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住宅楼布料机支撑脚下模板加固处理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789297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5#住宅楼布料机支撑脚下模板加固处理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45#住宅楼布料机支撑脚下模板加固处理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45#住宅楼布料机支撑脚下模板加固处理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45#住宅楼布料机支撑脚下模板加固处理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45#住宅楼布料机支撑脚下模板加固处理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5#住宅楼布料机支撑脚下模板加固处理方案.docx

《45#住宅楼布料机支撑脚下模板加固处理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5#住宅楼布料机支撑脚下模板加固处理方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5#住宅楼布料机支撑脚下模板加固处理方案.docx

45#住宅楼布料机支撑脚下模板加固处理方案

一、编制依据2

二、工程概况3

2.1工程建设概况3

2.2建筑设计概况3

三、加固处理措施4...

3.1处理措施4

3.2支撑体系5

四、施工注意事项7...

附件一:

布料机支撑脚模板计算书8..

、编制依据

序号

名称

编号

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

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3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15

4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13

5

《钢管脚手架扣件》

GB15831-2006

6

《碳素结构钢》

GB/T700-2006

7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10

8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JGJ33-2012

9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59-2011

10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JGJ80-2016

11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

JGJ130-2011

12

《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JGJ166-2016

13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

JGJ162-2008

14

《建筑施工手册》

(第五版)

15

《建筑施工计算手册》

(第三版)江正荣

16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2013版

17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国务院第393号令

18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建质[2009]87号

、工程概况

2.1工程建设概况

工程建设概况一览表

序号

项目

1

工程名称

2

工程地址

3

建设单位

4

设计单位

5

监理单位

6

质量监督

7

施工总承包单位

9

见证试验室

10

合同工期

560天

2.2建筑设计概况

 

建筑设计概况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内容

1

建筑功能

住宅楼

3

建筑面积(m2)

总建筑面积

32192.27m2

地下建筑面积

2982.30m2

地上建筑面积

29209.97m2

4

建筑层数

地下三层;地上二十八层

5

建筑层高

地下部分层高

负三层

负二层

负一层

3.2m

3.3m

3.4m

地上部分层高

标准层

2.7m

6

建筑高度

±0.00绝对

标高

30.4m

室内外高差

0.3m

筏板底标高

-10.785m

建筑总高

80.690m

8

建筑防火

地上部分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下室及地下车库耐火等级为一级

9

抗震等级

二级

10

建筑类别

住宅楼

、加固处理措施

由于楼层较高,5层以上采用地泵浇筑混凝土。

为方便操作,拟在施工楼面安装简易混凝土布料机,采用人力驱动布料。

布料机安置的牢固与否将直接对其他工序施工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布料机的支设非常重要。

为确保布料的稳定和其他工序施工的安全、正常进行,必须对布料机的支撑部位进行加固处理。

本工程采用的简易混凝土布料机,重约2700kg,由四个脚支撑固定,平均每个支撑脚承重680kg。

3.1处理措施

1.施工时,布料机支撑脚必须放置于支模立杆正上方,且不能直接搁置于模板或者钢筋上,每个支撑脚下需加铺600mm×600mm×100mm木垫块,增加与模板的接触面,分散布料机对模板压力,确保机座底部结构钢筋不受损坏。

布料机支撑脚木垫块布置平面图如下:

布料机支撑脚木垫块布置平面图

2.每个支撑脚下模板支撑需在原有模板支撑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四根钢管立杆,分别在支撑脚所在立杆的前、后、左、右二分之一原立杆间距处增设,使支撑脚下支撑立杆纵横向间距缩小为原设计的一半,立杆端部加设可调U型顶撑,立杆底部必须加设50mm厚木质垫块,所增设钢管立杆必须与原模板支撑体系有效连接为一个整体。

3.布料机放置的整个区域,模板小横杆间距调整至200mm以内。

4.布料机放置区域的周围四面架设竖向剪刀撑,形成加强型模板支撑架构。

5.其他设置同原模板支撑体系。

布料机支撑脚楼面模板支撑立面图如下:

3.2支撑体系

加固处理完成后,本工程使用布料机楼层的模板支撑体系为:

用Φ48.3×3.5碗扣式钢管搭设室内满堂脚手架,钢管立杆上端加设可调节U型顶撑。

立杆纵横向间距为1200mm×1200mm,在布料机的每个支撑脚下所在区域立杆纵横向间距降为原来的一半为600mm×

600mm,步距1200mm,在距离楼地面250mm处设第一道水平杆,并根据层高加设2道水平杆。

钢管立杆底部必须加设50mm×100mm方木做垫块。

钢管顶端超出顶层横杆中心线150mm,顶撑可调手柄至板底托梁间距须不大于150mm。

板底纵横向均加设水平支模杆。

水平支撑大横杆采用Φ48.3×3.6钢管,小横杆采用100×100mm木方,间距300mm,放置布料机的整个区域,支模小横杆间距降为200mm。

板模板采用12mm厚木胶合板,支模时应按设计或规范要求将模板面起拱。

为增加满堂支撑脚手架的整体稳定性,支模时纵横向设置剪刀撑,剪刀撑与地面的角度为45°~60°。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在布料机放置的区域,由布料机四个支撑脚所围合的矩形区域四面周围必须架设竖向剪刀撑,形成连续闭合剪刀撑形式。

如下图所示:

闭合连续剪刀撑

注:

此处显示剪刀撑为增设剪刀撑,其他常规设置剪刀撑在此处未标示,均按模板施工方案要求设置。

 

布料机所在区域模板支撑平面图

四、施工注意事项

1.布料机支撑脚不得碰撞或直接搁置于模板或者钢筋上,且底部必须有支撑立杆2.布料机支撑脚所在区域支撑立杆底部必须加设100mm×100mm方木垫块。

3.每一层混凝土施工时,布料机支撑脚放置位置须与前一层施工时相同。

4.每次混凝土施工前必须检查支撑立杆的加固是否稳固。

5.每次混凝土施工前责任工长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附件一:

布料机支撑脚模板计算书一、计算依据

1、《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2、《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08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5、《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6、《建筑施工临时支撑结构技术规范》JGJ300-2013

7、《施工手册》第五版

、计算参数

基本参数

计算依据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模板支架高度(m)

2.58

立杆纵向间距1a(m)

0.9

立杆横向间距lb(m)

0.9

水平拉杆步距h(m)

1.2

立杆布置在混凝土板域中的位

中心对称

立杆距混凝土板短边的最近

距离(m)

0.2

主梁布置方向

平行于楼板长边

结构表面要求

表面外露

次梁间距a1(m)

0.3

次梁悬挑端计算长度(m)

0

主梁悬挑端计算长度(m)

0

楼板边长L(m)

4

楼板宽B(m)

4

楼板厚度h(m)

0.12

材料参数

面板类型

覆面木胶合板

面板规格

12mm克(隆、山樟平行方向)

面板E(N/mm^2)

11500

面板fm(N/mm^2)

31

次梁类型

矩形木楞

次梁规格

100×100

主梁类型

圆钢管

主梁规格

Ф48.3×3.5

主梁合并根数

2

钢管类型

Ф48.3×3.5

荷载参数

可调托撑承载力容许值(kN)

30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kPa)

/

立杆垫板面积A(m^2)

0.2

是否采用布料机进行浇筑

架体搭设省份、城市

北京(省)北京(市)

是否考虑风荷载

模板及其支架自重标准值

G1k(kN/m^2)

0.3

新浇筑混凝土自重标准值

G2k(kN/m^3)

24

钢筋自重标准值G3k(kN/m^3)

1.1

计算模板及次梁时均布活荷

载Q1k(kN/m^2)

2.5

计算模板及次梁时集中活荷载

Q2k(kN)

6.6

计算主梁时均布活荷载

Q3k(kN/m^2)

18.5

计算立杆及其他支撑构件时均

布活荷载Q4k(kN/m^2)

1

基本风压值Wo(kN/m^2)

0.3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uz

1

风荷载体型系数us

0.131

设计简图如下:

图1)模板设计平面图

(图3)模板设计剖面图2

三、面板验算根据《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5.2.1,按简支跨进行计算,取b=1m宽板带为计算单元。

Wm=bh2/6=1000×122/6=24000mm3

334I=bh3/12=1000×123/12=144000mm4

1、强度验算

A.当可变荷载Q1k为均布荷载时:

由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

q1=0.9×{1.2[G1k+(G2k+G3k)h]b+1.4Q1kb}=0.9×(1.2×(0.3+(24+1.1)×0.12)×1+1.4×2.5×1)=6.727kN/m

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

q2=0.9×{1.35[G1k+(G2k+G3k)h]b+1.4×0.7Q1kb}

=0.9×(1.35×(0.3+(24+1.1)×0.12)×1+1.4×0.7×2.5×1)=6.229kN/m取最不利组合得:

面板计算简图1

q=max[q1,q2]=max(6.727,6.229)=6.727kN/m

(图4)

B.当可变荷载Q1k为集中荷载时:

由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

q3=0.9×{1.2[G1k+(G2k+G3k)h]b}=0.9×(1.2×(0.3+(24+1.1)×0.12)×1)=3.577kN/m

p1=0.9×1.4Q2k=0.9×1.4×6.6=8.316kN

图5)面板计算简图2

Mmax=0.461kN·m;

σ=Mmax/Wm=106×0.461/24000=19.197N/mm2≤[f]=31N/mm2满足要求

2、挠度验算q=(G1k+(G3k+G2k)×h)×a1=(0.3+(1.1+24)×0.12)×0.3=0.994kN/m

图7)面板挠度图

ν=0.033mm≤[ν]=1.2mm满足要求

四、次梁验算宜按四等跨连续梁计算,又因次梁两端悬挑,故按有悬挑的四等跨连续梁计算模型进行最不利组合。

1、强度验算

q1=0.9max[1.2(G1k+(G3k+G2k)×h)+1.4Q1k,1.35(G1k+(G3k+G2k)×h)+1.4×0.7Q1k]×a1

=0.9×max(1.2×(0.3+(1.1+24)×0.12)+1.4×2.5,1.35×(0.3+(1.1+24)×0.12)+1.4×

0.7×2.5)×0.3=2.018kN/m

图9)次梁计算简图

q2=0.9×1.2×G1k×a1=0.9×1.2×0.3×0.3=0.097kN/mp=0.9×1.4×Q2k=0.9×1.4×6.6=8.316kN

图10)次梁计算简图

 

(图11)次梁弯矩图

Mmax=1.316kN·m

σ=Mmax/Wx=1.316×106/(166.667×103)=7.894N/mm2≤[f]=15N/mm2满足要求

Qmax=8.316kN

3342τmax=QmaxS/(Ib)=8.316×103×125×103/(833.333×104×10×10)=1.247N/mm2

≤[τ]=2N/mm2

满足要求

3、挠度验算

q=(G1k+(G3k+G2k)×h)×a1=(0.3+(1.1+24)×0.12)×0.3=0.994kN/m

 

次梁挠度图

(图14)跨中νmax=0.054mm≤[ν]=3.6mm满足要求

五、主梁验算

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木方一般为4m长,型钢的主梁也不超过4m,简化为四跨连续梁计算,即能满足施工安全需要,也符合工程实际的情况。

另外还需考虑主梁的两端悬挑情况。

主梁的方向设定为立杆的横距方向。

将荷载统计后,通过次梁以集中力的方式传递至主梁。

A.由可变荷载控制的组合:

q1=0.9×{1.2[G1k+(G2k+G3k)h]a1+1.4Q3ka1}

=0.9×(1.2×(0.3+(1.1+24)×0.12)×0.3+1.4×18.5×0.3)=8.066kN/mB.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

q2=0.9×{1.35[G1k+(G2k+G3k)h]a1+1.4×0.7Q3ka1}

=0.9×(1.35×(0.3+(1.1+24)×0.12)×0.3+1.4×0.7×18.5×0.3)=6.102kN/m取最不利组合得:

q=max[q1,q2]=max(8.066,6.102)=8.066kN

此时次梁的荷载简图如下

(图15)次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受力简图

用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荷载为:

qk=[G1k+(G2k+G3k)h]a1=(0.3+(1.1+24)×0.12)×0.3=0.994kN/m此时次梁的荷载简图如下

Rmax=7.985kN

Rkmax=0.984kN

还需考虑主梁自重,则自重标准值为gk=75.3/1000=0.075kN/m自重设计值为:

g=0.9×1.2gk=0.9×1.2×75.3/1000=0.081kN/m则主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受力简图如下:

 

 

(图17)主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受力简图

则主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受力简图如下:

图18)主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受力简图

 

1、抗弯验算

Mmax=1.924kN·m

σ=Mmax/Wm=1.924×106/(10.16×103)=189.352N/mm2≤[f]=205N/mm2满足要求

2、

 

Vmax=Qmax=10.164kN

3422

τmax=VmaxS/(Ib)=10.16410×00×6.946×103/(24.381×04×1.4×10)=20.684N/mm2≤[τ]=120N/mm2

满足要求

3、挠度验算

υmax=0.28mm≤[ν]=3.6mm满足要求

4、支座反力

Vmax=3.288kN

六、立杆承载力验算

根据规范《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08)中5.6.2条条文说明规定:

“一般情况下,当架体高度小于或等于10m时可不考虑架体的自重,但当架体高度大于10m时架体自重产生的轴向力不可忽略,应叠加计算。

”为了统一计算,按考虑架体自重进行计算。

这样做符合实际工况,且对于小于10m高度的架体偏于安全。

架体自重由立杆、水平杆、水平剪刀撑、竖向剪刀撑及可调托座自重组成。

A.立杆自重:

由于选择的立杆型号为LG-120,立杆长度为LL=120/100=1.2m故立杆根数可简化计算为T1=H/LL=2.58/1.2=2.15

查规范表3.2.5得单根立杆重量为mLG=7.05×9.8/1000=0.069kN

则立杆总重:

GLG=T1×mLG=2.15×0.069=0.149kN

B.水平杆自重:

立杆承担一个横杆和一个纵杆的重量,由于立杆纵横向间距为0.9m、0.9m,故水平杆规格分别为HG-90、HG-90

查规范表3.2.5得水平杆重量分别为

mHa=3.63×9.8/1000=0.036kN

mHb=3.63×9.8/1000=0.036Kn

架体水平杆的步数为:

T2=H/h+1=2.58/1.2+1=3.15

则水平杆总重:

GHG=T2×(mHa+mHb)=3.15×(0.036+0.036)=0.224kN

C.竖向剪刀撑自重:

竖向剪刀撑按规范构造要求间距不大于4.5m,我们只计算有竖向剪刀撑的立杆。

剪刀撑跨度可按4跨做符合构造措施,故可按4跨计算。

剪刀撑钢管按48.3×3.6的钢管取自重,每米取0.0397kN/m。

竖向剪刀撑自重:

GVX={[(4la)2+(4h)2]0.5+[(4lb)2+(4h)2]0.5}×0.0397

=(((4×0.9)2+(4×1.2)2)0.5+((4×0.9)2+(4×1.2)2)0.5)×0.0397=0.476kN

D.水平剪刀撑:

按规范规定水平剪刀撑间距不大于4.8m,故剪刀撑道数可按下式计算:

T3=H/4.8+1=2.58/4.8+1=1.538

水平剪刀撑的假定形式可按竖向剪刀撑的方式进行。

水平剪刀撑自重:

GHX=T3×2×[(4la)2+(4lb)2]0.5×0.0397=1.5382×((4×0.9)2+(4×0.9)2)0.5×0.0397=0.622kN

E.可调托撑:

根据规范表3.2.5规定,选用KTC-60型号的可调托撑

可调托撑自重为:

GTC=0.0831kN架体的底座或垫板自重予以忽略。

根据以上统计,架体自重作用于单根立杆的荷载为:

GZ=GLG+GHG+GVX+GHX+GTC=0.149+0.224+0.476+0.622+0.0831=1.554kN1、不考虑风荷载

N=0.9×1.2×[GZ+G1k+(G2k+G3k)×h]×la×lb+1.4Q4k×la×lb

=0.9×1.2×(1.554+0.3+(1.1+24)0.1×2)×0.9×0.9+0.91×.4×1×0.9×0.9=5.277kN允许长细比的验算:

=(h+2a)/i=(1.2+20×.25)×1000/(1.581×0)=107.595[]=150满足要求

根据值查规范JGJ130-2011附录A.0.6得到=0.537

22

N/(φA)=5.277×1000/(0.5375×06)=19.421N/mm2≤f=205N/mm2满足要求

2、考虑风荷载风荷载体型系数:

2

ωk=μsμzω0=1×0.131×0.3=0.039kN/m

ωs=1.4ωk(h2+lb2)0.5/lb/10=1.40×.039×(1.22+0.92)0.5/0.9/10=0.009kN/m2

2222

Mw=0.92×1.4ωklah2=0.92×1.4×0.039×0.9×1.22=0.058kN·m

Nw=0.9×1.2[GZ+G1k+(G2k+G3k)×h]×la×lb+0.9×0.9×1.4[Q4k×la×lb+Mw/lb]

=0.9×1.2×(1.554+0.3+(1.1+24)0.1×2)×0.9×0.9+0.90×.9×1.4×(1×0.9×0.9+0.058/0.9)=5.248kN

2

Nw/(φA)+Mw/W=5.248×1000/(0.5374×89)+0.0581×000/5080=19.996≤f=205N/mm2满足要求

七、可调托座验算按上节计算可知,可调托座受力N=3.288kN≤[N]=30kN满足要求

八、斜杆扣件连接强度验算

ωs1为最顶横杆处风荷载产生的斜杆内力,因支模架体搭设完成后,顶部模板迎风面积可以简化为h×la,其中h为侧模高度。

2

ωs1=ωk×h×la=0.039×0.25×0.9=0.009kN/m2

n={n≤H/h,n∈Z}=2

自上而下叠加斜杆最下端处最大内力

∑ωs=ωs1+(n-1)ωs=0.009+(2-1)0×.009=0.018kN

∑ωs≤QC=8.0kN满足要求

九、架体抗倾覆验算

ωv=1.4ωkh/lb=1.4×1.2×0.039/0.9=0.073kN仅考虑搭设完成后抗倾覆验算,对于搭设过程中的架体抗倾覆验算采取构造满足:

∑ωv=nωv=2×0.073=0.147kN≤P=(G1k+G3kh)×la×lb=(0.3+1.11×2)×0.9×0.9=10.935kN满足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