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财务会计电子教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004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72 大小:18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财务会计电子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2页
中级财务会计电子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2页
中级财务会计电子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2页
中级财务会计电子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2页
中级财务会计电子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财务会计电子教材.docx

《中级财务会计电子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财务会计电子教材.docx(1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级财务会计电子教材.docx

中级财务会计电子教材

2011年《中级财务会计》电子教材

第一章总论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要掌握财务会计的目标、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和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熟悉财务会计的特征、财务会计的信息处理程序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

第一节财务会计概述

财务会计是以会计法为准绳,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按照规定的会计程序,采用一系列的专门方法,为有关方面提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的一种管理活动。

一、财务会计的特征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比有如下特征:

1.财务会计主要是向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进行经营规划、经营管理和预测决策所需的相关信息。

财务会计侧重于过去信息,为外部有关各方提供所需数据;管理会计侧重于未来信息。

2.财务会计以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为核心工作。

而管理会计只是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选择的管理信息,它不把编制会计报表当作主要目标,其业绩报告也不对外公开。

3.财务会计仍以传统的会计处理模式作为信息加工的方法。

而管理会计则引进吸收了管理科学和计算技术等自然科学及其他相关经济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突破了传统会计的范畴。

二、财务会计的目标

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财务会计要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信息;

2.财务会计要为外部有关方面了解企业经营业绩提供信息;

3.财务会计要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

以上三个方面反映了我国企业会计目标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满足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第二个层次是满足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需要;第三个层次是满足企业自身进行经营管理的需要。

三、财务会计的信息处理程序

财务会计的信息处理程序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

(一)会计确认

是指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辨认和确定经济信息是否作为会计信息进行正式记录并列入财务报告的过程。

也就是说,会计确认就是要确定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应当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应该作为什么会计要素的组成部分进入,应该在什么时候进入。

(二)会计计量

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被计量对象进行量化,从而确定应记录金额的会计处理程序。

也就是说,会计计量就是对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

(三)会计记录

是将经确认、计量的项目,运用复式记账的方法记入有关账簿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账户设置;财务处理程序;账户对应关系;账户与报表项目的协调与配合等。

(四)会计报告

是把通过会计记录所生成的信息,进行加工和转换,传递给信息使用者的过程。

第二节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

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又称经济主体或会计实体,它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确定会计主体,就是要明确为谁核算,核算谁的经济业务,会计主体主要是规定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是有区别的,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就是法律主体。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因进行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就是将企业的经营活动人为划分成若干个相等的时间间隔,以便确认某个期间的收入、费用、利润,确认某个会计期末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以日历年度作为企业的会计年度,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

为了满足有关方面的需要,还要划分为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状况。

在货币计量的前提下,按《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我国境内的企业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其中的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第三节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

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既是会计核算内容的具体分类,同时也是作为财务会计报告核心内容的会计报表的基本构成要素。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列示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这六大会计要素可分为反映财务状况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要素。

一、反映财务状况要素

1.资产。

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按其流动性不同,可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资产的特征:

(1)资产是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

(2)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3)资产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负债。

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按其流动性的不同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负债的特征:

(1)负债是企业的现实义务;

(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所有者权益。

是指企业投资人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所有者权益在一般情况下企业不需要归还投资;

(2)所有者权益所形成的资金则不需要支付费用;

(3)投资者可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二、反映经营成果要素

1.收入。

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这种总流入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清偿。

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会计上通常所指的收入是狭义的收入,它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一般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也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的净收益、出售无形资产的所得等。

2.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费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费用包括费用和损失。

狭义费用只包括为获取营业收入提供商品或劳务而发生的耗费。

3.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也就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相抵后的差额。

收入大于费用其净额为利润,反之为亏损。

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营业利润是主营业务利润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期间费用后的金额。

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

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

三、基本要素的关系

会计的基本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反映各会计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等式叫做会计等式。

在任何一个会计期间开始时,企业的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都存在着下列数量关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不断进行,在会计期间内,原来的会计等式就转化为以下关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到会计期末,企业将收入与费用相抵销,计算出本期利润或亏损,并将利润按规定程序进行分配后,上述会计等式又恢复为期初的形式,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以上会计六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全面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活动。

第四节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

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则和要求,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以下内容: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二、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三、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又称一致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四、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五、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六、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七、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八、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九、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

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十、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十一、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设置秘密准备,否则就会造成会计核算秩序的混乱,影响会计核算客观性原则的要求。

十二、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十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第五节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一、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在会计理论指导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所制定的会计标准,是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是处理会计实务、评价会计工作质量的准绳。

我国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了我国的会计准则,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

1.基本会计准则。

基本会计准则是指为进行会计核算工作而作出的原则性规范。

我国在1993年7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属于基本会计准则,它为制定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提供依据。

它包括四个部分: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准则;会计报表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2.具体会计准则

具体会计准则是根据基本会计准则的要求,就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作出规定。

具体会计准则按规范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共性业务的会计准则、会计报表准则和特殊行业的会计准则。

二、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是指部门或行业根据会计准则而制定的适用其本身进行会计工作所遵循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000』25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包括两大部分:

《企业会计制度》正文;《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

第二章货币资金

第一节货币资金概述

一、货币资金的性质与内容

1.货币资金的性质

货币资金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在周转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资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货币资金是企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任何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拥有货币资金。

2.货币资金的内容

货币资金是广义的现金,一般包括硬币、纸币、存放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以及本票和汇票存款,可以立即支付使用的交换媒介物。

凡是不能立即支付使用的均不能视为货币资金,例如银行冻结的存款等。

货币资金的内容按照其存放的地点和用途不同分为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三部分。

二、货币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