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高频考点一.docx
《高中语文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高频考点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节 高频考点一.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高频考点一
第二节 循考点鉴赏,依类题精练
高频考点一 杏花·春雨·堤柳 大漠·狼烟·塞草
——鉴赏诗歌的形象
1.(·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来源:
学科网ZXXK]
【注】 ①糗粮:
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
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示例:
从色彩方面赏析,“半山碧”与“一枝黄”色彩互相映衬,半山碧绿更衬托出一枝野菊的清幽高雅。
画面优美,寄意幽远。
(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解析
(1)概括野菊形象,只要先抓住颔联中的“在野”“幽色”“妙香”等描写其生长环境和花色、花香的词语概括其自然特征,再写出反问句揭示的内在品质就可以了。
(2)自选角度分析颈联,可以从“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等)、“色彩”(“碧”与“黄”映衬)、“情感”(喜爱之情)等方面确定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理解作者志趣,首先要理解尾联的意思,尾联说野菊嘲笑一些追随陶渊明的人,还要到陶渊明那里寻觅高洁的品质。
言外之意是野菊无须向人寻觅,自有像陶渊明那样的高洁品格。
这种品格就是作者的志趣所在。
鉴赏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主张抗金,正直敢言。
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
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今称“南宋四家”。
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
其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
[来源:
Zxxk。
Com]
这首诗首联说野菊花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糗粮:
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
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而剪掉自己的幽香?
颔联描绘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的高洁。
野菊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颈联从色彩方面进一步描绘,意思是说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
其中的“半山碧”与“一枝黄”色彩互相映衬,半山碧绿更衬托出一枝野菊的清幽高雅,画面优美,寄意幽远。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
由此表达了作者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志趣。
2.(·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
霜月系枫桥。
【注】 ①吴松:
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解析
(1)先具体分析前两句所写到的意象的表达效果,然后进行整合。
“晓路”点明起航的时间是清晨;“雨萧萧”写出起航时的天气状况;“江乡叶正飘”既交代了季节是秋季,又写出了诗人所见的落叶飘飞的景象。
“雨萧萧”与“叶正飘”写出了秋景的凄清萧条。
(2)“孤舟”在本诗中是一个主体意象,是全诗的线索,联结着诗中其他意象和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想。
首联和颔联为“孤舟”的出现提供了背景,颈联从“帆”“桨”正面写“孤舟”,尾联写“孤舟”停宿之所,寄托了诗人借枫桥一抒幽思的情怀。
孤舟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鉴赏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
这首诗开
头两句描写了一幅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
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摆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
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沛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整首诗的线索。
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
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
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中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
作者融情于景,全诗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3.(·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
学科网]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来源:
Z,xx,k。
Com]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无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鉴赏 这首小令短小精悍,作者将离愁别恨摆到了“恨极”的位置上,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首句直出“恨”字,是为词眼。
“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
“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形,以物之“无情”写人之“有情”,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同时也寄寓着诗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她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词的结句“摇曳碧云斜
”借景抒情。
碧云动荡间,日已西斜,联起前句,有陡然将镜头拉之开阔之地的感觉,结局虽短促,但余思袅袅,咀味绵长,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梦江南》是温庭筠写思妇离愁别恨的名作。
此词朴素自然,明丽清新,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辞句,却能含思凄婉,臻于妙境。
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揭示人物心理,细腻、逼真,足见作者技巧纯熟,这首词是既擅于雕金镂玉的瑰丽之作,又长于质朴凝练的绝妙好词。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此首叙飘泊之苦,开口即说出作意。
“山月”以下三句,即从“天涯”两字上,写出天涯景色,字字堪恨,字字堪伤。
而远韵悠然,令人吟诵不厌。
高考在诗歌形象考查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案
(1)高考对古诗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类形象均有考查,重点是意象,有时会涉及诗歌的意境。
(2)就形象内容而言,有辨识形象、把握形象特征、概括形象作用三方面内容。
高考重点是把握形象特征。
一、把握两类人物形象
1.(·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明府:
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
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鉴赏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中人物形象特点的题。
从题目中“明府”一词的使用及注解中的“尊称”一词,可见诗人对邹明府的态度应为尊敬赞扬。
然后,根据“马不肥”“债多”可推断其为官清廉,生活清贫,而“载书归”除了印证其“清廉”的特点外,也表现出主人公的情趣爱好,以及为人清高不与官场俗世同污的性格。
诗歌除了以叙事写人外,还以景衬人,颈联中的“雪”隐隐透露出邹明府的清廉清洁,而“风透卧衣”更是显示出他身上衣单的困窘之状,由此可见其清贫自守。
整合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鉴赏 这是贾岛送一位邹姓卸任县官去灵武旅居时所作的送别诗,主要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
前两联刻画友人形象。
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
颔联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以此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的仅有一车诗书,由此可见其志向。
后两联是作者的推测与想象。
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踪迹,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
大风吹来掀起了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
尾联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
可见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此诗所刻画的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此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颈联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被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2.(2008·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
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鉴赏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词作予以
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侯蒙幽默诙谐。
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
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
结句含意:
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
骋吧!
鉴赏 这是一首讽喻词。
上片写那些势利小人对他的讥讽。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做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
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
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
一方面,写自己无端被人嘲弄,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又是对那些苦苦钻营,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往上爬的小人们的辛辣讽刺。
一旦找到了机会,就会如同这风筝一样,“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一语双关。
下片写风筝飞上天空之后的情形。
“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了,比喻某些人在社会上受到吹捧,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
“只疑远赴蟾宫”,还要打算远远地上天。
“雨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
这是形容飞黄腾达的景象。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
进一步描绘了得势小人洋洋得意的神态。
名义上是写风筝,实际上是写人,勾勒出一个势利小人得势后自鸣得意的嘴脸。
这首政治讽喻词,表面上是写风筝,骨子里却是讽刺封建社会那些往上爬的势利小人。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是这些人行径的生动写照。
全词内容深刻,形象鲜明,情趣生动,寓深刻的哲理于浅显明白的语言之中。
知识储备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其笔下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所谓“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感情的产物,必然常有诗人的痕迹。
我们通过他的所见所为所想,可以想象出诗人的形象特征。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
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
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途径之一。
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先要关注背景,知人论世;次要重点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及所处的环境等。
二、景象融情造意境[来源:
学科网]
3.(2008·海南、宁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
①李世南:
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
—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
这里指水瓮。
④坞: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
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画面大概是:
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六种景物。
]
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解析 本题在命制上体现了“小切入,大思考”的精神,描述画面景物是很小的“切入点”,据此把握画面呈现的气氛,注重考查对诗歌整体的把握。
解答时可先从原诗中找出描写的景物“野水”“秋风”“村”“寺”,然后进一步找出体现诗歌意境的词语“潺潺”“瑟瑟”“平落”“细吹”,最后,从最后两句的“逢人抱瓮”“隔坞闻钟”概括出全诗透露出的一种恬静、安详的气氛。
鉴赏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面有水,诗人便使水发出潺潺的声响;画上林木纷披、黄叶飘落,诗人便由此想到秋风,添入风声;画中有人抱瓮汲水,诗人马上想到这应该是附近村庄的村民;画中远远的佛寺,又使诗人想到了富有韵味的钟声。
诗首句描写郊外,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一条溪流缓缓地流入山涧,发出潺潺的响声;次句写近处,秋风萧瑟,轻轻地摇动树木,落叶纷纷。
第三句写人事,说那儿有个人抱瓮汲水,我因而知道村庄离溪水很近;末句再次将视线远移,通过听觉写建在深山里的佛寺,隔着山坞,隐约飘来了阵阵钟声。
这首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勾勒了一幅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画面。
但是该诗不仅仅写出了静态的画,而且发挥想象,探索画家心理,赋予画以动态、声响。
诗人通过“水潺潺”、“秋风瑟瑟”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再通过远处寺庙传出“钟”声的描写,显现出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显得丰富多彩。
勾勒了一幅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的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诗人通过想象,加深形象,把原本平面的一幅画扩展为一部有着动人风致的音与画的交响,渲染出了画家胸中蕴涵的丰富内容,给画以勃勃生气,使诗与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富有感染力。
知识储备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传统意象比较固定,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亮代表着思乡怀人等。
但到具体诗歌有
变数。
三、因物寻志析物象
4.(2010·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
秋风。
②怆悢(liànɡ):
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解析 根据“凤凰”“醴泉”“山冈”这些意象的特点和“彻九州”“望八荒”的动作可分析出“凤凰”的品性。
鉴赏 这是一首魏晋时阮籍写的五言诗。
作为咏怀之作,阮籍以凤凰作喻,表达了有才能的人却“自摧藏”的悲剧命运,末句更是直抒胸臆“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诗的意思是,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喝的是有淡酒味的泉水,日落后栖息在山风树林间。
它一声高吭的鸣啼可以响彻整个大陆九州,它伸长了颈子可以看到很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逢秋风吹起,羽翼受了挫伤,便往昆仑山的西侧飞去,不知何时才会飞回来啊!
只恨处于不是正确的职位,那种凄凉悲伤真的使我伤心难过啊。
[来源:
学。
科。
网]
这首诗是阮籍为嵇康作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不无道理。
首先,“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
所谓“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
诗的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
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不会自言凤凰。
其次,据写诗语气。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显得既爱其才,又几分笑弄,更多无奈。
况除却阮嵇当时没人能当凤凰之喻。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短短二十字写的正是“性烈而才隽”“高情远志,率然玄远”的嵇康。
知识储备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鉴赏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即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
意象“三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
①韶华:
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便做:
纵使。
[来源:
Zxxk。
Com]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
现场答案
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意象由象和意组成。
该答
案虽能从这两方面回答,且答出了“象”的特点,但对两个“意象”中的“意”答得不准,且答题不规范,答成了意象的作用。
请修改为满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杨柳,代表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
飞絮
,代表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
鉴赏 这首词为秦观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
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
首句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
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
“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
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
以下直至上片结尾写因柳而有所感忆,这杨柳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发生。
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在此话别。
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
“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以说“恨悠悠,几时休?
”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流”唱和了一次。
末三句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的妙在于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融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于感情的洪流中,逐渐汇合,水到渠成。
此词写柳,妙在“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委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
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重点和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什么是意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