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9865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docx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docx

精编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模拟考试题库310题含答案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310题[含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社会存在的不包括B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B.社会形态

C.人口因素

D.地理环境

2.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认识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先进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是D

A.看它是否实现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平等

B.看它是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C.看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D.看它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经典论断的含义是C

A.科技革命对统治阶级有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可以直接变革社会制度

C.科技革命可以促进社会政治革命

D.滥用科技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5.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B

A.道德关系

B.经济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6.道德C

A.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B.是永恒不变的

C.具有历史性

D.是靠国家强制力潜在保证其实施

7.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下列表述错误的是D

A.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

B.劳动者占有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

C.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

D.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

8.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B

A.政治关系

B.生产关系

C.家庭关系

D.宗教关系

9.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

这种观点说明B

A.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然否定历史决定论

B.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

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

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

10.“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表明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D.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1.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D

A.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

B.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它是否能有效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2.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C.分配关系D.消费关系

1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14.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是C

A.哲学

B.艺术

C.逻辑

D.宗教

15.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D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16.人的视觉感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车身使人感觉到不同的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

这种现象表明(C)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觉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17.“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D)

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

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9.“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C)

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

20.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D)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21.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B.法官审理案件C.农民播种小麦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22.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

A.认识与实践B.真理与谬误C.真理与价值D.抽象与具体

2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

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4.恩格斯说:

“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

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作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

”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A)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25.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在强调(C)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26.共产主义远大的理想是(A)

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社会理想

B.是人类一个中级阶级的社会理想

C.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愿景,难以实现

D.共产主义只有高级阶段没有初级阶段

27.首要的生产力是C

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劳动者

D.生产管理

28.垄断利润的实质是(C)

A.垄断组织获得的平均利润

B.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C.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D.垄断组织获得的一般利润

29.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因为它是(C)

A.具有客观可能性

B.人类向往的美好境界

C.具有客观必然性

D.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

30.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实现是在(D)

A.社会主义革命中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高级阶段D.共产主义社会

31.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C)

A.比资本主义社会高的社会生产力

B.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同的社会生产力

C.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D.高新技术发达的生产力

11.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B)

A.社会制度的和谐完善

B.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

C.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32.(A)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A.实现共产主义.

B.生产力的提高.

C.生活水平的提高.

D解放战争的胜利

33.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第一阶段是(B)

A、共产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工业社会

34.“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一段话出现在(D)

A.《资本论》中B.《共产主义原理》中

C.《哥达纲领批判》中D.《共产党宣言》中

35.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著作是(C)

A.《反杜林论》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

D.《资本论》

36.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C)。

A.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实现共产主义

37.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

A.民主集中制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D.集体领导

38.(A)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A.实现共产主义.

B.生产力的提高.

C.生活水平的提高.

D解放战争的胜利

39.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A)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7.(C)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A.推翻资本主义.

B.消灭剥削和压迫.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社会主义

40.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41.(A)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

A.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B.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

C.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D.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则

42.“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43.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是(C)

A.18世纪末期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C.19世纪70年代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44.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B)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45.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46.资本主义地租是(B)

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

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

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

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

47.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的两个方面是(B)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C.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D.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48.利润本质上是(D)

A.成本价格的产物

B.所用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

49.商品经济生产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D)

A.私有观念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50.价值规律是在(C)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A.货币流通

B.调节商品价格

C.市场配置资源

D.商品流通

51.商品经济是以(C)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5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D)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53.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B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54.(C)为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5.(C)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A.中国B.俄罗斯

C.苏维埃俄国D.越南

5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5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C)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5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A)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D.毛泽东思想

5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C)

A.大同思想B.三民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

59.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B)

A.辛亥革命B.十月革命C.五四运动D.中国共产成立

60.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政治经济学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阶级斗争学说

6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C)

A.19世纪20年代B.19世纪3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D.19世纪50年代

62.从阶级属性说,马克思主义是(A)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B.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学说

C.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学说

D.资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6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6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6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6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

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

6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A)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68.“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69.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明是(C)

A.辩证法和唯物论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剩余价值学说和暴力革命

70.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B)

A.费尔巴哈B.傅立叶C.欧文D.圣西门

71.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7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7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74.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经典作家是(A)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75.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B)实现的

A.个人联合

B.参与制

C.垄断竞争

D.资本输出

76.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是说是(A)作用的结果。

A.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

B.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C.资本主义经济规律

D.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0.(D)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

A.私人资本所有制

B.国家资本所有制

C.垄断资本所有制

D.法人资本所有制

7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C)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78.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C)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79.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人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A)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80.金融资本是由(C)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8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82.恩格斯在晚年告诫人们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他的话,“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BCD)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3.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

“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

”这表明(A)

A.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B.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84.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D)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

85.温家宝总理在给一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

”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86.“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D)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87.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88.有一种差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即是随心所欲”。

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A)

A.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

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89.“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90.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是(CD)

A.保守与革命的关系

B.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相互联系的关系

91.发明永动机的人都失败了,说明人们不能(ABCD)

A.藐视规律B.消灭规律

C.违背规律D.创造规律

92.十七大报告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BC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93.在联系观点问题上,下列那些说法是正确的(BC)

A.唯心主义者都否认世界的普遍联系

B.唯心主义者都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否认世界的普遍联系

D.只有辨证唯物主义者才有联系的观点

16.中国古代寓言“揠苗助长”,揭示的哲理是(ABC)

A.事物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

B.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C.规律是不能创造的

D.规律是可以创造的

17.联系的特点有(ABCD)

A.客观性B.普遍性

C.条件性D.多样性

9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

A.理论联系实际B.精读和泛读结合

C.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结合D.马克思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结合

95.关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ABCD)

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

C.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D.世界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8.以下体现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的观点有(CD)

A.物质处于永恒运动之中,没有静止

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9.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是(ABD)

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C.存在着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

D.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实在性

10.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AB)

A.前者是自觉建立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

B.前者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是零碎的观点

C.前者能指导实践,后者对实践不起作用

D.前者有阶级性,后者无阶级性

11.唯物辩证法认为,静止是(BCD)

A.物质存在绝对不运动的状态

B.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D.相对的

96.贸易全球化是指(B)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A.商品和资本

B.商品和劳务

C.资本和劳务

D.商品和技术

97.以下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有(BCD)

A.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B.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

98.原因和结果这对范畴揭示了(B)

A.“在此之后”就是“因此之故”

B.普遍联系的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

C.事物前后相继的时间顺序性

D.事物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关系

31.“红花还得绿叶扶”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观察分析问题(A)

A.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B.只看主要矛盾

C.只看次要矛盾

D.既要看到内部矛盾又要看到外部矛盾

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