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公信仰与和谐文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64803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关公信仰与和谐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关公信仰与和谐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关公信仰与和谐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关公信仰与和谐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关公信仰与和谐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关公信仰与和谐文化.docx

《论关公信仰与和谐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关公信仰与和谐文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关公信仰与和谐文化.docx

论关公信仰与和谐文化

学士学位论文

 

系别:

中文系

学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

姓名:

李炜鹏

 

运城学院

2015年6月

毕业论文

 

题目:

论关公信仰与和谐文化

系别:

中文系

学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

姓名:

李炜鹏

指导教师:

柴建才

 

运城学院

2015年6月

 

论关公信仰与和谐文化

摘要:

关公信仰是华夏文明中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民俗文化现象,它发端于隋唐,发展于宋元,至清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至境,并一直绵延至今。

关公信仰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公一生所体现出来的“忠、义、仁、勇、礼、智、信、节”等人格品质是关公信仰文化的精髓,这些人格品质渗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

本文从分析关公信仰的文化内涵入手,探求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进而发掘导致关公信仰文化内涵形成与演变的因素,并深入探寻关公信仰文化对建设和谐文化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

关公信仰;文化内涵;演变因素;和谐文化

 

AStudyofGuangongFaithandHarmoniousCulture

Abstract:

TheGuangongFaithisakindofuniqueandcomplexfolkculturephenomenonofChinesecivilization,itstartedwithSuiandTangdynasties,developedinSongandYuandynasties,reachedthepeakofperfectionintheQingdynasty,andcontinuedtillnow.GuangongFaithcultureisextensiveandprofound,itisanimportantpart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Thepersonalitytraitsof“loyal,righteousness,benevolence,brave,courtesy,wisdom,integrity,etiquette”whichwasreflectedbyGuangong’swholelifeistheessenceoftheGuangongFaithculture,thesepersonalitytraitspenetratestheharmonyideaofChinesenation’s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BasedontheanalysisofcultureconnotationoftheGuangongFaith,toexplorethechangesinprocessofitshistoricalevolution,tofurtherexplorethefactorsofformationandevolutionoftheconnotationoftheGuangongFaithcultural,andtodeeplyexplorethesignificanceandinfluenceofGuangongFaithculturetotheconstructionofharmoniousculture.

Keywords:

Guangongfaith;Culturalconnotation;Evolutionfactors;Harmoniousculture

 

目录

引言………………………………………………………………………………1

文献综述…………………………………………………………………………1

一、关公信仰文化内涵分析………………………………………………………2

(一)关公信仰的文化内涵………………………………………………………2

(二)关公信仰文化内涵的历史演变……………………………………………3

二、关公信仰文化内涵形成与演变的因素………………………………………4

(一)官方建设“忠”文化的需要………………………………………………4

(二)民间建设“义”文化的需要………………………………………………5

(三)宗教“神”文化的渗透……………………………………………………6

(四)历史撰述与文学塑造………………………………………………………8

(五)现代旅游文化建设需要…………………………………………………9

三、关公信仰文化对建设和谐文化的意义和影响……………………………10

(一)关公信仰文化中的和谐因素……………………………………………10

(二)关公信仰对建设和谐文化的影响…………………………………………11

结语………………………………………………………………………………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引言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心灵的寄托,是价值的取向,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实质。

信仰,是指人们以一种敬畏之心对圣贤及其理论主张或者对某个神灵的信奉和瞻仰,并以其作为自己最高行动指南,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寄托现象。

关公信仰则是指对被尊称为关公的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中五虎上将之首关羽的信奉和瞻仰。

在中国,关公信仰是一种历史悠久而又绵延至今的民间信仰,它起始于隋唐,发展于宋元,至清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武庙中有一副对联对中华民族的关公信仰状况做了极好的诠释: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关公信仰折射出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诸多的精神文化内涵,它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渗透并凝聚了炎黄子孙的诸多美好愿望和向往。

关公成为人们心中无所不能的神灵,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都信仰关公,视其为忠义的楷模,并进一步牵连附会,口口传颂,形成了积淀甚为厚重的关公信仰文化。

关公信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早、流传广、对人们的意识观念影响深,悄然的渗透于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文献综述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只出现了两个圣人,前有山东的文圣人孔夫子著《春秋》,后有山西的武圣人关夫子读《春秋》。

随着历史发展,武圣人关公更是逐渐成为中国最受崇拜的神灵。

因此,在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研究中,关公信仰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相关的研究颇多。

“例如:

孟海生对关公文化的渊薮进行了探讨,认为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关公故乡---运城,是关公信仰的文化直根,关公文化就是华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表征。

柴继光、柴虹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了关公信仰得以长期流传的原因,提出中华民族崇尚忠诚、信义、智仁、勇武和神灵等的文化心理是关公信仰的深层原因。

杜景洁从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透视了关公信仰文化现象,认为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建功立业精神、尚武精神以及封建统治者的文化意识等。

李锡光、王齐洲、张惠芝等也从政治统治、社会生活、儒家传统等方面对关公信仰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做了分析和探讨,认为对关公的信仰和崇拜契合了统治者安内攘外、老百姓安身立命以及儒家传统延续的需要。

对于关公信仰的历史和社会文化分析,已经有不少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撰文论及,他们都或多或少涉及到关公信仰的文化内涵,但未见有专门的文章从和谐文化的视角对此进行系统的分析,本文即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这方面做一些初步的努力。

一、关公信仰文化内涵分析

(一)关公信仰的文化内涵

关公信仰的孕育、产生和发展,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

尊神求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精神生活,又是中国民间影响最大的精神信仰现象。

早在上古时期,中华先民就产生了原始的图腾崇拜,在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同时也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信仰世界。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多神信仰的民族,诸如土地爷、山神、关公、妈祖、龙王、财神、送子娘娘、观音菩萨、元始天尊等。

人们在神灵的身上寄托了自己无限的希望、祈愿和追求,每位神灵都有其独特的神力,各司其职,保佑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众位神灵中,关公是信仰人数最众、享祭庙宇最多的一位神灵。

关公作为三国时期蜀国的一员武将,既无丰功伟绩以显身,又无名篇巨著以传世,但却凭借着“忠”、“义”、“仁”、“勇”等人格力量,在近两千年的历史文化迁徙中逐渐神圣化。

到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关公已经走入中国文化圣人的崇高行列,作为“武圣人”尊享百世万民的顶礼膜拜。

在关公神圣化的历史过程中,上至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下至普通平民百姓,旁至三教九流及文人墨客等各种社会力量,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并合力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关公信仰文化。

关公信仰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公一生所体现出来的“忠、义、仁、勇、礼、智、信、节”等人格品质是关公信仰文化的精髓,这些人格品质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

在奉儒家为正统的封建社会里,三纲五常、五伦八德等儒家伦理是统治者们积极倡导的社会基本道德准则。

因此,稳固和弘扬这些伦理规范并使其代代相传便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

关公集中华民族优秀伦理道德品质于一身,以其奔逸绝尘、彪炳日月的独特人格魅力,深受世人推崇和敬仰,因而逐渐被世人神化。

关公好读《春秋》,言芳行洁、克己复礼、光明正大,彰显其俊逸儒雅;关公勇迈绝伦、所向无敌、气贯长虹,诸如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水淹七军、单刀赴会等林林总总,可谓有勇有谋;关公与刘备同床睡眠,情同手足,在公众场合则整天侍从站立,一生追随刘备不畏艰难险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为忠臣楷模;关公华容道义释曹操,不忘当初桃园之义又有恩必报,为人行事光明磊落、大义参天;关公尊爱皇嫂,于门外秉烛达旦,夜读春秋,日日问候,事事请命,克尽礼仪等等。

鉴于此,历代封建统治者彰其忠勇,号召臣民忠心事主、英勇报国;百姓崇其仁义,讲求邻里友爱、互助互济;儒释道三教,传其神迹以广布教义,教化黎民;文人墨客重其品行,著书立说以扬于后世;商贾倡其重承诺的精神,讲求生财有道,以信为本;帮会兄弟则崇其勇武忠信和参天大义,讲求替天行道、同生共死。

可以说正是有了关公这样一个神圣的人格楷模,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才得以具化,并潜移默化地植根于本民族社会文化的土壤之中,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而长盛不衰。

(二)关公信仰文化内涵的历史演变

关公本是三国时期蜀汉武将,姓关,名羽,字云长,今山西运城解州常平村人。

历史上,关羽亡奔涿郡,同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协助刘备建立蜀国政权。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在与孙权的战争中失败被俘拒降而遭杀害,死后被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缪侯”(公元260年)。

”“壮”为克乱不遂,“缪”为执义布德,可见“壮缪”之谥号的确很符合关羽的人生实际。

大约从魏至隋,关公在民间的影响不算太大。

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佛教首先编造了关公显圣的神迹,关公遂转化为佛门护法神。

唐时在一些传记中关羽称“关三郎”,是人鬼之流。

如唐末范摅《云溪友议》云:

“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荆州有玉泉祠,天下谓四绝之境。

或言此鬼助土木之功而成,祠曰三郎神。

三郎即关三郎也。

”说明在唐代前后,已有对关公的祭祀。

到了宋代中叶,由于道教将关公纳入自己的神系,情况就大不相同,关公信仰不断加温。

北宋末,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这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开始将这一民间信仰提升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关公又被晋封为“崇宁真君”。

大观二年(公元1107年)再度进封为“武安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又加封为“义勇武安王”,并建有武安王庙。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再加封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增加了关羽死后,刘禅追谥为“壮缪侯”的“壮缪”称号。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又加封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前后约85年,连续加封,由“忠惠公”、“崇宁真君”及“武安王”,逐步递增并享受到了王庙祭祀。

在元朝,泰定帝天历八年(公元1335年),尊封关公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到了明代,特别是《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出现后,关公信仰影响陡然扩大,关公的神灵形象深入官方和民间。

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明神宗朱翊钧不仅封关羽为帝,而且敕封其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尊为护国佑民之神,并敬上了冠冕袍带,举行三日大典,皇帝亲献祝词。

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清代康熙皇帝西巡途经解州时拜谒关帝庙,亲书“义炳乾坤”匾额。

雍正帝追封关羽父亲、祖父、曾祖父三代为公。

乾隆、嘉庆、道光对关羽的封号陆续增加,最后成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从以上追述可以看出,在这里,历朝历代对关公的亡灵追封只是形式,而实质性内容是关公逐渐成为人格化的“忠、义、仁、勇、礼、智、信、节”的化身,关公信仰演化为一种深厚的伦理道德文化积淀。

二、关公信仰文化内涵形成与演变的因素

造成关公信仰文化内涵形成与演变的因素十分复杂,归结起来可以概括成五大主要因素:

首先,它是官方建设“忠”文化的需要;其次,它是民间建设“义”文化的需要;第三,它伴随宗教“神”文化的渗透;第四,历史撰述与文学塑造发挥了独特作用;第五、它是现代旅游文化建设的需要。

(一)官方建设“忠”文化的需要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忠”即忠于君主、忠于国家、忠于社稷,它是君臣关系、主仆关系的核心和纽带,是规范臣民言行的最高伦理道德标准。

古人谓:

忠者,德之正也。

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

关公对刘备的“忠”至死不渝,天下皆知,正如其所言:

“城若破,有死而已。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

”中国历代封建帝王之所以持续高度封谥关公,主要目的在于借他来大力弘扬忠君爱国精神,为臣民树立忠效封建王廷的样板。

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封建统治者在不断敕封神化关公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神化和巩固他们自己的统治地位和社会准则。

关羽生于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的古河东,长于儒家学说兴盛的东汉,再加上他好读《春秋》,其思想和行为必然打上了传统文化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烙印。

这突出表现在关羽的“忠”上,他自从与刘备在涿郡起兵之后,无论艰难险阻,始终跟随左右,不离不弃,诚可谓忠贞不二。

关羽曾为曹操所俘,受封“汉寿亭侯”,恩赐颇多,然而他说: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最终挂印封金而去,连奸雄曹操都对他的忠心赞赏不已。

封建王朝正是看中了关羽身上的这种忠贞,认为他对统治国家有积极作用。

因而,从北宋开始一直到明代、清代,关公信仰在封建王朝的推动下不断发展走向兴盛的顶峰,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下,关羽作为“人”的一面逐渐销磨,而作为“神”的一面却逐步扩大,而“忠”则是这尊神灵头上最耀眼的光环。

不过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忠”的色彩已经渐渐弱化,被新时期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所取代。

(二)民间建设“义”文化的需要

“义”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人们处理人际关系时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它的本义是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或道理。

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

因此在民间,“义绝”的关公形象深入人心,得到了来自民间社会各界的敬仰和爱戴。

平民百姓是关公信仰最广泛的社会基础,由于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身份低微又无依无靠,必须亲自参加各种生产劳动以维持基本生存需要,因此自身的生存问题无疑是他们最关心的根本问题,然而在封建统治社会,诸如水灾、旱灾、蝗灾、瘟疫等以及国家战乱,再加之封建地主阶级凭借国家机器进行无休止的残酷剥削,这些叠加在一起常使百姓处于饥寒交迫乃至家破人亡的境地。

在贫苦和绝望无助之中,他们只能以神灵信仰作为精神的寄托,从中获得生存的意义和希望。

在关羽身上,“义”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时有一段誓词,词日: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

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其中既有“上报国家”的忠义,又有“下安黎庶”的仁义;既有“救困扶危”的侠义,又有同生共死的情义。

”纵观关羽的一生,自始至终都是以此誓言为根本行为准则。

许田射猎之时,关公欲斩遮于天子之前迎受万岁呼声的曹操,体现了他对曹操僭越的愤怒和汉室的忠义。

当下邳城失陷,关公被困土山,进退无路,欲为忠义赴死时,被张辽“三罪”之说所动,立下“三约”,然后下山投降。

途中曹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他毫无越轨之举,而是让二嫂居于内室,自己则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彰显其恪守人伦之礼,表现出对嫂夫人的礼义、对刘备的忠义和对兄弟的情义;曹操恩赐十位美女前来奉侍,关公使其入内室转侍嫂夫人。

曹操累送美女、金帛,关公未曾下拜,而得赠赤兔马,则喜而再拜;得赠锦袍却以旧袍罩于上等,皆为念兄长、思旧主之故,曹操新恩虽厚,但桃园旧义难忘。

当他得到刘备的消息之后,便挂印封金,拜书辞曹,过关斩将,千里走单骑,追寻而去,彰显出对旧主的忠义;关公在与老将黄忠交战时,黄忠马失前蹄摔倒于地,关公让其换马再战,表现出不乘人之危的侠义;后来,关公在华容道上释放曹操,充分表现出其知恩必报的仁义,传为千古佳话。

关公大义参天,就连乱世奸雄曹操也击节赞叹:

“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

关公的“义”是民间社会各阶层都需要的一种优秀品德,具有凝聚力、亲和力,对于维系和谐有序的民间社会生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关公在民间广受信仰的根本原因。

(三)宗教“神”文化的渗透

中国封建社会儒、释、道三教并行,唯独关公是教义不同的三教共同尊奉的对象,关公信仰的深刻影响是其他神祗信仰所不能企及的。

关公生活在东汉后期,自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

儒家学说,在唐宋之际,逐渐由一个学派而演变成一种宗教。

儒教奉孔丘为教主,以四书五经为主要经典,以忠孝节义为主要教义,以三纲五常为主要诫律。

因为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而被儒教徒奉为文圣人,关公虽然未留下名篇巨著,但他熟读《春秋》,用自己一生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儒家的思想,为天下万民作出了伦理道德的表率,又因其大义参天、神威远震的精神力量,弥补了儒家学说柔弱空洞之不足,因而被儒教徒尊为武圣人,二者并称为“文武二圣”。

“文圣是理论的化身,武圣是行动的榜样,文圣是伦理道德的倡言者,武圣是伦理道德的践履者,二者互为补充。

”后代儒家之所以尊关公为“山西夫子”,正是想将其作为儒家伦理的典范散布民间,从而将抽象乏力的伦理道德规范具体化为通俗、鲜活、有血有肉、有言有行的典型人物形象,以达到教化社会、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目的。

佛教是产生于古印度的一种宗教,对社会与人生有着独特的观察与思辩方式。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当时被看作是方术的一种。

发展到南北朝时,已呈“天下名山僧多占”之势。

然而,佛教毕竟是一种外来宗教,要在中国扎根发展就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将佛教中国化。

隋文帝时期,佛教宗师智顗巧妙的将道教文化与当地民众的关公信仰相结合,形成了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佛教。

他编造了关公玉泉山显圣之传说,藉此将关公奉为守护佛法的“伽蓝神”。

以关公为佛教的护法神,不仅提高了佛教的知名度,又极大地吸引了那些关公的笃信徒来为拜祀关公而又参悟佛事,同时也得到了收受信徒之效。

宋代以后,关公由一家寺院或佛教一宗的护法神一跃而为整个中国佛教护法神,各家寺院都把关公请进自己的门槛作为神灵供奉。

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自产生至今也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在宋代,道教利用关公故乡运城盐池绝收这一国家财政灾祸,把关公拉入了道教神祇行列。

“据《关帝圣迹图志全集》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解州刺史表奏朝廷,解州盐池发生灾变,水不生盐。

宋神宗遣使至解州城隆庙祈祷,梦中得知是蚩尤作怪,遂派人诏张天师收伏蚩尤。

张天师赴玉泉山祈请关公显灵,关公领阴兵阴将,执青龙偃月刀,在解池与蚩尤大战七日,斩杀蚩尤,使盐池水复生盐。

”从此,关公成为道教护法神,朝廷封赠“宗宁真君”。

明清时期,道家还托关公之名,拟造许多劝善文,如《关帝觉世真经》、《关帝明圣经》、《忠孝护国翊运真经》等,其中《关帝觉世真经》广为流播。

宋明理学的发展,使儒、佛、道在思想上能够相互兼容,在教义教规上相互借鉴,不再排斥对方。

由于三教的共同尊奉,关公信仰超越了一切宗教、一切神灵,关帝庙内体现了全部的中国传统文化。

(四)历史撰述与文学塑造

关羽与关公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关羽是历史撰述中的真人,关公则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由民众与诸多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宗教及帝王等按自己的政治理想、伦理道德观念共同塑造的中华民族信仰形象。

对于关羽的最早记载当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三国志》,后有裴松之为其作注。

陈寿《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的正文只有一干字左右,加上裴松之的注文,亦只有两千多字。

《关羽传》除交待关羽其人的出身和子嗣等基本情况外,主要记述了他生平的几件大事。

一是投奔刘备、恩若兄弟;二是守下邳城、为操所擒;三是袭斩颜良、解困白马;四是挂印封金、追寻玄德;五是乘船数百、南至夏口;六是受刘备命、统领荆州;七是寄书孔明、比才马超;八是误中流矢、刮骨疗毒;九是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十是轻视东吴、终被擒杀。

在裴松之的注文中,引用了有关资料,补充了关羽生平中的某些细节。

如裴注引《蜀记》日:

“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

公许之。

临破,屡启于公。

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

羽心不自安。

”此事又见《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由此可见,作为历史人物的关羽,只不过是三国时期刘备政治集团中的一员大将,他虽然作战勇敢、秉性刚强,曾名震一时,但终因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而被东吴擒杀。

关公集“忠、义、仁、勇、礼、智、信、节”等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的神格特征,主要源于历代文人按照儒家传统的政治理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以及独特的文学审美观塑造出来的理想的人格精神。

在历朝文人的笔墨之中,关羽的诸多美德得到了突出的体现,而他的某些缺点、弱点则逐渐被人们所掩饰和遗忘。

当然,关公信仰的全面普及,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巨大推动作用。

《三国演义》全书共120回,以关公为回目的就有15回,回目上未出现关公而写到关公的亦有多处。

经过此书描写刻画之后,关公的神明形象逐渐成型: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骑赤兔马,提青龙偃月刀、左立关平、右侍周仓。

书中关公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破黄巾首立功,温酒斩华雄初显英姿,诛颜良、文丑解曹操白马之围扬名立万,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传为佳话,单刀赴会后又刮骨疗毒可见其神勇非凡,水淹七军后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他不仅武艺超群,而且还熟读《春秋》,兼通经史,儒雅绝伦,义薄云天,神威凛凛。

在罗贯中的笔下,关公忠义刚烈,报国报主报恩,财贿不能改其气,爵禄不能移其志,美色不能动其心,死神不能撼其义,成为集“忠、义、仁、勇、礼、智、信、节”等传统美德于一身的英雄人物。

此书之后,关公信仰更加蔚为大观。

(五)现代旅游文化建设需要

旅游与文化可谓是一对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