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四《人物》总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395845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选修四《人物》总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人物》总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人物》总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人物》总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中历史选修四《人物》总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选修四《人物》总复习提纲.docx

《高中历史选修四《人物》总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选修四《人物》总复习提纲.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选修四《人物》总复习提纲.docx

高中历史选修四《人物》总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是统一的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开创者;

唐太宗是把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推向高峰的皇帝;

康熙帝是把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发展到鼎盛同时又开始下坡的皇帝。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

【课标要求】: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2.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3.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

前247年13岁即位,秦国朝政由太后和吕不韦掌控

前239年21岁亲政,平定叛乱,罢免吕不韦,把政权完全集中到自己手中

一、吞并六国

1、灭六国的进程

国家

时间

前230

前228

前225

前223

前222

前221

铁血长平

公元前262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

赵军大败,40多万人被俘,绝大多数被坑杀。

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2、成功的原因

主观原因:

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锐意进取,善于发现人才,能破格任用一批谋臣猛将;广泛招募各国精英,礼待人才,用人不疑,勇于认错,表现出政治家的胸怀和气度。

客观原因:

①战乱频繁,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渴望统一;②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出现统一趋势;

③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最强(主因)。

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

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1)皇帝制度

●皇权独尊:

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皇帝至上:

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位世袭:

“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2)三公九卿制

 

职位名称

职权范围

任用标准

历史意义

三公

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贤”“能”

由皇帝任命

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否定

御史大夫

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

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秦朝中央的三公九卿制有何特点?

三权分立分工协作皇帝任命不得世袭军权皇控皇帝集权

(3)地方建立郡县制

三、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⑴统一文字—小篆;⑵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六尺宽;⑶大力发展交通,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驰道,疏浚鸿沟,开凿灵渠等;⑷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南征南越

四、历史的余音

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①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打破了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③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开创了幅员辽阔的秦帝国,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④建立了专制主义制度,压制思想。

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⑤实行暴政,大兴土木,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耗费民力;法律残酷,最终促成农民大起义,使秦朝灭亡。

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巩固统一?

为什么他被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政治上:

创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设交通网道。

经济上:

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移民垦荒;鼓励耕织;统一货币、度量衡。

军事上:

修筑长城,北击匈奴。

文化上: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秦始皇统一六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秦始皇是如何统一全国的,分析其中时代趋势与个人作用的辩证关系。

统一的原因见前面。

⑴统一的史实包括:

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郡西南夷。

⑵时代的发展趋势造就了英雄人物;英雄人物的作用要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英雄人物顺应历史的趋势就会推动历史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造就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秦始皇的措施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

①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②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

③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④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⑤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⑥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标要求: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2、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

599年,李世民出生;604年,隋文帝死,杨广登基--隋炀帝;617年,李渊正式举起反隋大旗.;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登基,定国号唐.李渊—唐高祖.李建成—皇太子.李世民—受封秦王;617-618,李世民率军几百薛举集团,消除来自背后的威胁;620年,李世民出兵函谷关,进击王世充集团.;624年,唐朝统一全国.

二、击破东,西突厥

626年,李世民在京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

逼父退位。

;626李世民登基—唐太宗,年号贞观.

当时,北方有突厥和薛延陀,西方有吐谷浑、吐蕃,这些少数民族经常侵犯边境,掠夺人口和财物。

太宗积极用兵,

在629年(贞观三年)派名将李靖讨伐东突厥.;630年初,李靖突击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

(解除北方的威胁,巩固北方边防,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635年(贞观九年)大将段志云败吐谷浑。

;638年(贞观十二年)吐蕃攻唐,侯君集破敌,后又平定了高昌,建安西都护府。

;642年(贞观十五年)唐军又败西突厥。

(期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

(巩固北疆,夸大版图.使中西交通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三、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原因

1.用人方面:

《贞观政要》记载了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贤方面的言行

①重用贤能;②用人扬长避短;③善于纳谏。

2.经济方面: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是繁荣的经济基础

①以“存百姓”思想为指导;②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③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唐太宗发展经济的措施很多,这包括:

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

颁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不夺农时:

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3.法律方面:

①慎用刑法,仁义为本;

4.思想文化方面:

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②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

(5)民族关系方面:

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6)对外关系方面:

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民族关系

(1)唐初:

边境不稳;

(2)政策: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3)策略:

“战而后和”;(4)具体措施:

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册封、和亲;(5)特点:

灵活、宽容;(6)效果:

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同时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突厥

东突厥:

武力征服;羁縻府州;“天可汗”;册封子嗣;西突厥:

武力征服;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吐蕃: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中原文化影响吐蕃)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是他的宽容,因为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异常融洽。

唐太宗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⑴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⑵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⑶采取和亲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结婚;⑷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然用少数民族领袖为官。

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方针:

①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②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③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2、具体表现:

⑴设置专门机构:

设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者;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在中国居住、做官、通婚;⑶对外来宗教,提出“示存异方之教”;⑷中外交往、交流日益增多:

玄奘取经;日本、朝鲜积极学习唐朝文化

3、影响

①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以及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②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大促进了日本封建化过程。

贞观之治的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

你如何理解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⑴唐太宗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真正开创了唐帝国,

⑵他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促进经济的复苏乃至繁荣,

⑶而他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更是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三、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

课标要求: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了清朝长达268年的统治。

清朝皇帝世系表

太祖天命

1616-1626

太宗天聪

1626-1643

世祖顺治

1643-1661

圣祖康熙

1661-1722

世宗雍正

1722-1735

高宗乾隆

1735-1795

仁宗嘉庆

1796-1820

宣宗道光

1820-1850

文宗咸丰

1850-1861

穆宗同治

1861-1874

德宗光绪

1875-1908

溥仪宣统

1908-1911

康熙: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满族,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而又功绩卓著的著名皇帝。

1661年登基-年号康熙8岁;1669年(康熙八年),生擒鳌拜

一、少年皇帝

1、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

⑴清政府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

⑵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的任务仍然繁重

①台湾——郑成功;②黑龙江流域——沙俄;③漠西、漠北——蒙古各部;④云贵、两广、福建——“三藩”

⑶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⑷辅政鳌拜专权

2、康熙亲政——智擒鳌拜

二、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

(一)巩固统一国家

1、平定“三藩”

⑴“三藩”问题的由来

三藩即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他们三人位高权重,为清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康熙即位后,三藩存在威胁到中央统治。

1673年,清政府下令撤掉三藩藩王称号,吴三桂等随即叛乱。

⑵平定“三藩”的经过

1673年(康熙十二年)尚可喜上书,请求归返辽东。

康熙借机撤藩。

;吴三桂收到撤藩令,公开叛清;1676年(康熙十五年),吴三桂进攻广东,尚可喜之子叛附吴三桂,终成三藩之乱;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军进攻昆明,最终平定叛乱

试分析康熙平定三藩的历史影响。

①消除了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②巩固了中央集权。

2、统一台湾

郑成功1661年驱逐荷兰侵略者,光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实现了统一;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⑴措施:

派施琅领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⑵影响:

①加强了台湾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②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3、抗击沙俄--维护国家主权

1、背景:

16世纪中冶开始,沙皇俄国不断向东方扩张,侵入黑龙江.

2、经过:

⑴康熙亲自东巡,了解敌情,制定方略;

⑵1685年分别命令彭春、萨布素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

⑶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尼布楚条约》意义:

1.双方平等协商下签署的平等条约;

2.肯定了“两江一岛”属中国。

为边境赢得长期相对安宁的环境(即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

3、影响

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三征噶尔丹

1671年,格尔丹占据天山;1690,格尔丹出兵东犯乌兰布通,使中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混乱,勾结沙皇,加重危险性

⑴背景

康熙时,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

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

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

自从噶尔丹(1644—1697)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

漠北蒙古抵抗失败后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

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

⑵主要战役:

1690年,乌兰布通战役

⑶结果影响:

①噶尔丹自杀,平叛取得胜利。

②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4、加强民族团结

⑴尊崇儒家文化

①表现:

A.拜祭孔庙;B.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②影响:

①既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②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⑵加强与蒙、藏民族团结,尊重喇嘛教

①表现:

A.在多伦与内外蒙首领会盟;B.册封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等活佛

②影响:

加强了对西藏和蒙古的管理

如何评价康熙帝:

★功绩:

①管理边疆;平定噶尔丹叛乱;册封五世班禅;平息“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并设台湾府

②抗击沙俄:

雅克萨反击战;划定边界

③发展经济:

治理黄河,奖励垦荒,厉行节俭等

★消极:

①兴文字狱;②实行闭关政策

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出生,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30岁精通六艺,35岁时,鲁国内乱。

51岁,执掌鲁国治安,55岁离开鲁国,开始漂泊。

68岁回回到鲁国,放弃为官。

公元前479年,病逝,73岁

2.追求礼乐的一生

①自学礼乐(成为儒士);②创办私学,收徒讲学;③从政失败(中都宰、司寇);④周游列国(P25);⑤整理典籍(“六经”)

思考:

孔子的政治主张为何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

孔子所处的是奴隶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形成的时代,要求以暴力打破旧的社会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权。

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所以不被重视。

二、开创儒家思想

1.产生背景

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思想)

②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2.目的:

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核心内容:

(礼、仁、中庸)

⑴“礼”的思想

1含义:

“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②地位:

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国立身的基础

③方法:

“克己复礼”(个人、社会)

于社会:

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于个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④评价:

积极:

有利于建立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

消极:

维护奴隶制的规范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的利益,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体现其思想保守的一面。

⑵“仁”的思想

①含义:

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②地位:

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③方法:

“忠恕”

子贡问曰: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

④表现:

对于统治阶级:

“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子曰: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⑤评价:

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

②仁爱有等级,孔子提倡仁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仁与礼的关系:

互为表里

⑶中庸之道

①中庸的含义

A.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B.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②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A.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B.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

三、古代大教育家

1.孔子的教育成就

①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私学)

②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④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的教材

四、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1)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2)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基础。

(3)孔子学说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孔子是世界公认的古代社会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及其历史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

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这些思想主张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

2、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为维护封建大一统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独尊”。

3、汉到明清:

儒家学说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了统治阶级禁锢士人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千方百计的维护。

4、明清: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5、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政治上的软弱性,不敢公开同封建正统思想对立,因此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师,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制造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

6、袁大搞“尊孔复古”逆流,封建复辟、专制思想泛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讨论:

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

还有必要提倡它吗?

为什么?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二古希腊的先哲

[课标要求]:

简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一、柏拉图的政治活动

1、时代特征⑴发生伯罗奔尼撒战争;⑵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2、家庭出身(前427年—前347年)

3、追随名师--苏格拉底真理与自由的殉道者,思想主张:

(1)全部兴趣集中于道德哲学;

(2)“认识你自己”(哲学意义上的“自我”);(3)倡导“美德即知识”;(4)教学方法:

“助产术”

4、游历四方:

游历小亚细亚沿岸、埃及、北非、意大利南部,考察各地制度风俗,与各地学者交流思想

5、创办学校:

阿卡德米学园(柏拉图学园)

二、柏拉图思想——理念论和《理想国》

1、思想产生的背景

A、①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同盟战败;②苏格拉底被处死刑——以上两者暴露民主政体弊端。

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不满。

B、受苏格拉底的影响。

C、游历四方,考察各地,产生新思想

2、理念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A、柏拉图的哲学是建立在理性与感性的区别之上

B、观点:

①世界:

理性世界:

由理念构成;事物的概念或实质———真实、永恒

感性世界:

由具体事物构成;物质或现象———虚假、变幻;②对立:

理性世界—感性世界;③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学习即是回忆。

C.评价:

①唯心论:

理念为先,知识先天(客观唯心主义);②理念论触及现象及本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第一次阐述了人的理性对于事物有触动作用,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积极作用。

;③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理想国(政治思想)

A、代表作:

《国家篇》(曾译《理想国》)

B、观点:

①理想国家:

⑴护国者—负责治理国家--智慧之德”;⑵卫国者—对外御敌,对内保民--“勇敢之德”;⑶生产者—从事生产,要有节制--“节制之德”;(4)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

②国家统治者:

哲学王(最富有智慧、最具正义感和理性)

C、评价:

①为了改变当时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弊端,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②最早的乌托邦思想。

其财产公有、普及教育的主张被空想社会主义者接受,影响深远

三、雅典学园

1、目的:

为了培养理想国的统治者——哲学王

2、情况:

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于一体

①教育宗旨:

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人才;②学生来源:

具有初级数理知识;上层社会;男女平等;③开设课程:

算术、几何、天文;④教学方法:

对话形式,自由讨论;⑤教学理念:

全面、和谐、发展

3、影响:

学园的建立是柏拉图生命中的转折点,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是欧洲科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后世西方各国的学术研究院一直沿袭它的名称——阿卡德米。

问题探究

有人曾将柏拉图与孔子作比较,根据你现有的知识,能否对二者进行比较?

相同点:

①时代:

都处于奴隶制时代,其思想主张均处于文化源头的地位;②个人活动:

从政;游历;从教;③政治思想:

孔子主张“仁”,反对暴政;柏拉图主张哲人统治的理想国,对民主政体不满;都体现“人治”的特点,都偏于理想化;④教育:

都创办学校,重视教育,均主张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学;⑤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不同点:

⑴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孔子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善。

⑵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殷周以来的鬼神观念持怀疑态度。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生平篇

人生经历:

公元前384年出生希腊北方色雷斯、17岁师从柏拉图、从事科学研究、公元前343年教育亚历山大、公元前335年在雅典讲学.被称为”逍遥学派”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后,希腊掀起反马其顿的浪潮.一年后客死他乡.

2.成就篇之一:

探索真知的精神

①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②把自然分类,加以等级化

2.成就篇之二:

主要思想

1、哲学思想:

①世界本原:

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②理性是人的本质(“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2)逻辑学:

“三段论”

2、政治学:

(1)人是城邦的动物;

(2)政体上,倾向于民主制;(3)法治优于人治

与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有何区别?

3、伦理学:

“中道”

行为准则:

理性、节制、合乎道德

2.成就篇之三:

科学研究方法和对科学的分类:

科学研究方法;广泛收集材料;分析综合得出有条理的论断

对科学的分类:

理论的科学:

物理学、数学、哲学;实践的科学:

伦理学、理财学、政治学;创造的科学:

种植学、工程技术、文学艺术的创作

3.影响篇:

古代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