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19651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docx

《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docx

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本单元主要通过五个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面的旋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并参与实践活动。

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主要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体现的内容是“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教材将此课题目定为“面的旋转”的原因。

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

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还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习。

2.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在本单元中,教材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

一种是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

再如本单元的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一张横着卷成一个圆柱形,另一张竖着卷成一个圆柱形,研究两个圆柱体积的大小;然后组织学生将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裁开,把变化形状后的纸再卷成圆柱形,研究圆柱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深化对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认识,并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方法。

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圆柱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

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由此可以产生猜想:

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也可能是“底面积×高”。

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

在“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

另外,教材还注意转化、化曲为直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验证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时,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教材在编排练习时,选择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鼓励学生计算薯片盒的包装纸的大小、通风管需要的铁皮的面积、压路机压路的面积等,由于实际情形变化比较多,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

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教材鼓励学生计算水桶的容积、圆木的体积、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铅锤的质量等。

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情感和态度。

课时安排:

1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辩认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并从中抽象出几体图形的形状来。

感受到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区别圆柱与圆锥。

教学难点:

能够想象出不同的面旋转后的立体图形。

教学用具:

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知,建立表象

1、课前老师让大家到生活中寻找“旋转的美”,你们找到了吗?

展示一下吧!

2、学生展示,描述找到的生活中旋转形成的图象。

如:

风车旋转形成了一个圆面,汽车的雨刷器运动形成一个扇面,朝鲜族的帽子上飘带转动起来形成圆形,在网通大厅看到的“转门”是一个长方形旋转成为一个圆的形状......

[教学中以学生生活实例为切入口,从生活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可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加深对知识的感语,更加深了他们对教学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

]

3、结合学生的实例,选取其中的部分实例进行现场的展示,边旋转边引发学生观察和想象,旋转前后图形的变化。

4、让学生交流,通过课前的寻找,课上的观察,你的发现?

5、学生共同体会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特点。

教师相机板书“旋转的面”。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因此,直观与操作在形成几何图形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6、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准备的各种图片,如:

半圆形、三角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彩色纸片。

用小棒、胶水做成一面面小旗,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粘贴制作小旗的方法。

7、在小组内,组员们做“旋转游戏”:

认真观察并想象纸片旋转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

组员互相说一说,动手画一画。

[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观念过程中,不仅要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找出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按一定的目的、顺序、有重点地观察。

此环节在学生反复观察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中,不仅加深了对“面动成体”的认识,更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

8、班级同学们交流他们旋转小旗后形成的立体图形。

介绍圆柱、圆锥、球、圆台的名称,并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个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

9、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几个彩旗旋转运动的过程,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

10、学生小结:

面旋转后形成有立体图形。

11、教师鼓励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想象、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再密切结合生活中圆柱、圆锥的现实表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了对圆柱,圆锥形成了过程的感知,为下面教学做好充足的辅垫。

]

(二)导探结合,形成新知

1、从同学们举出的好多例子中,我们了解到圆柱和圆锥在生活中用处真不小,按下来进一步认识它们。

(板书:

圆柱、圆锥的认识)

2、请学生说一说,你想认识圆柱、圆锥的那些知识?

(哪几部分组成,在什么特点......)

[在教学,体现以生为体的理念,尊重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和解决问题的情境,把一个非常好的舞台呈现给学生。

]

3、在每一小组内,利用圆柱、圆锥的实物,纸卡模型等动手实践、探索,学生通过看、滚、剪、切、摸、量......方法,感知圆柱、圆锥的特点。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

课上,我设计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索活动。

通过学生手、脑、眼、口等多感观参与活动,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来体验和感悟圆柱和圆锥的特点。

这样,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使学生在活动化的环境中感受数学的快乐,体验数学的收获。

]

4、小组汇报收获

(1)学生观察到圆柱上下有两个底。

(教师板书:

底面)。

而且学生通过剪切上下各个面,发现这两个底面是大小相等的两个圆。

(2)学生通过滚、摸等活动,初步发现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上下两个底面是平面。

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来摸一摸,并说出各部分名称。

(板书:

侧面)

(3)用尺量出圆柱上下一样粗,与前面旋转形成的圆台不一样。

而且上下两面之间一样高。

(板书:

高)

(4)学生动手用剪子剪开薯片桶的外表包装商标,剪的方法不同,沿高笔直剪,会剪成了长方形,倾斜着剪就会剪成了平行四边形……

(5)圆锥上面有一个尖尖的点(板书:

顶点)下面只有一个底,是一个圆形,圆的圆正好对着上面的顶点。

(板书:

底面)

(6)学生通过测量,量得一个圆锥形草帽的高是23厘米,并说明不能量顶点到边缘的线长,而是应是对底面中心的高量才是高。

(7)滚动圆锥休,圆锥形只绕顶点一圈圈旋转。

(8)圆锥的侧面也是一个曲面,剪开后是一个扇形。

……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学习不是老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学生充分感知、体验、探索、交流、汇报、倾听的基础上,使知识更加整体化,而且在交流、汇报中教师及时地肯定与激励,更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与热情。

]

5、学生边汇报,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强调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点。

6、师生共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板书:

观察、猜想、操作,发现)

[教学中创设了学生观察、实验、猜测、操作、验证、发现等教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自己逐步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并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

三、巩固深化、扩展延伸

1、轻松辩一辩,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体、圆锥体,你能说出它们各部分的名称吗?

2、连一连。

下面的图形旋转后会是什么样?

[夯实基础知识,加深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提高学生辨析、理解能力]

3、生活中的趣味物体

生活中很多物品中某一部分的形状是圆锥圆柱,试着找一找,说一说。

4、新兴包装厂为底面直径8厘米,高20厘米的“露露”花生奶做包装盒,将12罐花生奶放在一个包装盒内,你打算怎样设计包装盒,这个包装盒的长、宽、高至少各应是多少?

[利用一题多解的形式,激发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

 四、总结整理,课外实践。

(2分)

1、今天大家表现很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数学问题?

2、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些学习问题的?

[巩固深化本节课知识,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并且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

五、布置作业

学案:

面的旋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用具:

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如图:

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

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

点动成线

二.活动二

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

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

学生体验:

线动成面

三.活动三

如图:

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1——1(圆柱)2——3(球)3——4(圆锥)4——2(圆台)

2、介绍:

圆柱、圆锥、球的名称。

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

指名请学生说。

小结:

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四.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五.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

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圆柱:

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

圆锥:

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六.认一认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

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七.练一练

1.找一找,下图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

再和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的。

2.下面图形中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地面的直径和高。

3.想一想,连一连

4.应用题

四、布置作业:

小册子:

面的旋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用具:

课件、圆柱体的瓶子、剪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

(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

(说说自己的猜想)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研究圆柱侧面积

1、独立操作:

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观察对比:

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

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

(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重点感受:

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

(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即 长×宽 =底面周长×高,所以,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 == C × 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

S侧=2∏r×h

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因为刚才学生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

此时可以让已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柱纸盒用此法展开)

研究圆柱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

学生测量,计算表面积。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得出结论:

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动画:

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三、实际应用

1、解决书上的例题

2、填空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  )形,也可能是(   )形。

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

3、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

4、教材第六页试一试。

板书设计:

圆柱体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高 → S侧=ch

                   ↓     ↑    ↑    

           长方形 面积 = 长  × 宽

      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圆柱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

一、基本练习

说说计算方法

二、实际应用

求压路的面积是求什么?

说自己的想法,独立解答。

三、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圆柱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

一、知识回顾:

怎样求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

二、实际应用

1、

 

2、

 

3、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

见学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7页。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 进一步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复习,巩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 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有什么关系?

2、 侧面积怎样计算?

3、 表面积怎样计算?

4、 一个圆柱,底面周长94。

2厘米,高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5、 一个圆柱,半径3。

2分米,高5分米。

求表面积。

 二、活动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如图,压路机前轮转动一周,压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请看着书上的图,说说压路机前面的圆柱,底面在哪?

高在哪?

求压路的面积就是求什么?

 

2、 一个圆柱形水池,水池内壁和底面都要镶上瓷砖,水池底面直径6米,池深1。

2米,镶瓷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

是指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

 3、 制作一个底面直径20厘米,长50厘米的圆柱形通风管,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铁皮?

通风管有什么特征?

计算通风管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圆柱的的什么?

 4、 油桐的表面要刷上防锈油漆,每平方米需用防锈油漆0。

2千克,漆一个油桐大约需要多少防锈油漆?

(结果保留两位油漆)

求需要多少油漆就是求圆柱形油桐的什么?

注意:

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一般都采用进一法进行保留。

 5、 薯片盒规格如图,每平方米纸最多能做多少个薯片盒的侧面包装?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

(先求侧面积)

再求什么?

(再求1平方米里面包含了几个侧面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课题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

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圆柱体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想一想:

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指出:

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3.提问:

什么叫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探索新知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板书课题)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公式推导。

(有条件的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切拼转化)

   (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

   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你能想出怎样切、拼转化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

教师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教具: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数量一般为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图见教材)就近似于一个长方体。

可以想象,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4)讨论并得出结果。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为什么?

让学生再讨论:

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相等,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相等。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

V=Sh)

   (5)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4.教学算一算

   

审题。

提问:

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

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列式依据是什么?

应注意哪些问题?

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教学“试一试”

小结:

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

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

如果知道d呢?

知道C呢?

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练习册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指出:

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

圆柱些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五、布置作业

数学书:

练一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

2.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