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二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15052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二复习提纲.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二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二复习提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二复习提纲.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二复习提纲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二复习提纲

(一)基本规律

一、世界近代化历程的基本特征

1、政治:

民主化、法制化

2、经济:

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

3、思想:

理性化、科学化

4、生活:

城市化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政治转型的核心内容: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2、近代社会的政治史的三个基本领域:

政治思想理论、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实践

3、政治思想理论方面斗争的焦点:

①国家权力的本源(“主权在民”还是“君权神授”)

②人权的本质(自然享有还是统治者恩赐)

③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④统治国家的基本体制(法治还是人治)

⑤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代议制还是君主专制)

⑥统治者产生的基本原则(选举还是世袭)

⑦权力结构框架(三权分立还是金字塔)等

l问题:

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等在上述领域的主张?

三、世界近代政治民主化

1、产生背景:

近代资本主义兴起,新兴的资产阶级与专制王权的矛盾愈演愈烈

2、过程和实质:

反对专制、争取人权和公民权;从臣民(人治)转变为公民(法治)

3、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尊严和价值;民主与社会经济的进步一起成为近现代人类文明的基本标志

4、基本蓝图(理论):

人权是基石;代议制是基本框架;法治和分权是根本保障

5、实现道路(实践)

(1)自下而上的革命(战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如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

(2)自上而下的改革:

如英国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3)工人运动:

如宪章运动;国际工人运动(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第二国际

6、结果:

(1)《权利法案》《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等法律文件诞生

(2)代议制民主制确立,但各国特色不同(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名义下的专制或半专制统治)

(3)代议制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的历史局限性(资产阶级民主)

7、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

(1)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历程

(2)资产阶级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3)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历程

8、基本观点

①专制和民主都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必然阶段;

②民主思想是民主制度和民主实践的前提

③民主不是统治者的恩赐,而是人民群众(包括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

④近代社会中诞生的资产阶级民主至今也是一种不完善、不彻底的民主

⑤民主制度的产生与出现,同全体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基本无关,它只同民主力量与封建专制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有关

9、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

(二)国别史

一、英国

1、议会和国王的斗争:

①斗争的焦点是:

国会权力至上还是王权至上

②矛盾激化的导火线:

“税收”问题

③实质:

反对王权专制统治

④斗争背景: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政治专制、经济垄断、宗教迫害)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⑤斗争的过程:

从《权利请愿书》到《大抗议书》;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

长期议会召开、两次内战、共和国的成立和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和光荣革命)

⑥斗争结果:

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建立代表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制

2、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

①君主立宪制:

⑴条件:

A、政治条件: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的建立;B、历史条件:

悠久的宪政传统;C、法律依据:

《权利法案》及其他法案(《王位继承法》和《三年法案》)

⑵《权利法案》的内容:

限制王权、保障公民权利

⑶《权利法案》的意义:

英国宪政史上重要文献,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为很多国家效法

⑷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限制王权,议会权力至上

⑸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封建时代的君主制的区别:

国家政治体制的构成、国王和议会的地位

⑹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意义:

A、对英国:

资产阶级分享到国家权力;英国社会获得政治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制度保障;在本质上逐渐实现向现代民主国家的转变。

B、为很多国家效仿

②责任制内阁

⑴含义:

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⑵形成:

萌芽:

16~17世纪都铎王朝时期枢密院中的外交委员会;形成:

18世纪早期辉格党领袖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实行首相;进一步完善:

18世纪后期19世纪上半期,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⑶内阁的职权:

最高行政权;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

⑷首相、内阁、政府产生的法定程序:

英王任命在下院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政府首相,首相根据国王授权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呈请国王批准,内阁和政府便告成立

⑸首相的地位和职权:

政府首脑、多数党领袖,掌握国家实权;受议会监督

③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

间接民主;更多的弹性、更广泛的包容性和更大的自由度;保留中世纪的传统特征(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国家权力重心发生了变化。

④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意义:

A、对英国:

缓解社会矛盾,使英国进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顺应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历史潮流,促进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发展。

B、对世界:

对于欧洲、北美地区及其他英国海外殖民地的政治文明进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许多国家采用了英国式的代议制民主政治

3、英国的工人运动:

①宪章运动:

⑴背景:

能享受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权利的人十分有限;选举中弊端丛生;民主内涵在新的历史阶段得到拓展和深化。

⑵斗争目标:

争取普选权

⑶概况:

兴起(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和1837年《人民宪章》的提出);低潮(1839年和1842年宪章派两次提交请愿书被否决);复兴(受1847年经济危机和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影响);衰落(请愿被镇压,宪章派内部分裂);结束(19世纪50年代末)

⑷宪章运动的意义:

A、地位:

世界历史上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争取普选权的全国性政治运动,是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B、对英国:

影响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民主进程(政治纲领多次重现;选举改革运动的兴起和1867年议会改革;20世纪初,基本实现公民普选权)。

C、对欧洲:

推动欧洲各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②第一国际在英国的斗争:

⑴第一国际,也叫国际工人协会,1864年在伦敦成立,起草《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是第一个世界性的工人组织

⑵支持了19世纪英国开展的争取议会改革的群众运动,组织工人参加,确定策略。

⑶影响:

不仅推动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且用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思想教育各国无产阶级,使国际主义深入人心。

二、美国

1、民主和专制的较量:

⑴斗争对象:

英国殖民统治

⑵斗争背景:

启蒙思想的传播及自己的启蒙思想家的产生(富兰克林和杰克逊);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潘恩《常识》);英国殖民残酷的统治;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⑶斗争纲领:

《独立宣言》

⑷《独立宣言》的民主思想:

平等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

⑸《独立宣言》的影响:

A、地位: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民主共和国的原则,马克思称之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B、对美国:

宣告美国成立;指导独立战争胜利;其民主精神影响美国未来。

C、对世界:

推动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直接影响法国大革命;对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民主独立运动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的影响?

⑹《独立宣言》的局限性:

删去谴责奴隶制的内容;真正有权参政政治,实施“主权在民”的人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

2、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制定

⑴背景:

邦联政府的松散性,缺乏一个有效的全国性政府,无力保护独立战争成果;战后经济困难,激化社会矛盾(谢司起义);没有封建专制的传统;以麦迪逊为代表的联邦主义者的贡献;吸收英法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精髓

⑵宪法的内容:

共和体制、三权分立原则、联邦制

A、共和体制:

以“主权在民”为宗旨,以代议制为基础

B、三权分立原则:

体现“分权与制衡”的思想

权力归属

产生

职权

联系

立法权

国会

各州议会选参议员;

选民直接选众议员

最高立法权、征税权、征兵权、宣战权、贸易权、缔约批准权

相互独立,彼此制约和平衡

行政权

总统

选民间接选出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任命政府高官、法律否决权,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司法权

联邦法院

总统任命,

参议院同意

最高审判权、释法权

C、联邦制:

联邦地位高于各州;州法律与联邦宪法相抵触时,以联邦宪法为准;各州有权制定州宪法和法律。

作用:

既避免邦联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的过于集中;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国家,又尽量留给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有利于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⑶宪法的意义:

A、地位:

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宪法。

B、对美国:

奠定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促进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巩固独立战争成果,使美国革命得以完成;为美国以此后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制度保证。

C、对世界:

为许多国家效仿(对中国的影响?

⑷宪法的局限性:

间接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才有选举权

⑸宪法局限性的原因:

1787年制宪会议的初衷只是为了挽救危机中的邦联;宪法本身是大州与小州、南方和北方的代表及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

⑹宪法的完善:

A、手段:

通过宪法修正案修正宪法。

B、成果:

黑人和妇女权利陆续得到承认。

C、意义:

联邦制内容得到补充和完善,宪法生命力得到更新,对美国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法国

1、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檄文《人权宣言》

⑴《人权宣言》背景:

波旁王朝专制统治的腐朽;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三级会议的召开和大革命的爆发;君主立宪派的贡献。

⑵《人权宣言》的思想基础:

自然法、社会契约思想

⑶《人权宣言》的基本原则:

天赋人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法律平等、财产权、主权在民

⑷《人权宣言》的意义:

A、地位:

最具世界性。

B、对法国:

宣告旧封建王权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诞生;将启蒙思想发扬光大,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指导了法国大革命的方向。

C、对世界:

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亚洲和中国革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⑴斗争过程:

法国大革命(1789~1794年,推翻波旁王朝,建立共和国)——拿破仑帝国(1804~181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王朝复辟(1814~1830年,极力恢复封建秩序)——七月王朝(1830~1848年,君主立宪制,代表金融贵族利益)——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年,共和派力量薄弱,立法会选举输给保守派的“秩序党”)——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拿破仑三世对内独裁,对外扩张。

在普法战争的失败中灭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840年,共和派险胜帝制派,最终确立共和制)

⑵法国大革命

派别

执政

时间

利益集团

成果

下台原因

君主立宪派

1789~

1792

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

基本完成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废除封建特权、通过《人权宣言》、制定1791年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国内外旧势力的进攻;君主立宪派软弱无力

吉伦特派

1792~

1793

工商业资产阶级

召开国民公会、瓦尔密大捷、成立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

内外局势紧张;经济问题突出;人民要求被拒

雅各宾派

1793~

1794

中小资产阶级

采取打击反革命、保障人民利益的措施维护革命成果;实行恐怖政策扭转国内外紧张局势

反法联盟的进攻;雅各宾派内部矛盾和分裂

⑶拿破仑帝国(即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的上台:

热月党人对内不能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对外无力抗拒欧洲一些国家对法国的武装干涉;资产阶级希望一个强有力政权稳定秩序,巩固统治;拿破仑自身优秀的才华;“雾月政变”

拿破仑的功过是非:

A、对内颁布《民法典》,进一步摧毁封建旧制度,采取有利于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措施;B、对外不断征战,功过参半:

早期战争是为了保卫革命成果,传播大革命思想,属于革命的、进步的、正义的民族战争,1812年达到全盛;后期战争带有侵略性和争霸性。

其中对英国的战争具有反侵略和争霸的双重性,对俄国的战争具有反侵略和侵略的双重性。

拿破仑帝国覆灭的原因:

连年战争影响国内经济,动摇帝国统治基础;战争性质的转变,导致欧洲民族主义的觉醒,民族解放战争不断兴起;拿破仑统治后期向旧制度妥协,进一步加深帝国危机;欧洲封建势力强大。

⑷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宪法):

行政权归总统,由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拥有任命权、缔约权、特赦权,在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

立法权归两院制议会。

参议员由地方参议会代表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间接选出,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众议员由普选产生,受总统和参议院控制。

内阁对议会负责,由总理组织内阁。

意义: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在法兰西的最终确立;标志着法国人民反封建斗争任务的完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巴黎公社:

1871年

⑴背景:

普法战争,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政府的国防政府和临时政府的妥协政策激化法国国内阶级矛盾

⑵公社的革命措施:

A、政权建设方面,废旧立新(废旧:

旧军队、旧警察、资产阶级法庭和座谈会。

立新:

国民自卫军,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民主选举和薪金限制;B、社会经济方面:

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交工人合作社管理,八小时工作制。

⑶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

普选制、集体领导和民主作风、反个人专断、人民对权力机关及公职人员的监督权和罢免权、加强法制。

⑷公社失败:

缺乏财政支持、缺乏群众基础、缺乏科学指导、敌强我弱、社会条件不成熟(因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

⑸巴黎公社的意义:

A、地位: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B、理论意义: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C、实践意义:

其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4、第二国际在法国的斗争:

1889年在纪念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00周年之际成立。

内容:

国际劳工立法(促使政府立法的手段:

集会、报纸宣传、请愿以及示威游行。

立法内容:

八小时工作制、劳动保护制、保护童工和女工权利);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影响:

欧美工人运动规模更大、组织性更强、斗争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德国社会民主党成为议会第二大党;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实施社会福利制度,工人境遇得到改善;推动近代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四、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

①思想产生: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②“中体西用”思想:

⑴内涵:

坚持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伦常名教”为治国之本,在这一前提下,再学习利用西方近代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

⑵指导实践:

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主思想:

⑴早期维新派:

超越“中体西用”界限,认为“君民共主”制度最好。

⑵康有为的民主思想:

代表作: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君主立宪、“托古改制”、“三世说”、用孔子证明维新改制的神圣性和合理性。

编译《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主张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

设立“制度局”作为指导全国变法的中枢机构。

⑶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与康有为有许多相似之处;民权思想更加突出(张扬民权和批判封建专制相结合、“伸民权”和“广民智”相联系);接受卢梭的启蒙思想。

⑷康有为和梁启超民主思想的比较:

A、都是君主立宪制,具有一定民主性,相对封建君主专制是一种巨大进步。

B、梁启超比康有为的思想更激进,民权思想更突出,还接受了卢梭的启蒙思想。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⑴形成三民主义思想体系,其中民权主义最能体现他的民主思想

⑵结合中国实际,对西方民主政治加以改造,形成“五权分立”方案

⑶民族、民权、民生之间的密切联系,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⑷章炳麟、陈天华、邹容传播革命思想,宋教仁绘制共和蓝图

⑸康有为和孙中山民主思想的比较:

A、都主张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B、康有为主张通过改良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孙中山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⑹梁启超和孙中山民主思想的比较:

A、都吸收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学说,在民权思想方面都比较突出。

B、梁启超的思想没有突破君主立宪的思想,而孙中山则明确提出民主共和主张,比梁启超进步得多。

2、民主和专制的较量:

①建立共和的斗争:

辛亥革命:

⑴背景: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清朝专制统治陷空前孤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有很大发展(革命思想、革命政党、武装起义)

⑵成果:

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为了建立共和制度;为了限制袁世凯;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参考《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借鉴美国宪法。

B、内容:

国家性质(“主权在民”)、人民的权利和义务、政体(总统共和制、责任制内阁)、政体原则(三权分立)。

C、性质和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D、意义:

否定封建专制;有现实针对性;体现资产阶级施政原则和宪政意识;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推动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②维护共和的斗争

⑴反对袁世凯专权的“二次革命”

⑵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

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和《第二次讨袁宣言》、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蔡锷组织护国军,“洪宪帝制”失败

⑶反对张勋复辟的“讨逆运动”:

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组织讨逆军

⑷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的护法运动:

孙中山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借助西南军阀势力举兵北伐,结果失败。

3、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①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⑴独裁统治的建立: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宁汉合流,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1928年打出“以党治国”的旗号

⑵独裁统治的巩固:

建特务组织、制反动法令、用宪法形式确立(五五宪草)

⑶抗战时期的独裁统治:

A、保甲制度、一党专政、特务统治相结合;B、抗战相持阶段,在日本诱降政策影响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制造皖南事变

②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

⑴民主选举、宪政运动、“三三制”政权。

⑵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③两种命运的抉择

⑴专制、内战、一党独裁的命运:

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掀起新的反共高潮、召开国民党“六大”,拒绝建立联合政府

⑵民主、和平、联合政府的命运:

批判《中国之命运》、回击反共高潮、召开中共七大,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解决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4、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①国民党的独裁阴谋:

⑴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争取时间准备内战,欺骗人民;⑵召开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⑶制造血案(校场口血案、一二·一血案、下关惨案、李闻血案、五二○血案),镇压民主运动;⑷发动内战

②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运动:

⑴和平斗争(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⑵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⑶在国统区建立第二条战线,领导学生运动(如“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

③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中国民主同盟的解散和重建,与国民党决裂

④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

南京国民政府垮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新中国的成立

(三)知识链接

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链接:

必修1第七单元)

1、背景:

德意志的统一;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内容:

①政体:

联邦制的君主国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②联邦制:

中央帝国政府各邦军事、外交、海关立法、民法、刑法等大权,各邦只保留教育、卫生、地方行政权力,也保留了邦的君主政府和议会;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

③君主制:

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议会、统率军队、任命宰相);宰相只对皇帝负责,是内阁首脑,拥有绝对权力,但其任期长短取决皇帝意愿。

④议会制:

两院制(联邦议会,即上议院;帝国议会,即下议院)。

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权力巨大;帝国议会具有较小权力,有立法权,但受制于联邦议会和皇帝,且没有监督权。

3、影响:

①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保留君主制、容克地主担任要职、军国广义传统得以延续。

②使德国前进一大步:

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到19世纪末,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二、日本1889年宪法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

(链接:

选修1第八单元)

1、宪法制定的背景:

①“自由民权运动”的影响;②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③明治维新的完成

2、宪法的内容:

①宣布日本实行君主立宪;②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享有绝对权力;③日本国民称臣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自由;④议会分为贵族院入院;⑤设立内阁和枢密院。

内阁是行政机关,枢密院是天皇的最高顾问。

3、宪法的特点:

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形式上三权分立,主权仍掌握在天皇手里。

4、宪法的影响:

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链接:

必修1第四单元)

1、文革前形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⑴背景:

新中国成立和经济大规模建设的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⑵基于民主集中制。

⑶建立:

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制定宪法,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⑷作用:

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⑴背景:

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共同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⑵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

⑶1954年以前发挥的作用:

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⑷人大召开后的作用:

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的作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⑸1956年发展到新阶段: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⑴背景: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旧中国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使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比较落后;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⑵法律依据:

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

⑶影响:

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主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法制建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⑴内容:

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⑵原则:

人民民主、社会主义。

⑶地位: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⑷意义:

调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文革期间遭破坏:

①原因:

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对形势的错误判断;野心家的别有用心。

②表现:

冲击党政机关、学校、工厂和农村基础组织;无政府主义思潮;人身迫害;非法夺权;社会秩序遭破坏;人大、公检法的瘫痪

3、文革后:

健全和完善

①健全法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平反冤假错案;全面立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