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教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9892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9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教学案.docx

《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教学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教学案.docx

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教学案

专题1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

1、经济危机惨痛的教训,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由此作为命题的立意点考查。

2.罗斯福新政中有关民生问题的措施,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所起的作用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

3、从罗斯福新政和30年代危机爆发,认识正确处理生产、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的重要性,作为命题的考点,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4、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缓和社会矛盾、坚持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关注弱势群体,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将继续作为关注民生热点问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5、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战后西方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加强中西经济运行机制的比较,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相互借鉴,互相学习,这将会成为高考的命题趋势。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现代史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影响、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家福利制度等是学习的重点。

一、1929--10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美国经济在20年代经济增长虚假繁荣,以及政府推行分期付款,形成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消费增长引起股票市场的狂涨,直接引发这次经济危机。

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导火线是1929年10月29日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狂跌。

【特别提醒】

①繁荣和危机往往同时存在,所以我们要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可能存在的危机,防患于未然。

联系当今我国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控制房价、加强土地调控、控制信贷投放过度等措施,目的在于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

②经济危机往往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表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加深,另一方面在迫使政府进行反危机调整机制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循环,成为一种推动变革的紧迫信号。

③把握危机爆发的原因时注意区分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

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原因;过分投机股票市场是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原因。

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在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后的背景下,罗斯福上台并实施新政。

内容:

救济----救济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

改革-----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具体措施: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

特点:

新政通过法律的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巩固下来,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深刻的改造。

【特别提醒】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解罗斯福新政中具体措施的内容、作用。

如在工业方面;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国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发起一场群众性的运动----蓝鹰运动。

三、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概况及原因

1、发展概况:

美国:

①二战结束美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时期。

②战后20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③70年代的美国经济出现“滞涨”局面。

④80年代经济开始复苏并出现低速的持续增长。

⑤90年代经济繁荣。

⑥从2001年起,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

西欧:

①20世纪50年代初,工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

②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联邦德国:

①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时期;

②20世纪60年代初,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2、原因:

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加强与美国的联系充分利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②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③发展告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

④逐步建立国家福利制度。

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政府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残余势力,社会较稳定;

②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

③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

④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⑤美国对联邦德国采取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提供大量援助。

【特别提醒】了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概况,探讨西欧、联邦德国经济发展原因,总结出共同原因。

从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给我们的经济建设的启示是:

保持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必须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坚持改革,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科技兴国之路。

四、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3)各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从而激起当地人民更强烈的反抗,使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德国、日本走向法西斯道路;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特别提醒】经济危机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表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加深,另一方面在迫使政府进行反危机调整机制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循环,成为一种推动变革的紧迫信号。

正所谓“赛翁失马,安知祸福!

五、罗斯福新政的重大影响

首先,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危害程度,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其次,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再次,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尤其是联邦政府的影响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

另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但从实质上看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误区警示】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过后,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消除危机,作用只能是延缓危机周期和降低危机破坏程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六、认识“战后资本主发展新变化”

1、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对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的变革,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关于国家干预的争论虽然持续不断,但如今这些争论主要集中在干预程度的问题上。

20世纪末,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有了减轻,各国多推行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经济的“混合经济”。

2、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的发展:

福利国家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

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

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措施,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

二战后普遍实行,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到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端开始显露,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缩小了福利规模。

作用:

使穷人受惠,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推动了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当代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4、美国“新经济”的出现:

它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局限性:

新经济依然受到经济周期性波动等规律及其他影响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

(1)表现: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在低失业、低通货膨胀和低利率的条件下,实现持续增长。

(2)特点: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3)问题:

新经济依然受到经济周期性波动等规律及其他影响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

【特别提醒】资本主义经济在战后高速发展的事实表明: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还有相互适应和可能协调的一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要细心体会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对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但是,资本主义的政策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考点一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例1.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定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解析】分析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实行养老金保障制度,解决民生问题,以缓和社会矛盾,这与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具有一致性,故B项正确。

A、D两项属于《工业复兴法》的内容,排除;提高农副产品补贴是调整农业的措施,排除C项。

【答案】B

【变式探究】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通过,“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

该材料表明,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  )

A.废除“中立法案”B.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C.立即对日本宣战D.迅速通过新政提案

【答案】D

考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例2.(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

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表中数据表明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1990-2003年,低收入、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的国家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的变化,就本区域范围内比较,三者增幅比例基本趋同,故D项正确。

高收入国家并没有忽视农业,只是投入比例稍微少一点,故A项错误;中低收入国家服务业发展明显高于工业和农业比例,故B项错误;三类国家在三大产业明显体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故C项错误。

【变式探究】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

”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张(  )

A.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与民主党政策逐渐趋于一致

C.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延续了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

【答案】A

【变式探究】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

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解析】分析图表做题,题干要求对图中②阶段解读正确的是,②阶段是从1970年到1980年,战后

【答案】A

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

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表中数据表明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1990-2003年,低收入、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的国家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的变化,就本区域范围内比较,三者增幅比例基本趋同,故D项正确。

高收入国家并没有忽视农业,只是投入比例稍微少一点,故A项错误;中低收入国家服务业发展明显高于工业和农业比例,故B项错误;三类国家在三大产业明显体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故C项错误。

2.(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

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

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850万人。

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1)材料一反映了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2分)它们依据的经济理论及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不同。

(2分)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试分析材料一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为何不能解决“滞胀”问题。

(3)综上,你对经济政策及经济理论有何认识?

(4分)

【答案】

(1)经济高速增长(2分)。

凯恩斯主义(2分)。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2分)。

(2)70年代物价上涨,30年代物价下跌。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2分)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

(4分)

(3)凯恩斯主义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出现新问题时又无法予以解决。

因此,经济政策或理论需根据实际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

(4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

据材料一“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

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

”可知上述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于第二小问可以根据题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的内容考生可以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得出。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根据两者材料和第一二题可以知道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可以回答。

1.(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倚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苦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7分)

【答案】

(1)共同目的:

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

(6分)

相同:

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8分)

不同:

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4分)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7分)

1.(2015·课标全国Ⅰ,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定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解析】分析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实行养老金保障制度,解决民生问题,以缓和社会矛盾,这与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具有一致性,故B项正确。

A、D两项属于《工业复兴法》的内容,排除;提高农副产品补贴是调整农业的措施,排除C项。

【答案】B

2.(2015·重庆文综,11)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通过,“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

该材料表明,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  )

A.废除“中立法案”B.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C.立即对日本宣战D.迅速通过新政提案

【答案】D

1.(2015·江苏单科,18)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

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解析】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故A项错误;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实行“新政”,而“1930~1932年”时,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故B项错误;1935年预算比重低于1934年,没有“接连增加”,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美国经济出现复兴迹象。

到1939年,美国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与“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1.(2014年广东文综20)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A.蒸汽机B.计算机C.牛顿经典力学D.达尔文进化论

【答案】A

【解析】由“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和“直接”可以看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用,因为蒸汽机的使用和推广使得煤和铁这些矿物质得以出现较大的需求,因而直接推动了上述转变,故选A。

BCD三项都不符合这一题意,故被排除。

2.(2014年福建文综19)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缩小城乡差距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答案】C

3.(2014年四川文综10)图1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

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

A.北京、上海

B.东京、大阪

C.利物浦、曼彻斯特

D.莫斯科、圣彼得堡

【答案】C

4.(2014年新课标2文综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

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材料中内容的时间是在19世纪初的英国,这个信息十分的关键,是解题的决定因素,透露出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

B项为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没有涉及B项内容。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轻工业为主导的,不是重工业,所以C项错误。

D项既是无关项也是错误项。

5.(2014年浙江文综20)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

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A.①③④②B.③②①④C.④①③②D.④③①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③火车、①汽车、②火箭分别是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④公共马车是古代的交通工具,所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应该是④③①②,只有D项正确。

6.(2014年浙江文综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答案】B

7.(2014年江苏单科23)(13分)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

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

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

……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

(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

(3分)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

综合上述材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

(2分)

【答案】

(1)理由:

圈地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土地改良;土地权益的再分配。

因素:

议会立法。

(2)作用: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劳动力等条件。

(3)推动:

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

(4)关系:

横向关系:

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彼此促进。

纵向关系:

在不同时期,彼此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但贯穿了现代化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