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2183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7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标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3.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2)工商业的发展:

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3.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3)首席执政官梭伦:

1.萨拉米斯岛问题2.BC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

(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工商业的发展)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

(工商业的发展、 首席执政官梭伦)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

过程与方法:

(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阅读摘要、(工商业的发展)纲要图示、情景再现、辩论比较(首席执政官梭伦)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

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改革的自然条件)

(1)环境优越:

位于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

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等;

(3)交通便利:

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港。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改革的政治背景)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背景:

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2)时间:

公元前9——前8世纪

(3)特点:

小国寡民

(4)标志:

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5)社会成员:

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掌权(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平民政治权力太少(公民大会)。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

(2)结果:

雅典平民武装暴动(前632年),政局动荡

(3)影响:

敲响警钟、局部调整、真正改革

三、“工商业的发展”(改革的经济背景)

1.前提:

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力提高

2.表现:

经济作物发展、手工业和造船业取得进步、商业贸易日趋繁荣

3.影响:

(1)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沿海地区的一些经营工商业的平民日益富裕;有些贵族也开始经营工商业,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2)雅典公民的分化与矛盾:

雅典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

四、首席执政官梭伦(改革的主观条件)

1、疯诗人事件:

2、萨拉米斯岛问题

3、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1)原因:

①梭伦指挥收回萨拉米斯岛,树立了崇高的威望,从此走上政治舞台。

②雅典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再度激化,内战一触即发。

(2)当选: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3)影响:

一场自上而下、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开始了,雅典城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阐述梭伦登上政治舞台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索伦改革的历史背景)

客观条件:

贵族政治的专横和压榨,导致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的局面阻碍了雅典经济的发展,使改革成为唯一的出路。

主观条件:

梭伦丰富的人生阅历、充足的知识储备、高远的理想抱负、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睿智的斗争策略、善于抓住机遇的敏锐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勇气。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课标要求】

1.简述梭伦改革在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和推行国家权力机构改革等方面的主要措施。

2.指出梭伦改革呈现的“革命性”与“中庸式”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解负令的内容,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方法、标准、权利与义务,以及梭伦改革在发展工商业方面的措施;

(2)理解梭伦改革应对贵族反对的策略及现实性,财产等级制度改革不能带来真正的平等、以及公民权利提高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3)分析解负令颁布对雅典社会结构带来的影响,探究梭伦改革对雅典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外的内容,从多角度认识、解释历史人物,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历史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表格观察图片,运用比较的方法正确评价财产等级制度;

(3)用归纳法概括“解负令”的基本内容;结合背景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4)通过学生表演课本剧,再现梭伦改革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加深学生的改革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改革背景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顺应潮流,实事求是,改革就能成功;

(2)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理解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的意义;

(3)通过对改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进行一场社会变革来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从而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联系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同样如此。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梭伦改革的内容。

难点:

梭伦改革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颁布“解负令”等法令

1、措施:

(1)颁布“解负令”:

废除所有债务;释放和赎回债务奴隶;废除“六一汉”制度;

(2)颁布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法:

目的:

防止产生新的债务奴隶;

内容:

规定个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3)制定“遗嘱法”:

目的:

杜绝贵族任意侵占平民财产;

内容:

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

(4)安抚贵族:

目的:

减轻贵族的强烈反抗,稳定社会秩序;

措施:

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使贵族得以继续保持优越的经济地位。

特点:

调整改革措施,有效地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体现了改革的策略性和政策的灵活性。

2结果和意义:

(1)有效地防止了贵族兼并土地,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

(2)促使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扩大了公民的基础:

原来的债务奴隶、平民、贵族都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的雅典公民;

(3)但并未废除奴隶制,并走上了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1、目的:

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2、原则:

财产的多少;

3、方法:

公民每年的总收入折合成农产品计算财产,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

4、评价:

局限性:

未实现公民间真正的平等。

进步性:

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奴隶主开辟了参与政治权利的途径,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三、改革权力机构,建立“四百人会议”

1、目的:

进一步打破贵族的专权

2、措施:

(1)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2)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3)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3、影响:

(1)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国家政权,中下层平民也取得一些民主权利;

(2)有限的津贴使农民手工业者无法经常参政,实质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四、鼓励发展工商业

1、目的: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扩大平民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实力;

2、措施:

(1)农业:

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价;改进水渠灌溉系统,提倡种植经济作物;鼓励自给有余的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

(2)手工业:

规定凡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吸引鼓励有技术的外国人迁居雅典。

(3)商业及其他:

改革币制和度量衡;确定私有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

3、影响:

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课堂小结】

通过梭伦改革具体内容的分析,可得知梭伦改革的一些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

革命式、中庸式;

打击对象:

奴隶主贵族;

改革获益:

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

改革性质:

奴隶主阶级的改革;

改革影响:

奠定了雅典民主化政治的基础。

 

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公元前560年雅典建立僭主政治;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开始确立;梭伦改革局限性的表现;

(2)理解僭主政治建立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梭伦改革是希腊最为重要的改革之一;梭伦改革局限性的原因;

(3)探究梭伦出走后僭主政治建立的原因,从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中探究其改革的出发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梭伦出走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过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同一历史问题的纵向归纳和总结能力;

(3)任何历史现象的发生,都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关。

通过对梭伦改革的评价,学会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一种政治制度的确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始终影响着改革的进程,但进步的最终会取得胜利;

(2)通过肯定梭伦不计个人得失的品德,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3)使学生明确改革总会遇到阻力,关键是怎样处理。

梭伦改革所采取的“折中”手段的失误让我们认识到,改革必须果断、无畏,不能轻易向旧势力屈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进程中的作用。

难点:

梭伦改革成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石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

1、梭伦出走:

(1)原因:

①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②梭伦不愿建立僭主政治,践踏民主政治。

(2)出走:

2、僭主政治的建立:

(1)背景:

雅典政局动荡,三派纷争。

①平原派:

企图恢复旧秩序

②山地派:

要求进一步改革

③海岸派:

拥护梭伦政策,但要求强有力的政府,稳定秩序。

(2)建立:

公元前560年庇西特拉图

(3)结果:

进一步推动民主进程。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1、梭伦改革的历史意义:

(1)经济意义:

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

梭伦改革经济方面的措施:

①承认私有财产继承自由,消除了所有制关系上的氏族残余;②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限制粮食出口、扩大橄榄油输出、实行货币改革、奖励外地工匠移居雅典和提倡公民学习手工业技术等。

作用:

大大促进了雅典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使雅典很快成为古代希腊最繁荣的城邦。

表现:

雅典生产的陶器、酒类大量出口,雅典商船出没于爱琴海沿岸甚至地中海许多港口,取得了丰厚的商业利润。

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成为希腊最繁忙的港口。

(2)政治意义:

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推行改革)

主要内容:

①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②建立五百人会议,代替四百人会议,进一步削弱贵族势力;③设立十将军委员会;④制定陶片放逐法,防止僭主政治。

作用:

以新的地域组织代替原始血缘组织;使所有公民有机会参加政治事务,使雅典牢固地确立了民主体制。

(2)伯利克里改革

主要内容:

①取消高级职官的财产限制;②发放津贴;③抽签或举手表决方式;④进一步改革国家政权机构……

影响:

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奴隶制民主共和国)最终确立。

三、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

1、原因:

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因此他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

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

2、表现:

(1)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利,使得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

(2)氏族制度残余和贵族势力仍然存在,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课堂小结】

本单元我们从雅典复杂的社会环境入手,介绍了梭伦为消除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尽管改革措施具有一定局限性,最终梭伦出走,雅典甚至还建立起僭主政治,但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

(3)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

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难点: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教学过程】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1、社会经济:

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1)表现:

1)农业:

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②兴修水利:

③农田施肥:

沤肥技术

④荒地开垦:

2)手工业:

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3)商业:

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2)影响:

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

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2、政治:

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1)原因:

经济基础的变化

(2)目的:

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途径:

变革

(4)措施:

①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

②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

③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3、军事: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1)春秋:

诸侯争霸战争

(2)战国:

以兼并战争为主

(3)变革动力:

富国强兵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

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进而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

4、思想文化:

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

(2)表现:

①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

(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

②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3)影响:

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

时间

国家

改革者

变法内容

作用

春秋

齐国

管仲

改革

军事:

整顿和发展军备

经济:

发展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增强了齐国实力,

使齐桓公成为春秋

第一个霸主

鲁国

初税亩

经济:

“履亩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战国

魏国

李悝

变法

经济:

“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推行“平籴法”,保护小农经济

法制:

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为各国改革树立了榜样

楚国

吴起

变法

政治:

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三代以后收回爵禄;强令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严格吏治禁止私门请托

取得一定成效,

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成为强国)

其它诸侯

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

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改革的必要性:

(1)秦穆公称霸西戎(公元前7世纪后期)——落后

(2)秦献公改革(公元前4世纪初)——无改观

2、改革的可能性:

(1)有利条件:

①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权力集中)

②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发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法家学说)

③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民风质朴与尚武精神)

(2)历史机遇:

①三家分晋,阻秦力量大受大削弱;

②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③诸侯卑秦,秦孝公决心发奋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3)主观条件:

商鞅的个人才干。

【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

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再加上秦孝公招揽贤才,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这种社会变革、变法运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规律。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商鞅的成长历程;初涉政坛;秦国政坛上的主角;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2)理解商鞅变法和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关系;

(3)探究杰出人物对社会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商鞅在秦国从政的史实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目的、经济措施、作用的学习,提高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和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措施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时势造英雄。

杰出人物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发展紧紧连在一起;

(2)“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要指导思想。

商鞅“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商鞅“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

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少好刑名之学”

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3、投奔秦国,支持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经济——富国:

(1)目的:

以农求富,增强经济实力;

(2)措施:

①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2、军政——强兵: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改革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4)普遍推行县制:

(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6)改革旧习俗:

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

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课堂小结】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积极作用

措施

积极作用

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统一度量衡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军事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

爵制(严禁私斗)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

政治

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普遍推行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司法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加强了户籍管理,为收税、征兵提供了依据;加强了专制统治

制定秦律,轻罪重罚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习俗

“塞私门之请”

推行“分异”令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课程标准】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

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学过程】

一、商鞅之死

1、原因:

①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

②秦孝公去世→失去依靠;秦惠文王即位→守旧势力复仇。

2、经过:

3、结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4、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徙木立信)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5)其它:

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的进步意义

1、性质:

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2、特点:

①改革最彻底

②改革较全面: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习俗等各个方面;

③持续时间最久:

18年,两次颁布变法令;

④作用最显著:

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实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意义:

(1)政治:

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

(2)经济: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强了国力

(3)军事: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4)司法:

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了守旧势力。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小结】

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