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2037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4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学习战争的知识逻辑

背景(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

过程(爆发、阶段、结果)

影响(参战国、地区局势、世界局势)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动荡不安的世界

1、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为什么经济发展迅速?

(1)普法战争后得到法国的大笔赔款——资金

(2)得自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原料

(3)后起之秀,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2、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3、手段:

(1)谈判和幕后交易,纠集军事集团

(2)扩军备战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从三大矛盾的对立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三大矛盾:

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发展为

两大集团:

同盟国:

德意奥

协约国:

英法俄

1、法德、英德、俄奥之间矛盾的核心是什么?

法德矛盾的核心——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

英德矛盾——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最主要的矛盾)

俄奥矛盾的核心——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

(1)同盟国集团:

1879——德奥同盟;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

(2)协约国集团

1892——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

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1904——英法协定;1907——英俄协定(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三.“巴尔干火药桶”

(一)巴尔干成为火药桶的原因

1.战略位置重要

2.民族矛盾激化

3.列强的争夺

(二)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一战的导火线

四、一战的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俄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一战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扩军备战——具体原因

3.列强间矛盾的激化——主要原因

4.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1.为什么要打?

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变得空前激烈。

2.为什么能打?

1)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第2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一)一战爆发的标志——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二)三个阶段三条战线

西线:

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英法←→德

第一阶段(1914年)

马恩河战役:

时间:

1914年9月

兵力:

一百五十万人

伤亡:

三十四万人

结果:

德国消灭法军主力的计划失败,双方形成相持局面。

第二阶段(1915-1916年)

凡尔登战役:

时间:

1916年2月至12月

兵力:

一百多个师

伤亡:

七十余万人

结果:

虽未决出胜负,但此后,德奥方面困难重重,每况愈下,开始走下坡路。

此战役为此成为一战的转折点。

索姆河战役:

时间:

1916年6月下旬至11月

兵力:

153个师

伤亡:

一百三十余万人

结果:

西线再度转入阵地战

东线:

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德奥匈

第一阶段(1914年)

东普鲁士战役(东线形成对峙局面)

第二阶段(1915-1916年)

1915年德奥击溃俄国(德国计划再次落空)

南线:

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奥匈

(三)结束标志——1918年11月11日停战协定签署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变成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这种形势有利于哪一方?

为什么?

持久的原因:

A装备的限制:

当时机枪、步枪、重炮等新武器大量使用,有利于大量杀伤进攻人员。

B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期保障能力低。

C当时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

A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

B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第3课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战争双方阵营的变化

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

2.1904,1907年英国与法,俄签订协约(协约国集团最终建立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最终形成)

3.美国参战(1917年4月)

4.中国参战(1917年8月)

5.俄国退出(1918年3月)《布列斯特和约》

中立使美国获得实利,那美国为什么要参战呢?

一战爆发前,美德关系紧张。

(争夺拉丁美洲)

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的加强。

德国实施“无限制潜水艇战”,击沉了多艘美国船只。

俄国发生二月革命,美国担心自己利益因协约国实力削弱(美担心俄退出一战)而受到损失。

1917年4月美国借口德国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向德国宣战

美国参战的影响(美国参战会给世界大战带来什么变化?

(1)首先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直接援助。

(2)其次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更给协约国带来了巨大好处

(3)美国参战,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

二、同盟国的崩溃

1、德国的垂死挣扎------西线战斗

2、协约国的反攻-----同盟国瓦解

(1)1918年7月——协约国反攻

(2)1918年9月——突破德军“兴登堡防线”

(3)1918年9月底——保加利亚投降(标志:

同盟国开始瓦解)

(4)10月土耳其投降

(5)11月初奥匈帝国战败投降

3、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订投降协定

标志:

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三.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一)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二)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三)内部矛盾尖锐

(四)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第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一.战争催生了新世界——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一)引发了欧洲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一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危机,欧洲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下滑。

(二)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三)欧洲中心格局动摇,摧毁了四大帝国

(四)美国实力巨增:

取代欧洲经济统治地位,并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五)日本获得发展和扩张的良机

(六)促进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国际联盟的出现

一战后,美国为什么会迅速崛起?

  原因:

远离战场,本土未遭战火;美国的参战以及不断向协约国提供商品和贷款,进一步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表现:

战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

 

二.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催生了一系列新技术

(二)客观上提高了妇女地位

(三)促进了政府职能的改变——开始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四)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第1课

巴黎和会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目的:

打破英法企图私下瓜分世界的企图

向英国海上霸主地位发出挑战

利用经济优势扩张

抵消军事劣势,发挥经济优势,谋求世界霸主地位

削弱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

利用倡导者的地位,攫取该组织的实际领导权

参加巴黎和会的目的是什么?

美国:

利用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谋求世界霸权

英国:

维护世界霸权

(1)稳固自己殖民霸主地位

(2)尽力保护在东亚地区的既得利益

(3)防止法国在欧洲大陆称霸

法国:

严厉制裁和防范德国,树立欧洲大陆霸主

日本:

巩固和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一.凡尔赛宫里的勾结与争夺

1、时间地点:

1919年1月在巴黎凡尔赛宫

2、参加国家:

27个战胜国(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

3、会议的操纵者:

英、美、法

4、各战胜国的目的

5、巴黎和会的性质:

帝国主义分赃会议

6、巴黎和会上的斗争:

德国问题、中国山东问题

1)巴黎和会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如何处理德国

2)在处置德国问题上法、英、美各有何方案?

法国:

严厉制裁德国和肢解德国

英国:

反对肢解德国,阻止法国称霸欧洲,联合美国否决建立莱茵共和国的提议

美国:

反对肢解德国但主张给法国确实的安全保障

3)山东问题上的勾结

山东问题的由来

1)一战期间,日本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界地,“二十一条”承认日本在山东的特权

2)一战后,中国要求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要求把山东权益合法化

山东问题上的勾结

美、英、法同意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

二.《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1919.6)

(一)主要内容

1.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2.重新划定德国疆界

3.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

4.限制德国军备

5.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

(二)评价

(1)性质:

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

(2)影响:

1.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初步建立战后国际新体系。

2.对于德国过于苛刻的压制,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如何理解《凡尔赛和约》已经在国际关系的土壤中埋下了会滋生出罪恶的种子?

(1)德国投降是为了得到体面的和平,而得到的却是残

酷的掠夺和严厉的制裁

(2)对德国新政府、军队和人民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必

然会引起社会性的普遍复仇情绪。

(3)在德国这样一个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的国家里,复仇

情绪将成为产生战争罪恶的种子。

第2课

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

凡尔赛体系

对奥地利和约《圣日耳曼条约》1919.9

对保加利亚和约《纳伊条约》1919.11

对匈牙力和约《特里亚农条约》1920.6

对土耳其和约《色佛尔条约》1920.8

《洛桑条约》1923.7

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不稳定性

实质:

以英法为主导、在惩治以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的基础上,确立的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

积极影响:

A.使帝国主义矛盾得到暂时缓和,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B.通过国际会议的外交形式调整国际关系比军事对抗方式是一大进步。

C.一定程度上考虑到民族愿望(民族自决)

体系隐含了四大矛盾,是脆弱的不稳定的。

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处置德国,使复仇情绪蔓延

②战胜国与战胜国的矛盾:

意大利领土要求没有被满足;美未批《凡尔赛和约》

③协约国与苏俄的矛盾:

策划武装干涉;苏俄长期遭排斥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列强的矛盾。

战后土耳其、中国、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国际联盟的建立

1、背景:

(1)对战争的反思

(2)美国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2、建立过程:

巴黎和会讨论国联盟约1920成立日内瓦

3、机构:

大会、行政院、秘书处

4、成员:

苏联和战败国初期被排斥在外美国也未参加

5、盟约内容:

(1)“维护和平”的原则:

宗旨

(2)非战和裁军方面

(3)集体安全方面

(4)委任统治制度

6、国联的本质:

英法控制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美国未加入国联的原因有哪些?

(1)美国未实现称霸世界的目标,

(2)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反对,未批准《凡尔赛和约》

第3课

华盛顿会议

1.背景:

美日争夺亚太;海军军备竞赛;中国问题的争夺;维护列强利益

2.美国倡议召开

3.时间:

1921--1922

4.与会国家:

美英日法中意葡荷比

条约对谁有利?

对国际关系有何影响?

有利于美国

英国与日本矛盾激化,日本获得与欧美平等的地位

二、海军军备的重新安排

1.内容:

《五国条约》规定的五国海军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限额

2.评价:

性质:

第一个裁军条约

积极:

缓解海军军备竞赛

消极:

孕育新冲突

三、中国问题

(一)山东问题

1.问题的由来:

①1879德国强占胶州湾

②一战时日本占领山东租借地、“二十一条”

③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2.解决: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山东问题解决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3.解决原因:

①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主要)

②美英和日本的矛盾。

华盛顿会议结果:

哪个国家是最大的赢家?

谁的利益受到损害?

有何表现?

美国是最大的赢家:

1、拆散英日同盟;

2、美国海军力量与英国并驾齐驱;

3、遏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4、在中国实现了“门户开放”政策。

利益受损:

日本:

英日同盟被拆散;海军力量受遏制;独占中国局面被打破

英国:

丧失海军优势。

中国:

受到帝国主义宰割。

(最大受害国)

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1.实质:

是以美国居主导地位、抑制日本、宰割中国的基础上形成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作用:

构成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使资本主义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3.不稳定性:

暂时缓和帝国主义列强矛盾,并没有消除各大国间矛盾,相反埋下更大的冲突的种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过程

巴黎和会:

1、1919年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分赃会议

2、会议签订了以《凡尔赛和约》为主的一系列和约,总称“巴黎和约”

3、形成一战后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会议:

1、1921年美国召集,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2、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和《九国公约》等

3、形成一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影响

实质:

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影响:

改变了欧洲及亚太政治格局:

1.德、俄、奥、土四大帝国被摧垮

2.德国面积缩小,且东西互不连接

3.欧洲出现新兴国家

激起帝国主义之间新矛盾,埋下了新大战的祸根:

1.激起德国的复仇情绪

2.战胜国内部因分赃不均,矛盾重重

3.美日冲突加剧,埋下太平洋战争祸根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力量的对比——战胜国重分世界殖民地,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凡-华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东方的关系——构成了新的国际关系。

帝国主义之间关系:

为争夺世界霸权和利益相互争夺,为共同利益又相互勾结。

资本主义世界

1919~1922年,“凡—华体系”建立(相对稳定)

1923~1929年,资相对稳定发展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法西斯政权建立(走向战争)

20C30年代,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开始,大战迫近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的原因

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矛盾

具体原因:

市场供需的矛盾

(1)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2)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

(3)股票投机和分期付款方式掩盖了供需矛盾

导火线(直接原因):

股市的崩溃

⒉爆发标志:

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暴跌

3、特点:

☉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特点:

时间特别长、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大

☉为什么美国经济危机会迅速地波及到其它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⒋危机影响:

国内:

激化社会矛盾

失业人数增加,普遍出现群众运动,法西斯兴风作浪,引发社会危机

国际:

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

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嫁危机,引起全球范围的经济战

⒌摆脱危机的道路

美国:

通过国内的改革---罗斯福新政

德日:

走上法西斯道路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原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具体原因:

市场供求矛盾

直接原因:

股市崩溃

影响:

社会危机加深,社会动荡不安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1.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

1933.1.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兴登堡任命仪式)

(1)对内:

恐怖独裁

(2)对外:

1.冲破凡尔赛体系束缚

2.扩军备战

2.建立

(1)标志:

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总理,法西斯专政建立。

(2)影响: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内外政策:

(1)对内:

法西斯独裁统治

①政治上:

纳粹党一党独裁

②经济上:

国民经济军事化

③文化领域:

思想文化专制

④民族政策:

推行种族灭绝政策,疯狂迫害犹太人。

(2)对外:

冲破凡尔赛和约束缚;扩军备战

为什么在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美国与德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1.历史传统的影响:

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比较稳固德都没有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带有较强的专制残余势力

2、经济状况不同:

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经济实力雄厚;德国经济实力弱。

3、凡-华体系的影响不同:

美、德在战后格局中处于不同地位,美国要维持这一格局,德则要冲破它。

4、德国法西斯势力较强,美国法西斯势力较弱

5、领导者个人素质不一样。

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

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军部:

日本法西斯的主力所在

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建立原因

历史原因:

缺乏民主传统

②华盛顿体系压制

⑵现实原因:

经济危机的打击

②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2、过程

(1)九一八事变

(2)标志:

广田组阁——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3、统治政策;

(1)对内:

禁止罢工,限制人民自由,加紧扩军备战

(2)对外:

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军部确定“南进”的目标;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影响:

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有何异同?

同:

⒈都是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

2是受到本国军事、封建主义历史传统的影响

3国际关系中不利地位的影响(对凡-华体系极度不满,都极力想打破)

4统治阶级的支持

异:

德国:

依靠纳粹党通过选举夺取政权建立法西斯专政;

日本:

是依靠现存的天皇制度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建立法西斯专政

第2课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一、亚洲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

㈠中国的抗日战争(1931--1945)(世界最早)

1、中国抗日战争发展的阶段特点:

①从局部到全民族抗战

1931年开始局部

1937年全民族抗战

②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国共合作为基础

③两党独立领导,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国民政府领导正面战场:

四大会战

中共领导敌后战场:

游击战;百团大战

④世界上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反法西斯战争

⑤是亚洲抗日主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牵制了大部分日军主力,是亚洲抗日主战场,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㈡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1935--1941)(非洲最早)

1、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原因:

①战略地位重要;资源丰富

②经济危机的影响

③无力在欧洲抗衡,把矛头指向非洲

2、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①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埃人民顽强抵抗,粉碎意速胜企图

②1936年,意吞并埃,埃人民坚持游击战争

③1941年,在盟军帮助下,埃获得解放

3、埃抗意斗争失败原因:

⑴内因:

①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埃军装备陈旧

②领导方面的失误(战术指导思想失误,寄希望于国联)

⑵外因:

①意军的强大及残忍(使用毒气)

②英法美大国的绥靖政策,缺乏国际援助

4、特点与影响

①特点:

非洲地区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

②影响:

它的不畏强暴、坚持抗战的精神,给世界人民以宝贵启迪。

二、西班牙内战(1936--1939)(欧洲最早)

1、西班牙内战爆发:

(1)背景:

①共和国成立;

②人民阵线上台

西班牙人民阵线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组织

西班牙发生的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一场反对叛乱的内战

(2)标志:

1936年,佛朗哥叛乱

2、国际上各种势力的态度

一、德、意的武装干涉

原因:

1、夺取西班牙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

①包抄法国,切断英法与其海外殖民地的联系

②支持佛朗哥法西斯势力建立法西斯专政,以便使西班牙在未来的战争中站在德意一边

2、敌视包括共产党等左派参加的共和政府(反共)

3、把西班牙变成检验自己军事实力的实验场

影响:

1、西班牙内战演变成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2、导致了西班牙人民阵线共和国的颠覆

二、世界进步力量对西班牙人民的支持:

①苏联:

提供大量援助

②共产国际:

组织“国际纵队”(组织者、成员)

三、西方大国的态度:

①英法“不干涉政策”

②美国“中立”政策

3、性质:

既是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战争性质改变)

4、结果:

1939年3月叛军攻陷马德里,佛朗哥法西斯独裁政权建立

5、特点与影响:

①特点:

最能反映二战前各大国的矛盾与斗争,被看作“二战前的彩排”

②影响:

它牵制了德、意法西斯30年代的侵略活动,支持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失败原因:

指挥失误;第五纵队破坏;德意全力援助;英法美绥靖政策。

西班牙战争是“小二战”或“二战的彩排”。

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从战争的性质看,是一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从战争的过程看,各种国际政治势力粉墨登场

反映出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

最能反映二战前各大国的矛盾与斗争

①英法美帝国主义国家与德意法西斯势力之间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存在尖锐矛盾,但为了反对社会主义而相互勾结;

②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既和法西斯势力有矛盾,也与英法美帝国主义国家有尖锐矛盾;

③反对法西斯势力成为世界人民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内容。

20世纪30年代亚、非、欧局部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斗争、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有哪些特点?

最终都未能阻止二战的爆发,原因是什么?

特点:

①从作用看:

对法西斯的扩张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②从过程看:

在反对法西斯的斗争中都受到英法美绥靖政策的抑制,基本上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③从结果看:

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国小力弱且各自为战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未能遏制二战的全面爆发。

原因:

①力量对比:

法西斯国家力量强大,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弱小,无法单独取得斗争的胜利

②大国政策:

一些大国的纵容、绥靖、中立自保,使30年代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③国际环境:

国际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英法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什么政策,这种政策实质是什么?

不干涉政策,实质是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德意对西班牙的侵略已经严重损害了英法的利益,它们为何仍然一退再退?

(绥靖政策的目的)

①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自身安全(根本原因)

②英法反共产主义的特性,企图祸水东引

列举20世纪3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在哪些事件中推行过绥靖政策?

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西班牙内战、“九一八”事变、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慕尼黑阴谋”等

三、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1.原因:

①法西斯国家力量壮大,与英法美等国的矛盾加剧。

②法西斯国家共同利益的需要。

共同的利益指什么?

共同对抗英法美,争夺世界霸权,抢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2.过程:

①1936.10,德意签订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②1936.11,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③1937.11,意大利加入“反共”协定,结成

3.影响:

初步形成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威胁世界和平。

为什么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团要打着“反共产国际”的旗号结盟?

1.反对苏联和共产国际等国际进步力量。

(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他们的侵略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2.欺骗、麻痹西方大国。

(德意日争夺殖民地与世界霸权,不可避免地将与英法美等国冲突,但由于时机不成熟,不愿过早刺激英法美)

分别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时间、主要特点和意义。

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中国1931年开始的抗日战争。

它是中国人民由局部抗战发展为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