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975008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docx

《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docx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大邑县悦来镇学校吴忠贤

单元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本单元主要通过五个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面的旋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并参与实践活动。

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主要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体现的内容是“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教材将此课题目定为“面的旋转”的原因。

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

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还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习。

2.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在本单元中,教材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

一种是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

再如本单元的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一张横着卷成一个圆柱形,另一张竖着卷成一个圆柱形,研究两个圆柱体积的大小;然后组织学生将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裁开,把变化形状后的纸再卷成圆柱形,研究圆柱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深化对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认识,并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方法。

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圆柱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

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由此可以产生猜想:

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也可能是“底面积×高”。

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

在“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

另外,教材还注意转化、化曲为直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验证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时,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教材在编排练习时,选择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鼓励学生计算薯片盒的包装纸的大小、通风管需要的铁皮的面积、压路机压路的面积等,由于实际情形变化比较多,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

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教材鼓励学生计算水桶的容积、圆木的体积、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铅锤的质量等。

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情感和态度。

 

课题:

面的旋转

学情分析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对于圆柱和圆锥,学生已经能够直观辩认。

但本节课学生对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体体的“静态”到“动态”的转化是一个难点。

这不仅是对几体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让学生体会到面和体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重要途径。

对圆柱、圆锥侧面的认识,是学生“整体辩认”到“局部刻画特征”上的又一个提升。

由于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养成了在课堂上主动探究的好学习方式,他喜欢大胆地猜想,科学地验证、积极地交流,并且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空间观念也已初具形成,这也为教学创造了良好契机。

学习目标

1、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辩认圆柱和圆锥的物体,并从中抽象出几体图形的形状来。

感受到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用具:

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知,建立表象

1、课前老师让大家到生活中寻找“旋转的美”,你们找到了吗?

展示一下吧!

2、学生展示,描述找到的生活中旋转形成的图象。

如:

风车旋转形成了一个圆面,汽车的雨刷器运动形成一个扇面,朝鲜族的帽子上飘带转动起来形成圆形,在网通大厅看到的“转门”是一个长方形旋转成为一个圆的形状......

[教学中以学生生活实例为切入口,从生活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可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加深对知识的感语,更加深了他们对教学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

]

3、结合学生的实例,选取其中的部分实例进行现场的展示,边旋转边引发学生观察和想象,旋转前后图形的变化。

4、让学生交流,通过课前的寻找,课上的观察,你的发现?

5、学生共同体会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特点。

板书“旋转的面”。

6、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准备的各种图片,如:

半圆形、三角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彩色纸片。

用小棒、胶水做成一面面小旗,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粘贴制作小旗的方法。

7、在小组内,组员们做“旋转游戏”:

认真观察并想象纸片旋转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

组员互相说一说,动手画一画。

8、班级同学们交流他们旋转小旗后形成的立体图形。

介绍圆柱、圆锥、球、圆台的名称,并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个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

9、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几个彩旗旋转运动的过程,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

10、学生小结:

面旋转后形成有立体图形。

11、教师鼓励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想象、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再密切结合生活中圆柱、圆锥的现实表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了对圆柱,圆锥形成了过程的感知,为下面教学做好充足的辅垫。

]

二导探结合,形成新知

1、从同学们举出的好多例子中,我们了解到圆柱和圆锥在生活中用处真不小,按下来进一步认识它们。

(板书:

圆柱、圆锥的认识)

2、请学生说一说,你想认识圆柱、圆锥的那些知识?

(哪几部分组成,在什么特点......)

3、在每一小组内,利用圆柱、圆锥的实物,纸卡模型等动手实践、探索,学生通过看、滚、剪、切、摸、量......方法,感知圆柱、圆锥的特点。

4、小组汇报收获

(1)学生观察到圆柱上下有两个底。

(教师板书:

底面)。

而且学生通过剪切上下各个面,发现这两个底面是大小相等的两个圆。

(2)学生通过滚、摸等活动,初步发现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上下两个底面是平面。

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来摸一摸,并说出各部分名称。

(板书:

侧面)

(3)用尺量出圆柱上下一样粗,与前面旋转形成的圆台不一样。

而且上下两面之间一样高。

(板书:

高)

(4)学生动手用剪子剪开薯片桶的外表包装商标,剪的方法不同,沿高笔直剪,会剪成了长方形,倾斜着剪就会剪成了平行四边形……

(5)圆锥上面有一个尖尖的点(板书:

顶点)下面只有一个底,是一个圆形,圆的圆正好对着上面的顶点。

(板书:

底面)

(6)学生通过测量,量得一个圆锥形草帽的高是23厘米,并说明不能量顶点到边缘的线长,而是应是对底面中心的高量才是高。

(7)滚动圆锥休,圆锥形只绕顶点一圈圈旋转。

(8)圆锥的侧面也是一个曲面,剪开后是一个扇形。

……

5、学生边汇报,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强调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点。

6、师生共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板书:

观察、猜想、操作,发现)

[教学中创设了学生观察、实验、猜测、操作、验证、发现等教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自己逐步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并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

三、巩固深化、扩展延伸

1、轻松辩一辩,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体、圆锥体,你能说出它们各部分的名称吗?

2、连一连。

下面的图形旋转后会是什么样?

3、生活中的趣味物体

生活中很多物品中某一部分的形状是圆锥圆柱,试着找一找,说一说。

4、新兴包装厂为底面直径8厘米,高20厘米的“露露”花生奶做包装盒,将12罐花生奶放在一个包装盒内,你打算怎样设计包装盒,这个包装盒的长、宽、高至少各应是多少?

 四、总结整理,课外实践。

1、今天大家表现很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数学问题?

2、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些学习问题的?

 

教学内容: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用具:

课件、圆柱体的瓶子、剪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

(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

(说说自己的猜想)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一)、研究圆柱侧面积

1、独立操作:

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观察对比:

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

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

(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重点感受:

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

(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即 长×宽 =底面周长×高,所以,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 == C × 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

S侧=2∏r×h

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因为刚才学生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

此时可以让已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柱纸盒用此法展开)

(二)、研究圆柱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

学生测量,计算表面积。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得出结论:

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动画:

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三、实际应用

1、解决书上的例题

2、填空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  )形,也可能是(   )形。

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

3、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

4、教材第六页试一试。

四、板书

圆柱体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高 → S侧=ch

                   ↓     ↑    ↑    

           长方形 面积 = 长  × 宽

      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圆柱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

一、基本练习

说说计算方法

二、实际应用

求压路的面积是求什么?

说自己的想法,独立解答。

 

 

 

教学内容:

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圆柱体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想一想:

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指出:

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3.提问:

什么叫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探索新知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板书课题)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公式推导。

(有条件的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切拼转化)

   (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

   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你能想出怎样切、拼转化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

教师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教具: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数量一般为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图见教材)就近似于一个长方体。

可以想象,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4)讨论并得出结果。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为什么?

让学生再讨论:

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相等,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相等。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板书:

V=Sh)

   (5)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4.教学算一算

   

审题。

提问:

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

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列式依据是什么?

应注意哪些问题?

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教学“试一试”

小结:

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

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

如果知道d呢?

知道C呢?

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练习册上的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指出:

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

圆柱些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

2.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二、实际应用

说解题思路

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这道题的注意的地方:

单位的统一

说说哪个体积大?

为什么?

上升的2厘米是什么

分别说说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课题;圆柱的体积练习课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9—10页。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由来。

2、 能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

复习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1、 长、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什么公式进行计算?

2、 圆柱的体积该怎样计算?

活动二: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 看图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2、 一个底面直径是14厘米,高是20厘米的杯子。

能装下3000毫升的牛奶多少杯?

要求能装多少杯牛奶,必须先求什么?

3、 一个装满稻谷的圆柱形粮屯,底面面积为2平方米,高为80厘米。

每立方米稻谷约重600千克,这个粮屯存放的稻谷约重多少千克?

通过读题,你发现了什么?

(要换算单位)

要求这个粮屯能存放多少稻谷,必须先求什么?

(先求体积)

4、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4分米,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2分米,高4分米。

这两个立体图哪个面积大?

为什么?

师:

高相等,可以比较底面积的大小。

5、 一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把一块铁块放入这个容器中,水面上升2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这个铁块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

求铁块的体积就是求什么?

6、 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周长是12。

56分米,高是4米。

1) 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3) 如果把它截成三段小圆柱,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分米?

 

7、 一个圆柱形水桶的体积是24立方分米,底面积是7。

5平方分米,装了3/4桶水。

水面高多少分米?

要求水面的高,必须先求什么?

三课堂小结

 

指名请学生说。

明确:

长、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进行计算。

 

 

说说每个图已知什么和什么,求什么?

怎么求?

自己试独立计算,请同学板演。

集体讲评。

 

请先求杯子的容积,再求能装几杯?

自己独立计算。

 

 

 

明确题意后,自己独立计算。

 

 

 

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说说看不计算,怎样判断他们的大小?

 

 

求铁块的体积就是求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2厘米的圆柱形的水的体积。

 

 

 

 

圆柱的表面积包括什么?

怎样计算?

侧面积怎样计算?

体积怎样计算?

要求底面积先求什么?

表面积增加的部分是什么?

增加了几个底面?

必须先求什么?

弄清题意,自己计算。

 

 

自己分析并理解,然后列式计算。

 

圆锥的体积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圆锥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最后一种立体图形,且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探索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是以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为基础的。

本节课是在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从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孩子能够自我发现问题,并渴望能在研究活动中探索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课前进行了调查一部分同学已经知道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但多数同学还做不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教学的主要内容,本节课我着重采用“提出问题——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圆锥体积的含义,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合理猜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课件出示教学情境(如右图)并提出问题:

 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1:

小麦堆是圆锥形的。

生2:

笑笑想知道这堆小麦的体积是多少。

师:

那我们怎样才能帮助笑笑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

计算这堆小麦的体积,实际上是要计算这个圆锥的体积。

师:

圆锥的体积应该如何计算,谁能大胆猜想一下?

学生独立思考。

(二)类比迁移,,合理猜想

师:

大家可以结合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来思考。

生猜想:

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

师:

对于以上的说法,谁有补充?

或者有不同的见解?

并请你谈谈你的猜想依据是什么。

(教师提供一套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教具供学生观察)

学生观察后又猜想到:

圆锥的体积可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

圆锥的体积到底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呢?

谁有好的方法证明呢?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验证说明,总结归纳

师:

谁愿意来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学生活动:

依次说出验证的方法,例如:

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内倒沙或水等。

然后小组合作、操作验证。

师:

通过我们的合理猜想和一系列的验证,你发现了什么?

各小组汇报:

圆锥的体积约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根据课堂情况,教师演示flash课件:

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内倒水:

圆锥容器盛满水,倒入

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

容器中,一共倒了三次。

师:

看过刚才的课件演示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

我发现了刚才小组实验的过程中存在有误差,通过老师播放课件演示后,我知道了圆锥的圆锥的体积确实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

谁愿意试着总结归纳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生总结:

V=Sh。

并解决课堂之初的“小麦体积”问题。

(四)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一)基础关:

(每位同学必答题目)

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二)闯关题目:

(根据喜好随意选择)

1、“有陷阱,你敢来吗?

(1)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

…………()

(2)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12平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