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尿液化学检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3840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3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检验基础尿液化学检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临床检验基础尿液化学检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临床检验基础尿液化学检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临床检验基础尿液化学检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临床检验基础尿液化学检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检验基础尿液化学检查.docx

《临床检验基础尿液化学检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检验基础尿液化学检查.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检验基础尿液化学检查.docx

临床检验基础尿液化学检查

第九章 尿液化学检查

尿液是一种化学成分十分复杂而又很不稳定的体液,它来自血液,也来自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的组织及其分泌,许多病理情况都会导致尿液化学成分的改变。

  

第一节 尿液酸碱度测定

  本节考点:

  

(1)定义

  

(2)检测方法及评价

  (3)质量控制

  (4)参考值

  (5)临床应用

  

(一)定义

  尿液酸碱度是反映肾脏调节机体内环境体液酸碱平衡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简称为尿液酸度。

尿液酸度分两种:

可滴定酸度和真正酸度。

前者可用酸碱滴定法进行滴定,相当于尿液酸度总量,后者是指尿液中所有能离解的氢离子浓度,通常用pH来表示。

  

(二)检测方法及评价

  1.试带法:

用pH广泛试带浸入尿液中,立即取出与标准色板比较测定。

用肉眼判断出尿液的pH,或用仪器判读结果。

本法操作简单,可目测或用尿液分析仪检测,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筛检方法,但试带易吸潮变质,易影响准确性。

  2.指示剂法:

常用的指示剂为0.4g/L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显示黄色为酸性尿;显蓝色为碱性尿;显绿色为中性尿。

本法操作简单,但溴麝香草酚蓝的pH变色范围为6.0~7.6,当尿液pH偏离范围时,检测结果不准确。

黄疸尿、血尿易干扰指示剂法。

  3.滴定法:

本法可检查尿液酸度的总量。

临床上,可用于观察尿液酸度的动态监测,但操作复杂。

  4.pH计法:

用pH电极能直接精确地测定出尿液的pH。

本法精确度较高,可用于酸负荷试验后尿液pH检查,对于肾小管酸中毒的定位诊断、分型、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需要特殊仪器,且操作更繁琐。

  (三)质量控制

  1.标本必须新鲜:

陈旧标本可因尿C02挥发或细菌生长使pH增高,也可因细菌和酵母菌作用,使尿中葡萄糖降解为酸和乙醇而pH减低。

  2.试带法:

试带应满足生理和病理尿pH的变化范围,未被酸、碱污染,未吸潮变质。

  3.指示剂法:

一般指示剂多不易溶于水,配制指示剂溶液时,应先用少许碱液(如NaOH稀溶液)助溶后,再加蒸馏水稀释到适当浓度,以满足指示剂颜色变化范围,因为指示剂的解离质点状态与未解离质点状态呈现不同的颜色。

  4.滴定法:

氢氧化物溶液浓度必须标准。

  5.pH汁法:

应经常校准pH计,确保仪器在正常良好状态下检测。

  (四)参考值

  在正常饮食条件下,晨尿多偏弱酸性,多数尿标本pH5.5~6.5,平均pH6.0。

随机pH4.5~8.0。

尿可滴定酸度为20~40mmol/24h尿。

  (五)临床应用

  1.生理性变化

  

(1)尿液pH易受食物影响:

如进食含蛋白质高的食物过多或饥饿状态等,尿pH减低;而进食过多的蔬菜、水果等含碱性物质较多的食品时,尿pH增高。

  

(2)进餐后尿pH增高:

机体每次进餐后,尿液的pH呈一过性增高,称之为碱潮。

  (3)剧烈运动、饥饿、出汗、应激状态等生理活动,夜间入睡后呼吸减慢,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均可使尿液pH减低。

许多药物也会影响尿液pH。

尿内含有大量脓、血或细菌污染,分解尿素可使尿液碱化。

  2.病理变化

  

(1)尿pH减低:

见于①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热、服用氯化铵等药物时。

②代谢性疾病:

如糖尿病、痛风、低血钾性碱中毒(肾小管分泌H+增强,尿酸度增高)等。

③其他:

如白血病、呼吸性酸中毒。

  

(2)尿pH增高:

见于①碱中毒:

如呼吸性碱中毒。

②严重呕吐。

③尿路感染:

如膀胱炎、肾盂肾炎、变形杆菌性尿路感染,由于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等。

④肾小管性酸中毒:

尿pH呈相对偏碱性。

⑤应用利尿剂、进食太多蔬菜、水果等。

  3.观察尿液pH变化,指导临床用药,预防肾结石的形成和复发,减轻泌尿系统微生物的感染。

  

第二节 尿液蛋白质检查

  本节考点:

  

(1)蛋白尿定义

  

(2)蛋白尿生成原因及机制

  (3)检测方法及评价

  (4)质量控制

  (5)参考值

  (6)临床应用

  正常人尿蛋白来源:

正常人尿蛋白约有200多种,主要有:

①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

如微球蛋白、溶菌酶、核糖核酸酶以及免疫球蛋白Fc片段等。

②大相对分子质量蛋白:

如Tamm-Horsfall糖蛋白及分泌型IgA等。

③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

如相对分子质量为4万~9万的清蛋白,占尿蛋白总量50%左右。

  

(一)蛋白尿定义

  尿液中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即称为蛋白尿。

  

(二)蛋白尿生成原因及机制

  1.肾小球性蛋白尿:

因肾小球的损伤而引起的蛋白尿。

多因肾小球受到感染、毒素、免疫、代谢等因素的损害后,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破裂,滤过膜孔径加大,通透性增强或电荷屏障作用受损,使血液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血浆蛋白(以清蛋白为主)滤出原尿中,若损害较重时,球蛋白及其他少量大相对分子质量蛋白滤出也增多,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蛋白尿。

  根据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的严重程度及尿液中蛋白质的组分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类:

  

(1)选择性蛋白尿:

主要成分是相对分子质量为4万~9万的中相对分子质量的清蛋白。

相对分子质量>9万的蛋白则极少出现。

尿免疫球蛋白/清蛋白的比值<0.1。

尿蛋白半定量多为+++~++++。

当尿蛋白定量>3.5g/24h时,称为肾病性蛋白尿,最典型的病例是肾病综合征。

  

(2)非选择性蛋白尿:

反映肾小球毛细管壁有严重破裂损伤。

尿蛋白成分,以大和中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同时存在为主,尿蛋白中,免疫球蛋白/清蛋白比值>0.5,半定量为+~++++,定量在0.5~3.0g/24h之间,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膜性或膜增生性肾炎等,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等。

出现非选择性蛋白尿提示预后较差。

  2.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小管受到感染或中毒损伤后,肾小管近曲小管段对肾小球滤过液中的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减低,而出现以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

单纯性肾小管性蛋白尿,尿蛋白含量较低,一般<2g/24h,定性半定量试验+~++。

肾小管性蛋白尿多见于:

  ①肾小管间质病变:

如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如Fanconi综合征、慢性失钾性肾病等。

②中毒性肾间质损伤:

由于汞、镉、铀、砷和铋等重金属类或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以及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磺胺、多粘菌素、四环素等抗生素类,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与坏死,又称中毒性肾病。

③中草药:

如使用马兜铃、木通过量,也可引起高度选择性肾小管蛋白尿,此时常伴有明显管形尿。

④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3.混合性蛋白尿:

指肾脏疾病时,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或相继受损而产生的蛋白尿,其组分与血浆蛋白相似,但各种组分所占的比例可因病变主要侵害的部位而不同,尿蛋白电泳检查有助于临床对蛋白尿组成的分析、判断及诊断。

  4.溢出性蛋白尿:

指血液循环中,出现了大量以中、小相对分子质量为主的异常蛋白质,如游离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溶菌酶等增多,经肾小球滤出后,原尿中的含量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最大能力,而大量出现在尿液中形成的蛋白尿。

尿蛋白质定性,多为+~++,定量约1.0~2.0g/24h。

可见于:

①浆细胞病;②急性血管内溶血;③急性肌肉损伤;④其他:

如急性白血病时血溶菌酶增高、严重胰腺炎时血淀粉酶增高形成的蛋白尿。

  5.组织性蛋白尿:

凡肾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蛋白质、组织破坏分解的蛋白质,以及肾脏组织炎症,或受药物等刺激泌尿道组织分泌的蛋白质等,进入尿液中形成的蛋白尿,均称为组织性蛋白尿。

定性±~+,定量0.5~1.0g/24h。

其组成成分多以T-H蛋白为主。

  6.生理性蛋白尿

  

(1)功能性蛋白尿:

机体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生理状态时,导致暂时性、轻度的蛋白尿,称为功能性蛋白。

这种蛋白尿可随影响机体生理反应因素的消除和肾功能的恢复而消失,定性一般不超过+,定量<0.5g/24h,多见于青少年。

  

(2)体位性蛋白尿:

又称为直立性蛋白尿,特点是:

卧位时,尿蛋白阴性,起床活动或站立过久后,尿蛋白阳性,平卧休息后,又为阴性。

亦多见青少年。

  7.偶然性蛋白尿指由于偶然因素,尿液中混入了多量血液、脓液、粘液或生殖系统排泌物,如白带、月经血、精液、前列腺液等成分时,导致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但不伴随肾脏本身的损害,故又称假性蛋白尿。

主要见于:

肾以下泌尿道的炎症、出血及生殖系统排泌物的污染。

  (三)检测方法及评价

  1.尿蛋白定性试验:

为蛋白尿的过筛试验。

  

(1)试带法:

利用pH指示剂的蛋白误差原理。

本法对清蛋白较敏感,对球蛋白不敏感,仅为清蛋白的1/100~1/50,且可漏检本周蛋白。

尿液pH增高可产生假阳性。

本法快速、简便、易于标准化,适于健康普查或临床筛检。

  

(2)加热乙酸法:

为传统的经典方法,特异性强、干扰因素少。

能同时检出清蛋白及球蛋白尿,但敏感度较低,一般在0.15g/L左右。

本法能使含造影剂尿液变清,可用于鉴别试验。

  (3)磺基水杨酸法:

又称磺柳酸法。

操作简便、反应灵敏、结果显示快,与清蛋白、球蛋白、糖蛋白和本周蛋白等均能发生反应;敏感度高达0.05~0.1g/L,因而有一定的假阳性。

被NCCLS作为干化学法检查尿蛋白的参考方法,并推荐为检查尿蛋白的确证试验。

  2.尿蛋白定量试验

  检查方法有:

沉淀法、比色法、比浊法、染料结合法、免疫测定法和尿蛋白电泳法等。

目前染料结合法、比色法应用较广泛,免疫法及尿蛋白电泳法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尿蛋白检测方法的选择:

对于进行现场快速检验,或初次就诊的门诊患者,采用试带法或磺基水杨酸法,基本可满足健康体检和疾病筛查的需要;在疾病确诊后需要进行疗效观察或预后判断时,则需要配合加热乙酸法,必要时需进行尿蛋白定量和特殊蛋白质分析。

  (四)质量控制

  1.试带法:

必须使用标准合格的试带,并严格按照注意事项操作(参见尿液分析仪及临床应用一章)。

  2.加热乙酸法:

控制加酸量及盐类浓度,加酸过少、过多,导致远离蛋白质等电点时,可使阳性程度减弱。

如尿液盐类浓度过低,又可致假阴性,此时可加饱和氯化钠溶液1~2滴后,再进行检查。

  3.磺基水杨酸法:

使用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钾盐、复方新诺明、对氨基水杨酸等)及有机碘造影剂时,以及尿内含有高浓度尿酸、草酸盐或粘蛋白时,可呈假阳性反应。

此时,可通过加热煮沸后浊度是否消失予以鉴别。

  4.考马斯亮蓝法尿蛋白测定:

应注意:

①考马斯亮蓝试剂易吸附在比色杯上,每次使用后应立即用甲醇或乙醇或水加适量丙酮洗涤,并最好用专用比色杯。

②试剂酸度对蛋白质测定影响较大,pH越高灵敏度越低。

③考马斯亮蓝试剂必须新鲜,否则对蛋白质结合能力下降。

④线性范围较窄。

  5.注意方法间差异,加强质量控制用于尿蛋白定量的各种方法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应尽力作到:

标本、试剂合格,操作规范,结果有可比性。

  (五)参考值

  定性试验:

阴性。

  定量试验:

<0.1g/L;或<0.15g/24h。

  (六)临床应用

  1.生理性蛋白尿

  

(1)功能性蛋白尿:

见于剧烈运动后、发热、寒冷刺激、精神紧张、过度兴奋等,呈混合性蛋白尿,一般为2~3天后消退。

  

(2)直立性蛋白尿:

可见于站立时间过长、“行军性”蛋白尿等,多见于青少年,绝大多数无肾病证据。

  (3)摄人性蛋白尿:

输注成分血浆、清蛋白及其他蛋白制剂,或进食过多蛋白质时,尿液中可偶然被检出尿蛋白。

  (4)偶然性蛋白尿:

受白带、月经血、精液、前列腺液的污染,偶而出现假性蛋白尿。

  (5)老年性蛋白尿:

与年龄低于60岁的人相比。

老年人蛋白尿的发生率增高。

这些人应每隔6个月,随访检查血压等,但总体预后良好。

  (6)妊娠性蛋白尿:

妊娠时可有蛋白尿,但应注意随访。

若无症状者,尿蛋白持续1~2g/d或伴血尿时,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