。

复习时要重点要认真学习、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应重点扣住“国民政府的措施与政策”、“中国共产党的斗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三条主要线索的发展来理解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形势的演变,在此基础上,注意归纳总结,找准本单元各类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建立立体知识结构。

要深入分析、归纳、整理、探讨各种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本质特征,培养史论结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复习时要注意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主线,分析国共两党分别采取的不同政策和策略及其实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去认识理解问题。

例如,分析国共两党政权的性质;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原因、特点、反映的实质问题、毛泽东的历史贡献等。

本单元内容在高考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命题的重点部分之一,极少数份无考题。

命题规律有:

(1)历高考中,考查重点集中于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现已成为阅读内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遵义会议等,考点分散。

(2)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

[本卷概要]

本试卷突出单元测试的特点,紧扣高考考点,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从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日本大举侵华、蒋介石对日政策、红军的战略转移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本单元重要知识点的认识和把握程度。

整套试卷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比较、理解、综合与评价能力,注重考查历史知识的结论性、规律性等问题,题量适中,并有备选试题。

[试题全解]

本套试卷的测试目标,一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条件、过程和历史意义、日本大举侵华的表现、原因以及蒋介石对日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目的、实质和影响、红军的战略转移的原因和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等知识。

二是让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和正确理解红色政权在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正确分析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原因、特点、反映的实质问题,正确理解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贡献等。

本套试题既突出和强化了对本单元重要知识点的考查,如“工农武装割据”(选择题1-6小题、材料解释题第26题)、日本开始大举侵华(选择题7-10题)、抗日民主运动日益兴起和高涨(选择题11-13题、材料解释题第27题)、遵义会议(选择题14—17小题)、红军的战略转移(选择题18-19题)、西安事变(选择题20-23小题)、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艰辛的历史努力(选择题24-25题)、中国共产党策略方针的变化(问答题第28题)等,同时又力求通过各种途径,如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的对比等力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高考应试能力。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工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十对峙时期,中共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由之路。

据此回答1-6题。

1.八一南昌起义的最大意义在于: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C.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D.确立了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八一南昌起义的意义的识记、分析和理解能力。

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回答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八一南昌起义是我党第一次独立领导的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

因此,它标志我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故选取A。

[答案]A

2.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最重要的教训是:

A.必须建立—支新型的人民军队B.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必须建立工农革命政权D.必须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和归纳能力。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开创了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它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式的城市中心道路,这意味着当时我党工作重心仍在城市。

三大起义的失败,说明中国走城市中心道路行不通,这就为必须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最重要的教训。

故选取D。

[答案]D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巩固的重大意义在于:

A.奠定了“党指挥枪”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B.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标志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开始

D.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巩固的重大意义的理解能力。

A项“奠定了“党指挥枪”新型人民军队基础”的是三湾改编,C项“标志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开始”的是中共领导的三大武装起义,D项“创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的是八一南昌起义,B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巩固”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故选取B。

[答案]B

4.1931毛泽东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土地革命的实质是:

A.废除封建剥削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C.改变土地制度D.调动一切反封建因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地革命的实质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1931毛泽东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的要求是消来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从而废除封建剥削。

故选取A。

[答案]A

5.1927—1930红军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中,势力发展到长江以北的是:

A.赣南闽西根据地B.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C.湘鄂赣革命根据地D.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1927—1930红军创建的革命根据地的再认再现能力。

其中势力发展到长江以北的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洪湖和湘鄂边根据地。

依题意选取D。

[答案]D

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的条件不包括: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B.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

C.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的条件的分析能力。

成立于1931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中共领导的最高工农民主政权。

它的成立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思想基础,A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是其政治、经济基础,B项“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是其军事基础,C项“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其思想理论基础。

D项“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是在1934。

依题意选D。

[答案]D

从1931起,日本开始大举侵华,导致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并日益激化。

据此回答7-10题。

7.日本东方会议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

“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

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上述材料表明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②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③经济危机使日本加快了侵华的步骤④“九一八”事变的发生绝非偶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为材料分析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③“经济危机使日本加快了侵华的步骤”本身没有错,但材料并未体现出来,应排除选取项③。

故选取C。

[答案]C

8.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直接原因是:

A.1927东方会议决策B.1929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

C.国民党反动派正全力围剿红军 D.欧美列强无暇东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直接原因的理解能力。

A项“1927东方会议决策”制定了以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说明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的历史必然性,C项“国民党反动派正全力围剿红军”和D项“欧美列强无暇东顾”为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1929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使日本国内阶级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激化,为了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缓和阶级矛盾,并依靠掠夺中国的财富,来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日本政府发动了一场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故依题意选取B。

[答案]B

9.“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不包括:

A.打破了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加深了英美和日本之间的矛盾

C.中日民族矛盾向着主要矛盾地位上升    D.中国内战进一步扩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的影响的分析能力。

“九●一八”事变打破了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中国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向由日本独霸局面转变,从而加深了英美和日本之间的矛盾;“九●一八”事变后到半,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1932日本扶持清废帝建立满洲国,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因而导致中日民族矛盾向着主要矛盾地位上升。

为挽救民族危机,全国人民团结抗战,中国内战朝民族战争的方向发展。

故依题意选取D。

[答案]D

10.1935,华北事变引起的政治后果有①中共开始调整政策,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

②出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③直接导致西安事变的发生④进一步加剧了国民党内部的分化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华北事变引起的政治后果的分析能力。

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来种的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因此,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开始调整政策,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全国各阶层爱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同时,华北事变也使国民党内部的分化进一步加剧。

但是,蒋介石却威逼张学良、杨虎城执行“剿共”计划,这就直接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发生。

故依题意选取C。

[答案]C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抗日民主运动日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