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复习题教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55770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间文学复习题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民间文学复习题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民间文学复习题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民间文学复习题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民间文学复习题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间文学复习题教材.docx

《民间文学复习题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文学复习题教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间文学复习题教材.docx

民间文学复习题教材

民间文学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民间文学的意义

1.了解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类同性(泥巴造人神话、洪水神话、天鹅型故事)

2.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常以口头、行为存在

3有助于我们开发创新文化和提高创新素质

二、民间文学的定义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由定义:

1把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区别开来,前者是个人创作,后者是集体创作

2创作方式是口头创作和传承,不需要依赖文字,所以是口语化的、方言化的

3是民众传承的一种生活文化

三、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区别

1、民间文学不等于通俗文学,但通俗性是民间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2、吸取民间文学素材重新改编和再创作的属于作家文学。

四、民间文学的价值

实用性

审美性

科学价值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存在的四大基石)

一、集体性(p19)

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征

1、集体性的三种形态:

a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

集体劳动、纤夫拉纤号子、信天游

b个人创作出作品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孟姜女的传说

互文性:

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改编

c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2、民间文学集体性的意义

a往往是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载体,民间文学具有释放潜意识的功能

b反映了民族的某些共同心理结构

二、口头性(p23)

1、广大民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在口头传统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由此形成民间文学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口耳相传的传播手段,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活态的、活在民众口头上的作品

2、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和理查德·鲍曼的表演理论

a口头程式理论以史诗为对象,细致讨论了口头传唱史诗的规律,认为口头程式对于史诗创作和传承具有突出价值,“在口头史诗中,学习通过口头——听觉来完成,作品在口头现场创编中完成,并通过口头——听觉渠道即时完成传播,这几个方面是彼此交融的,他们构成了同一过程中的不同侧面。

从这个意义上说,歌手同时是表演者、创作者和诗人,是一身而兼数职的。

由此还形成了高度程式化的艺术传统。

b表演理论受益于口头程式理论,它将所有口头叙事活动都视为一种旨在交流的表演,这些口头叙事,除了口头语言所讲述的内容外,它所发生的整个生活情境都是表演情境,都是口头叙事活动的基本内容,口头叙事的时间、地点、参与者、讲述过程以及相关的演述方式,都构成了民间文学作品的口头性(p25第一段)

三、变异性

1、民间文学史活的语言艺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变化,没有定稿,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p25)

2、对民间文学的影响(注意分积极的和消极的分析):

(p28)

积极的——显示了灵活性和适应性,在不断变化中吸收养分、日臻完善,以讹传讹也使民间文学顺应时代潮流,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注意!

),获得充沛的生命力

消极——遗忘和误传使某些精彩部分失去原有的光彩,变得残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非

四、传承性(又称“传统性”)(p28)

1、一些相对稳定的因素逐渐形成约定俗成的传统,表现在内容、形式和传承上

2、传承渊源

传统的:

亲缘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

现代的(记得提):

文化人自觉的传承——进行基因的重组,如阿来的《格萨尔王传》、心理结构

五、四大特征的关系(p31)

*如果出论述题,一定要从四大特征的含义、表现、影响和关系几个方面回答

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反映着民间文学的本质。

其中集体性表现劳动人民的集体意识和审美情趣,它的存在保证了民间创作中的人民性更充分、更直接地体现,并使民间文学作品在集体加工锤炼中更加精美、更具生命力。

但是,集体性特征又是与口头性特征互为存在条件的,没有口头即兴创作和口头流传,就不可能形成集体的创作和亿万人在民间文学的传播中参与再创作这一文学创作史上宏伟壮观的局面。

口头语言艺术的优势也就使得这种集体创作活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延续下去。

集体性、口头性是民间创作和流传中两个起主导作用的重要特征。

由集体性、口头性特性派出变异性、传承性特性,因集体创作、口头流传就必然导致变异,没有变异就无法博采众长,集思广益。

但民间文学的变异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胡编乱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万变不离其宗,总是沿着广大民众的心态轨迹发展,总是循着民间艺术传统演变,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从而使民间文学从古到今绵延不断,生机盎然。

第三章神话

第一节神话的界说

一概念

狭义:

将神话产生的时间限定于原始社会,是长期以来左右神话学界的概念

广义:

(袁珂先生提出):

神话产生的时间延伸到整个人类社会

概念:

主要产生于人类童年时代(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奴隶社会早期),部分产生于文明时代,是人类从神灵信仰出发,借助于原始思维,以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形式创造出的超自然神灵的幻想故事;换言之,神话是以民间信仰的对象、观念和仪式为基本原型,借助于信仰活动而传承的神圣的故事

*原始思维虽然产生于童年时代,但是到了文明时代,人类的原始思维并没有寿终正寝。

系统性:

持续发展、不断成熟

二、民间信仰的崇拜对象、观念与神话的深层内核

民间信仰的对象和观念是神话的核心,是神话产生的动因。

远古和后来的人们正是出于对种种神灵的虔诚崇拜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以某种具体的神灵为对象的故事,并通过这些故事传达了人们对特定神力超自然的崇信。

中国几大神话系统都反映了这种事实

三、民间信仰的仪式和神话的主要内容

仪式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人们崇拜神灵的行为活动方式。

民间信仰的仪式分为巫术仪式和祭祀仪式。

民间信仰的仪式往往构成神话特别是远古神话的重要内容。

着同样说明神话是民间信仰的产物

四、民间信仰与神话的传承

神话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产生,而神话已经产生就曾为民间信仰的组成部分。

神话作为神灵形象、神灵观念、神灵仪式的解释性故事,为民间宗教活动提供了神圣的依据。

人们在举行民间宗教活动时,往往将神话作为其中一部分,巫师主持巫术仪式,讲述神话以增强仪式的可信性和神秘性。

民间信仰是神话传承的载体。

第二节分类

一创世神话

讲述天地万物和起源的神话

二英雄神话(三皇:

女娲、伏羲、神农;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讲述推进人类发展的英雄故事神话

1文明发明英雄

2抗灾英雄故事

鲧禹治水、后羿射日

3战争英雄神话

氏族—部落—民族—国家,炎黄、黄帝&蚩尤、黄帝&刑天、颛顼&共工

第三节神话研究

一母题研究

汤普森《民间文学母题索引》

母题:

一种文化元素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中不断被复制并保留了特定个文化内涵

要素:

1自然的元素(最小的单位,物或情节)

葫芦生人、水生人,葫芦、水

如,“沐浴”(从上巳节中来)——女子沐浴怀孕生子——沐浴时吞食某物

2反复出现,不断被复制

3始终保持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即使文化内涵会发生某些改变,但基本的意义还在

(任何文本都是胡文本,吸收前文本进行改编和再创造)

二语言学派

缪勒:

认为神话是当今人们对古人说话方式的误读,称为“语言疾病”

三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

佛洛伊德,荣格(神话意象蕴含着人类集体无意识《无意识心理学》)

四结构主义的研究

[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二元对立

*神话研究方法(46-47):

攸赫麦拉斯——神话的“历史化”理论;

维柯的神话哲学;英国麦克斯·缪勒语言学研究方法,比较研究,以为神话是由于历史的演变使得其意义隔膜而形成的“太阳神话学派”《比较神话学》;

泰勒——神话是人类原始文化遗留物的观点《原始文化》;

德国卡西尔——符号哲学理论探讨神话本质,认为神话是人类以神话思维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产物,因而可以看成是神话思维方式的具有象征意象的符号,代表作《神话思维》;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学功能学派,认为神话与原始

加拿大文艺理论加弗莱——“文化原型批评理论”《神话原型批评》,把神话视为具有原型意义的叙述程式,而且这一原型程式被后世作家潜意识地继承、复制,在特定的文学传统中发挥着民族性甚至是全人类性的本质确认的文化功能。

第四章传说

一界说

围绕客观实在物(传说核),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可信又不可信,可信——围绕客观实在物,不可信——情节是虚构的

二分类

按内容分为三大类

1人物传说

a著名历史人物:

帝王将相、清官良将、奸臣逆子、文化名人、农民起义英雄、近代革命领袖,做出特殊贡献的:

昭君、文成公主、蔡文姬等

b行业传说(祖师爷)

工匠、画匠、酒神

c虚构的人物传说

原型和生存的地点环境是真实的,如四大民间传说

2史事传说

叙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集体性群众英雄

3风物传说

a地方传说

自然物、人造物的命名及由来

b风俗传说

节日庆典、人生礼仪、其他(土特产:

饮食、工艺)

c动植物传说

*与创世神话相区别:

创世神话讲述的是类别(山水人)的起源,而传说则是具体的山水的起源,如黄河长江的传说等

三传说的特点

1、可信性。

不能把具体的情节当做历史,尤其事物起源传说

2、传奇性的情节。

通过偶然、夸张、巧合及神话式的幻想来构成情节,使其故事具有传奇色彩

3、范围性。

传播范围总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这个特定的中心构成一个个传说圈(常与方言圈相一致),但人物传说往往打破原有的传说圈传播到更大地区。

四民间传说的价值及其研究(P61)

1、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体现在民间传说可以填补历史记录的空白,可以纠正历史记录的谬误。

2、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

保存民众的历史,以人文景观、名人遗迹作为“传说核”是发展旅游的重要的文化资源

2、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乡土文化和民族精神

可以作为乡土教材,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第五章民间故事

一概念

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和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叙事作品

1)反映人类社会生活2)虚拟性极强

*二分类

AT分类法,根据情节异同进行分类,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的,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

内容分类法(p68---72):

1、幻想故事:

“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幻想色彩十分浓厚,是以丰富的想象及神话的幻想方式为手段,来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

魔法故事,变形故事,在神奇力量的帮助下惩恶扬善,田螺姑娘、龙公主

宝物故事,万能型宝物,聚宝盆、宝葫芦、神笔

动物故事

2、生活故事(最为丰富):

“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人物为主角儿展开的叙事,是对民间观念与意识及社会底层生活的一种形象化叙述,表面上其现实性较强。

交友道德和家庭伦理故事,表现伦理道德和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

奇巧婚姻故事

长工斗地主及民斗官的故事

巧女故事

呆婿故事

机智人物故事(与传说中的历史人物相区别,前者:

确有其人,情节也是真的,是流行故事的累积;后者:

传说核具有可信性,情节是虚拟的)

3、寓言故事,具有明显的训诫意味,富有哲理,产生和繁荣于先秦时期,先秦诸子著作,基本上概括了人类劣根性的主要方面

4、民间笑话,引人发笑,幽默讽刺意味

三特点

1民间故事主人公多是泛指,时间、地点多是模糊含混的

2民间故事人物设置(类型性格、象征性、关系也是程式化的)与情节结构(三段式,一线式)具有程式化特点

3民间故事的情节构思具有类同性特点

四传承(p80)

1传承的时间和场所,传统的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现在可以创造新的传承时间和地点,如旅游时依靠导游讲述

2故事传承的线路:

家族传承、社会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

3传承人

特点:

能够讲述较多数量的故事,讲述活动具有一定影响,具有较高的讲述技巧,有独特的风格与创造才能

第六章史诗

一定义

继神话后出现的一种古老民间叙事体长诗(韵文或散韵相间),篇幅巨大、内容丰富。

有的记叙某一民族在其发展原始阶段对天地万物、人类起源的解释;有的记叙民族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发生的部落迁徙,战争融合等重大事件,歌颂部族英雄创下的辉煌业绩。

二特点

1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是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的产物;

2是一个民族特殊知识的总汇,集体思维长期积累的硕果,经过数代人传唱,不断加工完善

3结构庞大的鸿篇巨制,取材于人类起源及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跨越时间长,卷帙浩繁

4具有庄严的格调。

产生于传承与祭祀大典有关,在举行重大仪式是吟唱

三分类

1创世史诗(南方农耕民族):

天地万物、人类起源、部落迁徙、民族生活习惯,包含神话。

如纳西族东巴经的《创世纪》、彝族《六祖史诗》

2英雄史诗(北方游牧民族):

反映军事民主制时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部落—国家)部落战争,歌颂民族英雄的长篇诗歌。

如纳西族东巴经《黑白之战》、彝族《俄索折怒王》、《支嘎阿鲁王》、蒙古《格尔斯》

中国著名的三大史诗

《格萨尔》:

藏族史诗,格萨尔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届,赛马称王后,率领岭国部落进行一系列征战,他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最后从地狱中救出母亲和爱妃,完成人间使命,一同返回天国

《江格尔》:

主要流传于中、蒙、俄三国卫拉特蒙古(在内蒙古和外蒙古之西,在阿尔泰山周围的蒙古)人中,热情讴歌了以圣主江格尔汗为首的六千多位勇士,歌颂了他们为保卫以阿尔泰圣山为中心的美丽富饶的宝木巴国,同来犯的形形色色凶残的敌人进行的英勇而不屈不挠的斗争。

《玛纳斯》:

柯尔克孜族,以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的英雄业绩为主线,反映了柯尔克孜族人民抵御外侮,保家卫民的英雄主义精神。

第七章民间长诗(p103)

第一节民间叙事长诗

一、定义:

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强调叙事性)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多半以人物名字为片名《阿诗玛》《嘎达梅林》)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诗”或“故事歌”

二、发展历程(晚近成熟)

《诗经》,萌芽——汉乐府有些小叙事诗《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趋于成熟,与《木兰辞》并称古代民间叙事长诗的“双子星座”——隋唐,文人叙事诗逐渐成熟——明清之际,空前繁荣,出现了三大文化圈(群落、板块):

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民间叙事长诗(彝族《阿诗玛》、蒙古族《嘎达梅林》、土家族《锦鸡》)、江浙一带吴歌中的长诗(《孟姜女》)、以湖北崇阳为中心的咸宁、黄冈一带(《钟九闹漕》、《崇阳双合莲》)

三、艺术特征

1、从内容上说,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剧

大都产生在近现代社会,多反映人民群众反抗封建统治(《嘎达梅林》,反映了以嘎达梅林为首的蒙古族人民反抗军阀张作霖勾结日本侵略者侵吞内蒙地区的斗争经历;《钟九闹漕》)和青年男女追求婚姻爱情自由的斗争生活(傣族的《娥并与桑洛》、彝族撒尼人《阿诗玛》)

2、从艺术形式上说,叙述曲折故事,抒发浓烈情感

民间叙事长诗多以歌唱形式流传。

叙述曲折悲欢离合的故事,必带上歌者喜怒哀乐的情感,就形成了叙事长诗叙事与抒情相融合的特征。

民间叙事长诗的叙事语言、结构安排、表现手法等,都体现了这种叙事与抒情相融合的特征:

首先,叙事长诗的语言,既有叙事性、又有抒情性;写景是情景交融,叙事是情事合一

其次,在结构上还安排有专门抒情的部分,一是故事讲到动人处,往往插入一段抒情;二是在长诗的开头往往设置一段小的序曲,除了介绍环境、点题外,主要作用是抒情,如《嘎达梅林》

再次,还擅长运用重叠复沓、一唱三叹的表现手法来进行叙事描写,使叙述的情节、描写的人物饱和着浓烈的情感,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如《仰阿莎》

3、塑造人物形象,多用诗歌表现手法

比喻、夸张、衬托

第二节民间抒情长诗

一定义

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抒情为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称歌唱,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灵活,一部分民间抒情长诗主要抒发世俗生活中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情感,另一部分是民间婚丧、生产习俗、宗教活动的情感抒发,是民间礼仪活动的组成部分,称为“仪式歌”

是民间歌谣的连缀形式

特点

1以抒情为主,没有故事情节,没有中心事件,片段叙述描写是为了抒情

2采用第一人称抒发情感

3一般结构较为松散

二分类

生活抒情长诗:

主要抒发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之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邪恶势力的诅咒与痛恨。

其中反映青年男女对自由美好爱情的追求、抒发由爱情悲剧导致的撕心裂肺的哀伤情感和对爱人的苦苦思念占大多数。

如彝族《我的幺表妹》,傈僳族《逃婚诗》、《重逢诗》、《生产调》

抒发日常生活中各种悲伤与欢乐的歌,如壮族《特华之歌》、黎族《十二月歌》

礼仪习俗抒情长诗:

指民间婚丧嫁娶及生产礼仪习俗中的抒情长诗

婚礼中的撒帐歌、建房的上梁歌、《哭嫁歌》、《哭丧歌》

第八章民间歌谣

第一节界定与分类

一、界定

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

《毛传》注曰: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

”即配合乐曲来唱的叫“民歌”或“民间歌曲”,不配合乐曲自由咏诵的叫“民谣”。

在民间文学中,通常将民歌的歌词部分和民谣合起来成为民间歌谣。

二、分类

1劳动歌

生产劳动时所唱的直接反映劳动生活或协调劳动节奏的民歌,包括各种号子(船夫号子、搬运工人的装卸号子等)、田歌、矿工歌、伐木歌、采茶歌等

2时政歌

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表达人们对政治的褒贬。

有对黑暗政治的不满也有颂扬农民起义和某些清廉官吏的。

3仪式歌

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的歌谣

a诀术歌,以达到某种目的,如催眠曲(“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狼,过路君子念三遍,一夜睡到大天光”),有一部分演变成儿歌

b节令歌

c祀典歌

d礼俗歌:

出嫁歌、孝歌或丧歌、起屋上梁歌

4生活歌

广泛反映人民群众日常劳动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歌谣,最流行的有农民生活歌、妇女生活歌、工匠生活歌。

如苏北的《不平歌》

5情歌

反映人民群众爱情生活的歌谣。

它对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各个阶段、各个侧面,如初识、试探、互相赞美、热烈爱恋、离别相思、对戕害爱情的恶势力的反抗斗争等,均有生动反映。

6历史传说歌

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歌谣,表达人民群众赞美或厌恶之情。

7儿歌

儿童所唱的歌,儿歌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化的,有的反映儿童天真活泼的情趣,有点抒写了一颗颗饱受屈辱的幼小心灵,如北方流行的《小白菜》

来源复杂,有些来源于巫术,顺口溜,无实际意义

第二节特征

一、情真意切,袒露心声(内容及风格)

历代学人盛赞民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切自然,感人肺腑。

明代李开先,冯梦龙也认为山歌最可贵之处在“情真”,“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清大诗人黄遵宪将山歌比作“天籁”。

二、格调优美,形式多样(艺术形式)

我国许多民族在诗歌艺术方面都有自己的创造,民间歌谣的形式和风格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动人景象。

1四句头

2五句子

3十字调

4信天游&爬山调

5花儿

6藏族的鲁与谐

7壮族的欢

三、运用多种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动人

歌谣的传统手法为赋比兴,劳动人民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构成鲜明生动的形象,借以抒情或叙事,富于概括力与艺术感染力

第九章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

第一节民间谚语

一、定义

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简洁凝练的、具有一定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定型化(对称、押韵,琅琅上口)语句。

二、分类

1时政谚语:

用定型化的语句褒贬时政

2生活谚语:

总结民众日常生活知识与经验的谚语,总结一般的生活经验,涉及人们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交朋结友、家庭关系、读书学习、医药保健等多方面

3农业谚语:

农谚,关于自然物候知识和农业生产相关联的经验和总结

4风土谚语:

反映各地的名山胜景、人文掌故、珍贵特产和民俗风情的谚语

第二节民间谜语

一、界说

民间谜语是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也是一种和游戏娱乐分不开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

“猜闷儿”、“猜灯”、“谐隐”

二、分类

1物谜:

以具体事物做谜底

2事谜:

以一定的动作、行为或事件的进展以及某些动态中的生活内容或自然现象作谜底的谜语

3字谜

第三节特色

一民间谚语的特点

1语言形式,简洁性、口语性、定型化

作为智慧的结晶,谚语总是一语破的,简洁凝练,浅显明白中又蕴涵令人回味深长的哲理。

作为老百姓惯常使用的现成话,谚语又具有生动活泼,亲切自然的口语色彩,特别是方言土语的表现,更多一层生活情趣。

谚语由于在使用中多作为完整的判断句使用,因此词汇较为固定,语言也就被定型化了。

2思想内容:

经验性和哲理性

它总是升华带规律性的经验,洞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能够十分准确地表达出某种深邃而又闪光的见解,具有令人折服的说理色彩和训诫意义。

3文学角度:

精美的谚语如同一首小诗,实为诗意与哲理的巧妙融合

4社会功用:

传播经验和知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二民间谜语的特色

王仿:

民间谜语是事物特征的概括的描写或形象的表现,出谜者通过观察、比较、选择,寻找出能够跟其他事物相区别的特征告诉猜谜者;猜谜者以他为线索,通过思考、分析、辨别,找出本类的事物。

出谜、猜谜双方通过猜谜活动测验智慧,锻炼智力。

1结构形式:

由谜底和谜面组成。

“打一字”——谜扣,“秋千格”——谜格

2语言特色:

质朴清浅,比喻贴切形象,其最突出的特色是对谜底作比喻描写。

民间谜语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拟人法、蝉联法和谐音法。

第十章民间说唱和民间小戏

第一节民间说唱

一、界定

民间说唱是以说说唱唱的形式来敷衍故事或刻画人物形象的口头文学作品,“曲艺”或“民间曲艺”

二、分类

1唱故事类:

这一类作品的故事情节主要采用韵文形式表现出来。

2说故事类:

以说为主,采用散文叙述形式的作品,如北方的评书,南方的评话、评词

3说笑话类:

主要为相声,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具有戏剧风格的艺术形式。

可以追溯到先秦的滑稽表演、优孟讽谏,秦汉的俳优,唐代的“弄参军”,宋代的“像生”杂扮,

第二节民间小戏

一、概念

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演出的一种有歌有舞、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的小型综合性艺术,属于代言体。

“二小”:

小旦、小丑,“三小”:

小旦、小丑、小生戏

二、特征

1简便性。

在创作演出上是草台班底,地摊演出。

人民业余创作,“业余自编、闲中扮演”,没有正规的演出场所。

2群众性。

在内容上关注底层民众,切入日常生活。

劳动民众是民间小戏的真正创作者和观赏者,内容大多反映乡村民众的生活,他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能够获得最广大的观众的认同。

3灵活性。

艺术形式上,民间小戏多用乡音土语,亲切活泼。

民间小戏大量运用民众熟悉的叙述模式与情感表现手法,这些也是引起观众共鸣的关键因素。

三、分类

1花灯戏

主要流传在我国西南地区,比较重要的有四川川北花灯戏、贵州思南花灯戏和云南玉溪花灯戏,均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的形成来源于民间灯舞,最初是当地农民为庆贺丰收或春节期间演出的“跳灯”。

其演出特点是以唱为主,说白很少,以旦、丑为主要角色,唱腔质朴明快。

代表性剧目《拜年》、《三访亲》、《刘三姐挑水》

2花鼓戏

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在南方,花鼓戏甚至成为民间小戏的代称。

湖南花鼓戏、湖北花鼓戏、皖南花鼓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演唱特点是,演唱时有人帮腔,有锣鼓伴奏,代表性剧目:

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湖北花鼓戏《卖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