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6440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3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二.docx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二.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二.docx

古代诗文阅读第二章专题三考点二

考点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性情神态善体悟,实实在在学虚词

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造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句末的常用助词)。

据事似闲,在用实切。

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18个虚词:

突出重点,逐个掌握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A项表目的,来;表并列,又。

B项均表程度,多么。

C项介词,相当于“于”,在;语气助词,表反问,呢。

D项副词,表承接,于是、就;副词,表结果,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A项连词,表选择,是……还是……;指示代词,那些。

B项副词,将要;连词,表让步,尚且。

C项均为语气助词,表疑问,呢。

D项助词,与介词、动词组合,……的地方;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项语气助词,不译;疑问代词,什么。

B项介词,把;介词,按。

C项动词,沿袭;介词,凭借。

D项均为介词,表对象,向。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动词,到……去。

B项动词,结交;介词,跟、同。

C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对比,不译。

D项助词,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掌握这18个常见文言虚词要注意:

1.对高频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灵活地掌握。

所谓高频虚词,就是指在高考试卷中反复考到的虚词。

根据近五年的统计,高频虚词主要指:

以、而、其、之、于、为。

2.注重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

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

尤其要积累高频课文中的虚词。

所谓高频课文,就是指高考试题从课本中的文言文选例句频率较高的课文。

根据近五年的统计,高频课文主要有《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师说》《赤壁赋》《劝学》《烛之武退秦师》《逍遥游》等。

3.根据语境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有的虚词兼有一部分实词义,如“之”“与”“因”等,在不同语境中要注意区分。

4.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

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

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则“意义”也不同。

5.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

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另外,对于文言虚词的学习,尤其是词性的分类,不能钻牛角尖,只要了解常见的用法义项就可以了。

二、常见副词:

适当积累,服务翻译

1.下列各句中,“相”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B.若望仆不相师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D.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答案 C

解析 C项为“互相”,其他三项均为偏指一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2)且相如素贱人:

本来,向来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姑且

(4)仆诚以著此书:

确实

(5)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更加

(6)而卒莫消长也:

最终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最终,终于

《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一般会单独设题考查(当然也会在翻译中考查),但是,单靠掌握这18个虚词无法满足阅读的需要,更无法满足翻译虚词的需要。

因此,有必要适当扩大一下虚词的学习范围,尤其是常见副词的积累。

主要的常见副词有:

(1)表程度:

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

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

共、同、并、相。

(4)表时间:

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

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

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

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

三、特殊虚词:

数量虽少,不可忽视

(一)复音虚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且夫:

句首助词,引出下文议论,况且、再说

B.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

怎么办

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以为:

认为

D.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

这样却

答案 C

解析 以为:

以之为,把……作为。

2.下列各句中,“所以”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圣人之所以为圣

B.所以遣将守关者

C.所以游目骋怀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答案 C

解析 C项表示“用来……的”“……的凭借”,其他三项均表示“……的原因”。

3.对下列句子中固定结构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是故:

因此

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独……哉:

只是……吗

③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谓……曰……:

对……说……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为:

为什么……呢

⑤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

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⑥其李将军之谓也

之谓也:

……的称谓

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

认为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D.③④⑥⑦

答案 B

解析 ②独……哉:

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

⑥之谓也:

说的就是……。

⑦以为:

以之为,把……作为。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

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

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

(二)兼词

4.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

置杯焉则胶

①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

④未知生,焉知死

⑤始速祸焉

⑥或师焉,或不焉

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⑧盘盘焉,囷囷焉

⑨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A.①④B.②⑦

C.③⑤⑥D.⑥⑧⑨

答案 B

解析 ②⑦与例句的“焉”均为兼词,于此(之)。

①④疑问代词,哪里。

③⑨代词,之。

⑤⑥⑧助词,⑤⑥用在陈述句末,表陈述语气;⑧放在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5.说出下列句中“诸”的意义。

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之于,“之”,自己的志向;“于”,介词,从

②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之于,“之”,代词,它;“于”,介词,到

③(孟子)曰: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

之乎,“之”,代词,这回事;“乎”,语气助词,吗

④人孰敢不听而化诸:

之乎,“之”,代词,他们;“乎”,语气助词,呢

兼词又叫合音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

它虽为数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

常见的兼词有:

焉(兼“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兼“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曷)(兼“何不”的合音)。

一、“而”字用法辨析

1.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并列 B.承接

C.递进

①蟹六跪而二螯(  )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④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答案 ①A ②C ③B ④B

①意义辨析

“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

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

“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则是递进关系。

②代入辨析

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

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

2.怎样辨析修饰关系与承接关系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修饰 B.承接

①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④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

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⑦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

⑧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答案 ①B ②B ③A ④A ⑤A ⑥A ⑦B ⑧B

①意义辨析

“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

②代入辨析

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

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

3.怎样辨析因果关系与目的关系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因果 B.目的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②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④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

答案 ①B ②A ③B ④A

①意义辨析

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实;表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短语未必是事实,只是前一短语的目标。

②代入辨析

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因而”“所以”等词代入原句,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用“来”“用来”“为的是”等词代入原句。

二、“以”字用法辨析

1.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

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连词,来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介词,因为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连词,因为

④秦亦不以城予赵:

介词,把

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介词,因为

①替换法

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②搭配法

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2.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

判断下列各组句子中“以”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同。

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

②不同。

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

“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

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

“以”后是短语,如第①组前者“以”后是“险衅”,它是一个词,作“以”的宾语,故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如第①组后者,“以”后跟的是“其无礼于晋”这个句子,故是连词。

三、“其”字用法辨析

1.“其”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

判断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是否相同。

(不需要借助句子的上下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相同。

都作主语。

②不同。

前“其”是代词,作主语,可译为“他”;后“其”是代词,作定语,可译为“它的”。

判断“其”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

一是看它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动词,则作主语;如是名词,则作定语。

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他”“他们”,作主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作定语。

2.“其”的语气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其”所表示的具体语气。

①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表反问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

表推测

③吾其还也:

表委婉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表反问

⑤周公入贺武王曰:

“王其无害。

”表委婉

“其”作语气副词,其辨析是个难点。

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种语气呢?

主要是看位置和语境。

看位置,“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

“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焉”字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助词,不译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兼词,于之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助词,不译

⑤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兼词,于之

⑥置杯焉则胶:

兼词,于之

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掌握“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

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

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词。

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

当然,也有例外,如第⑥句。

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

五、“与”字用法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与”是哪一种用法:

A.连词 B.介词

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②竖子不足与谋(  )

③去时里正与裹头(  )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答案 ①A ②B ③B ④A

“与”作介词,可译为“和”“同”;作连词,也可译为“和”“同”。

面对这意义相同、用法不同的“与”,该如何辨析呢?

连词“与”,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后位置,均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反之,则是介词。

六、“其”“之”作人称代词的区别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②其曲中规:

人称代词,它的

③项王曰:

“赐之彘肩!

”:

人称代词,他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

人称代词,他

“其”“之”作人称代词时,均是第三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一、二人称代词,但在用法上稍有不同。

“其”可作主语,译为“他(们)”“它(们)”,也可作定语,译为“他(们)的”“它(们)的”;“之”只能作宾语,译为“他(们)”“它(们)”,不能译为“他(们)的”“它(们)的”。

像④句中的“之”就是作“为”的宾语,不可作定语,译为“他的”。

七、“者”字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表指代,可译为“……的地方”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表指代,可译为“……的人”

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表停顿,与“也”字构成判断

④曩者辱赐书:

表时间,有补充音节作用,可不译

⑤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表倒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⑥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

表数量,跟在数词后,类似于今天的“个”“样”

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用在否定词后,表假设,可译为“……的话”

“者”,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仅其词性,就有多种说法。

如何区别呢?

1.不去强调其词性,而用“指代者”等称谓说明其用法。

请看下表:

用法

例句

说明

指代者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跟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后,将它们转化为名词性短语,“者”相当于“的人”。

停顿者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出现在句中,尤其是判断句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倒装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跟在后置定语后,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数量者

此三者,吾遗恨也。

跟在数词后,功能类似于“个”“样”,量词。

时间者

昔者/今者/曩者/古者

多出现在单音节时间名词后,用法类似于音节助词“之”,不译。

状貌者

貌若甚戚者。

跟在表示状貌的词语后,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不译。

2.“者”的用法中,“指代者”与“停顿者”易混,可以用删减法:

能删去而意义不变的,则为“停顿者”;反之,则为“指代者”。

 用代入筛选法做单一虚词选择题

所谓单一虚词选择题,就是只考一个虚词,给出四个选项,选出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或者与例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这类题型难度较小,只要用代入检验法做题即可,即先确定例句或其中一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将它代入其他选项中看看是否相同,即可筛选出答案。

不妨一试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

问夜如何?

诸生以夜中对,遂薨。

(选自《宋史·董槐传》,有删改)

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答案 B

解析 B项与例句均解释为“拿”。

A项“来”。

C项“凭”。

D项“而”。

参考译文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晚上,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挥手让妇人离去,为诸生讲《兑》《谦》二卦。

问现在是夜里什么时候?

诸生回答说是半夜,于是就过世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

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

为人朴且率,自信,无少矫厉。

挺之初为卫州获嘉县主簿,权共城令。

所谓康节先生邵尧夫者,时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菜食,且躬爨以养其父。

挺之叩门上谒劝其习性命之学。

康节谨拜,悉受业。

世所谓康节先生之《易》者,实受之挺之。

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

或惜之,则曰:

“宜少贬以荣进。

”友人石曼卿独曰:

“时不足以容君,君盍不弃之隐去?

友人尹师鲁以书荐挺之于叶舍人道卿,因石曼卿致之曰:

“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

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

而安于卑位,颇无仕进意,人罕能知之。

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

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

”曼卿报师鲁曰:

“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

吾素不喜屈谒贵仕,以挺之书,凡四五至道卿之门,通焉而后已。

道卿且乐荐之,以是不悔。

”挺之遂得应铨新格,改大理寺丞。

(选自赵与时《宾退录》,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且躬爨以养其父

B.宜少贬以荣进

C.固足以蹈及前辈

D.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

答案 B

解析 B项是介词,可译为“把”;其他三项是目的连词,来。

(2)下列各句中,“且”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为人朴且率

B.且躬爨以养其父

C.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

D.道卿且乐荐之

答案 A

解析 A项表并列关系,其他三项表递进关系。

参考译文

李之才,字挺之,是青社人。

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

为人质朴又坦率,很自信,没有一点点造作勉强的样子。

李挺之最初担任卫州获嘉县主簿,暂时代理共城令(官职)。

世人所说的康节先生邵尧夫,当时在苏门山百源之上为母亲守孝,把粗布衣服当作皮裘穿,把蔬菜当作主食,并且亲自生火做饭来赡养他的父亲。

李挺之上门拜访,劝说他学习关于万物的天赋和禀受的学说。

康节先生恭谨拜师,全将学业继承下来。

世人所说的康节先生的《易经》,实际上是从李挺之那里学习、传承过来的。

李挺之的器量很大,世人很难有懂他的人,(他)漂泊失意很久都不能升职。

有人替他感到惋惜,他就说:

“应当把小的贬职当作荣升。

”只有友人石曼卿说:

“世俗不能够容纳你,你为何不远离世俗而隐逸山林呢?

友人尹师鲁用书信向舍人叶道卿推荐李挺之,通过石曼卿送信,说:

“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纪三十九。

他能写古文,语言直白意蕴深邃,既不过于放纵也不显得拘谨,本来就足以赶得上前辈,不是我所能品评的。

但是他能够安于低微的官位,一点儿也没有强求升官进职的意思,人们很少能够了解他。

他的才能又通达世务,假如稍稍为时世所用,一定超过当世一般人很多。

幸亏他贫穷没有钱,不能使他的归隐之心决绝,了解他的人应当共同来成就他。

”石曼卿回复尹师鲁说:

“现在专门从事写文章爱好古文的人非常少,而且声名不为人所知,如果遗漏了这样的人才,那么古学就会更加衰落了,这就是师鲁你尽心来成就他的原因吧。

我向来不喜欢屈意拜谒权贵高官,因为推荐李挺之的信,一共有四五次到叶道卿门上拜谒,直到把信送达后才停止。

况且叶道卿乐意举荐他,所以我不后悔。

”李挺之于是能应选新的官职,改任为大理寺丞。

用代入筛选法、位置判断法做虚词组

对辨析选择题(课内课外结合型)

这种题型考查四个虚词,把课本例句与文本例句两两编成一对共四组进行辨析,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组,它是高考考查虚词最主要的题型。

答题最主要的方法是代入筛选法。

答题时先判断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一句,看看代入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

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当然,也可用位置判定法。

主要是根据这个虚词在各自句中不同的位置来判断,如“其”字,如放在句首往往为疑问副词,处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往往为语气副词;又如“焉”字,放在及物动词后往往为代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往往为兼词。

不妨一试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陆子治室于所居堂之北。

朝晡食饮,丰约惟其力,少饱则止,不必尽器。

间与人论说古事,或共杯酒,倦则亟舍而起。

足迹不至城市者率累年。

少不治生事,旧食奉祠之禄以自给,秩满,因不复敢请,缩衣节食而已。

(节选自陆游《居室记》,有删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都表承接,就。

A项介词,在;被。

B项代词,自己的;那。

D项连词,表目的,来;表修饰,而。

参考译文

陆先生在居住的厅堂北边修建了一所房屋。

平日饮食,或多或少,量力而行,稍饱就不吃了,不一定吃完。

有时和人谈古论今,偶尔一起喝点酒,疲倦了就马上起来离开。

大概好些年都没有去过城里和集市了。

年轻的时候不管如何生计,老了以奉祠的俸禄来自给,任期满后,由于不敢再申请,只好节衣缩食罢了。

一、基础题

(一)高频虚词重点练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连词,因为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便”“用来”

③余船以次俱进(《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