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切实解决辍学率反弹问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775648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症下药切实解决辍学率反弹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对症下药切实解决辍学率反弹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对症下药切实解决辍学率反弹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对症下药切实解决辍学率反弹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对症下药切实解决辍学率反弹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症下药切实解决辍学率反弹问题.docx

《对症下药切实解决辍学率反弹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症下药切实解决辍学率反弹问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症下药切实解决辍学率反弹问题.docx

对症下药切实解决辍学率反弹问题

开题报告

一、写作缘由

学生辍学是一个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改革开放三十年,已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生辍学问题基本得以控制,这是值得非常高兴的事,但是近年来,部分省市出现了辍学率的反弹,更是令人揪心。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各地都想尽了办法,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学生的入学问题,强力遏制辍学率的反弹,取得较大的成就。

本文正是有感于各地为解决辍学率反弹所作的巨大努力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将他们的做法加以分析梳理,呈现出来,目的是为了其他地区出现类似情况可以加以借鉴,取得实效。

同时,也希望其他同仁更加努力,探索出更多的方法,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为一名学习教育管理的电大本科学员,写作这样紧贴时代脉搏,与今后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毕业论文,意义十分重大。

二、写作过程

为了写好毕业论文,我首先通过社会调查,了解了我县农村中小学的有关情况,看已经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农村中小学还存在哪些问题,结果我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有辍学率反弹的情况,于是广泛查阅有关的专业书籍和报刊杂志,看其他地区是如何解决的。

然后,根据已经收集整理出的资料确定自己的写作思路,并请指导老师指正,感谢老师不厌其烦的指导,我反复修改后,终于完成了毕业论文。

 

写作提纲

一、前言

二、当前辍学率反弹的原因分析

1、学校布局调整失当,教学点被“一刀切”撤并,导致了诸多“后遗症”。

2、部分流动儿童难以在“流入地”顺利就学。

3、受新“读书无用论”影响,学生“因厌学而辍学”。

三、“控辍”对策

1、“找回”教学点,力控辍学率反弹;

2、配置教育资源,把工作做实做细,让外来人员子女“有学上”、“不失学”、“上好学”;

3、增大学校教育教学自身的吸引力,有效遏制农村初中学生的“自愿性辍学”。

四、结语。

 

目录

一、当前辍学率反弹的原因分析……………………………………………………1

(一)学校布局调整失当,教学点被“一刀切”撤并,导致诸多“后遗症”……2

(二)部分流动儿童难以在“流入地”顺利就学……………………………………3

(三)受新“读书无用论”影响,学生“因厌学而辍学”…………………………4

二、对症下药,因地制宜,有效遏制辍学势头………………………………………5

(一)“找回”教学点,力控辍学率反弹……………………………………………5

(二)配置教育资源,把工作做实做细,让外来人员子女“有学上”、“不失学”、“上好学”………………………………………………………………………………7

(三)增加学校教育教学自身的吸引力,有效遏制学生的“自愿性辍学”………9

三、结语………………………………………………………………………………10

参考文献………………………………………………………………………………10

 

对症下药切实解决辍学率反弹问题

[内容摘要]最近,全国部分省市出现辍学率反弹,各地有各地的特点,各地有各地的原因。

其原因有学校布局调整失当,教学点被“一刀切”撤并,导致诸多“后遗症”,集中资源办学是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为应对儿童数量锐减、部分学校资源浪费、教育投入效率不高而制定的政策,随着这一政策深入落实,各地对学校的布局进行大刀阔斧的撤并和调整,建立大量的农村寄宿制学校。

应该说,有其重大的、积极意义。

不过,这一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全国,特别是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的问题,而在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集中资源办学政策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作用,甚至可以说,他是造成这些地区儿童辍学率上升的主要因素。

部分流动儿童难以在“流入地”顺利就学,随着大小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强力推进以及贫困欠发达地区政府对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推进,农民工的人数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的人数也迅速增长。

受新“读书无用论”影响而导致“自愿性辍学”等,当前的“辍学”与以往的“因贫辍学”有很大的不同,或者说造成辍学的主要原因与以往的“贫困”,而呈现出新的特点。

为此,我们必须对症下药,因地制宜,有效遏制辍学率的发展势头。

[关键词]光焕发辍学反弹特征原因分析对策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教育事业飞跃发展,其中的一项重大成就便是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但是,在举国达标的背后,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

最近,就有权威机构的调研结果显示,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在部分省市出现了反弹。

当然,当前的“辍学”与以往的“因贫辍学”有很大的不同,或者说造成辍学的主要原因与以往的“贫困”,而呈现出新的特点,我们应该针对新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遏制住辍学率反弹的现象,保证教育改革地顺利进行,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辍学率反弹的原因分析

当前,全国部分省市出现辍学率反弹,各地有各地的特点,各地有各地的原因。

这些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三大类。

(一)学校布局调整失当,教学点被“一刀切”撤并,导致诸多“后遗症”

集中资源办学是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为应对儿童数量锐减、部分学校资源浪费、教育投入效率不高而制定的政策,随着这一政策深入落实,各地对学校的布局进行大刀阔斧的撤并和调整,建立大量的农村寄宿制学校。

应该说,有其重大的、积极意义。

不过,这一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全国,特别是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的问题,而在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集中资源办学政策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作用,甚至可以说,他是造成这些地区儿童辍学率上升的主要因素。

比如:

在一些边远山区,教学点被撤并后,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尤其是女童的安全,因此普遍推迟孩子的入学年龄;一些大龄孩子就读低年级,因产生自卑心理,索性辍学;中心校的走读生体能消耗大,隐性失学多;集中住宿使寄宿生的生活开支增大,家庭的教育成本增加;有些学校寄宿条件极差,影响学生健康……总之,不根据实际情况,盲目进行布局调整,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事实上,在一些边远地区,计划中已经撤并但事实上无法撤并却又没有新的资源投入因而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校点还大量存在。

这种状况在我们贵州的一些县份就普遍存在。

如晴隆县的青龙村地处高山,四周均无学校,孩子们读书最近的也要到7.5公里以外,因而该村280多个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不到50%,其中女童入学率仅为30%;有65人在村民自办的一年级——四年级的临时教学点学习,因设施落后和师资匮乏,该教学点已无法继续办学,在120名7岁——12岁的适龄儿童中,因路远有72人失/辍学,占60%。

同县的江兴村是布依族和汉族杂居的村子,距最近的中心学校9公里,教学点5公里,适龄儿童168人,失/辍学116人,占69%,其中因路远辍学的55名,占失/辍学人数的47.4%;江满村是彝族、布依族和汉族杂居的村子,距最近的学校5公里,教学点1公里,适龄儿童179名,失/辍学48人,占26.8%。

其他县份,如长顺县白云山镇鼠场村,2004年有适龄儿童少年451人,在校生373人,其余78名适龄儿童失/辍学或推迟入学,其原因也是要步行3——4公里才能到鼠场小学就读;贵定县铁厂乡的破长河、谷岭、山角寨也因为同样原因有近200名学生面临失/辍学的危险。

(二)部分流动儿童难以在“流入地”顺利就学

随着大小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强力推进以及贫困欠发达地区政府对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推进,农民工的人数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的人数也迅速增长。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6)估计,至2030年,中国初步完成城市化进程,农民工总数将达到3.5亿人。

就在2006年,全国约有4300万农民工子女;2008年,便已达8000万,其中流动儿童2000多万,留守儿童5800万。

这些流动儿童中只有一部分孩子进入公立学校,大部分孩子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

这些子弟学校基本是“低投入、低工资”的运行方式,同时大部分办学者存有营利的目的,教学质量堪忧。

而城市的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大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两为主”(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以流动地政府解决为主,公办学校接收为主)的政策,千方百计挖掘潜力,扩大学校容量,使大量农民工子女顺利进入公立学校就读,但许多公立学校大班额现象,无法扩大招生。

而对于农民工子女人数快速增长而产生的就读需求来说压力更是倍增,造成许多流动儿童面临辍学的境况。

例如:

仅张家港市,2003年在读外来子女1.69万人,比上年增长50.5%;2004年激增为2.7万人,比2003年递增58.9%;2005年以后依然以每年15%的速度。

2009年,外来人员子女总数为4.32万人,占全市学生总数的1/4强,所需教育资源相当于35所1200人的学校,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3.32万人。

这样庞大的外来人员子女数量,必然会给张家港的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

又如,银川市兴庆区,2008年,区属公办学校中户籍外学生22559人,占学生总数的38.7%;其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外来经商人员子女18859人,占学生总数的32.3%。

而随着外来人员子女的快速增加,该区许多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也迫切需要解决。

(三)受新“读书无用论”影响,学生“因厌学而辍学”

东部地区随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和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其农村教育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但是,由于城乡教育发展,校际发展以及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不均衡,部分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初中生的辍学现象并没有随经济的发展而降低,辍学率仍高居不下。

这种辍学现象也说明当前的“辍学”不是“因贫辍学”,因为已免除了学杂费,富裕起来的农村家庭完全可以供得起自己的子女上完初中。

根据福建厦门市翔安区教育研究中心的调查,翔安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辍学情况为:

小学阶段辍学率几乎为零;在小学向初中过渡衔接时有少数学生流失。

辍学主要发生在初中阶段,初二年级达到最高峰。

14所初中学校,薄弱学校的学生辍学率最高,省级示范校的学生辍学率最低。

而该区农村初中辍学生中,因学生厌学引起的辍学比例占总辍学人数的72%,是学生的“自愿性辍学”。

而河北霜州市政协调研组的报告也显示,该市因厌学而辍学的现象十分突出。

2000届初三毕业生在初一入学时为14000人,毕业时只剩下不足5000人。

3年竟流失高达9000人,年均流失3000人!

学生“自愿性辍学”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即:

1.初级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吸引部分学生离开校园。

持续多年的、愈演愈烈的“民工荒”,说明初级劳动力严重短缺,这种现象对农村中学生“自愿性辍学”起到了强大而直接的拉动作用。

不少初中生正是看到了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发展给农村青少年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这一点才纷纷主动弃学的,而家长们也因为孩子有事做并能带来一定收益而不加以强烈反对,听之便之。

2.上大学的希望小,使农村孩子觉得读书无望。

农村初中生要想考上大学就需进入重点高中,要上重点高中首先得进入重点初中。

但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重点中学多在城市,只有极少数农村孩子才有机会进入重点初中和重点高中。

这使得农村孩子感觉上大学的希望渺茫。

于是只有注重初中的才读完初中,更多的则中途退学。

3.“应试教育”体制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首先,“应试教育”单一文化课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使得文化课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而产生厌学情绪。

初二年级中考氛围越来越浓厚,中考无望的学生便没有学习愿望,便出现了辍学高峰。

其次,“应试教育”注重文化课,农村教师是兼任音体美和实践活动,且往往学习文化课,导致学生的学习生活沉闷,让部分学生难以忍受并辍学;再次,农村学生学习的是与城市一样的、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主要依据的教材,学习时普遍反映难度较大,离农村现实较远,因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和厌恶情绪。

4.渴望独立、自由、成长的青春期心理,是学生辍学的主观因素。

第一,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满足了农村青少年渴望独立和长大成熟的青春期心理需要。

中途退学的初中生大都选择外出打工,一方面可以摆脱家长和教师的严格约束,自由的支配时间,并用自己挣的钱满足自己特定的消费需要;另一方面感觉自己打工已进入成人角色,学会了抽烟、喝酒、谈恋爱等。

他们以内心获得了一种成熟感和自豪感。

第二,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心理断乳期,他们更愿意和自己的伙伴,朋友相处,群体归属感强。

而农村同年龄段的少年较少,因而一旦有人不想读书或被退学,其他成员可能就无心向学,也退学来维持集体归属感,这就导致了农村初中“成群结队”的辍学现象。

此外,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监管和关爱,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辍学。

二、对症下药,因地制宜,有效遏制辍学势头

(一)“找回”教学点,力控辍学率反弹

针对由于学校布局,教学点被“一刀切”撤并而导致的辍学率上升的具体情况,可以通过基层政府与公益机构的合作助学,来消除不当布局的负面影响。

1、新建独立教学点(或完小)。

地方教育局应根据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就收有关公益机构的援助,新建适当的教学点,并配备适当的师资来解决这些地区学生就近入学的问题,真正控制学生辍学。

贵州晴隆县青龙村、江兴村、江满村便是通过新建教学点的方式,使三个村无一个辍学。

2、尝试一校两点。

由原来的学校管理并派驻教师,恢复原有教学点从事低年级教学,以解决低年龄段儿童就读路远的问题。

长顺县政协申请到民间公益教育资金54万元后开始实施鼠场小学一校两点建设项目,既改善鼠场小学办学条件,同时又恢复王家冲和金银洞教学点。

2006年6月,鼠场小学一校两点建成,当年实现低龄儿童就近入学。

学校有教师9人(教学点2人),学生27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4%。

学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2007——2008学年度,该校获得教学质量奖。

2009年,教师增加为11人,学生增至30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3、恢复(或重建)教学点。

有些地方撤并以后,学校难以接收和消化所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存在师资调配、校舍不租等诸多问题,而另一些教学点又欲撤不能,呈现出两难处境,为此,基层政府应积极寻找外部资源,以支持哪些欲撤不能的校点。

如2006年7月,贵定县教育局和政协引进民间资金28万元,配套解决了铁厂乡破长河、谷岭、山脚寨小学校点的重建问题,同时县教育局还表示优先录用原教学点的教师为公办教师,目前这几个村的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为100%,虽然教师暂时还是代课教师,但都领到了经济补贴。

4、提升教学点教师的专业水平。

边远地区的教学点之所以被列为撤并对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校点师资配备不足,教师水平差,致使教学质量普遍低下。

为此,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应实施农村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项目来解决农村教育理念滞后,课程设置陈旧、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使教学点的参训教师对音乐、美术课程产生新的认识和兴趣,自觉担任这些课程的教学,让他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让他们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能够进行动画课件制作。

成为当地教学点的骨干教师。

另一方面,对于民转公的教师,启动较长期限的教师培训项目,通过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践的方式,开展小学各科教学法、教学设计、新课改与教师角色的转换等课程的培训,以提升边远地区教师的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满足教学点教学所需。

(二)配置教育资源,把工作做实做细,让外来人员子女“有学上”、“不失学”、“上好学”

1、充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以扩大学校容量,扶持办好学校,切实保证外来人员子女“有学上”

对此张家港市的做法可供借鉴。

首先,张家港市政府于2004年出台了《外来人员子女就学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提出合理划分施教区,安排外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确保有入学需求的外来人员子女能够全部入学的要求。

目前,全市104所公办学校全部可以接收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部分小学的外来人员子女已经占学生总数的40%以上,其中有4所专门接收外来人员子女就读的学校,且均达到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

公办学校已接收了近70%的外来人员子女就读。

其次,张家港市政府于2006年印发了《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建设的意见》和《张家港市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建设标准》,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区域位置、外来人员数量、生源情况,对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科学布点,后又出台《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奖励制度》,对2006年——2008年8月期间通过标准化评估的民办学校,实行一次性奖励。

奖励额为示范级奖励投入总额的20%,达标奖励其15%。

通过对民办学校的“加强管理,逐步规范”的措施和对民办学校的大力扶持,目前张家港市有1.29万学生在民办学校就读,约占总数的30%。

2、把工作做细,保证外来人员子女人人“不失学”

政府层面,要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政策,在公办学校中让外来人员子女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免费待遇;民办学校收取的费用较低,政府财政要将免费部分归还家长,还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扶贫助学活动,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

学校层面,从招生环节起,就贯彻教育服务的宗旨,把各项衔接工作和管理工作做到细处。

如每年6月开始宣传,并建立一个流动家庭的完整档案,为儿童将来的升学和转学带来方便。

为了解决小学升初中的衔接问题,政府应对本地原有的公办初中进行维修、改造、扩充,让其就近入学,同时进行初中阶段外来人员子女教育进行专题研究和培训,确保其不在本市辍学。

3、加强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解决外来人员子女初中后继续问题

只要中考达到本市分数线,外来人员子女也可以一样升入市内任何一所高中,参加高考要么回乡要么将户籍在高一时及时转过来。

职业教育全部对外来人员开放,基本采取“注册入学”的方式,也可以通过“五年连读”方式而接受高职教育,从而大大降低了外来人员子女盲目流向社会的可能性。

4、努力让外来人员子女“上好学”

为此,可以开展一下工作:

一是强化安全措施,化解安全风险。

要整治学校环境,消除安全隐患,必要时规划公交专线,让外来人员子女乘车安全。

二是开展主体帮扶,提升师资水平。

可以每年由中心学校下派干部和教师到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支教,也可以对其干部和教师进行上挂公办学校培训,还可以横向交流,实现教育管理中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师资进修、评先评优、职称晋级等与公办学校一体化。

三是突出规范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即通过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收费行为、规范教育管理,提高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四是着眼长远发展,开展融合教育。

为了促进外来人员子女尽快融入城市,做未来的合格公民,应加强德育工作和基础习惯教育;加强青春期心理教育,做好其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路路通等途径,整体提升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等。

五是加强考核评估,推动良性发展。

将公办学校吸纳外来人员子女的比例,教育质量和对民办学校的帮扶工作成效,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进行教育质量综合评估的重要内容,并用“以奖代补”等方式激励民办学校端正办学态度,提高办学质量,进而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保证外来人员子女真正能够“上好学”。

(三)增加学校教育教学自身的吸引力,有效遏制学生的“自愿性辍学”

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大幅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推行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扩大“两免一补”受助学生的范围和人数,做到“应补尽补”;改善中小学教师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师工作,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2、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读书有用”的舆论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张旗鼓宣传《义务教育法》及“控辍保学”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广泛宣传靠科学文化的众多典型事例,引导人们学习和效仿;校内则以系列讲座、黑板报、辩论会和团队会等形式,营造一种“读书有用”的舆论氛围,转变学生为“跳出农门”而读书的观念,树立“科教兴农”的思想。

3、建立健全“控辍”机制。

政府将辍学问题列入各级考核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规范学籍和档案管理,建立学困生转化卡和留守儿童档案,为“控辍”工作提供依据;强化行政部门,社会监督,内部“三线”及分级责任制,追究相关失职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4、增大学校教育自身的吸引力。

首先,加强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精心布置校园环境,丰富文化内涵,使学校充满文化气息;创办文学社、书法社等学生社团,开展科技创新、体育、艺术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吸引力。

其次,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注重普教内容与职教内容的相互渗透,使文化课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联系起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农村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和就业本领。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第三,创设宽松氛围,减轻学生负担。

学校不再唯成绩论英雄,不对学生排名,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和留守少年,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多激励。

教学决不占用节假日时间;课程开齐不足,调节学生身心;控制课内外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学科教师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分层制订适当学习目标,力求使每个学生“留得住,学得好”。

三、结语

遏制辍学率的反弹,不仅是财政投入的问题,而且是教育体系深层变革的问题;它既涉及道德问题,也涉及政策问题。

本文对当前辍学率反弹的原因所作分析以及由此而提出的“控辍”对策,只是本人的一己之见,有的虽然是别人的成功做法,但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应作更加深入细致的探索和尝试,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郭振武,学校管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杨兰,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问题分析[J],中小学管理,2009(6)

[3]杨润勇,中部农村地区教学点:

谁来管?

谁在教?

[J],中小学管理,2009(9)

[4]王松石,江苏张家港市解决外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实践[J],中小学管理,2009(10)

[5]杨延从,如何控制东部地区农村初中生的“自愿性辍学”?

[J],中小学管理,2009(10)

[6]韩珍德,小校园里的大空间[J],中小学管理,2009

(2)

[7]柴纯青,地方民办教育的政策经验[J],中小学管理,200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