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6073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浦东新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上海市浦东新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浦东新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

《上海市浦东新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浦东新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浦东新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

上海市浦东新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教师版

浦东新区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初二年级学科素养分析

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

100分钟满分:

100分)

一、文言文部分(30分)

(一)默写填空(10分)

1.默写填空

(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2)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

(3)芳草长堤,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采桑子》)

(4)______________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章》)

(5)杜甫的《春望》中,诗人借花鸟抒发感时伤世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芳草萋萋鹦鹉洲

(2).折戟沉沙铁未销(3).隐隐笙歌处处随(4).富贵不能淫(5).感时花溅泪(6).恨别鸟惊心

【解析】

【分析】

【详解】默写答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萋萋、折戟、销、隐、笙歌、淫、溅泪、惊心”等词语容易写错。

(二)诗词鉴赏(4分)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是唐朝诗人______________,“渔家傲”是____________名。

3.下列选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雁冂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歌行体,属近体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李清照的词以婉约细腻为主,《渔家傲》是其婉约词的代表之作。

C.两首诗词均用字考究,“压”字写出将士们被敌军压得萎靡不振之状。

“谩”字则流露出李清照对自己创作的不满之情。

D.两首诗词都引用典故。

《雁门太守行》尾联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渔家傲》中“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表达了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答案】2.

(1).李贺

(2).词牌名3.D

【解析】

2题详解】

题空一: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李贺:

字长吉,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鬼”。

题空二:

“渔家傲”是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

以晏殊词《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

【3题详解】

A.“行”是歌行体,属古体诗体裁;

B.《渔家傲》是其豪放词的代表之作;

C.“压”字写敌军兵临城下,表现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谩有”是“空有”的意思,“谩”字流露出李清照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故选D。

(三)课内文言文(8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本文选自《____________》,初中阶段我们学过《____________》一文也是选自这本著作。

5.解释加点字

(1)惩山北之塞()

(2)固不可彻()

6.句子翻译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7.下列句子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帝感其诚。

A.

(1)(3)(4)(5)B.

(1)

(2)(4)(6)

C.

(2)(3)(5)(6)D.

(2)(4)(5)(6)

【答案】4.

(1).《列子》

(2).《杞人忧天》

5.

(1).

(1)苦于

(2).

(2)改变

6.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

“你也太不聪明了!

”7.D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

本文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初中阶段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寓言四则》中《杞人忧天》一文也是选自《列子》这部著作。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的能力。

答题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判断词语的意思。

(1)句意为:

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

惩:

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2)句意为:

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彻:

通达,这里指改变。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关键词“叟:

老头;笑:

讥笑,嘲笑;止:

阻拦,阻止;汝:

代词,你;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惠:

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的解释。

另外,“甚矣,汝之不惠!

”是倒装句式,理解为“汝之不惠,甚矣!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题时,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抓住要点,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1)译文为:

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去回来都要绕道。

不能表现愚公移山决心;

(2)译文为:

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

“毕力平险”能够体现愚公移山决心;

(3)译文为:

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不能表现愚公移山决心;

(4)译文为: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始一反焉”能够表现愚公移山决心;

(5)译文为:

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呢?

“何苦而不平?

”能够表现愚公移山决心;

(6)译文为: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侧面表现出愚公移山的决心;

综上分析可知能够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句子有

(2)(4)(5)(6);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

“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

”众人说:

“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

“你真的太愚蠢了!

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

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四)课外文言文(8分)

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自言改过,且曰:

“子既赦宥①,幸无使王烈②闻之。

”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③遗之。

或问其故,烈曰:

“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

知耻恶,则善心将生。

故与布劝为善也。

间年④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行数十里。

问姓名,不以告。

翌日,老父失剑于路,人拾而守之。

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

老父以为仁者,告之烈。

烈遂使人推⑤之,乃昔时盗牛者也。

(注)①赦宥(yòu):

原谅、赦罪。

②王烈:

三国时人,以品德高尚闻名。

③端:

古布帛长度名。

④间年:

隔年。

⑤推:

推举、褒奖。

8.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或问其故()

(2)人代担行数十里()

9.翻译下列句子。

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

10.下列启示与选文无关的是()

A.知道羞耻的人能改过从善。

B.要宽恕他人的过失。

C.行善意在图回报。

D.要勇于改正错误。

11.文中的“盗牛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8.

(1).

(1)有人;

(2).

(2)挑,挑担。

9.这个盗牛者能够悔改自己的过错,还害怕我听说这件事,这是知道以做坏事为耻辱。

10.C

11.有耻恶之心,知错就改。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理解。

注意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1)句意:

有人问王烈赠布的缘由。

或:

有的人。

(2)句意:

有一个人见到后主动替他挑着走了几十里。

担:

挑,挑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

本题重点词:

此盗人:

这个偷牛人;过:

过错;惧:

畏惧;闻:

听说;耻恶:

以做坏事为耻辱。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启示的理解能力。

解读全文内容,从“子既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可知:

知道羞耻的人能改过从善;从“盗者自言改过”可知:

要勇于改正错误;从“烈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者也”可知:

要宽恕他人的过失。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读文章,由“盗者自言改过”和“人代担行数十里”“人拾而守之”等句子可知,这个偷牛者并非十恶不赦,而是懂得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一心向善;由“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可知,这个偷牛者有耻恶之心。

据此整理答案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当时王烈所在的封国中有一位偷牛的人,被牛的主人抓住。

偷牛贼说:

“从今以后我一定痛改前非。

您在赦免我以后,希望不要让王烈知道这件事情。

”百姓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了王烈,王烈就拿出一定数量的布赠送偷牛人。

有人问王烈赠布的缘由。

王烈回答说:

“现在这个偷牛人改悔他的错误,怕我知道这件事,这表明他已懂得羞耻。

懂得了廉耻,那么向善之心就会产生,所以赠给他布劝勉他向善。

过一年,路上有一位老者挑着重担,有一个人见到后主动替他挑着走了几十里。

老人问他姓名,他没有告诉。

第二天,这位老人把佩剑丢在了路上,一位路人途中捡到这把佩剑就守着它。

佩剑主人返回时遇到了这位守剑人,正是上次代为挑担的那人。

老人认为这是一个很仁厚的人,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

王烈便让人去寻找并褒奖他,这个人正是以前那个偷牛的人。

二、现代文部分(24分)

(一)(12分)

课内现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