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35158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2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三.docx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三.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三.docx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三

考点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

(文章安排材料,像抽丝一样,不能中断,上下文就像鱼鳞一样一片接着一片,首尾一体。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一、判断句:

紧抓特征,认清标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①为一般句式,②为判断句。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且相如素贱人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答案 C

解析 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句均为判断句。

3.(2014·广东)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刘敞字原父。

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

知扬州。

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

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注]益牢。

将论囚,敞曰:

“冤也。

”亲按问之。

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相传以为神明。

(节选自《宋史·刘敞传》)

 傅致:

罗织。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

解析 “为己直”,结合语境翻译为“为自己伸冤”;“乃”,才;“……者,……也”是判断句。

参考译文

刘敞,字原父。

考中庆历年间进士,殿试获得第一名。

做扬州知州。

天长县审问王甲杀人一案,案件已经审结,刘敞见到王甲并体察到了他的冤情,王甲害怕官吏,不敢自白冤情。

刘敞把这一案件交给户曹杜诱(重新审理),杜诱不但不能为王甲平反,反而罗织罪证使案件更不可破。

将判决关押,刘敞说:

“王甲是冤枉的。

”亲自查究讯问这一案件。

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

这件事被相互传告,人们认为刘敞明智如神。

判断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从特征入手,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

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看是否能翻译成“是”字句。

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了。

(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

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是“……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

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做进一步判断即可。

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点进行判断。

另外,带“是”字的句子不一定是判断句,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作“这”讲,而句末的“也”才是判断标志。

二、被动句:

抓标志,通语法,巧“添”“变”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为一般句式。

2.(2015·上海)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彦光(指传主梁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地自容。

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节选自《隋书》)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

梁彦光没有判他罪,把他带到州学,责令他在孔子庙观看效法。

参考译文

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

梁彦光没有判他罪,把他带到州学,责令他在孔子庙观看效法。

当时庙中有韩伯瑜母亲打他不痛、他为母亲力气衰弱而悲哀、对着母亲哭泣的塑像,焦通就有所感悟,又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

梁彦光训诫之后让他回去,后来焦通改过自新,勉力培养良好的品行,最终成为善良的人士。

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

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为”“为……所……”或“……为所……”。

②“于”或“受……于……”。

③“见”或“见……于……”。

④“被”字。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

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意,所以单凭标志词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

(3)巧借“添”“变”二法。

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

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

如“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三、倒装句:

认准标志,细分类型

(一)宾语前置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①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

2.(2015·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解析 “不吾索”,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即“不索吾”;“俱”,一起,一同;“庶或”,差不多,或许;“济”,成功。

参考译文

过了五天,没有愿意承担藏匿太子这件事的人。

孙傅说:

“我是太子傅,应当和太子同生共死。

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于是跟随太子出城。

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判断方式主要是认准标志,辨清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其标志是:

①有否定词“未”“不”“莫”等;②作宾语的必须是人称代词,如“之”“余”“尔”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前置,其标志是:

①疑问句式;②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如“何”“安”“奚”等。

(3)用“之”“是”“唯……是……”等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二)定语后置句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答案 D

解析 D项为否定判断句,其他三句均为定语后置句。

4.(2016·上海)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羊祜)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

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于那些想要进献诡计的将帅,羊祜就拿出美酒给他喝,让他不能说出口。

解析 “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定语后置句;“饮”,使动用法;“得”,能够。

参考译文

(羊祜)每次与吴人交战,总先约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

对于那些想要进献诡计的将帅,羊祜就拿出美酒给他喝,让他不能说出口。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之……者”“……者……”。

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性词语,再加上语意理解即可。

(三)介宾短语后置句

5.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答案 C

解析 “于”应译为“到”。

6.(2016·天津)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李台州名宗质。

小憩于茗肆,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

“官人与我一文两文。

”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节选自杨万里《李台州传》)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

解析 “揖”,向……作揖;“礼”,礼待;“礼以客主”,介宾短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李台州名宗质。

在茶铺中稍作休息,坐了一会儿,一个乞讨的老妇人走到他面前,作揖说:

“官人给我一文两文钱吧。

”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

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的句型。

其突出标志是动词后面的介词“于”“以”,“于”通常省略。

(四)谓语前置句

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渺渺兮予怀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谁可使者

D.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答案 D

解析 D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其他三句均为谓语前置句:

A项应为“予怀渺渺”,B项应为“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C项应为“可使者谁”。

8.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

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节选自《欧阳修全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解析 两处倒装为重点:

“殓以嫁时之衣”,介宾短语后置;“甚矣吾贫可知也”,主谓倒装。

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谓语前置句一般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多为疑问句或感叹句,二是谓语动词后多有语助词“乎”“哉”“矣”“兮”等。

四、省略句:

“瞻前顾后”,分析成分

1.补充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3)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

(4)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能)胜。

(5)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2.(2014·辽宁)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诏以立(指传主赵立)守楚州。

……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指盗贼首领)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节选自《宋史·赵立传》)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解析 “窟穴”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建造巢穴;“绝”是副词,坚决;“与”后省略了“之”字;“梗”是阻塞的意思。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

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

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

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主语可能会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

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

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

(2)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

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就需要我们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

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

省略句虽然复杂,但最常见的有三种:

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省略介词“于”。

五、固定句式:

记住固定搭配

1.对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②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③孰与,译为“与……一起”

④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

⑤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⑥不亦……乎,译为“不也……吗”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D.②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 ③表比较,应译为“与……比,谁……”。

④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2016·山东)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景公问晏子曰:

“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

公之言过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

您的话错了。

解析 “乃”,副词,却。

“致”,使动用法,使……到来,这里应译为“使……归附”。

“不亦……乎”固定句式。

“过”,错误。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

“我想穿上古代圣贤之王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大概会来归附吗?

晏子回答说:

“……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而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

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恐怕国家危险,而您也不得安宁呀。

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

您的话错了。

固定句式(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既然是固定句式,那就是说搭配是固定的,翻译也是固定的。

只要记住其固定搭配和译法即可。

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适逢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主持国事的人相见。

解析 注意“辙”的借代义;“北”,对元军的蔑称。

此两处用意译。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么呢!

解析 “衣冠”“日月”“旦夕”“正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

(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

解析 “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

(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解析 “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皇宫禁地”。

2.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解析 “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须把本体翻译出来。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解析 “结草”是用典,应把典故意思译出。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

解析 此处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译。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

解析 “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

解析 “怒发冲冠”用了夸张手法,仍要译出夸张,前面要加上“像要”或“快要”。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便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序也不能变动。

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

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

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

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

二、翻译的标准——信、达、雅,重在“信”

3.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误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

(1)原句:

(2013·安徽)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句:

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比不上汉王!

漏译、误译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漏译了“遽”字,“遽”是“就”的意思。

(2)原句:

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句:

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

漏译、误译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漏译了“督”字。

“督”,督促,在这里是“被督促”的意思。

②误译了“计其出入”,应译为“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4.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不“达”现象,体会翻译要“达”的要义。

(1)原句:

(2013·辽宁)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译句:

(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道别人,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不“达”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译句“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结构混乱,应在“推荐”后加“的”字。

(2)原句: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译句:

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

不“达”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句中“不之虑”是个宾语前置句,“之”是动词“虑”的宾语。

译句未译出这个句式特点,既丢掉了得分点,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文言文中特殊句式须转换成现代汉语句式,这是“达”的要求。

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

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

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

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需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

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

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

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

一、考场翻译需要树立三种意识

1.揣摩得分点意识。

翻译的第一步是阅读揣摩,其中准确揣摩得分点是重要的一环,它能确保有效得分。

2.整体把握意识。

翻译过程中,除了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之外,“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也是一个基本应考策略。

“词不离句”,就是注意句子内部语意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既要学会补出省略成分,保证翻译的完整性;又要学会运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保证句意的连贯性。

“句不离段”,就是一定要把翻译的句子放在上下文语境中去理解、去翻译,切不可就句译句。

合理推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准确把握全句大意,离不开上下文语境,离不开对上下文句意的准确理解。

3.积累迁移意识。

文言文命题回归课本,一直以来是命题者追求的方向之一。

对课内知识点,尤其是经典篇目中重要知识点的迁移性考查,在翻译中往往表现得最为鲜明。

因此,在翻译时要经常想一想,这个知识点在哪一课中学过?

在哪篇文章的哪个句子中碰到过?

有了这样举一反三的积累迁移意识,做题自然能如鱼得水。

二、考场翻译重点要落实得分点

(一)考场翻译有哪些得分点?

如何判断这些得分点?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来懋斋先生者,家况奇贫。

意欲赴礼部试,而绌于资斧。

具旨酒与佳肴,以恭候其欲助之亲故。

讵知日既夕矣,无一亲故之足迹,印于其庭者。

有群丐过其门,先生请其就座而畅饮。

醲饷既良,先生告其故。

(群丐)谓先生曰:

“是区区者,何难之有?

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

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

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循例省亲回籍。

群丐亦促之返焉。

甫抵里閈,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

先生亦平淡视之。

(2014年重庆卷《记丐侠》改编)

1.是区区者,何难之有?

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1)判断句中得分点

①关键实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